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就不用担心吧。

结果信刚到手只有两三天,就传出五龙川战事。

幸好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激战,一天一夜就结束了,随后大捷消息传来。

但让崔娴她们吓了一大跳,对于其他人要功劳,自家丈夫还需要什么功劳?

功劳足够了,只要人平安,延州北方金明寨全毁,今天是三千几百名敌人,明天会不会三四万敌人?

然后接到郑朗的第二封信,说事情差不多结束,要回来了。

是指三川口战役的经过,这个郑朗从头到尾全部查清楚,也是郑朗去延州的主要原因。

然后等,一等又有许多天过去,但朝廷呢,还没有决定好替换丈夫的人选。

四儿噘着小嘴,气呼呼地问:“大娘子,杏儿姐姐,官人什么时候回来啊?”

江杏儿与崔娴怎么回答?

郑朗两个聪明的学生在此,恐怕也做不出答复。

四儿说道:“大娘子,你写信给官人,说官人在骗人。”

崔娴只好说:“朝廷让韩琦担任陕西安抚使,大约官人很快会回来。”

“韩琦有什么资格担任陕西安抚使?”四儿不服气地问。

“如果官人留在西北,很有可能会比这个职位更高,你想不想?”

“还是不要了。”

崔娴一时没有作声,她心里也知道,丈夫迟早要去西北,可是崔娴并不想。

说了一会儿话,崔娴也急切,韩琦担任安抚使,是在后方,丈夫却顶在最前线,两者性质不同。于是将严荣喊来,她是一个妇道人家,不大好出面,施从光在京城人际不熟,只好让严荣出面,向他未来的丈人询问。

严荣又来到陈府。

陈执中一听默然,说道:“你不要问我,你的先生恐怕连皇上都不能作主。”

“为什么?”

“你跟你先生后面有了好几年吧?”

“快六年了。”

“那你自己想一想。”

“陈相公,我这段时间闭门读书,对外界不了解。”

“好,我说给你听。”陈执中很看好这个女婿,资质不及那两个三郎,但人忠厚老实,不象那两个三郎,为人刁滑,若那样的话,陈执中反而不喜。耐心地将时局讲了一遍。

朝廷自三川口战役后,下了许多诏书,先以陕西转运使明镐前往鄜州,又于河中府点摹壮士以备边,出内藏库钱八十万缗付陕西籴军储,铠甲弓弩一万九给陕西诸军。又下诏陕西州军,有识西贼情伪与山川要害攻取方略者,悉诣所在自陈,派人送到京城。又选京东西、淮南、两浙诸州本城兵士分隶禁军。不是裁军,而是扩军,冗兵又冗兵!如不改变,在赵祯朝会使士兵数量达到近一百三十万,仅是禁军就接近九十万。养一个禁军,一年花费五十贯,还不包括兵器与战争的损耗,想一想,单军费一年会达到多少支出。又下诏京城内外捕元昊刺事人,也就是奸细,获一名者赏钱三百缗钱。知而不告者,法外重诛,其妻子儿女配广南编管。

韩琦返回京城,与赵祯语良久,多谈西北军务,赵祯喜,于是让韩琦为陕西安抚使,明镐为陕西随军转运使,与夏守赟、王守忠同议边事,又让符惟忠为陕西安抚副使,实际上这些安排是准备接替郑朗与范雍职责的。

但郑朗让孙全彬与文彦博将人犯押回京城,又起了新的变化。

黄德和罪孽深重,无可非议,立判腰斩。

但赵祯对卢守勤的判决引起争议。

接到郑朗奏报后,赵祯流卢守勤于岭南。

不但卢守勤,连郭劝也贬到岭南。三川口失利,有的人再次将郭劝与李渭失职之事翻出来,于是将郭劝贬为惠州刺史,李渭贬为三门白都监。

直到三川口大败后,满朝文武群臣才意识到郑朗去年不是无理取闹。

但是对卢守勤的判决,让许多大臣不满意。

这就是朝堂的格局。

若是将狄青与卢守勤放在一起,大臣们会帮助卢守勤说话。文臣最忌惮的就是武将,宋朝太监也有些权利,比如监管诸监,或者作为监军,可是数量少,这些年多时只有一百来名太监,少时只有几十名太监,即便在军中也多有节制,所以群臣对太监忌惮不大。

但将计用章与卢守勤放在一起,又会替计用章说话,无他,计用章是正牌进士出身,典型的文臣,况且范雍与计用章不能怪罪卢守勤想要开城献降,卢守勤倒打一耙,也让大臣们很不满意。

叶清臣与富弼等人纷纷开火。

不但攻击赵祯处执不当,还弹劾卢守勤之子卢昭序鼓内侍为卢守勤游说,动摇后宫与圣心。

叶清臣说拥兵自固,观望不出,恣纵羌贼,破一县擒二将,大罪未戳,又自蔽其过,矫诬上奏,此而不按,何罪不容!

富弼说,卢黄皆中官,怙势诬人……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

接着多名大臣弹劾赵祯处置不公,最后上升到国家安危的高度。

赵祯只好将卢守勤腰斩。

郑朗只是查,说必须从重处执,但没有说怎么处执,但必须要斩的。都要献城投降,不杀何人杀?

可是郑朗不需要说,料到有人会说。

文臣们并没有甘休,继续弹劾卢守勤的儿子卢昭序,赵祯被群臣吵得头痛了,只好将卢昭序贬放江南。

然后就是范雍。

总的来说,此次郑朗一行,让一干文臣很喜欢,除了弹劾杨偕让一些人不喜,其他方面,都让朝中大臣欢喜。死了那么多将士,没有弹劾多少人,包括范雍,坏的说了,也说了功劳。

但是他们不知道郑朗有一句话没有说,不论换那一个大臣去,未必会比范雍做得好。

于是降范雍知安州,以象州防御使环庆副都部署知环州赵振为鄜延副部署知延州,以秦凤路副部署刘兴为洋州观察使环庆副部署知环州。

赵振是一员武将,平定过南方蛮部叛乱,金汤李钦等三部难制,赵振与三族酋长约见,酒后于百步外植射,钦等百发不中,赵振十箭皆贯,钦等惊,誓不复敢犯。又于泾原平定于羌胡萨逋歌等叛乱,多有功。元昊将反时,以金银冠佩遗诸羌,赵振潜以金帛诱取,以破其势,得冠佩银鞍三千,甲骑数百,告邻近诸州,也通告了李士彬与范雍,让他们小心李元昊在延州故伎重演。范雍与李士彬不听,于是有祸。

按照这份履历,能胜任的。

但这份诏书一出,立即有人反对,韩琦说道,雍二府旧臣,尽瘁边事,边人德之,且降职留雍以安众心。昔唐玄宗不以薛讷北败,而以白衣挥青海,知耻而后勇,举不世之功。赵振粗勇,为部署可矣。如果范雍节制无状,不能胜任,则召范仲淹委任之。方陛下焦劳之际,臣岂敢避迹不言,若涉及朋比,误国家事,当族。

范雍还是有好处的,边人怀念,虽有错,比薛讷征契丹时犯的错误要小,后来薛讷以白衣征吐蕃大捷。所谓知耻而后勇。陛下,降他的实职处罚,继续让他知延州吧。

若真认为范老夫子不行,那么就小范小夫子来。我是为了国家讲这个话的,与朋党没有关系,如果存了朋党的念头,许陛下诛我全族。

听到这里,严荣说道:“我知道了,韩琦是打压武将。”

陈执中说到现在,正在呷茶润嗓子,听严荣这一句,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第三百四十章 难

“相公,难道我说错了吗?”严荣道。

“没有,但这话对我说可以,干万不能对人说。

“喏。”

“继续说。”

“这好比先生即将写的仁义。”

“嗯,怎么讲。”

“当利益与武将冲突时,文臣士大夫会朕手打压武将。”严荣道。对武将的看法司马光与王安石也有不同的意见,时常争吵,司马光重视士大夫治国,王安石认为适当的给武将一些权利,如今朝廷已经矫枉过正,带来不好的弊端。他嘴拙,没有两个小三的辨说能力,没有参与,但时常思考,某种意义上他还是认为王安石想法是对的。继续说道:“涉及到士大夫集团时,又因为理论的不同,分成两个集团。每一个集团里面也能分成若干小集团。所以士大夫有党争,但这个党争是针对士大夫集团内部的。”

“你先生说的?”

“不是,是我的想法。”

“说对了一部分,还有一点,许多士大夫想担任高官……—……”陈执中轻声说道。

他也没认为垂涎禄位是错误的,为什么杨偕阻拦夏婊,这是君子党与小人党的斗争,也是个人矛盾的斗争,杨偕与夏球有一些恩怨,曾经几次弹劾过夏球。若夏球在陕西招募土兵成功,建功立业,必然会进入东府为相。

大约那个郑家子也看不惯这个,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带入国事,可几个大臣能做到呢?

这就是利益的争斗。

隐晦的解释一遍,是望婿成龙,刻意教导严荣。别看朝堂有许多君子们,这些君子们一个比一个狠,原先也有朝争比如寇准与丁谓、王钦若等人的争斗,但除了丁谓外,其他的人还严守着一些古礼。

然而这些君子们不同,为了打击对手胡说八道,或者用他们才华写文章将对手点点大的小缺点泼成黑墨。别看郑家子是文人,是才子,有学问,如果君子全部反击起来,顶多一年,郑家子就会归入小人党。

君子恶搞,对立的大臣也不简单。

没有几把刷子这些人成长起来普通人体想在朝堂呆下去。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内斗如些激烈厉害,:个小小的西夏,却没有一个大臣想出对付的办法?”

陈执中再次喷出茶水。

这个问题问陈执中,超过陈执中的理解能力。

应当问郑朗。

内斗向来是国人的强项,一个国家的英雄,正义的代表,唱黑他,顶多只要半年时间。但到了外战时……

这方土地善于养育一群最勤劳勇敢的百姓,也善于养育软蛋的官员,与贪官。除了少数时间大多数皆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严荣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个丈人也是东府大佬,好象也有失职,改口道:“相公,请继续往下说。”

韩琦的提议,让赵祯产生犹豫。

陈执中的理解,估计赵祯是想到延州的重要性。

不但要会打仗,还有民政与财政,这个超过了赵振的能力。

这时韩琦又说了一句话:“虽然刘平英勇不屈,但他的资历呢?”

赵振履历不错的,可还不及刘平,刘平还是寇准看好的官员,进士出身的武将。于是赵祯问了一句:“那么依你之见,除了范仲淹,谁人最合适。”

“范仲淹最合适,然后到郑朗,不么杭州那边臣不知道怎么办。”

说完韩琦不语,将难题交给赵祯。

赵祯又召集宰相商议。

韩琦推荐范仲淹,可是这些大佬却认为郑朗好。一没有党派,二有了五龙川战绩。

歼灭的敌人不算多,相比于正月几万战士的牺牲,被掳走十几万百姓,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这些蕃子带走是好事,但这个战绩不算什么。去年狄青与许怀德面对几万敌军时,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但有大佬还是看到区别的,一是时间短,从接到斥候禀报到敌军扑来,只给郑朗留下不到一个时辰的准备时间。

二是歼灭,几乎歼灭抓俘对方近九成将士,自宋朝开国以来,面对契丹人与党项、吐蕃人,很少取得这样的歼灭率。

郑朗是文臣,对国家与陛下忠心,不存在忌惮。

虽然年青,进入两府岁数小了,可是有太平州与杭州的功绩,主持嘟延路资格却有了。

范仲淹,他打过仗么……—……

可是杭州那边怎么办?

战争开始,前线用钱就象流水一样,郑家子也在延州向朝廷要钱。

是废话,郑朗不是神仙,又变不出钱来,再会经营之道,相比于战争所带来的军费,再加上西北的地形,也弥补不了。

因此杭州那边地位同样重要。

诸位大佬都算过账的,如果今年铜矿成功,仅矿就能为朝廷敛得五百万贯以上的财富,还有税务所得,以及那些契股的财富。富弼仅主持了遂宁的契股,卖了一卖,在京城就为朝廷敛得近百万贯钱。

郑家子还抱怨卖少了。

有了这笔庞大的财富与没有,区别会很严重。难道让郑朗坐在延州主持杭州事务?神啊!

想郑朗回杭州,就要找人去延州替代郑朗。想郑朗留在延州,就要找人前去杭州替代郑朗的知府之职。

于是张士逊说了一句:“让富弼前去杭州如何?”

赵祯将富弼喊来

富弼一听老实地答道:“臣无能为力。”

郑朗没有隐瞒他,许多计划还与他进行过商议。

首先对海外的事务,他根本不懂。而且还知道年底郑朗将出售契股,这些契股一部分是用钱,一部分是用地,十分麻烦。并且此次出售契股,是面对全国,替朝廷敛财。

特别是京城与河北,有许多权贵,一些人会倚仗势力压人,自己没有那资格服住众人。

看似有功绩,实际有可能比西北的军事更烫手。

除非郑朗将契股售完,数矿经营安排妥当,就象他在太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