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远处就是一排船。

除了郑朗的船,还有差役的船,以及其他十几州官吏的官船。

跟在郑朗后面看,确实不是很懂,有许多官员还是北方人,对圩田水利更不懂,看了几次,都学了许多东西。郑朗到哪儿,他们就跟到哪儿,郑朗没有排斥,知无不言。

不但讲圩,还讲如何调解各等级百姓的矛盾,甚至对一些州府提了一些建议。

反对他们马上象自己这样做,bī得没有办法的。不是灾民,今年六圩都不一定上,风险xìng太大,况且其他三圩。

各州官吏听后微微一笑。

这事皆知道,仔细回味一下,郑朗在中间很苦bī的,不仅是郑朗,摊到谁身上也不好受。

所以郑朗建议他们先测量好全州境内的湖泽与河道,泄洪与蓄水安排好,然后看自己州内力量大小,先立一圩或者两圩让百姓看到信心,以后慢慢再建。

以及其他的一些合理经验。

但大兴圩田,因为自己出现,十年内必将风靡整个江东。

看到崔娴,欣喜地迎过来,问:“几个娘娘可好?”

“好,”崔娴答道。

拜了成千上万个佛祖,捐了一千多缗钱的丝帛,还能让几个娘娘感到有什么不好的?

崔娴说完大笑。

郑朗也笑。

崔娴又问:“为什么你态度一反常态,变得如此强硬?”

这次与中书对抗,非是丈夫一惯xìng格。

“我原以为是言臣所为,后来才知道中书竟然也支持,只好强硬到底。”

真正原因,他不想说。

“那个钱与物是怎么回事?”一路上崔娴就在想,想不明白。

数量太大,不是没有,宋朝有一些巨贾大户资产也超过百万缗,可那是田产与作坊,或者其他产业,直接拿出七十多万缗钱的凤máo麟角。但还有一条道路,十几家大户合在一起,不会吃力了。可凭什么让人家替你垫付这么多钱?有这个钱为什么不放高利贷或者做生意?或者丈夫用了“yīn谋诡计”说动人家,无偿借给你,但终要还的。

太平州无论怎么发展,还是一个中小州,不是苏杭那样的大州府,还到那一年?朝廷也不容许下面大臣为了政绩这么做。

岂止她想不明白,消息传到京城后,无论是赵祯,或者中书几位大佬,同样想不明白。

天天在枕头边问,郑朗已经告诉了江杏儿,于是附耳告诉崔娴。

“原来是这样……”崔娴无语。

真相很简单,可再想一想也不会简单,若没有郑朗以前的种种神奇,也就不会有这一次神奇。

但郑朗没有再说。

崔娴仔细的又想了一会儿,终于想通,佩服的看着郑朗,然后来到船舱,看了看,忽然脸sè一变,问:“官人,你们怎么睡的?”

“当然三人挤一起。”

崔娴走过来走过去。

郑朗又说道:“要么五人挤一起?”

“想得美,”在江杏儿呵呵笑声中,崔娴走过来,掐郑朗的胳膊肘儿。

笑闹了一会,郑朗又说道:“不过我也要回去了。”

诸事俱定,到太平州将一些尾巴割掉,当祭旗。

回到太平州后,无论赵通判急得抓耳挠腮,郑朗也不答,并且神情很不悦。

将几个学生带到灾民棚前,这里将会看到人xìng的重要一面。

再次让其中选出一百多名代表,出来说话。

要安排灾民,宋庠、贾昌朝与蔡襄一起跟过来。

郑朗话很简单,从今天起,仅提供两天口粮。大家开始自食其力,一参加新圩除草筑堤,以及圈好圩后圩内道路疏通沟渠等事务,大约会有四个月劳动时间。

一百户一组,到时候太平州会安排人来指挥。工地上提供口粮,壮年男丁每一天算一个工,fùnv与十五岁以上少年者算六分工,老年人看管孩子且负责烧饭,建工棚等轻松活动,算四分工。整工每月两缗钱工薪。

绝对不算低工薪,虽累一点,还提供了伙食,所以连范仲淹都说钱多了。

蔡襄三人无话可说。

也听明白一些,这是以工代赈,累一累,一户人家chōu一chōu,四个月苦下来,多者能挣到两十多缗钱,少者也能挣到十五缗钱薪酬。圩也圈好,劳力也出来,灾民也赈济了。

有了这个钱,若是明年有出路,官府稍作赈济,活路就有了。

好主意。

这是第一个方案,也是最主要的方案。

第二个将会chōu调三千户,分成三十个组,挑河泥,州衙里huā了五万缗钱,先后购买近四万亩地,先后换了一换,挤成十五片,让这些灾民挑河泥覆盖田地,再经过冬天酥冻,明年地会变得稍微féi沃一些。郑朗对此刻骨铭心,会féi沃,可不会有想像的那么好。不是圩田,从千古以来,一直没有耕耘,覆一层泥,起的作用不会很大。也是无奈之举。到明年还会陆续的用其他方法,增加地力。

一样的工薪,但一旦诸圩杂草一除,这些百姓将全部再次分配到诸圩上。圩才是重点。

不但这次以工代赈,到明年诸圩事务一了,也没有了赈济。不过会为他们安排一些出路。什么出路,郑朗又不说。

说完,让这一百多名代表下去。

大多数灾民没有意见。

吃的喝的拿的用的,全是人家无偿给的。也到了干活的时候。

但是人太多了,什么样的人皆有之。

有的人很聪明,看到现在,听到现在,一路上所有官员对他们小心翼翼,似乎连皇帝与朝堂上的宰相,关心着他们的下落。因此听到要干活,不满意了。

朝廷给了二十五万缗钱,还没有huā完呢。

这是嘴上的说法,心里面想的是那五十万缗金子银子。

越是这些人,越是活跃分子。

不但朝廷给了二十五万缗钱,来的时候还向我们承诺过,只要来,就有的吃,有的喝,有的住,有的穿,有良田等着我们耕耘,现在呢,我们住在灾棚里面,一无所有,耕地不知道会不会分,马上还让我们干活,没有mén。

宋庠多老实的一个人,也听不下去。暴喝道:“就是马上给你们地,你们也要做事,不做事,粮食从天下掉下来!”

不管郑朗如何在变戏法,仅是几天前那么多衣服被子与生活用品,以及眼下的安排,让人皆无话可说。

明年会怎么安排,七十多万缗钱变了出来,明年不能再来个戏法?

郑朗拉住大宋的衣服,道:“宋学士,让他们闹。”

然后一努嘴,边上衙役会意,眼着人群,看那些人闹得最凶。

不阻止,这些人闹得更畅快,况且人xìng也是贪婪的,谁不想不做活就能白白得到大量的好处?

马上冬天来临,在水里做活,挑泥除草,多累人哪。

一些人开始犹豫不决。

闹得差不多,又让他们派代表出来说话。

不是让他们说话,而是郑朗说话,道:“上个月我说过什么,不听安排,自生自灭,是么?”

冷然一句,一百多人面面相觑,在郑朗bī视下,缓缓点了一下头。

郑朗手一挥,衙役带着武器,如狼似虎扑进去。

***,简直不知好歹,为了你们幸福,我们这一年多来,几乎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现在你们穿的比我们好,盖的比我们好,算那一mén子。三十几个人揪出来。

郑朗冷冷盯着他们道:“朝廷是给了我二十五万缗钱安顿你们,可是前几天你们穿的用的,以及吃到现在,所剩无几。这里有一本账册,识字的过来看一看。”

从袖里扔出一本账册,又道:“仅剩下五千来缗钱没有动,也就是你们每一户还剩下七百五十文钱。既然你们说了,我每户人家给你们七百五十缗钱,带上分配给你们的东西,离开太平州。太平州每一个角落都不会欢迎你们。”

说完衙役们再次扑进去。

三十几个人,二十几户人家,一百多人,被衙役一一揪出来,连同行李,一起押上船,送过了江,送到和州。

和州官吏一听也不乐意啊,这群全部是刁民,谁敢接爱,又往真州赶。真州又往北方赶,为了打发这群瘟神,还特地chōu出来一些粮食衣服,俺没有亏待你们,但你们不得在我们这里停留,立即走。

穿过十几个州府,这一行越加引人注目。

赵祯最后失望的下了一份诏书,让他们全部戍边去。

还语重心长的对近臣说了一句:“是人,要知好的,不知好,不但会连累自己,也连累了家人。”

看着二十户人家哭着喊着,被拖上了船,大宋有些于心不忍,道:“君子以直报怨。”

按照你的理论,以直报怨非是以德报怨,可也要给他们一个改正的机会。

“宋学士,太平州有四万户人家,还在增涨中,成败就在今年一举。若给了他们善,谁给四万户人家以恶?全部想不劳而获,新圩不开,后果谁来负责?”

宋庠不敢回答。

贾昌朝忽然说道:“郑知州,上次纵火案,你也是负责官员,不能不管。”

查了这么多天,一点头绪也没有,既然你能神奇的变出这么多钱物,大约这件案子不会难倒你,要出一份力,不然拖到那一年?俺是崇政殿说书,非是破案子的官员。呆在太平州两个月,算什么呀?

“贾说书,我问你,若是有人用菜刀行凶,制菜刀者有没有罪?”

“没有。”

“若是制菜刀认出是他的菜刀,协助官员破了案,官府应不应当奖励?”

“应……我明白了。”

“范围更广一些,包括京城。”

“是……为什么你不早点说。”

“不难啊,为什么我不说,你们想不起来呢?”

“……”

第二百五十八章 问鬼(上)

第二百五十八章问鬼(上)

看到刚才一幕,灾民迅速地将自己组织好,每一百户分成一组,蔡襄忽然会意,道:“这是仁政。

马上要分派下去,无论是在工地,或以后分配到各圩,不可能三万多人聚集在一起。毕竟他们是外地人,来自十几个州几十个县。到了江南,成了独在异乡为孤客。

让他们自己组织,就近的,关系好的,组成一百户,或上工,或以后打散分配,会在一起,有熟人在身侧,离开家乡的心情就不会孤单。

然这一细节经常让官员疏忽。

不过也从来没有那一州分摊过这么多赤贫灾民。

郑朗淡淡说道:“蔡知谏,我问你,我朝一户百姓能拥有多少耕地?”

不大好回答,蔡襄支吾一下道:“大约三十几亩吧。”

“我为什么给百姓那么多圩田?”

“是jī励。”

“不仅是jī励,去年这时候,我鼓吹了一下,可谁敢保障绝对会成功?”

蔡襄默默的点了一下头。

“没有重地就不会jī发百姓参与,可他们也不知道前途,自带工具,自备干粮,甚至荒废自家的冬小麦,有的贫困百姓没有粮食吃,一天只吃两顿,空着肚子做活,最后我看不下去,才提供了一顿晚餐。这也是一场空前赌博,胜负只有我一人清楚,他们赢了会有一个未来的生活,输了因为冬天前来做工,第二年严重的都会有人家活不下去。你说他们当不当多得二十几亩地?”

道理很简单,就没有人想过。

蔡襄不知如何回答。

“这是他们应得的回报,后来看到大圩好处,继续再一户人家五十多亩地,六十多亩地,或者七十多亩地?将全国所有湖泊填成平川,也不能让每家每户分到这么多的田地。况且大户占着更多的田产。其实我也在赈灾。”

“何?”

“去年起,各个大户人家陆续招来几千散户与浮客,我刻意问了一下,他们多是江淮灾民,若没有朝廷这批灾民,我今年筑圩不会多,容纳去年承诺的百姓足矣。明年还会筑,可分配下去,不可能再每一户人家六十亩七十亩,五口之家以下者四十亩,以上者五十亩,足以让他们过上温饱生活。这句话我也与其他知州提过,他们以后要学我,不能再让每一户分六七十亩地了。这是作为开头者的特殊奖励。现在怎么办?我若给他们四十亩,不服,朝廷会有人弹劾。若给他们六十亩,七十亩,从哪里变出这么多耕地出来。又做了更坏的榜样,其他各州怎么办?同样是灾民,为什么江淮的灾民过来仅是做佃农,这些人吃得要好,穿得要暖,住的要舒畅,田地还要多,未来还要有光明的前景,甚至不用做活,朝廷一年必须付他们几十缗钱?请问公平在哪里?”

蔡襄与宋庠又不能回答。

“我有一系列的安排,是表示当地原住民对我支持,造福他们的。然而灾民涌了过来,并且是七千户,原来太平州多少百姓?才三万户。为了让他们过得更好,只能陆续的安排在灾民身上。请问,原住民会不会感到公平?”

又是一个不能让他们回答的问题。

“百姓还没想到,但早迟会醒悟,一旦醒悟过来,这些灾民又认为理所当然,不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其他佃农与原住民会不会产生仇视。在我任上没有事,可下任呢,下下任呢?灾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