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保卫中华丛书之八-中国反恐怖 作者:杨佳富-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油。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还有40%的石油要从中东进口,到了现在,美国主要是从中美洲和南美洲以及非洲获得石油,中东地区供应美国的石油只占25%,而随着美国在战略上的进一步调整,今后美国经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可能只有不到8%,这是美国在两次受到油价打击之后作出的调整。
与美国正好相反的是,真正对中东石油依赖度大幅上升的是亚洲地区,尤其是经济增长旺盛的中国。来自国家经贸委的消息显示,中国国内市场原油供应依赖进口的比重正逐年上升,今年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30%。放眼未来,伴随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中东石油的需求还会持续上升。显然,美国掐住了中东地区,实际就卡住了亚洲经济未来的生命线,卡住了中国经济未来稳定发展的要害!
现在的伊拉克,只有两个石油项目外来户,一个是俄罗斯,准备投30亿美元搞油田;另一个就是中国,准备投10亿美元左右在伊拉克搞油田,如果仗一打起来,这两个油田项目肯定完蛋。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也不怕,因为可以用煤来代替,应该说这种思维方式太过陈旧了。基本而言,这种观点是建立在“还能活着”基础之上的,根本不是发展的战略思维。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能源问题必须在战略层面解决,美国跟你玩战略,中国不应对终究是不行的。
战争不宣而战
当全世界的媒体还在不断猜测美英攻打伊拉克的开战日期之时,美英飞机已经开始了对伊军防空设施的轰炸,两国的特种部队甚至早已潜入伊拉克境内开始了侦察行动。事实上,战场侦察和空袭对方的防空设施,在性质上就是战争行为。英国《卫报》的新闻评论员就直言不讳地指出,美英目前正在对伊拉克进行着一场“未经宣布”的战争。
美英联军3日对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内的5个“防空军事目标”进行了空袭,在巴士拉造成6名平民死亡,15人受伤。
伊拉克战争已满两周,在这两周内美伊双方战况激烈。美军还在战场之外遭遇了很多个“没想到”。美军士兵们也在艰难中作战,不光要对付顽强抵抗的伊拉克士兵,还抵挡着沙尘暴、暴雨等恶劣天气的袭击,这一路也算是历尽艰辛。在战争上联军与伊军展开了英勇而激烈的拼斗,很快在那充满硝烟的战场上战胜了伊拉克。
4月16日,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中)和联军的其他高级将领坐在巴格达萨达姆的一处总统官邸内。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5月7日报道,该报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记者在巴格达得到了一盘录音带,其内容据说是萨达姆在5月5日录制的,录音带长达15分钟,萨达姆用“疲倦”的声音呼吁伊拉克人民团结起来,向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军发动秘密战争
5月13日,在占领巴格达后数周后,美军在当地重点目标附近加强了巡逻力度,结果各种盗贼哄抢公共财物的行径有所收敛,大小强盗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普通群众的私人财物上来。光天化日之下,巴格达经常发生入室盗窃和暴力劫持私人汽车等恶性案件,害得许多“从来没有摸过武器”的伊拉克“文化人”(中产阶级)被迫纷纷买枪自卫,许多人不无讽刺地对美国记者表示,现在自己为了保护家园,简直要“武装到牙齿”了,普通手枪根本不足以震住歹徒,只有冲锋枪才能“暂时抵挡一下”。
2003年5月15日,在伊拉克提克里特市北郊的一个村庄,美军士兵看押被逮捕的伊拉克人。当日凌晨,大批美军袭击了该村庄,拘留了数名萨达姆政权时的高级官员和约200名当地居民。
2003年5月16日,驻伊拉克美军总司令麦克南承认,众多装备精良的萨达姆支持者正在伊境内出没,这些人有的主动袭击美军,有的采取骚扰、盗窃和其他多种手段阴谋破坏当地发电设施。此举既给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工作造成了极大阻碍,又削弱了当地人对美国人的欢迎程度。因此,美军将延长对伊拉克的占领时间,直到当地局面彻底稳定后才能逐渐撤离。据悉,鉴于恢复供电是赢得当地民心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军和伊拉克境内的“萨达姆游击队”在发电设施附近多次展开“小规模较量”。
5月18日下午,伊拉克人拆除了位于巴格达市曼苏尔区的前总统贝克尔的金属塑像,以表示他们彻底铲除伊拉克复兴社会党影响的决心。
美国任命的伊拉克最高文职行政长官保罗?布雷默(左)5月12日抵达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布雷默将取代已经在那里的美国退休将军杰伊?加纳(右),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和过渡政府的组建。
伊拉克纷飞的战火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战争的创伤却愈发清晰。滚滚黑烟、滩滩血迹、片片焦土这些严重的生态灾难令人触目惊心。自然和资源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牺牲品,水源危机、物种消失、森林减少、土地沙化是战争的必然结果,基于此,有识之士指出,战争是最大的环境污染。为了人类的永久福祉,愿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二章恐怖与反恐怖
“恐怖”一词,最早出自拉丁语TEPPOP,原为“害怕、惊恐”之意,现在则成为卑劣、残忍手段的代名词。一些犯罪团伙、民族分裂分子、极端主义势力等武装组织或政党往往把它用作“斗争”的武器,不但给无辜平民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更在所有善良人的心灵留下长久无法弥合的创伤。“9?11”恐怖袭击事件,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与反恐怖行动问题的高度重视。
世界十大恐怖分子
阿根廷《号角报》2004年1月12日载文介绍被通缉的世界十大恐怖分子。文章说,这些被通缉的恐怖分子都是基地组织各分支机构的领导人。他们的最高首领是拉登,他们有共同的意识形态,那就是18世纪中叶出现的瓦哈比教派,它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他是一个阿拉伯富商。他认为,伊斯兰教受到西方的腐蚀。瓦哈比教派被保持至今,是拉登把它搬到了阿富汗。被通缉的世界十大恐怖分子是:
1。拉登,他是基地组织的最高统帅,已被沙特阿拉伯取消其公民资格,现在普遍认为他藏身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交界处。
2。扎瓦希里医生,与拉登在一起的总有他,他是拉登的顾问和私人医生。
3。穆罕默德?纳赛尔沙特阿拉伯人,他是在1980年在阿富汗共同战斗时追随拉登的。他被认为是炸毁沙特胡拜尔塔楼的肇事者,那次爆炸造成近200人死亡。
4。阿里?阿特瓦,是黎巴嫩恐怖组织的军事头目。1985年参与劫持了TWA航班的飞机,杀死了一名美国乘客。他负责向在伊拉克的追随者提供后勤和武器支持。
5。赛义德?阿德尔,埃及人,他曾经是埃及的一名军官,现在是基地组织驻阿富汗的军事首领。
6。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埃及人,现在负责基地组织的财务。他曾是与拉登在苏丹流亡的480人中的一个。据说他是一名宝石专家。他把基地组织的几乎所有资金都投入了宝石生意。
7。沙米利?巴萨耶夫,车臣人,1991年之前,他做着电脑生意。那一年他把一架飞机劫持到安卡拉,以后他当上了车臣极端分子的头目。他是许多自杀袭击的主要策划者。他是2002年杜布罗夫卡剧院人质事件和最近别斯兰人质事件的策划者。
8。里杜安?伊萨姆丁(汉巴利),印度尼西亚人,基地组织同所有亚洲恐怖组织的联系人,据说是西方驻亚洲大使馆遭袭击的幕后策划者。
9。陶菲克?本?阿塔什,也门人,他在阿富汗作战时失去了一条腿。他是袭击美国在也门的军舰的祸首。
10。阿布?扎卡维,是基地组织驻伊拉克首领之一。据说是伊拉克所有汽车炸弹袭击的幕后策划者,其中包括联合国驻伊拉克驻地的爆炸事件。这名约旦人曾经企图在2000年12月31日炸毁安曼洲际饭店。他还是一名毒药和毒品专家。
一个沙特大建筑富商之子,一个在大学里攻读过经济管理的高学历者,一个从20岁起便利用继承的3亿美元在全世界编织庞大恐怖组织之网的恐怖大亨,一个被沙特政府开除国籍的流浪汉。在许多人眼里,他是一个魔鬼,更是一个世纪之谜———
恐怖主义活动五大特点
翻开西方报刊,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最常见的字眼之一;观看电视节目,血淋淋的恐怖事件几乎是新闻节目经常的内容。上千个国际恐怖组织,正躲在世界的许多角落,干着暗杀、绑架、袭击、劫机和爆炸等勾当。人们说:当今世界最使人伤脑筋的,除了艾滋病,就是“国际恐怖主义”。有人把它称之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美国遭受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举世震惊,惨像目不忍睹。发生在美国的这次恐怖事件,再次验证了这个观点。
自上个世纪中期,恐怖主义孳生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蔓延,现已成为人类的公害。恐怖主义是一种反人类的思潮。它通过暴力手段和杀害无辜平民以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政治的、宗教的、团体的、个人的。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斗争形式的发展变化,迷信暴力,播种仇恨的恐怖主义活动,作为当今国际政治生活中一种特异现象,已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民族或种族分离主义、宗教矛盾引发的恐怖活动异常活跃。
冷战结束后,中东、南亚及欧洲一些国家的民族、宗教矛盾进一步激化,由此引发的恐怖活动不但未减少,而且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爆发点。其中原苏联和东欧地区尤为突出。例如在俄罗斯车臣地区,分离势力为达到脱离俄罗斯的目的,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形成局部地区内战,与此同时,他们还屡屡制造恐怖事件,以“五一镇劫持人质事件”为代表的恐怖事件,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在波黑地区,一个国家分裂过程中领土、民族和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既有全面的武装冲突,也爆发了许多暴力恐怖事件,这其中还有针对联合国机构及联合国维和人员的。
二极端组织及个人发动的恐怖袭击急剧上升且破坏巨大
极端思潮历来是引发国际恐怖活动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其主导作用的思潮也不同。在冷战时期,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以极左思潮为指导的极端势力制造了大量的恐怖活动,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以极左思潮为主导的恐怖活动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不再构成重大威胁。但是,主要分布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极右翼恐怖团体和个人却不断涌现。
极右思潮、新纳粹思潮以及极端种族主义分子不但挑起种族仇恨、袭击外来移民、制造街头骚乱,更为恶劣的是开始以暴力恐怖活动向世界示威。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何马联邦政府大厦爆炸事件的主犯麦克维,是一个极端白人种族主义者、美国极右翼民兵组织的成员。1995年11月4日,为中东和平进程的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一次演说后被暗杀,凶手是以色列国内的极右分子。这两起案件可以说是冷战结束后极右势力恐怖活动的代表案件,标志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恐怖舞台上极右势力的作用在增大,也给了那些从来只把反恐怖的矛头对着外来的宗教极端分子和极左分子的政府一个深刻的教训和警示。
三美国成为国际恐怖分子的首要打击目标
恐怖主义狂潮虽然冲击着世界上许多国家,首当其冲、受害最深的当推美国。据美国国防部统计,从1968年到1985年,在72个国家里的美国人和设施遭到过恐怖袭击。美国的外交官遭袭击和暗杀者已达300多人。其中至少包括20名大使。在世界上每年发生的恐怖事件中,以美国为打击目标的约占30—40%。1985年,美国人在恐怖袭击下的伤亡数字是171人。1986年,主要针对美国人的恐怖事件有170起,1987年上升到204起。冷战结束后,这一特征变得更加明显,同时美国国内的极右翼势力及受极端思潮影响的人,也在其国内制造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四无辜人群成为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的目标
以往的恐怖分子往往把矛头指向各国的政治领导人、外交官员、军警宪人员、跨国公司的经理等。因为这些人代表着国家和政府,因而对这些人采取暗杀、绑架等手段,能够产生强烈的国际影响。然而当前的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却出现了一种令人更加忧虑的现象,这就是将无辜人群作为恐怖暴力袭击的对象,以此制造影响。
恐怖分子之所以用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