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克里特岛迷宫-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勒斯坦位于埃及以北,是其直通东欧的必经之路,在那里繁衍出许多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人种。阿布维利与阿舍利时代的燧石“已经在海底平原被采集到,在耶路撒冷南部的高原数量更多,在安曼(约旦首都)以南地区数量也相当可观。另外,在位于死海和约旦境内阿克巴湾之间的古城佩特拉(Petra)以南的广袤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引用麦卡利斯特(Macalister)教授的话说,“巴勒斯坦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民族消失了,但是,在它的邻邦法兰西,人类文明却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从地中海古国腓尼基的莫斯特人的岩洞中,已经发现典型的燧石化石以及骨器制品,其中包括骨针。马克斯·布兰肯霍恩博士(Dr。MaxBlanckenhorn)认为这一地区出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时间应为公元前10,000年。在哈拉杰尔(Harajel)的腓尼基人山洞里,发现了许多陶器碎片,它们“与一些灭绝的古生物的骨骼化石咫尺相隔,特别是那些长毛犀。”考古学家在考察基色(Gezer)晚期的一些普通洞穴时收获颇丰,“表面装饰着一些简单图案或红色线条的粗糙陶器;燧石薄片,刀具以及刮削器具;磨石;可用于搭建壁炉的被磨圆的各种卵石;加热食物用的石头;投掷武器以及磨光器等等。”另外,还有“一两个用穿孔的骨器或石器制成的悬挂形护身符。”'2'


第三章 崇拜女神的古代民族(2)


  在法国,衔接旧石器时代与后来时代最显著的纽带是克罗马尼翁人,他们首先出现在第四纪冰川期前奥里尼雅克时代的多敦河流域。这些民族“最奇特最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他们都长着超长的脑袋,宽阔的脸型——也就是说,他们有着地中海人的典型特征,并且与居住在山林中的类亚美尼亚人的宽额头十分相像。在总结高理雍博士(Drllignon)对于今天生活在多敦河流域的居民的研究成果时,里普利(ProfessorRipley)教授说道:“我们以上描述的民族在身体特征上与人类学家掌握的另一人种十分吻合,这便是闻名于世的克罗马尼翁人,(他们)很久以前就被考古学家们证实曾经在史前时代居住在西南欧洲。”尽管与其他类型的人种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仍旧很容易被辨别出来。今天,在北非的柏柏尔人(Berbers)地区也发现了长着克罗马尼翁人式颅骨及“怪异脸型”的民族。'3'此外,在北及比利时的广大地区也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克罗马尼翁人的骨骼。施利茨博士(Dr。Schliz)通过对克罗马尼翁人曾经聚居的当代西欧的众多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即使是较之更早的莫斯特时代的穴居民族也仍然依稀保留着几许与众不同之处。'4'长久以来,大部分苏格兰人的身高和体重一直令人类学家们感到困惑,或许是因为这是一支混杂着强烈旧石器时代特点的新石器时代民族,而在序言中提到的从格拉斯哥的墓地中获得的考古学证据则显然与此密切相关。
  在旧石器时代文化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中间漫长的过渡期的法国马斯·阿兹尔(Masd'Azil)地区,也已经发现了令世人瞩目的证据。这一阶段的文化被称作中石器时代(Azilian),它前后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在苏格兰发现的所谓的这些“中石器时代器物”却与此前在该地区发现的文明之间存在一段相当长的间隔期。克罗马尼翁人和马格德林人的行踪贯穿整个第四纪冰川期。后来随着地球气候的小幅震动,他们为了捕捉驯鹿及其他动物也随之北迁。然后,似乎也有一些游猎民族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留了下来,并改换了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多敦河流域的克罗马尼翁人开始掌握驯养动物的技术,他们无疑发现自己选择的留守家园所面对的生存压力要比同时代的其他民族小得多——主要是马格德林文化中的小部分民族,包括狩猎民族和渔业民族等。
  再后来随着第四纪冰川期部分陆地的重新上升,马格德林人中的“巡游者”们得以能够将他们的足迹踏上英吉利海峡的河床地带。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驯鹿也来到了不列颠诸岛,并且到(第四纪冰川期)中期时已经在苏格兰岛上繁衍生息。在本威维斯山(BenWyvis)山坡采集到的一个雕刻着捕猎场景的鹿角古器,就指引着作者在此后不久果真发现了那片狩猎场。这个鹿角在丁沃尔(Dingwall)一家酒店的展厅里陈列了多年,但令人遗憾的是,它后来失踪了。根据判断,这应该是较晚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北部高地的遗留下来的历史见证。其上雕刻的图案看起来带有马格德林人的特征。
  詹姆斯·盖基教授(JamesGeikie)表示,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后,随着地壳运动的变迁,很多生物又开始在苏格兰繁育起来。这一时期,大片土地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此前历史的陈迹都被深埋在泥煤草炭和地衣苔藓下的地层中。盖基教授还专门赋予它一个称谓,叫作“下层森林”(LowerForestian)。此后,随着又一个冷冬期的到来,冰川层再次从山地向下扩展,甚至有些地方的冰层直至延伸到海边,触到海水后才会融化。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这片森林自然也不可能幸免,郁郁葱葱的参天巨树最终全都“零落成泥碾作尘”,进而化为泥煤,见证着此后到来的每一个越来越冷的寒冬,以及每一个越来越短暂、越来越潮湿的夏季。与此同时,这片大陆也开始下沉,周围的海平面又上升了45至50英尺。接着,是另一个间冰期的到来,在此期间,森林再度繁茂起来。这在盖基教授的理论中,称之为“上层森林”(UpperForestian)时代。如此往复,周而复始,直至地球上最近一次冰川期的到来,伴随着冰川面积的逐步缩小和地区化,陆地在几次冰河时代中的起落沉浮,后来的泥煤地床也层层覆盖在前一时代沉陷的森林之上。至此,当大陆再次“拔地而起”、全球气候逐渐转暖之时,我们今天这一时代也便宣告到来了。
  此外,在苏格兰亦发现有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痕迹。'5'在可以俯瞰整个奥班(Oban)地区的麦克阿瑟山洞(Macarthurcave),在当时海平面高于今天30英尺的情况下仍住有居民,他们是高原上的穴居人,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探访者,他们是狩猎民族和渔业民族,遗留下许多骨器和兽角器物,其中包括中石器时代的捕鲸叉,众所周知,它们是第四纪冰川期法国南部地区的马格德林人最先发明的。而在苏格兰中部的斯特灵(Stirling),同样的捕鲸叉也曾在一段时间内用于捕捉到近海喷水的鲸鱼。在后来对布莱克岛(BlackIsle)的罗斯玛基(Rosemarkie)的洞穴居民进行的一次考古挖掘中,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骨器和其他器具,以及一些人类遗迹,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火炉——它由圆石底座堆砌而成,中间留有笔直的烟道,侧壁的石块都已被熏黑——就是这样一座庞然大物被置于一片空地之上。这个山洞大约位于今天的陆地上海拔15英尺的高度。
  将这些岩洞与其他主要居住在旧时海岸线山脊的早期人类联系起来的是贝陵(Shell…heaps)。它们被发现在北及凯思内斯郡(Caithness)的苏格兰广大地区。'6'那些早期的“河床”民族,与著名的丹麦人的“贝冢”(kitchenmiddens)一样,都被认为是从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混血儿。当新石器时代最初的地中海民族中的先驱者登上这片岛屿,他们遇到了盖尔人民间传说中提到的穴居民族,并与他们进行了融合。'7'
  “很有可能,”詹姆斯·盖基教授这样说道,“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从比利牛斯山(Pyrenean)地区消失之前,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在南部欧洲出现,这两类人种很可能在这一地区有过接触。”今天,大部分考古学家已经放弃了原来的裂缝理论(hiatustheory)。罗伯特·芒罗(RobertMunro)博士指出,他在对欧洲地区最近的相关证据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在延续性上并不存在中间的断档,”并且他也接受基思(Keith)博士的观点,“在今天的不列颠民族中,就像在欧洲大陆的其他地区一样,仍然十分普遍地保留着旧石器时代民族的血统。”'8'基思博士在英格兰的很多地区都发现留有大量旧石器时代“河床”民族的典型特征。


第三章 崇拜女神的古代民族(3)


  在欧洲的很多地方,都留下新石器时代的民族与旧石器时代民族的残余者接触过的痕迹,其中尤以分布甚广的地中海民族(或者称作棕色民族)为突出代表。他们中等身高,长脑袋,又高又窄的额头,优雅的面庞,黑黑的眼睛和头发,苗条的身材。他们浅黑的肤色表明具有这种特点的地区应该在北非海岸。有些人类学者倾向于这种观点,即这一血统民族的发源地应该在东非的索马里兰(Somaliland)——非洲文明的摇篮,那里就如同阿拉伯半岛一样,永远孕育和承载着超常负荷的大量人口。在埃及,他们在人类历史揭开近代文明之前的更早时候就已经采用了农业生活模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常会出现周期性的移民潮,当然这一民族也不例外,大量的移民向西向东涌出,一路沿着海岸线跨越直布罗陀海峡,穿过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进入到欧洲腹地。同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们遍及到欧洲的南部、中部和西部,以及不列颠群岛。很有可能,他们在穿越了苏格兰之后,又来到爱尔兰。他们的墓葬习惯表明,他们的宗教信仰伴随着这种“民族性的大迁徙”也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发展历程。欧洲和非洲的新石器时代墓穴有着十分相似的建筑轮廓,而其中所葬的大多数髅骨也都呈现出人种类型上的极其相似。“实在是太惊人了,”艾略特·史密斯教授(ElliotSmith)对此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不列颠诸岛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民族与地中海民族之间存在十分相像的亲族特征,而就人种整体上的身型而言,他们无论是与古代还是近现代的埃及和东部非洲民族相比,也都极为相似。从对远古时代不列颠早期人种骨骼的描述中,我们也能发现其与索马里兰的居民几乎在所有实质内容上都保持一致。”'9'
  那种对于他们向旧石器时代欧洲的狩猎民族和渔民发动种族灭绝战争,从而在人口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假想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游牧及田园式的生活方式能够确保他们过更大规模的群体生活,所以,在这样一个更小的区域中显然要比那些必须依赖不断向野外扩展生存空间的旧石器时代狩猎民族更容易获得繁盛。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从未超越过客罗马尼翁人时代的多敦河流域的民族。很有可能,在西欧地区和不列颠诸岛,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民族融合在一起。罗伯特·芒罗博士提出,后者在当时就已经沦为农业民族的附庸和苦劳力。
  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众多民族一样,新石器时代的民族也是对女神的崇拜者。他们信奉“大母神”缔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众神、魔鬼和凡间人种。处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中的各个国家仍然延续着他们早先的信仰,这一点我们从发现的散落于各地的处在同一文明水平的普通民族文化中都或多或少出现“大母神”的概念而得以确认。一般看来,居住在那些相对隔绝地区的原始人类的观念,因为其生活环境和习惯更少受到干扰和阻断,而更不容易被改变。
  在克里特,有三种突出的女神形态——蛇女神、鸽女神和“百兽夫人”,这些形式可能与最初的神,或者说是与一组将母亲和女儿合成后的形象有所差异。正如在埃及和巴比伦一样,在这里也发现有一位女神趋于吸收了所有其他众神的品性特征。母性神可能被假定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展现女性的不同形态的一种浓缩形式,她是地区性祭以发展的结果之一,着重突出了最初的神的某一具体形式。但是,毫无疑问,母性神的概念应该是为克里特人信仰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位伟大的女神被描绘成穿着一条镶边齐腰长裙,腰际绕着一条扣口腰带(详见第六章)。整个上身裸露,乳房十分丰满。她有时立于一座山顶,身边由两头雄狮守护;有时则会端坐在树丛边。除了那些狮子以外,常伴她左右的动物还包括野山羊、带角的绵羊、公牛、红鹿、蛇以及鸽子;在所有与她密切相关的象征性符号中,包括公牛角、双斧、神柱、新月和权杖。这些器物显然表明她是负责掌管死亡、战争、丰饶以及狩猎的女神。人们将祭祀给她的供奉物摆放在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