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阂蠡场E加鏊灯郑么媸约爸梁春#准ê臃溃硬簧韵Ь眩N郎裰疲⑧鸩幌乱谕蛲颉V劣诙涝饲伲晾糁危勒伦啵猿脊ぃ浼ぱ铮仓ǎ裱啥刈谧澹愕墙瞬拧U魈植煌ィ蚱蕉ㄗ疾俊⒒夭浚俚囟蛴嗬铮炼杼鼐俨磕诟剑鹘舜笮〗鸫ǎ芮踪澹亓兄胺健S嗳裘宓椤材稀⒗Γг诨姆赇a所指,献赆投诚。其台湾等处偶作不靖,莫不立即歼除,此十全纪绩,武功之极于无外也。而且圣哲多能,聪明天纵,文阅六经之奥旨,诗开百代之正宗,巨制鸿篇,以及几余游览,莫不原本经训,系念民生,圣制诗文全集之富,尤为度越百家。又开四库以网罗载籍,刊石经以嘉惠士林,集石鼓之遗文,复辟雍之古制,精研六律,纂辑群编,此圣学渊深,文德之昭于千古也。”[4]
  清朝的一些王公大臣和史学家,对乾隆帝的某些方面也有所评述,当然,是以赞颂为主。原礼亲王昭梿在《纯皇爱民》这一条目下写道:“纯皇忧勤稼穑,体恤苍黎,每岁分命大吏报其水旱,无不见于翰墨。地方偶有偏灾,即命开启仓廪,蠲免租税,六十年如一日。甘肃大吏以冒赈致罪,后甘省复灾,近臣有以前事言者,上曰:朕宁可冒赈,不使子民有所枵腹也。后诸词臣有以御制诗录为简册进者,今朱相国珪祇录上记咏水旱丰歉之作,名《孚惠全书》以进。上大喜,赐以诗扇,告近臣曰:儒者之为,固不同于众也。”[5]
  这些评述,有其可取之处,但因受尊君敬父思想的约束,难免不以颂赞为主。现根据前面十几章的叙述,对乾隆帝之一生功过,试为评论,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系看其如何治国理政,二是观其执政之实效。先叙前一部分。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从二十五岁登基,到八十八岁仙逝,一共当了六十年零三个多月的皇帝和三年零三天的太上皇帝,足足执政六十三年,做了大量事情。总观其所作所为,大致在乾隆五十年以前,他在以下六个方面十分注意,努力在做。其一,勤政“爱民”。乾隆帝即位以后,六十三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怠无荒”,专心治政。乾隆四年四月十二日,他因雨泽愆期,令九卿科道陈举政务不当之处,群臣仅引咎自责,回奏称诸务皆妥。他遂降谕说:“朕自维即位四年以来,朝乾夕惕,无非以爱养民生为念,凡有利民之政,无不兴举,害民之事,靡不革除,寤寐焦劳,惟恐一夫不获其所。”[6]过了四个月,八月十七日,他又命尚书尹继善传谕诸臣“殚力抒忠”尽心职守说:“自古明良之世,四海雍熙,治臻上理,而君臣咨儆,犹曰克艰,曰无逸,诚以致治保邦之道,非易易也。朕承祖宗积德累仁之后,海宇乂安,人民乐业,幸共享太平之福矣,而谓太平有象,稍宴逸之心,即开怠荒之渐,是以御极以来,旰食宵衣,兢兢业业,惟恐一事不得其中,惟恐一夫或失其所,日与内外臣工开诚布公,励精图治,不敢稍有怠忽,少图燕安,此朕夙夜之中,所以自勉,而实可以自信者。”[7]此后,他多次下谕重申此意。五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他虽已是寿高七十八岁的老翁,仍亲自指授用兵廓尔喀方略,并下谕穷究其起衅缘由说:“朕所以必欲穷究底里者,盖以欺隐之习,不可不防其渐。朕临御五十余年,无日不以勤政为念。今虽年近八旬,而惟日孜孜,罔或稍懈。”[8]他在去世时所颁的遗位诏里,亦总述六十三年执政之勤说:“即位以来,日慎一日,……永维创业之艰,益切守成之惧,万几躬揽,宵旰忘疲,引对臣僚,批答奏章,从无虚日。”[9]
  乾隆帝的这些自述,并非虚辞,他之勤政,确属罕有,曾于乾隆中期担任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的探花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中,专写了《圣躬勤政》这一条,赞扬乾隆帝之勤理国政说:
  “上每晨起必以卯刻,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才五更尽也。时同直军机者十余人,每夕留一人宿直舍。又恐诘朝猝有事,非一人所了,则每日轮一人早入相助,谓之早班,率以五更入。平时不知圣躬起居,自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圣驾已至乾清宫,计是时,尚须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日日如此,然此犹寻常无事时耳。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亲览,趣召军机大巨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余时撰拟,自起草至作楷进呈或需一二时,上犹披衣待也。”原礼亲王昭梿亦在《啸亭杂录》卷一写了《听报》一则说:
  “上自甲戌(乾隆十九年)后,平定西域,收复回疆,以及缅甸、金川之役,每有军报,上无不立时批示,洞彻利害,万里外如视燎火,无不辄中。每逢午夜,上必遣内监出外,问有无报否。尝自披衣坐待竟夕,直机密近臣罔敢退食,其勤政也若此。”
  其二,乾纲独断。乾隆帝政必躬亲,事必自决,特别重视权柄下移之事,在任用将相,进退大臣,裁处军国要事等方面,皆系“乾纲独断”。他非常厌恶和忌讳大僚、近臣、内侍、外戚揣摩君意,结党朋庇,专擅朝政,盗持政权。早在乾隆五年四月初四日,他刚及而立之年,执政才五载,就下达长谕,指责大学士、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廷玉及其友朋结党庇护之非,强调“用人之权,从不旁落”。他说:己故总督李卫之子李星垣奏称恐怕有人欲图报复其父。朕知其系指鄂尔泰,即命讷亲“严行申饬云:汝不过一武职小臣,即有与汝父不合之人欲图报复者,朕乾纲独揽,洞察无遗,谁能施其报复之私心!”“从来臣工之弊,莫大于逢迎揣度。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乃皇考简用之大臣,为朕所倚任,自当思所以保全之,伊等谅亦不敢存党援庇护之念,而无知之辈,妄行揣摩,如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不独微末之员,即侍郎、尚书中亦所不免。……朕临御以来,用人之权,从不旁落,试问数年中,因二臣之荐而用者为何人?因二臣之劾而退者为何人?……若如众人揣摩之见,则是二臣为大有权势之人,可以操用舍之权,其视朕为何如主乎?……
  (鄂尔泰曾漏泄消息)嗣后言语之间,当谨之又谨。……鄂尔泰、张廷玉乃皇考与朕久用之好大臣,众人当成全之,使之完名全节,永受国恩,岂不甚善,若必欲依附逢迎,日积月累,实所以陷害之也”。[10]
  此后,他不下数十次反复讲述此意。乾隆五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又下专谕,举大学士于敏中之例,再次强调生杀予夺之权决不旁落于人。他说:
  “朕因几余咏物,有嘉靖年间器皿,念及彼时严嵩专权炀蔽,以致国是日非,朝多稗政。复取阅严嵩原传,见其势焰熏灼,贿赂公行,甚至生杀予夺,皆可潜窃威炳,颠倒是非,实为前明奸佞之尤。本朝家法相承,纪纲整肃,太阿从不下移,本无大臣擅权之事,即原任大学士于敏中,因任用日久,恩眷稍优,外间无识之徒,未免心存依附,而于敏中亦遂暗为招引,潜受苞苴。……(然而)于敏中亦止于侍直枢廷,承旨书谕,……即宠眷声势亦尚不及鄂尔泰、张廷玉,安能于朕前穷弄威福淆乱是非耶!……而于敏中于朕前,力言甘肃捐监应开,……竟至酿成大案。设非于敏中为之主持,勒尔谨岂效遽行奏请,即王亶望亦岂敢肆行无忌若之。是于敏中拥有厚赀,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种种弊混,难逃朕之洞鉴。若此案发觉时,设于敏中尚在,朕必严加惩治。……于敏中著撤出贤良祠,以昭儆戒。”[11]
  乾隆五干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他就降革人员之捐复须由吏部准驳皇上钦定之制,重申亲理朝政大权独揽的方针。他说:降革人员准其捐复,系因人才难得,其中有情节较轻者,不忍概令废弃,特予以自新之路,“复恐行之既久,部臣不免从中高下其手,是以仍令该部分别准驳,开单具奉,候联亲定”。今吏部奏驳,不准原任知州陈珏成等捐复,“所定均属公当。然此亦由朕办理庶务,无不躬亲察核之故”。即如捐复一事,部臣每月汇奏一次,准捐与否,“权衡悉出自朕裁,准者不致感激部臣,不准者亦不致埋怨部臣”,如部臣有“意颠倒错置,经朕看出,必将部臣等严饬,如此留心综核,部臣等自不敢不秉公定议”。明朝末年,皇帝并不亲阅章奏,准驳之权为部掌握,遂至国事日非,“而揆厥由来,总缘人君耽于安逸,不亲朝政所致”。“此朕临御五十余年,敬天勤民,惟日孜孜,不敢稍懈,亦深有见乎为君之难,而太阿之不可下移也”。[12]
  乾隆帝以上谕旨所述,基本上符合乾隆五十年以前的情形。哪怕是被他极其宠爱的“第一宣力大臣”傅恒,也不敢侵占帝权。昭梿对此讲了一件事,并予以评述说:
  “上既诛讷亲,知大权之不可旁落。然国无重臣,势无所倚,以傅文忠恒为椒房懿亲,人实勤谨,故特命晚间独对,复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宝石顶、双眼花翎以示尊宠。每遇事必独镜大权,文忠承志行旨,毫不敢有所专擅,上尚时加训迪。一日御门,文忠后至,踉跄而入。侍卫某笑曰:相公身肥,故尔喘吁。上曰:岂惟身肥,心亦肥也。文忠免冠叩首,神气不宁者数日。故当时政治宽厚,无侵擅之弊焉。”[13]
  其三,勇于进取。六十三年里,乾隆帝曾经遇到不少棘手之事,经历过多次狂风暴雨,但他基本上是胸怀大志,勇创伟业,临危不惧,受挫不慌,再接再厉,知难而进,最后驶过了险礁,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刚即位,就碰上了古州苗变的“第一紧急之事”,苗民的反抗浪潮,冲垮了庸弁劣员阻挡的堤坝,黔省大震,在这“争咎前此苗疆之不当辟,目前苗疆之不可守,前功几尽失,全局几大变”的关键时刻,乾隆帝痛斥弃置苗疆停止改流的谬论,撤掉因循苟且挟诈怀私的尚书张照钦差大臣之职,另委湖广总督张广泗为七省经略,指授用兵方略,调兵遣将,不到一年就平定了苗变,贵州省民、苗皆宁,改土归流得以坚持实行。
  当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征准平回时,除傅恒外,满洲王大臣“尽畏怯退缩,恐生事端”,反对征准。乾隆帝非常气愤,专降斥责“满洲臣仆昔年勇敢,迩来怯懦之故”的谕旨,训饬臣工,指责满洲王公大臣“惟守妻孥以求安逸,闻战阵而甘退让”。他明确宣布必征准部的决心,强调指出,“朕总理天下诸务,惟据理独断,应办之事,断不为众所阻挠。……此用兵要务,朕筹之已审,岂以众人怯懦,即失机宜,半途而废”。[14]后来定北将军班第死节于乌兰固图勒,厄鲁特大乱,定边将军兆惠被困黑水营,险些全军覆没,“浮议”又起,目光短浅之庸臣和自命“英才”的诡辩者,又一次一次地掀起反对用兵的浪潮,乾隆帝毫不惊慌,坚持用兵,并多次下谕,将其谬论驳斥得体无完肤,最后亲撰《御制开惑论》,总结用兵之利,再次讥笑、批驳“庸庸无识之徒”的“浮议”。[15]在他命名的“十全武功”中,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常是兵败将折之后,再接再厉,才转败为胜或变被动为主动。他曾不止一次地举准、回之役及金川之战为例,论证不畏失败坚持进军的必要和正确。他总结性地说:“从来行军之际,原不能一往顺利,即如新疆西路,及两金川等处,亦皆小有挫失,旋即成功。”[16]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对他的大展鸿图,起了很大作用。
  其四,知人善任,赏罚严明。乾隆帝在执政的六十三年里,尤其是七十四五岁以前,虽然也看错了一些人,误用了一些人,奖惩方面有的不够妥当,但总的来说,他很注意用人之道,很重视褒抑之法,力求作到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他发现和重用了一批勇于任事、精明练达、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能臣,如刘统勋直言三朝元老张廷玉家族官多势大,需予抑制,尚书、二等公讷亲蒙帝特宠骄横专断,应加训示,使其省改。刘统勋体恤民疾,督修河工,屡办钦案,痛惩贪婪大臣,蒙君赏识,从詹事屡迁尚书、都御史,任至大学士,兼管礼部、兵部。乾隆帝盛赞其“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当其去世时,帝亲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黄廷桂、尹继善、陈宏谋、张允随、那苏图、胡宝瑔、杨起曾、苏昌、王恕、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