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成员以保护本国消费者为由,在许多部门禁止或严格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跨境提供服务,只允许外国金融机构以在本国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向本国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这样更有利于对外国金融机构进行控制和监督。
?   3、从承诺的具体部门来看,绝大多数国家愿意开放再保险服务和银行业中的存款和借贷服务,因为这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国际化。而对于保险业中的人寿保险服务,银行业中的清算和票据交换业务,证券业中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许多发展中成员由于考虑到市场份额和风险等因素,或不作出承诺或予以严格限制。


本章小结
  国际货币体系是对货币本位、货币制度、国际储备货币、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及其协调等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加以明确,形成大多数国家(地区)愿意承诺和遵守的共同规则,这种制度安排即“游戏规则”被称之为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按阶段划分,大致可分为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以及牙买加体系后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从4个方面理解:(1)汇率的内在稳定机制;(2)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3)外部平衡的制度安排;(4)制度的非歧视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也可以从4个方面来认识:(1)黄金――美元本位制;(2)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3)成员国政府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4)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主要有三点,一是“特里芬难题”,二是“三元悖论”,三是“冗余问题”。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汇率制度的选择多样化。(2)黄金非货币化。(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和扩大IMF份额。汇率制度的多样化导致一国的经济政策、汇率或利率的变化,有可能对其他国家造成严重的“负溢出效应”,在实践中,是通过“寡头协调”来熨平汇率短期大幅波动的,最具代表性的“寡头协调”是“广场会议”和“卢浮宫会议”。
  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健运行离不开国际货币合作和政策协调,发挥这种职能和作用的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以及重要的国际规则――“金融服务贸易协议”。
  ?
本章思考题
  1、国际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有哪些?
  2、国际金本位制有哪些特点?
  3、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哪些游戏规则?
  4、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哪些特点?
  5、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崩溃的原因。
  6、简述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7、简述不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宗旨和主要任务。
  ?
  ?
  ?
  ?






第十一章  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 1
第一节   单一指标分析法 2
一、要素流动性分析 2
二、经济开放性分析 3
三、产品多样性分析 4
四、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5
五、通货膨胀相似程度分析 5
第二节  成本—收益分析法 6
一、通货区的收益分析 6
二、通货区的成本分析 7
三、加入通货区的决策:成本—收益分析 9
第三节  欧洲货币体系 10
一、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 10
二、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12
三、对欧洲货币体系的评价 14
第四节  欧洲货币联盟与欧元 15
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 16
二、《马约》的实施与欧元的诞生 17
三、欧元启动的经济影响 18
四、欧元面临的挑战 21
本章小结 22
复习思考题 23

第十一章  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货币一体化特别是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开始引起众多国家的浓厚兴趣,也日益成为国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对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理论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国际金融学的基础理论,而且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使之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货币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所谓区域货币一体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关国家和地区94'①'在货币金融领域所进行的协调与合作。根据区域内货币合作的程度不同,区域货币一体化可分成三种类型: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联盟和通货区。区域货币合作是指有关国家或地区在有关货币金融领域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它在合作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往往都是相对暂时的、局部的和松散的货币合作。区域货币联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某些法律文件或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有关货币金融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合作。通货区则是区域货币联盟的高级表现形式,其特征是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主导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在区域货币一体化的三种形式中,通货区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高级形式,而如果在通货区内实行单一货币,将成为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最高形式。
  与货币一体化密切相关的理论是最优通货区理论(The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简称OCA),它主要研究如何给通货区确定一个最佳范围,即具有什么样特性的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可以结合成为一个通货区,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大于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小于弊。最优通货区理论包括单一指标分析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法,在本章的第一、二节我们将首先述评这两种理论。
  ?
第一节   单一指标分析法
      所谓单一指标分析法,是试图找出单一标准去界定恰当的通货区范围。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在最早引入最优通货区概念时,首次运用了单一指标分析法,他提出应以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性作为界定最优通货区范围的标准95'②'。在此以后,麦金农(Ronald McKinnon)、凯南(Peter Kenen)和伊格拉姆(James Ingram)等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划分标准,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最优通货区理论。国际金融学术界对利用单一指标分析法研究最优通货区存在很大的争议,各方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最优通货区的适用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单一指标分析法对最优通货区的标准确定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一、要素流动性分析
  要素流动性分析是在1961年由蒙代尔提出的一种最优通货区理论,他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蒙代尔首先假定世界上有两个经济体A和B(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他们最初都处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均衡状态。假定需求转移是引起经济体A和B收支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当人们对经济体B的商品需求转向经济体A的商品需求时,在A、B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经济体 A的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经济体B的贸易逆差和失业;如果经济体A和B是拥有各自货币的两个国家,货币当局可以采取货币升值或者贬值的汇率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A国货币汇率上升会有助于降低A国的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压力,B国货币汇率下跌将有助于减轻B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但如果A、B是一个具有共同货币的国家内的两个区域,或者是一个实行固定汇率的货币区内的两个国家,则不能通过汇率变动来解决需求转移所引起的不平衡问题,而只能够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因为在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资本和劳动力会由经济体B流向商品价格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经济体A,通过供给的转移来满足需求的转移,在两个不同的区域同时达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由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要做到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仍然还十分困难。因此蒙代尔认为现阶段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区域性的最适度货币区,而不是全球性的共同货币。要保证国际经济社会的稳定,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区域性货币,也就是说最适度的货币区并不是全球,而是全球中的一部分区域。具体关于最适度货币区的界限,蒙代尔指出应以经济疆界即要素的流动性而不是政治疆界来划分。由于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需求转移引起的外部失衡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调节,因此要素流动替代汇率变动成为区域内的平衡机制;而不同的区域之间由于种种限制,不具备要素流动性,因而浮动汇率替代要素流动成为区域间的平衡机制。可见,蒙代尔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了浮动汇率,只是否定了区域内的单独浮动,同时提出了实行区域性的固定汇率制和共同浮动的新颖主张,这就为以后欧共体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货币区奠定了理论基础。
  虽然蒙代尔提出的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蒙代尔并没有把对劳动力流动和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加以区分。当A国和B国结成一个保持固定汇率的通货区时,劳动力流动与资本流动的流向和调节效应是有显著差别的。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当A国发生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B国发生贸易逆差和失业时,劳动力从B国向A国的流动,有助于使A、B两国恢复均衡。但因为A、B两国间在气候、生活、习惯、文化、宗教和风俗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劳动力的迁移实际上是很难完成的。即便迁移可以完成,但因迁移成本高、迁移数量少以及迁移时间长,劳动力迁移对两国经济均衡短期内可能也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其调节效应才能发挥出来。对于资本流动而言,在A国发生贸易顺差和通货膨胀、B国发生贸易逆差和失业的情况下,资本很有可能不仅不从A国流向B国以调节两国的经济失衡,反而可能从B国流向A国,从而更加恶化A国的通货膨胀和B国的失业。综合以上所做的分析,在A、B两国出现经济失衡时,劳动力的迁移只能影响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资本的高度流动很可能是非均衡性的,因此仅以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来判断最适度通货区是存在局限性的。
二、经济开放性分析
  蒙代尔的最优通货区理论提出以后,引起国际金融学界的广泛讨论。196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提出,应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优通货区的标准。
  麦金农将社会总产品区分为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他认为经济的开放性通常是由生产和消费中的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比例来度量。如果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比重越大,则该国经济的开放度越高。反之,该国经济的开放度就越低。根据麦金农的观点,要运用调整名义汇率的方法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目标,必须通过调节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发挥作用。以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例,本币贬值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必须有贸易品对非贸易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引发本国生产转向贸易品,本国消费离开贸易品,从而使该国经济恢复均衡。但麦金农认为,在典型的开放经济中,汇率的变动不会改变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价格比例,从而也就不会对经济均衡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①在本币贬值引起贸易品价格上涨以后,会引起国内物价的全面上涨;②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贸易品所占比例很大,贸易品价格的上升会迅速而明显地引起消费价格指数上涨。由于货币幻觉不很明显以及工会和劳工力量的强大,人们会明显感觉到消费支出的增加和实际收入的减少,并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引起非贸易品价格随贸易品价格的上涨而上涨;③对于一个开放经济,由于国内对进口商品的依赖性很强,进口需求弹性较低,要纠正外部失衡所需要的汇率变动幅度也就很大。而在经济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由于贸易品占整个社会总产品的比例较低,贸易品价格与消费价格指数的联系较小,再加上很大的非贸易品部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收部分转移过来的需求,本币贬值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大,有利于经济均衡的恢复。因此,麦金农认为,浮动汇率对于相对封闭的经济是有效率的,而对于开放经济则是效能低下的。所以,对于一些相互间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开放国家,应该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