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基本理论框架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1…22)
经移项整理后得:
    (1…23)
以B代表贸易差额,则有: 
    (1…24)
分析(1…24)式,无论国际收支弹性论还是国际收支乘数论,都是着眼于(1…24)式中对外关系的变化,即出口X和进口M的变化。与此相反,吸收论则另辟蹊径,从对内关系的研究着手,通过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差额来说明国际收支状况。以A代表国内支出总额,即A=C+I+G,亚历山大将其命名为“吸收”,则(1…24)式变为:
             (1…25)
亚历山大赋予这一会计恒等式以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认为右端(Y…A)为因,左端B为果,由此得出结论:国际收支盈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吸收相对于收入过度的结果。因此,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最终都是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来进行调节。
吸收理论具有强烈的政策涵义,它认为国际收支调节属于政策调节,主张运用宏观需求管理政策和汇率调整政策,通过增加收入或者减少支出,或者兼及二者,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二)货币贬值效应分析
对货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是国际收支吸收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1…25)式取增量形式可得:
                           (1…26)
从此式出发,亚历山大将国际收支弹性论关于货币贬值效应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推进。他认为,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只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①货币贬值导致该国生产的变化,从而使贸易收支差额被收入变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变化的两者差额所改变;②货币贬值可改变与任一既定实际收入水平相联系的实际吸收量。货币贬值对收入有直接效应,而对支出的效应则可分为两部分:即作为收入变动的结果和收入以外的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变动。前者可表示为,其中c是边际吸收倾向;后者可记为;亚历山大称其为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由于
                    (1…27)
所以
            (1…28)
由(1…28)式可知,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状况的实际效果将取决于三个因素:①贬值对实际收入所产生的直接效应;②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③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闲置资源效应。货币贬值对收入的基本影响表现为,对出口与进口替代的需求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使收入增加的效应。但正如亚历山大所指出的,仅当该国经济中有闲置生产能力能够把增加的需求引入生产过程时,这一闲置资源效应才能发生作用。换句话说,该国经济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是贬值增加收入的前提条件;②贸易条件效应。包括亚历山大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贬值将会恶化贬值国的贸易条件。理由是,一国的出口商品一般比进口商品更加专业化,它受贬值的影响要比进口商品大,货币贬值导致以外币计算的出口价格的下降,将大于以外币计算的进口价格的下降,其结果是实际收入趋于下降;③资源配置效应。弗里茨?马克鲁普认为,虽然贬值会恶化贸易条件,但由于贬值会影响资源配置,在贬值过程中,资源从国内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出口部门转移,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贸易条件的恶化,净结果是提高实际收入。特别是,在由于汇率高估和外贸管制导致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非优的情况下,资源配置效应将会起作用。在短期内,就业量和贸易条件的变化掩盖了资源改变使用对实际收入的影响,但从长期看,资源更经济和更有效的使用是提高实际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当闲置资源效应很小时,货币贬值的资源配置效应尤为重要,总的就业水平可以保持不变,但通过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产量仍然可以增加。
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的结果。货币贬值会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国内物价水平,最直接的是通过进口价格的提高。由于进口价格提高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使用进口原料及中间产品的本国产品价格提高,进口替代产品和出口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由于一般物价水平在贬值后会上升,这就减少了本国商品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如果国内价格继续上涨,直到本国产品可以替代进口品的倾向或出口更多的倾向消失为止,则贸易差额作为货币贬值的结果将又回归到原来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担心本币贬值的效果将大部分或全部被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所抵消,实际上正是当前人们对贬值效果存有疑虑的主要原因。
但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即本币贬值也倾向于减少吸收,本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被认为有抑制价格上涨对贸易收支产生消极影响的作用。通过如下一些机制,货币贬值将倾向于减少吸收:①实际现金余额效应。它是指人们愿意以实际货币余额形式持有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如果实际现金余额因价格上涨而受损失,人们就会通过减少实际收入下的支出以及出售资产或债券,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现金余额水平。前者意味着实际支出相对于实际收入会减少;后者将压低资产和债券价格,导致市场利率提高,发挥减少企业投资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②收入再分配效应。这是指由于出现通货膨胀的缘故,将会产生收入从有较高边际吸收倾向的经济单位转向有较低边际吸收倾向的经济单位的趋势。由于本币贬值相当直接地拉起许多商品的价格,而贬值对工资的影响是间接的,并且存在滞后,因此收入会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再分配,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前者,因而收入再分配效应将倾向于减少吸收。③货币幻觉效应。它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视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短期存在的货币幻觉有可能导致实际支出下降,如在价格水平较高时,人们选择较少的购买和消费,即使他们的货币收入成比例提高。
上述分析表明,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和对吸收的直接效应表现在诸多方面,其综合效果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一国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实际收入不能相应于较高的国外需求而增加时,贬值只能通过压缩吸收来改善贸易收支差额,但其作用是微弱的。因此,在本币贬值的同时,有必要实施紧缩需求的政策手段,以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状况的目的。
(三)评价
国际收支吸收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采用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将国际收支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而克服了国际收支弹性论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较之弹性论前进了一大步。同时,吸收论还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涵义。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在采取本币贬值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到充分就业,应注意运用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这样可以实现内外经济的共同平衡。因此,吸收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该理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会计核算恒等式基础上的,并没有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收入与吸收固然会影响贸易收支,但反过来贸易收支也会影响收入与吸收。②吸收论对本币贬值效应的分析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即贬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和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运行顺畅,这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③吸收论同样忽略了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仍然把贸易收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该理论所做的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五、国际收支货币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日益增加的流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焦点。而宏观经济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这一事实,特别是货币主义的重新崛起,又为这种分析焦点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蒙代尔(R。Mundell)和哈里·约翰逊(H。Johnson)等人将起源于芝加哥学派的国内货币主义向国际金融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国际收支的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
(一)假定条件
1。 假设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其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2。 假设购买力平价长期内成立,即存在一个高效率的世界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于完全自由的套买、套卖和套利活动,使得“一价定律”得以成立,一国价格水平等于世界市场价格水平,一国利率水平等于国际资本市场利率水平。
3。 假定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实物产量。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货币论通过以下模型来说明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29)
   (1…30)
   (1…31)
其中,为名义货币需求量,代表国内物价水平,为实际国民收入,为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即国内信贷量),为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即国际储备量),为货币乘数,为名义货币供应量; 是一个常数,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与名义国民收入的预期比率。方程(1…29)是货币需求方程,表明一国货币需求量是国内物价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正比函数;方程(1…30)是货币供给方程,在现代银行体系中,每增加一单位国内信贷量或国际储备量都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使一国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方程(1…31)是货币市场均衡方程。
假定最初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若由于某种原因(如中央银行扩大国内信贷量),使得一国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名义货币需求量(即),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超过他们意愿持有的水平,人们必然会增加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相反,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收入增加),造成名义货币需求量上升,超过名义货币供应量,则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将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人们必然会减少对国外商品和金融资产的需求,最终导致国际收支顺差。因此,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应归咎于货币供求的不平衡。当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当货币供应量小于货币需求量时,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国际收支货币论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国际收支的失衡现象是暂时的,可通过货币调节机制自行消除,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当时,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该国的国际储备下降,其基础货币下降,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倍数下降,直到时,国际储备停止流出,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当时,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该国的国际储备增加,其基础货币上升,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直到时,国际储备停止流入,国际收支恢复均衡。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这种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能会遇到困难。
   (1)如果一国采取抵消政策来对抗国际储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该国国际收支失衡便有可能无法自动得到调整。例如,当时,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F下降,但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证券,使国内信用D上升,且国内信用增加量等同于国际收支逆差额或国际储备的减少量。此时该国货币供应量不会因国际储备的下降而减少,货币供应量将持续地大于货币需求量,国际收支逆差将一直存在下去。
   (2)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干扰因素持续存在。例如,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导致过多的货币需求,如果这种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始终不能通过增加基础货币中的国内部分D来得以满足的话,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入将持续存在,国际收支顺差也将持续存在下去。
2。 关于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国际收支货币论认为,本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贸易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得以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币贬值对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如果货币供应量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