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际金融学-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因为这些企业不一定拥有技术垄断优势,而且美国的生产成本也不低廉。另外,对于全球性跨国公司来说,它可以直接在国外开发新产品,又可省去产品出口过程,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难以用产品生命周期论作出解释。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概念最早由科恩(R。H。Kern)。在1937年提出,主要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公司外部市场的过程。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等人在对科恩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并且引起广泛的注意。

该理论认为,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就能够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不公开的内部市场交易,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巴克利和卡森提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为:在寡头占据市场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比较集中,很难进行议价交易;在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买卖双方无法订立期货合同;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中间产品的价格缺乏可比性,交易双方难以定价成交;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市场销售的周期较长,而新技术的应用又有赖于差别定价,这在外部市场上不易充分体现出来。

巴克利还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个因素,即区域因素、国别因素、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区域因素是指有关区域内的地理条件、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国别因素是指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产业特定因素是指与产品性质、经济规模和外部市场结构有关的产业特征。企业因素是指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内部化理论注重的是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巴克利认为,如果产业部门存在多阶段生产的特点,企业就会“跨地区化”甚至“跨国化”。这是因为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交易需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则无论供求双方怎样协调,也不可能避免外部市场剧烈变化造成的风险。为克服这种“中间产品”期货市场的“不完全性”,就会出现市场的内部化。

市场内部化理论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可用来解决外部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种种问题,也可用来解释许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或原因。其不足之外在于,它没有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分析国际生产与分工对企业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并且还忽视了工业组织和投资环境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重要性。

(四)国际生产折衷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提出来的,旨在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邓宁指出,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都只对国际直接投资现象作了片面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他主张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条件和能力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并由此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论。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前两个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一个优势是充分条件。当公司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选择技术转让方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它可选择产品出口方式;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它便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见表6-1)。


邓宁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内容做了进一步阐述:

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产品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发能力、专利、商标、销售技能和管理经验等。它说明企业为什么能够对外直接投资。

内部化优势主要是指企业建立自己的内部交易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不公开的内部市场交易,从而克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它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主要是指一家国家的投资环境优良,企业在那里可以获得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待遇,并且利用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市场便利等。它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到特定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过去国际投资理论只重视资本流动方面研究的局限性,把直接投资、产品出口和技术转移等综合起来考虑,并且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方面对企业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选择做了深入分析,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用该理论来解释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更加接近客观实际,具有较大的说服力。但是,如何解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并把国际投资理论与跨国公司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该理论在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五)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在研究中发现: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及其影响有明显的差别。用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不能解释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那些理论忽略了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

小岛清认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拥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这不符合国际分工原则,而且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贸易条件恶化。这是因为,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应该把生产基地设在国内,通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生产制造活动转移到国外,就会减少本国同类产品的出口量,使本国可以通过出口而保持的巨额贸易顺差丧失殆尽。这种贸易替代型的投资不利于促使国际收支平衡和改善贸易条件。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偏重于贸易创造型的,即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没有替代同类产品的出口,而是带动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企业能够遵循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日本到海外投资建厂的企业,一般都是国内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为维持或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它们就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在那里建立新的生产和出口(向第三国出口)基地。而在本国组织生产的企业,则是在国内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扩大产品的出口。这种贸易创造型投资使日本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保持了巨额国际贸易收支顺差。

小岛清根据比较优势论,概括出“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核心:“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图6-4有助于对此加深理解。


图中Ⅰ—Ⅰ线代表投资国(日本)的商品成本线。其中,从a、b……到z分别表示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使用100日元所能生产的实物量;Ⅱ—Ⅱ线表示接受投资国的商品成本线,从a′到z′分别表示与投资国同类商品的相同产出量所需耗费的美元成本。m点表示第M种商品的两国成本在现行汇率100日元/美元下相等,即在投资国为100日元,在接受投资国为1美元。在现行汇率(100日元/美元)条件下,投资国的边际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Ⅰ—Ⅰ中m点左侧的产业,如a、b、c等;投资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表现为商品成本线Ⅰ—Ⅰ中m点右侧的产业。如投资国对外投资是以接受投资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为产业投向时,则可以使接受投资国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图6—4中表现为接受投资国的商品成本线向下旋转,变为Ⅱ′—Ⅱ,A、B、C这三类商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从原来的a′、b′、c′降低为a″、b″、c″,从而进一步扩大了接受投资国在这些商品上的比较优势。这样,双方就能实现利益更大、数量更多的贸易。这种直接投资的作用是使贸易得到互补和扩大。

如果投资国是以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对外国进行投资,可以降低接受投资国这些商品的商品成本(从Ⅱ-Ⅱ线到Ⅱ-Ⅱ*线),X、Y、Z这三类商品的生产成本分别从原来的 、 、 降低为 、 、 。但是,与投资国的商品成本相比,接受投资国在这些商品的生产上仍旧处于比较劣势。这种投资不但没有节约成本,反而造成资本的浪费。投资的结果只不过是以国外的生产替代了投资国的出口贸易。

另外,投资国与接受投资国两国货币汇率发生变化,对投资国的对外投资亦有影响。下面以图6—5来说明汇率变化对对外投资的影响。


假定日元对美元升值,如从1美元兑换100日元变为1美元兑换90日元。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商品成本线向右下方平移,变为Ⅱ′—Ⅱ′。这时,日本的边际产业从原来的m点左侧变为n点左侧,即投资国日本的边际产业增加了。比较Ⅱ—Ⅱ线上的n′点与Ⅱ′—Ⅱ′线上的n点,可以发现,随着美元的贬值,在第N种产品上,原来美国的生产成本大于1美元(n′点高于m点),贬值后美国第N种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于1美元。换言之,美元贬值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扩大了其比较优势产业,日本的边际产业也随之增加。反之,若日元对美元贬值,则美国商品成本线向左上方平移,表示日本的边际产业减少,可对外投资的产业相应减少,现时可出口的产业相应增多。

小岛清从国际分工论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这对过去从企业发展论和产业组织论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无疑是一个重大冲击。与其它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比较优势论具有这样几个特点:①它主张对外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因为这更容易使本国企业在海外“创造出新的比较成本优势”从而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②它认为对外直接投资要适应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助于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普及生产技术和经营技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教师的作用”。而在这方面,中小企业在制造业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③它强调在国际直接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企业的垄断优势。因为比较优势论的独到之处,许多专家学者对“小岛主张”进行了认真讨论。支持和赞同“小岛主张”的人为数不少,但也有许多人用“感到不谐调”,“感到性质不同”来抨击“小岛主张”。这可能是因为比较优势论没有把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跨国公司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不能对欧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六)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

产业内双向投资理论是针对60年代以后的20多年里,国际资本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大量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并集中投在相同产业内部的现象提出来的。一些专家学者对产业内双向投资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从不同的方面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

格雷姆(E。M。Gram)1975年对187家美国跨国公司及其在欧洲子公司和88家欧洲跨国公司及其在美国子公司的产业分布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之所以出现产业内部双向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产业分布的相似性,相似的东西更容易接近。

海默认为,仅从资本优势、企业优势、技术优势和国外利润高等方面解释技术密集型产业内的双向资本流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寡占反应行为”来加以解释。寡占反应行为是指各国垄断组织通过挤占竞争对手的地盘来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业内交叉直接投资正是寡占反应行为的主要方式。

金德尔伯格指出,在寡头控制的工业中,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交叉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少数竞争对手占领潜在市场而削弱自己的竞争地位。

邓宁认为,双向投资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同一产业内部,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①发达国家之间科学技术水平接近,在产业内没有一个企业拥有独占的“所有权特定优势”,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