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水之下溜、如琴弦之忽绝无形者,正如残灯忽灭,故死也。 

卷四下经解
经脉应四时十二月
属性:《素问·阴阳别论》帝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 
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 
必死矣。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 
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四经应四时者,肝经应春,心经应夏,肺经应秋,肾经应冬,脾土应四季,在其中矣。十二从者,手足三 
阴三阳,共十二经,相从周流于一身,如十二月之周行成一岁,终而复始也。脉理之要,别其阴阳,能知其阴, 
即知其阳,能知其阳,即知其阴。何也?盖阴阳之气相合,外行经络,内行脏腑,循环不已,而五脏皆禀胃 
脘阳和之气,其一脏遍含五脏之胃阳,故五五有二十五阳。脏为阴,腑为阳,所以谓阴者,真脏孤阴之气也。 
真脏脉现,则本元败,败必死矣。所以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胃为阳土,其能纳水谷,化精微,生气血者,实 
由先天元阳蒸腾之力,故得阳生阴长,气血和平,而脉象柔缓调匀,是为胃气,故脉有胃气则生;若胃阳败, 
则孤阴真脏之脉现,如弦钩毛石而但急强散乱,绝无和缓之气,则死矣。是故能别其胃肠之和否,可知其病处, 
如弦多胃气少,病在肝之类也;能别其孤阴真脏脉,可知死生之期,如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之类也。三阳经 
脉上头,三阴经脉止于手,而阴阳通贯周流则一也。故能知阳可以知阴,知阴可以知阳。辨其阳脉之太过不及, 
可知病有宜忌之时,如春夏人迎微大为宜,反小为忌,秋冬微小为宜,反大为忌;辨其阴脉之逆顺,可知死生 
之期,如肝病遇木旺时可生,遇金旺时则死之类。如是谨记熟悉阴阳生化、五行生克之理,则辨别自明,无须 
与庸众谋议,徒滋惑乱也。 

卷四下经解
五脏绝脉
属性: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 
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人身阴阳气血,升降流行,循环不已,与天地同其造化。其 
升而出,以现于脉者为至,为阳;其降而入,为去,为阴。其来去之形,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 
者为阳;沉者为阴,浮者为阳。此阴阳之纲,必参悟其神理,指下方能辨别也。如上所云胃气脉者,其来去出 
入,必舒徐和缓,其部不浮不沉,其动不迟不数,如是则阴阳和平而无病,否则即为病脉。察其不调之处,乃 
为病之所在,若其本元败,真脏脉现而无胃气,可决其死期,如经所云者。 

卷四下经解
五脏脉象
属性: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绝而至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此表五脏脉象之神理也。五脏具五行之性,而五行由阴阳气化,流行生旺,而成形象,故五脏之气现于脉 
者如此。鼓一阳者,脉形之鼓动,如《阴阳离合论》所云∶搏而勿浮,命一阳也,钩者,阳升多,阴降少,阳 
升则浮出,阴降则沉入,故其形如钩之微曲向下,动转圆活而主夏,心之脉象也;鼓一阴者,如所云∶搏而勿 
沉,命一阴也,毛者,阳微降,阴微升,阳降则收肃,阴升则微鼓,故如毛之在皮,浮而柔软,主秋,肺脉之 
象也,鼓阳胜急者,鼓动之阳较胜而略急,如弦线,乃阳初升,主春,肝脉之象也;鼓阳绝而至者,轻按其鼓 
动之形,绝无阳象,重按而纯阴气至,其阳下伏,如石沉水也,主冬,肾脉之象也;夫阴阳升降出入,是二气 
相交相生,必由中土经过,互相往来,如水之溜,故言阴阳相过曰溜,即脾胃之脉象也。溜者,中和柔缓之 
象,现于弦钩毛石之中,乃为胃气无病之脉,犹土旺四季而不独主一时,故曰其善处不可得见,以其在心肾肺 
肝之中也。 
《灵枢·根结篇》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 
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 
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 
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 
期。予以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营行脉中,阴阳十二经脉流行,凡一昼夜五十周于身,以营运五脏之精气,而五脏皆受水谷之精气充养者 
也,故持其寸口之脉,数其至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其气周行五脏,而不歇止也。如五十动外,及五十至内, 
或有歇止无一定,而迟者名结脉,数者名促脉,皆为气血郁滞之病,非死脉也。若歇止有定数,名代脉,以其 
气竭,不能接续,如经所云一脏以至五脏无气,可决其死期之长短也。虽不歇止,而乍数乍疏,此脾败之真 
脏脉,主死。因脾为中土,代行各脏之气于周身,故其本脉名代,是和缓而不歇止,若脾败不能行气于各脏, 
五十至内歇止而有定数,如欲求人代己,故名代脉,主死。同名代脉,其取义各不同也。其有言少阳之至,乍 
数乍疏者,因少阳阳气初升,未能调畅,是时令之旺脉,非彼之死脉。是故脉名同而义多不同,皆当辨别也。 

卷四下经解
辨脉平病死旺之象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论》岐伯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 
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 
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 
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脉之动者,阴阳气血升降出入也。其气根于呼吸,故仲景言呼吸脉之头也。一呼一吸,名一息,三息中必 
有一长息,如岁之有闰,名太息也。一呼一吸,而脉四动,连长息计之,则三息中多三动,分计每息有五动, 
名五至也,如此为无病之平人。以无病患之呼吸,合病脉之至数,其迟其数可见也。假如一呼脉止一动,一吸 
脉一动,此为迟脉,阳气衰少也。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此为数脉,若兼躁动,而尺肤热者,温病也; 
尺肤不热,而脉兼滑者,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脉兼涩者,邪痹经络也。若一呼脉至四动以上,其气有 
出无入,本元外脱也;脉绝不至者,气血竭也;乍疏乍数者,元气散乱也,故皆主死。胃为脏腑之海,脏腑皆 
赖胃中谷气充养,故人无胃气,其病为逆,逆则死之征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此以阳气生旺开阖,而现于脉象也。太阳为开,阳气正旺,故脉洪大且长也;少阳为枢,阳气始生,未能 
调达,故脉乍数乍疏,乍长乍短,与上节之乍疏乍数,气散无力者,迥乎不同,不可不知也;两阳合明名阳明, 
阳旺极而气阖也,故脉浮大者,阳之象,短者,阖象也。以此验三阳之气,生旺出入之道,与天地相同。假如 
夏令,阳旺极而阴将生,是阳明之短脉,乃为秋 
令浮短涩之先兆。其三阴经之开阖枢,亦然。故《难经》曰∶太阴之至,紧大而长。此阴气旺也,故太阴为开。 
又云∶少阴之至,紧细而微。此阴气始生,故少阴为枢。又云∶厥阴之至,沉细而敦。此阴气已极,故厥阴 
为阖。《难经》以此三阴三阳名旺脉,谓合天地生旺之气也。惟《难经》言冬至后得甲子,少阳旺;再得甲子, 
阳明旺;再得甲子,太阳旺。此但指天地阳气生旺而言。《内经》言开阖枢者,指人身经气流行而言,各有义 
理不同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 
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言客气流行,应乎脉象者,与前诸义又不同。是故圣 
经之论阴阳,千变万化,各有义理所主,不可错乱。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 
以前章李仕材凭臆见注解脉象,脏腑部位阴阳错乱也。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 
肝藏筋膜之气也。 
五脏具五行之性,故各脏脉形不同,而合五时之气化,然以胃气和缓之象为本,故五时之脉,但微现本脏 
之脉形,方为吉也。假如肝木旺于春,两手之脉弦,弦者,细长而调达,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兼弦象曰平, 
平者,无病也;若弦多胃气少,则肝气横逆而病矣;但弦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矣;若弦缓兼毛,毛者,浮 
短涩,肺脏之本脉,而主秋令,弦多胃少者,肝气太过也,兼毛者,肝气不足也,至秋金旺,则肝木更亏而病 
矣;若毛甚,则春见秋脉,生气告匮,实时病也。先天真元之气,散布于肝,肝为震,后天之阳,始生筋膜, 
故筋膜之气藏于肝,而肝主筋也。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 
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心火旺于夏,两手之脉钩,钩者,如钩微曲向下,其上圆活转动而浮,必以和缓胃气为主,微现钩象曰平; 
若钩多胃气少,则心火亢逆而病矣;但钩无胃气,则坚硬不转动,是真脏脉现,则死也;若钩缓中兼石,石者, 
沉实而滑,肾脏之本脉,而主冬令,此心火不足,至冬水旺,则心气愈亏而病矣;若石甚,则阴盛阳衰,实时 
病也。真元之气通于心,以生血脉,而血脉藏于心,故心主血脉也。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 
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脾土旺于四季,而主令长夏未月,以土位于中,而未为一岁之中也。脾司鼓运,代行各脏之气于周身,故 
其本脉名代。软弱者,阴土柔象也,胃为阳土,其气刚,刚柔相济,而得中和之气,故微有软弱之象曰平;如 
弱多,则阳气少,脾乏鼓运之力而病矣;若但代无胃,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与心同。盖火土一源,长夏心火犹旺也。真元之气蒸液濡于脾,以长养肌肉,故肌肉之气藏于脾,而脾主肌肉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 
以行营卫之气也。 
肺金旺于秋,两手之脉毛,毛者,浮短涩,阳气初降变阴之象,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有毛象曰平;若 
毛多胃气少,则 
肺气不调而病矣;但毛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若毛而有弦,以收肃之令,而现生发之脉,其阳不敛, 
至春发泄更甚而病矣;若弦甚,则反气化时令而即病也。肺为华盖,部位最高,真元之气上达于肺,故权衡一 
身之气,以行营卫阴阳表里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 
肾藏骨髓之气也。 
肾水旺于冬,两手之脉石,石者,沉实软滑,阳气归藏之象,必以和缓胃气为主,而微有石象,曰平;若 
石多胃气少,则肾阳衰,阴寒太过而病矣;但石无胃气,则真脏脉现而死也;若石而有钩,以归藏之令,而见 
升浮之脉,阳先发露,至夏令则水涸,必生热病矣;若钩甚,是反其归藏之令,实时病也。真元之气下根于肾, 
骨髓乃精气所成,而藏于肾,故肾主骨也。 

卷四下经解
辨平病死之脉
属性: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 
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如连珠琅 者,现于指下,圆活柔和,如钩下曲而上圆,是有胃气者,名钩脉。盖心火旺于夏,两手之脉 
微有钩象,为有胃气之平脉也;若喘喘连属者,其情势急促,其中微曲,则不调达,此心火郁逆而病也;前曲 
后居,如操带钩者,其来也上浮如钩头之圆而坚硬,故曰前曲,其去也下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