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第3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参与大唐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已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国公殷峤第十三,高祖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太宗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太宗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国公柴绍第十四,高祖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已于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国公长孙顺德第十五,长孙皇后之叔,炀帝出兵高句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高祖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已然病故。

郧国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太宗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

陈国国公侯君集第十七,太宗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

郯国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大唐,受李靖推荐进入太宗幕府。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谋划。太宗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已然在肃州之战中战死沙场。

鲁国公程知节第十九,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太宗帐下。参加太宗历次战役及玄武门之变。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太宗幕府。此后尽心辅佐太宗,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已于贞观十二年病故。

邢国公刘政会第二十一,高祖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追改渝国公。

莒国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

英国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太宗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

胡国公秦琼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太宗帐下。参加太宗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已然病故。

历史上的这二十四位功臣,其实水分不小,就比如没能入选的李道宗,在大唐创立的过程当中,李道宗同样居功至伟,但是且比不过张亮,高士廉,虞世南等人,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同样后人对凌烟阁上的排名,也颇多争议,最为集中的就是在秦琼的身上,在后世的《隋唐演义》中,秦琼可是作为男一号出现的,交友胜孟尝;孝母赛专诸,马踏黄河两岸;锏打山东半边天,神拳太保,不过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当中,却排在了最后一位,这就是历史和演义的区别。

如果称三国时代的吕布为“三姓家奴”,那秦琼就能称得上是“五姓”了,他最初隶属张须陀的部下,后辗转于裴仁基手下,随后跟李密,然后投王世充,最后降太宗。

秦琼有点蛮力,但跟政治家、军事统帅这样的角色离得远了点,所以,投靠了英气逼人的太宗后,秦琼就变得很老实了,再没动过跳槽的念头。

当然,这也说明二十岁出头的太宗确实有魅力。秦琼为太宗卖命,不仅表现在打江山的年代,即使在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夏,太宗要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和弟弟,秦琼也很爽快地答应去帮忙,跟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侯君集、尉迟敬德、程咬金、段志玄、张公谨等人组成“打手九人帮”,热热闹闹地去了。在当时,不是没有人拒绝参与这个件事,比如李靖、李世绩就没去。

秦琼后来死于战伤复发,从此可晓得,在作战时这哥们儿真是冲锋在前,这一生算对得起太宗的知遇之恩了。

在二十四人名单里,跟秦叔宝关系最好的是程咬金,在后世的评书作品里,主公身边一般都有个负责搞笑的人物,程咬金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在那个时代,该去的场合,他都去了,一次也没落下,也够可以的。跟后世人们想象的不同,历史上的程咬金比较残暴,后来在攻打西域的时候,因杀降被罢官,太宗都有点儿烦他了,就给了他不少钱,让他回家当起了富翁。

在历史上的二十四功臣当中,不乏军事天才,当然还有贼大胆的角色。想要做皇帝,就得需要这两种人,才能办成大事儿。

如果说最后一号人物秦琼的特长是阵前耍耍,那么倒数第二号人物李世绩就要厉害多了。此人就是《隋唐演义》里的徐懋功,在评书里是作为瓦岗寨的军师出现,扮演诸葛亮、刘伯温那样的角色,实际上,他是一位与第八号人物李靖并称的大唐天才军事指挥官。

李世绩的早年经历类似于秦琼,在太宗手下多有战功,但最令他名垂青史的是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攻灭强大的东。突厥,随后又完成太宗的遗志,在高宗时代,攻灭了高句丽,当然现在他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与李世绩并称,且能力过之的就是李靖,李靖出身陇西贵族,舅舅是隋朝首席将军韩擒虎,他本人入唐后为第一号军事家,后世的八卦作者和小说家让他与红拂闹出了绯闻,为这个人物增加了不少风情。搞得美人能为之夜奔,他也算是世间的奇男子了。

当然还有很多在后世人眼中印象非常模糊的存在,就比如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此人是李家宗室,军功盖世,却被后人忽略了,因为如果说中国北方是太宗打下来的,那么南方则是李孝恭搞定的。

再就是第二十号人物虞世南,书法与诗歌皆佳,因一首《蝉》而获得不少掌声: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可谓太宗的文胆。

还有个人值得一提,第十号人物段志玄,此人胆大,以至于后来的那部《贞观长歌》当中还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儿子,取名就叫段大胆。段志玄的胆大,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经常跟着太宗单骑入阵,纵横沙场,他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后代,就是《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此君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博物学家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萧瑀,关于他,有这样一个段子。据唐人笔记《独异志》记载:一次,太宗设宴,就说:“诸位!别愣神儿了,你们觉得在座谁最尊贵,谁就有资格先喝酒。”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佬互相看看,都没敢动。这时候,萧瑀拿过酒来就喝。

太宗问道:“你先喝?有嘛说法?”

萧瑀就回道:“臣是南北朝梁朝皇帝之子,隋朝皇后的弟弟,现在身为宰相,又是你们李家皇帝的儿女亲家,还不行?”

太宗听了,也是没辙!

不过武将再牛,也牛不过文人。出主意,搞谋略,太宗手下就有那么几个顶尖儿人才,顶尖儿到连有些人犯了罪,太宗都舍不得杀。

那么,在这二十四个人当中,太宗最喜欢谁呢?既不是魏征,也不是其妻舅、第一号人物长孙无忌,更不是房玄龄,而是杜睿的老爹杜如晦。

杜如晦有难得的决断力,这种决断力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得尤其重要,以致于后世曾留下了一句“房谋杜断”的成语,谋划不算什么,关键就是要有决断力。

太子李建成曾对齐王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后来,杜如晦被调离秦王府,但在太宗发动政变前,杜如晦又秘密入府,在太宗和众多其他臣属都犹豫不决的情况下,杜如晦说了一句话:“干吧。”

于是大家就呼呼啦啦,热热闹闹的去了玄武门,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之一变,但杜如晦早死,这一点令太宗都十分伤心。

还有侯君集,这同样是一个真正厉害的家伙。他能文能武,人极为聪明,又阴鸷凶狠,特有棱角。太宗即位后,以侯君集为兵部尚书,掌握大唐帝国的兵权。后来他转为吏部尚书,掌握帝国的人事,可见太宗对他的宠信。

太宗与侯君集的关系值得玩味,作为帝王,太宗驾驭手下的能力自不必说,而侯君集呢,也是颇有性格的人,这一点在二十四功臣中数第一。也许手下的人都太老实了,所以太宗对颇有点儿性格的侯君集非常喜欢,当然太宗也不傻,他知道以侯君集的个性也许今后真的会闹出幺蛾子,不过太宗始终都相信,有自己在,就能镇得住他。

可是在原本的历史当中,侯君集却最终给太宗都来了一个下马威,当时太宗有另立太子的意思,侯君集坐不住了,他是李承乾的老丈人,哪能看着自家女婿丢了太子储位,于是就鼓动太子发动政变,当然政变失败了,因为他们面对的毕竟是太宗,人家就是凭政变登基的。

失败后,侯君集下狱,但拒绝承认罪,确实有个性,他被斩时,还曾留下这样的话:“君集岂反者乎?”

据说当时太宗有意再宽恕他一次,但群臣不许,太宗也是无可奈何,在处斩那天,君臣二人都潸然泪下。

太宗道:“以后,我只能到凌烟阁看你的画像了。”

意思很明显,就是说:洒家很欣赏侬,但杀还是要杀的。

一座凌烟阁,费劲巴拉的才挤进去了二十四个人,可见古人想要成名,何其难也!在古代那个没有传媒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需要付出多大努力,才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他们都留下了,而且还是好多笔,可见太宗对这二十四人的倚重。

只是如今很多原本应该发生的事情,都改变了,而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却意外的出现了,最终有谁能入选这份名单,名单是否还是二十四人,杜睿也不知道。

当然杜睿的心里还是隐隐有些期待的,按理说,他从政东。突厥,西征高昌,焉耆,伊吾,奔袭薛延陀,助李承乾扫平吐谷浑,又远涉重洋,为大唐带回来无数财富,紧跟着诛灭契丹,征服三韩,功绩就是和那二十四人当中的任何一个相比,都不遑多让,按道理说,也应该有他一份的。

出名的心思,谁都有,杜睿虽然不好名利,但这可是关系到未来名垂青史的大事,也由不得他不动心。

当然杜睿也就是想一想,他想要入选可谓困难重重,一来他的年岁,虽然资历不少了,可是年岁毕竟小了些,还没到和那班老前辈并驾齐驱的地步。

二来,他的爹老子杜如晦入选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果再将他名列其中,让父子二人共同入选,想来太宗的心里也不会痛快。

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杜睿之时想想,就将这件事扔到了一边,专心等着太宗的名册到来,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上,绘图的可是大唐书画界的NO1阎立本先生,题词的是大书法家褚遂良大大,现在太宗居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纵然不能名列其中,作为一个工作人员,也足够杜睿的后世儿孙臭屁的了。

而且说句大不敬的话,将来太宗龙御归天之后,李承乾继位,凭借两人的关系,怎么也能给他来一个第二批的名额吧!

所以说杜睿根本就不着急,爱咋咋地!

可是太宗的名册被送来之后,杜睿看过一眼,顿时就愣住了,因为原本的二十四人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八人。

除了原本就应该入选的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荣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