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第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疏'“以岁”至“凶丰”○释曰:上下,即丰凶。廪人之官,以岁之丰凶得税物多少之帐,计国之用,以知足否。若岁凶,税物少而用多,则不足。廪人既知多少足否,乃诏告在上用之法,以治年之凶丰。此则《王制》云“制国用必於岁之杪”者是也。
  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上也;人三,中也;人二,下也。(此皆谓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
  '疏'“凡万”至“下也”○释曰:此谓给万民粮食之法,故云“凡万民之食食者”。谓民食国家粮食者,人四上也,上谓大丰年也;人食三中也,谓中丰年;人食二下也,谓少俭年。此虽列三等之年,以中年是其常法。当今六斗四升,即今给请亦然。○注“此皆”至“曰”○释曰:知“此皆谓一月食米”者,计中岁颁禄,人食三,不得为数月。古今皆月月给请,故知此皆一月食米也。“六斗四升曰”,昭公传晏子辞。
  若食不能人二,则令邦移民就,诏王杀邦用。(就,就都鄙之有者。杀犹减也。○杀,所界反,下注同。)
  '疏'“若食”至“邦用”○释曰:此即《梁传》所云“五不熟谓之大侵”,谓大凶年之时用如此法也。○注“就”至“有者”○释曰:知“就都鄙之有者”,此据天子畿内,六乡六遂及公邑,纯属天子,与三等采地不同。若民有不能人二属之岁,移民就贱,当先乡都鄙三等采地之中;都鄙亦凶,乃出乡畿外也。故知就都鄙之有者也。
  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行道曰粮,谓Я也。止居曰食,谓米也。○Я,音备。)
  '疏'“凡邦”至“其食”○释曰:此会同师役,皆有军人,给粮食,故须治之,使均给之也。○注“行道”至“米也”○释曰:案《书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是止居曰食,谓此廪人米也。《诗》云“乃裹糇粮”,是行道曰粮,谓Я也者。即《尚书·费誓》云“峙乃糗粮”,即Я也。
  大祭祀,则共其接盛。(接读为“一扌及再祭”之“扌及”。扌及以受舂人舂之。大祭祀之,藉田之收藏於神仓者也,不以给小用。○接,依注音扌及。扌及,初洽反,刘初辄反,又差及反,李、聂创陟反。)
  '疏'注“接读”至“小用”○释曰:此即廪人兼掌御廪所藏藉田之收,以供祭祀之用者也。郑必读接为“一扌及再祭”之扌及者,此粗米与舂人舂之,当须扌及与舂人,无取於接义,故读如《特牲》、《少牢》。云“藏於神仓者也”者,据《月令》而言。知“不给小用”者,《祭义》云:“天子藉田千亩,诸侯藉田百亩,以事天地、社稷、先公、敬之至也。”是不给小用也。
  舍人,掌平宫中之政,分其财守,以法掌其出入。(政谓用之政也。分其财守者,计其用之数,分送宫正、内宰,使守而颁之也。而行出於廪人,其有空缺,则计之还入。)
  '疏'“舍人”至“出入”○释曰:舍人总主给米之事,而掌平王宫中之政,谓平其给米多少,不得特多特少也。云“分其财守”者,财即米也,故《丧大记》云“纳财,朝一溢米”,亦谓米为财。谓分米与宫正、内宰守禁之所,使颁与所使守之人。云“以法掌其出入”者,出谓米出於廪人,以出给;入谓其有空缺则还入廪人,皆当以法,不可虚也。○注“政谓”至“还入”○释曰:必送米与宫正、内宰者,此二官皆有宿卫之人,须米料之数故也。
  凡祭祀,共簋,实之,陈之。(方曰,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音甫,或音蒲,李又方于反。)
  '疏'“凡祭”至“陈之”○释曰:祭祀言“凡”,则天地、宗庙、大次、小祭,皆有黍稷於簋实之陈之,故云凡以广之也。○注“方曰”至“粱器”○释曰:云“方曰,圆曰簋”,皆据外而言。案《孝经》云“陈其簋”。注云:“内圆外方,受斗二升者。”直据而言。若簋则内方外圆。知皆受斗二升者,《人》云:“为簋,实一觳。”豆实三而成觳,豆四升,三豆则斗二升可知。但外神用瓦簋,宗庙当用木,故《易·损卦》云“二簋可用享”。《损卦》以离巽为之,离为日,日圆,巽为木,木器圆,簋象,是用木明矣。云“盛黍稷稻粱器”者,案《公食大夫》,盛稻粱,簋盛黍稷,故郑总云黍稷稻粱器也。
  宾客,亦如之,共其礼,车米、米、刍禾。(礼,致饔饩之礼。○,姜吕反,又音吕。)
  '疏'“宾客”至“刍禾”○释曰:云“亦如之”者,亦有簋实之陈之事。故亦如祭祀也。言实之陈之,则据饔饩及飨食之时也。云“共其礼,车米、米、刍禾”者,郑云“礼,致饔饩之礼”。案《聘礼》曰:“致饔,使卿韦弁归饔饩,米百设于中庭,车米三十车陈於门外,禾三十车,刍薪倍禾。”又案《掌客》,上公米百有二十,车米四十车,禾五十车,刍薪倍禾;侯伯米百,车米三十车,禾四十车,刍薪倍禾;子男米八十车,米二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言陈,是其饔饩、车米、米、刍禾所陈多少之事。
  丧纪,共饭米、熬。(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粱,皆四升,实者唯盈。熬者,错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丧大记》曰:“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饭,扶晚反,注同。熬,五羔反。错,七故反。蚍,鼻夷反。蜉,音孚。种,章勇反,下同。)
  '疏'注“饭所”至“腊焉”○释曰:云“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者,案《檀弓》云:“饭用米贝,不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故云“不忍虚也”。云“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粱”者,此《丧大记》文。彼据沐时所用,今引证饭者,但饭米、沐米与重鬲所盛用米皆同,是以《士丧礼》云:“贝三实于笄,稻米一豆实於筐。”据饭含所用。下即云:“祝淅米,管人受潘,煮于{役土},外御者沐。”又云:“鬻馀饭,盛以二鬲。”是其三者用米同,故引沐法以证饭也。但《丧大记》注“士沐粱,盖天子之士”,以其《士丧礼》诸侯之士沐稻。《丧大记》注又云:“差率而上,天子沐黍与?”则天子饭用黍也。云“皆四升”者,用米不同,别贵贱,但人口大小同,故知皆四升也。云“实者惟盈”者,《士丧礼》文。故彼云“主人左扌及米,实于右,三实一贝。左中亦如之”。又“实米惟盈”是也。云“熬者,错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者,解所以熬之,将殡设之者,将熬以惑蚍蜉。又有鱼腊香,蚍蜉欲向棺,值此惑之,故云所以惑蚍蜉也。引《丧大记》者,见尊卑用筐多少不同之意。云“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郑彼注引《士丧礼》曰:“熬,黍稷各二筐。”又曰:“设熬,旁一筐,大夫三种,加以粱;君四种,加以稻。四筐则首足皆一,其馀设於左右。”若然,天子当加麦菰,六种十筐,首足亦各一筐,其馀亦设於左右也。
  以岁时县童之种,以共王后之春献种。(县之者,欲其风气燥达也。郑司农云:“春,王当耕于藉,则后献其种也。后献其种,见《内宰职》。”○县,音玄。注下同。童,直龙反,下音六,《司稼职》同。见,贤遍反。)
  '疏'“以岁”至“献种”○释曰:《内宰》注云:“先种後熟谓之童,後种先熟谓之。”彼《内宰》上春后献种,示不败坏,且助王耕事。此云岁时县者,从纳禾治得子,即县之,以至春献之,是以先郑云“春王当耕于藉,则后献其种也”。
  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九六米别为书。)
  '疏'“掌米”至“其物”○释曰:《大宰》九职有九,《月令》有五。今正言粟者,粟即粢也,《尔雅·释草》:“粢,稷也。”稷为五之长,故特举以配米也,其实九皆有。○注“九”至“为书”○释曰:九之名,已见《大宰注》。今云六米者,九之中,黍、稷、稻、粱、菰、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麦三者无米,故云九六米别为书,释经辨其物也。
  岁终,则会计其政。(政,用之多少。)
  仓人,掌粟入之藏。(九尽藏焉,以粟为主。)
  '疏'注“九”至“为主”○释曰:案《月令》“首种不入”,郑注引旧说,首种谓稷,即种粟,是五之长。下文辨九,此云粟,是以粟为主也。
  辨九之物,以待邦用。若不足,则止馀法用;有馀,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止犹杀也。杀馀法用,谓道路之委积,所以丰优宾客之属。)
  '疏'注“止犹”至“之属”○释曰:知杀馀法用是道路之委积者,案上《遗人》注:“委积者,廪人、仓人计九之数足国用,以其馀共之,所谓馀法用也。”则彼委积是法用,以此馀宅为之,是丰优宾客者。今仓人不足,故止彼馀法用,故郑据《遗人》而言焉。郑云“之属”者,彼《遗人》注云:“《职内》邦之移用,亦如此也。”今不足,亦止之,故云之属。
  凡国之大事,共道路之积、食饮之具。(大事,谓丧、戎。)
  '疏'注“大事谓丧戎”○释曰:案《左氏》成公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言丧事。今此丧、戎,不言祀者,此经云“共道路”,惟军戎及丧在外,行於道路,故据而言焉。祭祀远无过在近郊之内,无在道共粮之事,故不言祭祀也。
  司禄。(阙。)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童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县于邑闾。(周犹彳扁也。彳扁知种所宜之地,县以示民,後年种用为法也。○种,章勇反,注“知种”同。彳扁,音遍,下同。)
  '疏'“司稼”至“邑闾”○释曰:云“巡邦野之稼”者,谓秋熟之时观之矣。若然,春稼秋穑,不云穑而云稼者,穑由稼而有,故本之言稼也。
  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敛法者,丰年从正,凶荒则损。若今十伤二三,实除减半。○敛,力验反,注同。)
  '疏'“巡野”至“敛法”○释曰:此观稼,亦谓秋熟时观稼善恶,则知年上下丰凶,以此丰凶而出税敛之法。○注“敛法”至“减半”○释曰:郑云“丰年从正”者,年虽丰,与中平一,皆从正法十一而税之也。云“凶荒则损”者,凶荒,谓年不熟,则减於十一而税之。云“若今十伤二三实除减半”者,郑举汉法以况义。十伤二三者,谓汉时十分之内,伤二分三分,馀有七分八分在。实除减半者,谓就七分八分中为实在,仍减去半不税,於半内税之,以凶荒所优饶民可也。
  掌均万民之食,而其急,而平其兴。(均,谓度其多少。,禀其艰厄。兴,所徵赋。)
  '疏'释曰:《诗》云:“瓶之罄矣,维之耻。”《诗》刺王不能富分贫。以是司稼既知民之禾稼多少,则使之均万民之食,减取多者,以周给其急困者。云“平其兴”者,兴谓徵赋。当各计十一而税,不得特多特少,是平其兴也。
  舂人,掌共米物。(米物,言非一米。)
  '疏'释曰:案:上文《仓人》、《廪人》言物者,据米多者而言,故郑言“米物言非一米”是也。
  祭祀,共其盛之米。(盛,谓黍稷稻粱之属,可盛以为簋实。)
  '疏'释曰:器实曰,则黍稷稻粱是也。在器曰盛,则簋是也。故郑总言“盛谓黍稷稻粱之属”。属中兼有麦菰,可盛以为簋之实也。
  宾客,共其牢礼之米,(谓可以实筐。)
  '疏'释曰:下别言“飨食”,则此言牢礼谓饔饩之米。郑云“实筐”,知非车米者,以其公车米四十,侯伯车米三十,子男车米二十,非舂人所供,故知惟谓筐者也。若然,车米出於民税,故《禹贡》云“五百里纳米”是也。
  凡飨食,共其食米。(飨有食米,则飨礼兼燕与食。)
  '疏'释曰:燕礼无食米,食礼无饮酒。若飨礼,有饮酒有食米,故云“飨礼兼燕与食也”者。若然,经云其食米,则飨礼俱供食米也。
  掌凡米事。
  饣熙人,掌凡祭祀共盛。(炊而共之。)
  '疏'释曰:郑知炊而共之者,以其饣熙人主以炊米而盛之,共王及后之六食於器,今云“共盛”,明炊而共之。
  共王及后之六食。(六食,六之饭。)
  '疏'释曰:案《食医》云“和王六食”。六食,即饭也。《膳夫》云“馈六”。六,即六食,故郑合而解之。
  凡宾客,共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