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29-内经知要-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见近世不辨虚实,一遇脾病,如胀满、如停滞,如作痛、如发热之类,概以清火疏气之药投之,虚虚之祸可 
胜数哉)。 
《玉机真藏论》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实者,邪气实也。心受邪则脉盛, 
肺受邪则皮热,脾受邪则腹胀,肾受邪则前后不通,肝受邪则闷瞀。肝脉贯膈,气逆上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 
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虚者,正气虚也。心虚则脉细,肺虚则皮寒,肝虚则气少,肾虚则泄 
利前后,脾虚则饮食不入。五实五虚,皆死候也)。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治虚之法,先扶根本。浆粥入胃则脾土将复,泄注既止则肾水渐固,虽犯虚死, 
自可回生也),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治实之法,汗下为要,身既得汗则表邪解,后既得利则里邪去,虽犯实死 
之条,邪退则活矣)。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 
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肝木 
主春升之令,怒伤之,如雷奋九天,故气逆也。血属阴,主静定而润下,肝逆而上。且为血海,则阴血不得安 
其静定之常,故呕逆也。木旺侮脾,脾伤则不化谷而飧泄,是以气逆而上也)。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 
气缓矣(和达通利,若不为病矣。不知大喜则气散而不收,缓慢不能摄持,故《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 
不藏是也)。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生于心,故心系急。 
并于肺则肺叶举,不通不散则气壅而为火,火主刑金,金主气,故气消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恐伤肾则精却,却者,退而不能上输也。上焦闭则失上升之路,还而下陷,夫 
气以上升为行,下陷则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束其外,则腠理闭密,阳气不舒,冻而 
收敛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炅者,热也,如天行夏令,腠理开通,气从汗散,故曰 
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卒然惊骇则神志飘荡,动而不宁,主不明则天下乱, 
即气乱之旨也)。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用力太过,则疲劳而气动,内则奔于肺而为喘,外则达于表而为 
汗,故曰外内皆越,而气自耗 
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则志凝神聚,气乃留而不散,故名为结)。 
《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风属阳而性动,故善行数变),其寒也 
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 栗而不能食(寒则胃气不能健运,故食衰。热则津液润泽,故消瘦。 
栗,即战栗也)。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 ,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 
寒中而泣出(风气入胃,胃脉上行目系,人肥则腠密而邪不得泄。故热中而目黄。人瘦则腠疏而邪气易泄,故 
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 
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五脏六腑之俞,皆附于背,故风由太阳经入者,邪必行诸脉俞而散于分肉。 
分肉者,卫气之所行也,卫气昼行于阳,自太阳始,风与卫相薄,故气道涩而不利。风气凝结,故愤 肿胀而 
为疮疡。卫气因风时或不行,则痹而不仁也)。疠者,有营气热 ,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风寒客于血脉,则营气热而 溃。气者,肺所治也,不清则金化不行,鼻与皮 
毛皆肺主之,故鼻柱坏,色败者,皮毛槁也。《脉要精微论》曰脉风或为疠也。疠者,恶也)。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入于脏腑之俞,随俞左右而偏中之,则为 
偏风,即偏枯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府, 
督脉穴名)。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故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酒性 
温散,善开玄府,故醉后易于中风。漏者,言汗漏而风客也)。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内耗其精,外开腠 
理,风乘虚犯,名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风久而传入肠胃。热则肠风 
下血,寒则飧泄泻利)。外在腠理,则为泄风(偶当汗泄,而风客于腠,名为泄风)。故风者风病之长也,至 
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长者,始也。《骨空论》曰风为百病之始,风之始入,自浅而 
深,至于变化,乃为他病,故为百病之长。无常方者,言风病变化,无常方体,而其致之者,则皆因于风耳)。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元气充周,病无从入。气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玄府不闭,风邪 
因而客焉)。 
《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厥音,逆也。下气逆上,忽眩仆不知人事, 
轻者渐苏,重则即死。阴阳之气衰于下,则寒热二厥由之而生也)。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 
也(宗筋者,众筋之所聚也,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跷筋脉皆聚于此,独言太阴、阳明之合, 
重水谷之脏也。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又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也)。春夏则阳气 
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 
之而上也(秋冬之令,天气收藏,恃壮而喜内,则与令违,此夺于所用也。精竭于下,必上争而求救于母气, 
肾所去者太过,肺所生者不及,故不能复也。既已不足,精气复下,则阳虚而阴邪胜之,故寒气逆上也);气 
因于中(上则肺主气,下则肾纳气,上下之气皆因谷气所化,水谷在胃,土居中州,故曰气因于中)。阳气衰, 
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胃中之阳气衰,不能充满其经络, 
阳败则阴胜,故手足寒也)。 
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经脉在内深而不见,属阴者也。络脉在外浮而可见,属阳者也。酒者,熟 
谷之液,其气悍疾,为阳,故先充络脉。酒热伤阴,故阳脉满而经脉虚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 
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胃受水谷,脾则行其津液,湿热伤脾, 
则阴虚阳亢,胃乃不和,水谷之精气竭矣,岂能营四肢乎)。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 
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 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 
也(醉饱入房,脾肾交伤,阴日竭而阳日亢,故手足热也。按∶厥有寒热,未有不本于酒色,故知慎饮食、远 
房帏者,厥其免夫)。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 
热病者,颐先赤(肝应东方;故左颊先赤;心应南方,故额庭先赤;脾应中央,故鼻先赤;肺应西方,故右颊先 
赤;肾应北方,故两颐先赤)。 
《热论篇》帝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伤寒者,受冬月寒邪也。冬三月者为正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不曰至秋变为凉病者,太阳寒水 
之邪,遇长夏之土而胜也)?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巨阳者,太阳也,太阳为六经之长,总摄诸阳),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盛不死(寒郁于内,皮肤闭而为热,寒散即愈,故曰 
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者,一日太 
阳与少阴同病,在膀胱则头痛,在肾则口干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同病,在胃则身热 语,在脾则肢满不欲食, 
三日少阳与厥阴同病,在少阳则耳聋,在厥阴则囊满。三日传遍,再三日则死不待言矣)。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太阳为三阳之表,而脉连风府,故伤寒多从太阳始。太阳经 
脉从头项下肩,挟脊抵腰,故其病如此);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 
不得卧也(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邪传少阳 
者,三阳已尽,将传太阴,故为半表半里,邪在阴则寒,在阳则热,在半表半里,故寒热往来也)。三阳经络 
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三阳为表,属腑,故可汗而愈也。未入于脏者,深明入脏则不可轻汗 
也)。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邪在三阳,失于汗解,则传三阴,自太阴始也),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肾本属水,而热邪耗之,故燥渴也);六日厥 
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传至厥阴而六经遍矣,邪热已极,故为烦满)。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六经传遍而邪不解,脏腑皆受病矣。气血乏竭,营卫不行, 
则五脏之经脉不通,不死安待)。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已者,愈也。未满三日,其邪在表,发汗则病已。 
满三日者,邪已传里,攻下则病已。此言大概也。日数虽多,脉浮而有三阳证者,当汗之。日数虽少,脉沉而有三阴证 
者,当下之,此至要 
之法也)。 
《疟论》∶帝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凡秋疟皆名 ,即其皆生于风,皆字知诸疟之通 
称也)?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 
渴欲冷冻饮料。……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主上行,阴主下行,邪乘之则争矣。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邪入于阴,则阴实阳虚,邪入于阳,则阳实阳虚,故曰更作,曰相移 
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阳明虚则阴虚而阴实,故寒栗也。脉循颐颊,故鼓颔 
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终始》篇曰,病痛者,阴也,阴盛故头 
痛,骨亦痛也),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邪 
在阳分,则内外皆热。故喘渴而冷冻饮料)。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 
也(夏暑汗泄,何病之有?或凄怆水寒,或乘风纳凉,是热大盛,不能发越,邪气以营为舍矣)。此令人汗空 
疏,腠理开(此明风邪易客也),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暑邪 
既伏,秋风收之,又因浴水而疟作矣)。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 
外相薄,是以日作(卫气之行于身也,一日一周。邪气与卫气并居,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此卫受邪浅 
而易治也)。 
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邪之所居者,深入 
于脏,是内薄于阴分矣。阳气独发者,卫阳之行犹故也,而邪之薄于阴者,迟而难出,故间日而作)。 
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风府,督脉穴也。膂者,脊两旁也。下者,下行至尾 也),卫气一日一夜 
大会于风府,其明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卫气之行也。每日一会于风府。若邪客风府必循膂而下,其气渐深,则日下 
一节,自阳就阴,其会渐迟,故其作渐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项骨三节,脊骨二十一 
节,共二十四节。邪自风府日下一节,故二十五日下至尾 ,复自后而前,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伏膂之脉), 
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邪在伏膂,循脊而上,无关节之阻,故九日而出缺 
盆。其气日高,则自阴就阳,其邪日退,故作渐早也)。 
夫寒者阴气也,风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