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血足而胎必顺,气血亏而胎多逆。盖气血既亏,则母身自弱,子在胎中,何能独 
强。势必子身怯弱,虽转头而往往无力,故破胞而出,此手足之所以先见。当是时, 
急以针刺儿手足,则儿必惊缩而入,急用转天汤救之。 
人参(一两) 当归(二两) 川芎(五钱) 升麻(四分) 牛膝(三钱)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儿转身矣,急服二剂,自然顺生。 
此方用人参、归、芎以补气血之亏,人尽知其义,乃用升麻,又用牛膝、附子, 
恐人未识其妙。盖儿已身斜,非用提挈则头不易转。然既转其头,非用下行,则身 
不速降,二者并用,非加附子则不能无经不达,使气血之迅达推生也。 
用转气催生汤亦神。 
人参(二两) 川芎(五钱) 当归 黄 龟膏(各一两) 升麻 旋覆花(各一钱) 
水煎服。一剂儿即转身而生矣。 
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子已到门,交骨不开,子死而母未亡者,服开交骨之药 
不验,必有死亡之危,今幸不死者,正因其子之死,则胎胞已堕,子母离开,子死 
而母气已收,未至同子气之俱绝也。治法但救其母,不必顾其子矣。然死子在门, 
塞住其口,亦危道也。仍宜用补血、补气,使气血两旺,死子可出矣。倘徒用祛除 
降堕之剂,以下其子,则子未必下,母先脱矣。方用救母丹∶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人参(一两) 荆芥(三钱) 益母草(一两) 赤石脂末(一钱) 水煎服。 
一剂子下。 
此方用芎、归以补血,用人参以补气,气血既旺,上能升而下能降,气能推而 
血能送,安得有阻滞之忧乎。况益母草善下死胎,赤石脂复易化瘀血,自然一涌而 
齐出耳。 
用牛膝益母汤亦效。 
牛膝(三两) 益母草(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死子立下矣。后用人参、当归各一两,川芎 
五钱,肉桂一钱服之,保无变生也。 
妇人生产六、七日,胞水已破,子不见下,人以为难产之故也,谁知其子已死于 
腹中乎。儿在门边未死者,儿头必能伸能缩;已死者,必安然不动也。若系未死, 
少拔其发,儿必退入矣。若只子死腹中者,产母之面必无黑气,母不死也。若产母 
有黑气现面,兼唇黑舌黑者,子母两死。既知儿死于腹中,而母不死,不能用药以降 
之,亦危道也。虽然生产至七日,若用霸道之药,其气血困乏,子下而母且立亡, 
必须仍补其母,补母而子可自出矣。方用疗儿散∶ 
人参(一两)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牛膝(五钱) 鬼臼(三钱) 乳香末(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死儿下矣。 
凡儿生必转其头,原因气血之虚,致儿头之难转,世人往往用催生之药,耗儿 
气血,则儿不能通达,反致闭闷而死,此等之死,实医杀之也。所以难产之病,断 
不可轻用催生之药。一味补气补血,全活婴儿之命,正无穷也。此方救儿死之母, 
仍用大补气血,所以救其本也,谁知救本正所以催生哉。 
用参 救母汤亦神效。 
人参 黄 (各一两) 当归(二两) 升麻(五分) 龟板(一个) 母丁香(三枚) 
水煎服。一剂而死子下生矣。 
妇人产数日而胎不下,服催生药皆不效,前条曾言交骨难开,不知又有气结而 
不行者。夫交骨不开,固是难产,然儿头到门不能下者,乃交骨之不开也,自宜用 
开骨之剂。若儿未到门而不产者,非交骨不开之故也。若开其交骨,则儿门大开,儿头 
不转,必且变出非常,万万不可轻开儿门也。大约生产之时,切忌坐草太早,儿未 
转头,原难骤生。乃早于坐草,产妇见儿不下,未免心怀惧恐,恐则神祛,神祛则 
气下而不升,气既不升,则上焦闭塞,而气乃逆矣。上气既逆,上焦胀满,气益难 
行,气阻于上下之间,不利气而催生,则气愈逆而胎愈闭矣。治法但利其气,不必 
催生,胎自下也。方用舒气饮∶ 
人参(一两) 紫苏(三钱) 川芎(五钱) 当归(一两) 陈皮(一钱) 白芍(五钱) 牛膝(三钱) 
柴胡(八分) 水煎服。葱白七寸同煎。一剂逆转,儿即下矣。 
此方利气而实补气也。气逆由于气虚,气虚则易于恐惧,补其气恐惧自定,恐 
惧定而气逆者不知其何以顺也。况方中紫苏、柴胡、白芍、牛膝之类无非平肝疏肺 
之品,佐人参、芎、归实有补利之益也,何必开交骨之多事哉。 
亦可用归术降胞汤治之。 
当归(二两) 白术(二两) 柴胡(一钱) 牛膝(三钱) 丹皮(三钱) 红花(五钱) 荆芥(三钱) 
益母草(五钱) 水煎服。 
一剂即产,又不伤胎。 



卷之十二

血晕门(二则)

属性:妇人甫产后,忽眼目昏晕,恶心欲吐,额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气,神魂外 
越,人以为恶血冲心之患也,谁知气虚欲脱而血晕乎。盖新产之后,血已尽倾,血 
舍空虚,止存微气,倘其人阳气素虚,则气祛原不能生血,及胎破而心血随胎而堕, 
则心无血养,所望者气以固之也。今气又虚脱,心君无护,所剩残血非正血,不可 
归经,内庭变乱,反成血晕之症矣。治法必须大补气血,不宜单治血晕也。补血以 
生新血,正活血以逐旧血也。然血乃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迅 
长。补气以生血,不更易于补血以生血乎。方用解晕汤∶ 
荆芥(三钱) 人参(一两) 当归(一两) 炮姜(一钱) 黄 (一两) 水煎服。一 
剂晕止,二剂心定,三剂气旺,四剂血生,不再晕也。 
此方实解血晕之圣方。凡产后能服此方,断无退母之症,或人参力不能用, 
减去大半,或少用一、二钱,余如分两,多服数剂,无不奏功也。 
用参归荆芥汤亦效甚。 
人参(一两) 荆芥(三钱) 当归(一两) 水煎服。 
妇人子方下地,即昏晕不语,此气血双脱也,本在不救。我受岐天师秘传,以 
救万世产亡之妇,当急用缝衣针刺其眉心之穴,得血出即出语矣。然后以独参汤∶ 
人参一两,急煎灌之,无不生者。倘贫家之妇,无力买参,用当归补血汤∶黄 二 
两,当归一两,煎汤一碗灌之亦生。万不可于二方之中轻加附子。盖附子无经不达, 
反引气血之药走而不守,不能专注于胞胎,不若人参、归、 直救其气血之绝,聚 
而不散也。盖产妇昏晕,全是血舍空虚,无血养心,以致血晕。舌为心之苗,心既 
无主,舌又安能出声。眉心者,上通于脑,而下通舌系,则连于心,刺眉心则脑与 
舌俱通,心中清气上升,则瘀血自然下降。然后以参、 、当归补之,则气血接续, 
何能死亡乎。虽单用参、 、当归亦能生者,然终是刺眉心则万无一失。瘀血冲心, 
所以昏晕不语,解其瘀血之冲,真所谓扼要争奇也。世人但知灸眉之法,谁知刺胜 
于灸乎。盖灸缓而刺急,缓则难以救绝,急则易于回生耳。 
亦可用参附益母汤治之。 
人参(一两) 附子(一钱) 益母草(二钱) 水煎。遇此等症,急用一人抱住产母, 
头顶心解开,以艾火急灸之,必然出声。然后以参附益母汤救之,多有生者。 
妇人有产后三日,发热恶露不行,败血攻心,狂言呼叫,甚欲奔走,拿捉不定, 
人以为邪热之在胃也,谁知血虚而心无以养乎。产后之血尽随胎胞外越,则血室空 
虚,五脏皆无血养,当是之时,止心中之血尚存些微,以护心也。而各脏腑皆欲取 
给于心,心包为心君之相,拦绝各脏腑之气,不许入心,故心安神定,是护心者, 
全藉心包也。然心包亦虚,倘不能障心,各脏腑之气遂直入心中,以分取心血。而 
心包情极,既不能顾心,又不能御众,于是大声疾呼,本欲召脏腑以救心,而迹反 
近于狂悖,有无可如何之象,故病似热而非实热也。治法大补其心中之血,使各脏 
腑分取之以自养,不必再求于心君,则心安而心包亦安。方用安心汤∶ 
干荷叶(一片) 生地黄(五钱) 丹皮(五钱)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生蒲黄(二钱) 
水煎调服。 
一剂即定,而恶露亦下矣。 
此方用归、芎以补血,何又用生地、丹皮之凉血,似非产后所宜,不知恶血奔 
心,未免因虚热而相犯,吾于补中凉之,则凉不为害,况益之干荷叶,则七窍相通, 
能引邪外出,不内害于心,转生蒲黄以分解恶露也。但此方止可暂用一剂以定狂, 
不可多用数剂以取胜,不可不慎也。 
用参归荆枣益母汤亦效。 
人参 当归 炒枣仁(各一两) 荆芥 益母草(各三钱) 水煎服。 



卷之十二

胞衣不下门(三则)

属性:妇人儿已生地,而胞衣尚留于腹,三日不下,心烦意躁,时欲晕去,人以为胞 
胎之蒂未断也,谁知血少干枯粘连于腹乎。世见胞衣不下,心怀疑惧,恐其上冲于 
心,有死亡之兆,然胎衣何能冲于心也。但胞衣未下,则瘀血未免难行,有血晕之 
虞耳。治法仍大补气血,使生血以送胎衣,则胎衣自然润滑,生气以助生血,则血 
生迅速,尤易推堕也。方用送胎汤∶ 
当归(二两) 川芎(五钱) 乳香末(一钱) 益母草(一两) 没药末(一钱) 麝香(半分,研) 
荆芥(三钱) 水煎调服。立下。 
此方以当归、川芎补其气血,以荆芥引气血归经,用益母草、乳香等药逐瘀下 
胎。新血既长,旧血难存,气旺上升,瘀浊自然迅降,无留滞之苦也。盖胞衣留腹, 
有回顾其母胎之心,往往有六、七日不下,胞衣竟不腐烂,正以其有生气也。可见 
胎衣在腹,不能杀人,补之自降也。或谓胞衣既有生气,补气补血,则胞衣宜益坚 
牢,何补之反降?不知子未下,补则益于子,子已下,补则益于母,益子而胞衣之 
气连,益母而胞衣之气脱,实有不同。故此补气、补血,乃补各经之气血,以推送 
之,非补胞胆之气血,是以补气、补血,而胎衣反降也。 
用加味佛手散殊效。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益母草(五钱) 乳香末(一钱) 败龟板(一具) 水煎服。一剂 
即下也。 
妇人子生五、六日,胞衣留于腹中,百计治之,竟不肯下,然又绝无烦躁昏晕 
之状,人以为瘀血之粘连也,谁知气虚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断无不作祟之理, 
有则必然发晕,今安然无恙,是血已净矣。血净宜清气升而浊气降,今胞胎不下, 
是清气下陷难升,遂至浊气上浮难降。然浊气上升,必有烦躁之病,今反安然者, 
是清浊之气两不能升也。然则补其气,不无浊气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浊降者, 
一定之理也。苟能于补气之中,仍分其清浊之气,则升清正所以降浊矣。方用补中益 
气汤∶ 
人参(三钱)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陈皮(二分) 
甘草(一分) 白术(五钱) 加萝卜子(五分) 水煎服。一剂胎衣自下。 
夫补中益气汤补气之药,即提气之药也。并非推送之剂,何能下胎衣如此之速? 
不知浊气之下陷者,由于清气之不升也。提其气,则清气升而浊气自降,腹中所存 
之物无不尽降,正不必又去推送之也。况方中又加萝卜子数分,能分理清浊,不致 
两相 格,此奏功之所以神耳。 
用加味补血汤亦神效。 
黄 (二两) 当归(一两) 升麻(五分) 益母草(三钱) 水煎服。一剂即下。 



卷之十二

产后诸病门(十一则)

属性:妇人产后,小腹疼痛,甚则结成一块,手按之益痛,此名儿枕痛也。夫儿枕者, 
前人谓儿枕头之物也。儿枕之不痛,岂儿生不枕而反痛乎?是非儿枕可知。既非儿 
枕,何故作痛?乃瘀血成团未散之故也。此等之痛,多是健旺之妇,血之有余,非 
血之不足,似可用破血之药。然血活则瘀血自除,血结则瘀血作祟,不补血而败血, 
虽瘀血可消,毕竟耗损血气,不若于补血中行其逐秽之法,则瘀血既去,气血又复 
不伤。方用散结安枕汤∶ 
当归(一两) 川芎(五钱) 山楂(十粒) 丹皮(二钱) 荆芥(二钱) 益母草(三钱) 
桃仁(七个) 乳香(一钱) 水煎调服。一剂痛即止,不必再剂。 
此方逐瘀于补血之中,消块于生血之内,不专攻痛而其痛自止。人一见儿枕之 
痛,动以延胡、苏木、蒲黄、五灵脂之类以化块,何足论哉。 
用归荆安枕汤亦神。 
当归(五钱) 丹皮(一钱) 荆芥(三钱) 山楂(十粒) 水煎服。一剂即止痛。 
产后小腹痛,按之即止,人亦以为儿枕之痛也,谁知血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