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遗,连服四剂,不再遗矣。 
此方脾肾两补之法。肉桂温命门之寒,益智断膀胱之漏,且白术通腰脐之气,自然病与 
药宜。盖遗尿之病,虽成于肾寒,亦由腰脐之气不通,则水不走于小肠,而竟走于膀胱也。 
通其腰脐之气,则水迂 其途,自走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而心气能摄之而不遽遗也。且 
白术又上能补心之气,心气虚则水泻,心气旺而水又难泻矣。心肾交而泉温,亦心肾交而 
泉缩矣。 
此症可用萸术益桂汤治之。 
山茱萸(五钱) 白术(一两) 肉桂(一钱) 益智仁(一钱)水煎服。 
人有年老遗尿者,不必夜卧而遗也,虽日间不睡而自遗,较前症更重,此命门寒极不能 
制水也。夫老人孤阳,何至寒极而自遗乎?盖人有偏阴偏阳之分,阳旺则有阴虚火动之忧, 
阳衰则有阴冷水沉之患。少年时,过泄其精,水去而火又何存。水火必两相制者也,火无水 
制则火上炎,水无火制则水下泄。老人寒极而遗,正坐水中之无火耳。惟是补老人之火,必 
须于水中补之,以老人火衰,而水亦不能甚旺 
也。方用八味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一两) 山药(五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 丹 
皮(一钱) 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水煎服。连服二剂,溺即止矣,服十日全愈。 
约照此方分两,修合丸散,每日服一两,永不再遗。 
八味地黄汤正水中补火之圣药。水中火旺,则肾中阳气自能通于小肠之内,下达于膀胱。 
膀胱得肾之气,能开能阖,一奉令于肾,何敢私自开关,听水之自出乎?气化能出,即气化 
能闭也。惟是八味汤中,茯苓、泽泻过于利水,老人少似非宜,丹皮清骨中之热,遗尿之病 
助热而不可助寒,故皆略减其分量,以制桂附之横,斟酌得宜,愈见八味汤之妙。然此方但 
可加减,而不可去留,加减则奏功,去留则寡效也。 
此症亦可用助老汤治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一两) 益智(一钱) 肉桂(二钱) 远志(一钱) 炒 
枣仁(五钱) 人参(三钱) 北五味(二钱)水煎服。 
人有憎热喜寒,面红耳热,大便燥结,小便艰涩作痛,夜卧反至遗尿,人以为膀胱之热 
也,谁知是心火之炎亢乎。夫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热而小肠亦热。然小肠 
主下行者也。因心火太盛,小肠之水不敢下行,反上走而顾心,及至夜卧,则心气趋于 
肾,小肠之水不能到肾,只可到膀胱,以膀胱与肾为表里,到膀胱即是到肾矣。然而膀胱 
见小肠之水,原欲趋肾,意不相合,且其火又盛,自能化气而外越,听其自行,全无约束, 
故遗尿而勿顾也。治法将泻膀胱,而膀胱无邪,将补膀胱,而膀胱又未损正。然则奈 
何?泻心火之有余,而遗尿自止矣。方用清心莲子饮加减治之。 
茯苓(三钱) 麦冬(三钱) 竹叶(三十片) 莲子心(三钱) 黄连(二钱) 白 
芍(五钱) 陈皮(五分) 丹皮(二钱) 天门冬(三钱) 紫菀(一钱) 玄参(三 
钱)水煎服。一剂少利,再剂大利,三剂全愈。 
此方专清心火,不去止小肠之水,盖此等遗尿,愈止而愈遗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逍遥散治之。 
茯苓 白芍 当归 车前子(各五钱) 山药 丹皮(各三钱) 柴胡 黄连(各一钱) 
人参(五分) 陈皮(三分) 甘草(五分)水煎服。 



卷之十

脱肛门(二则)

属性:人有脱肛者,一至大便,则直肠脱下,而不肯收,久则涩痛,人以为肠虚下陷 
也,谁知阳气之衰,不能升提乎。夫脱肛之症,半成于脾泄,泄多则亡阴,阴亡必至下 
坠,而气亦下陷,肠中湿热之污秽,反不能速去为快,于是用力虚努,过于用力,直肠随努 
而下矣。迨至湿热之邪已尽,脱肛之病已成,必须升提阳气,佐之去湿去热之剂。然而,提 
气非用补气之药则气不易升,补气不用润肠之味则肛无难脱,要在兼用之为妙也。方用提肠汤∶ 
人参(三钱) 黄 (五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两) 升麻(一钱) 茯苓(三 
钱) 槐米(一钱) 薏仁(五钱) 
水煎服。连服四剂,肛肠渐升而入。再服四剂,不再脱。 
此方补气以升提,则气举于上焦,一身之滞气自散。润肠则肠滑,湿热自行矣。 
此症亦可用加味补血汤∶ 
黄 当归(各五钱) 升麻(一钱) 北五味子(十粒)连服十剂全愈。 
人有不必大便而脱肛者,疼痛非常,人以为气虚下陷也,谁知大肠之火奔迫而出之乎。 
夫大肠属金,原属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休戚相关。大肠不胜火气之炎烧,不得已欲求救 
于肺,而肺居膈上,远不可救,乃下走肛门,聊为避火之计。肛 
门既属于肺,大肠畏火,岂肛门独不畏火耶。况魄门与大肠,既有同气之好,祸难相救, 
宁忍坐弃,故以己之地方甘心让客,而己身越境,以避其气,此肛门、直肠所以脱出于粪 
门之外也。疼痛者,火焚被创,无水以养,故干燥而益疼也。此等之病,用升提之法,全然 
不效,反增其苦楚。盖升提之药,多是阳分之品,阳旺则阴虚,阴虚则火益胜,安有取效之 
日哉。治法宜急泻其肠中之火,火息而金自出矣。然而大肠之火不生于大肠也。胃火盛而 
大肠之火亦盛,肾水干而大肠之水亦干,单治大肠之火,而不泻胃中之火,单治大肠之水, 
而不益肾中之水,则大肠之水不生,而大肠之火亦不息,何以使大肠之气返于腹中,肛门之 
肠归于肠内哉?方用归肠汤∶ 
玄参(一两) 石膏(三钱) 熟地(一两) 丹皮(三钱) 当归(三钱) 地榆( 
三钱) 槐花(二钱) 荆芥(炒黑,三钱)水煎服。一剂痛安,再剂肠升,三剂全愈。 
此方胃肾同治,兼去清大肠之火。水源不断,则火气自消,有不急返者乎。客去而 
主归,此必然之理也。 
此症用榆地玄归汤亦效。 
地榆(三钱) 当归(一两) 玄参(一两) 生地(一两)水煎服。连用十剂全愈。 



卷之十

强阳不倒门(二则)

属性:人有终日举阳,绝不肯倒,然一与女合,又立时泄精,精泄之后,随又兴起,人以为 
命门之火,谁知阴衰之极乎。夫阴阳原两相平者也。无阳则阴脱而精泄,无阴则阳孤而势举, 
二者皆能杀人。彼此相较,阴脱之症骤而死,阳孤之病缓而死。似乎骤而死者难治,缓而 
死者易医。而孰知阴脱之症,其阳不绝,补阳可以摄阴;阳孤之病,其阴已涸,补阴难以制 
阳。盖阳生阴甚速,阴接阳甚迟,故脱阴留阳者,往往可援,孤阳无阴者,每每不救耳。虽 
然阴根于阳,补阳而阴可生,安在阳不根阴,而补阴即不能生阳乎。使强阳不倒之人,尚 
有一线之阴在,则阴必可续而可生,阴既生矣,则阳不为孤阳,阴日旺而阳日平,谁谓非 
死里求生之妙法乎。方用平阳汤∶ 
玄参(三两) 山茱萸(一两) 沙参(二两) 地骨皮(一两) 丹皮(一两)水煎 
服。连服二剂,而阳不甚举矣。又服四剂,阳又少衰矣。再服四剂,阳平如故。 
此方纯是补阴之药,更能凉其骨中之髓。又恐过于纯阴,与阳有格格不入之意, 
复加入山茱萸,阴中有阳也,使其引阴入阳,以制其太刚之气,真善于制刚也。倘见其火旺 
之极,妄用黄柏、知母以寒凉折之,毋论水不可以灭火,反激动其龙雷之怒,阴不能入于阳 
之中,阳反离夫阴之外,有不至于死亡而不可得也。 
此症亦可用济阳汤治之。 
熟地(二两) 玄参 麦冬 沙参(各一两)久服自安。 
人有终日操心,勤于诵读,作文之时,刻苦搜索,及至入房,又复鼓勇酣战,遂至阳举 
不倒,胸中烦躁,口中作渴,两目红肿,饮之以水不解,人以为阳旺之极,谁知心肾二火 
之齐动乎。夫心肾无一刻不交,心交于肾,则肾火无飞腾之祸∶肾交于心,则心火无亢烈之 
忧。若日劳其心,则心不交于肾;夜劳其肾,则肾亦不交于心。心肾不交,则水火无既济 
之好,觉一身上下,无非火气,于是心君失权,肾水无力,而命门之火与心包之火反相合而 
不相离,骨中髓动,髓海煎熬,肝中龙雷之火亦起而相应,三焦之火亦且附和,以助其炎上 
之势,火尽上升,阳无所寄,势不得不仍归于下,下又难藏,因走于宗筋阴器之间,阳乃作 
强而不可倒矣。此等之病,至危之症也,非迅解二火,阳何能倒。然解火又禁用寒凉以直 
折其火,盖二火乃虚 
火,而非实火。惟有引火归经,少用微寒之品,以退其浮游之火,则火自归源,而鲜决裂 
之虞。方用引火两安汤∶ 
玄参(一两) 麦冬(二两) 丹皮(五钱) 沙参(一两) 黄连(一钱) 肉桂( 
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火少衰,二剂而阳乃倒矣。连服四剂,而火乃定。减黄连、肉桂各 
用三分,再服数剂,两火不再动矣。 
此方补阴以退阳,补阴之中又无腻重之味,得黄连、肉桂同用,以交心肾,心肾合而水 
气生,水气生而火自解。况玄参、麦冬、沙参又是退火之味,仍是补水之品,所以能退其浮游 
之火,解其亢阳之祸也。 
此症亦可用加减济心丹∶ 
人参炒枣仁(各五钱) 熟地 玄参 麦冬 丹皮(各一两) 莲子心 茯苓(各三钱) 
水煎服。四剂即安。 



卷之十

发斑门(二则)

属性:人有身不发热,胸胁之间发出红斑,不啻如绛云一片,人以为心火热极,谁知胃火之 
郁极乎。夫胃火本宜炎上,何郁滞不宣?盖风寒外束之也。火欲外出,遇寒 
遏抑之则火不得出而内藏。然而火蕴结于胃中,终不能藏之也,于是外现于皮肤,发红云之 
斑矣。此时以凉药逆投之,则拂其热之性,而变为狂;以热药治之,则助其火之势,而增其 
横。必须以风药和解之为得,又不可竟用风药也。大约火旺者水必衰,不补其水,仅散其火, 
则胃中燥热何以解氛,不得风而愈扬乎。诚于水中散其火,则火得水而有制,水佐风而息炎, 
斑且消灭于乌有,断不至发汗亡阳,以成不可救之症也。方用消红汤∶ 
干葛(二钱) 玄参(一两) 当归(一两) 芍药(五钱) 升麻(一钱) 生地( 
一两) 麦冬(一两) 甘草(一钱) 天花粉(二钱)水煎服。 
此方补阴以制火,凉血以化斑,但用散而不用寒,但用和而不用战,自然郁宣而热减, 
水旺燥除,何斑之不尽消哉。 
此症用散云汤亦神。 
葛根(三钱) 青蒿(五钱) 生地(一两) 玄参(一两) 升麻(一钱) 贝母(三 
钱) 麦冬(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满身发斑,非大块之红赤,不过细小之斑,密密排列,斑上皮肤时而作痒,时而 
作痛,人以肺火之盛也,谁知肺火之郁乎。盖肺主皮毛,肺气行而皮毛开,肺 
气郁而皮毛闭。其所以郁者,以心火刑金,外遇寒风之吹,肺火不得达于皮毛,而斑乃 
现矣。然则肺之生斑,仍是内热之故,治法仍宜泻火。然火郁于皮毛,不用解表,而骤用泻火 
之品,反能遏抑火气,不向外达反致内攻,势必至表症变为里症,尤可虞也。故必须散表 
之中,佐以消火,则散斑自速也。方用散斑饮∶ 
玄参(五钱) 升麻(二钱) 白芷(一钱) 荆芥(二钱) 甘草(一钱) 麦冬( 
五钱) 生地(一两) 黄连(一钱) 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斑消,二剂全消。 
此方散多于清者,以清火则火愈郁,而气不宣,散风则风尽解,而火亦息也。 
此症亦可用苏叶解斑汤∶ 
苏叶(三钱) 生地(三钱) 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升麻( 
一钱) 贝母(二钱) 当归(五钱)水煎服。二剂愈。 



卷之十

火丹门(三则)

属性:人有身热之后,其身不凉,遍身俱红紫之色,名曰火丹,人以为热在胸膈,谁知热在皮 
肤乎。夫火丹似与发斑相同,何分二名?不知二病热虽相同,而症实各异。 
盖发斑者,红白相间也;火丹者,一身尽红也。发斑,热郁于内而发于外;火丹,热郁于 
外而趋于内。发于外者,有日散之机;趋于内者,有日深之势。故发斑之症轻,火丹之病 
重。然不知消火之法,轻者未必不变为重,苟知散郁之方,重者亦变为轻也。故治火丹之 
病,补其水之不足,散其火之有余,使火外出,不在内攻可也。方用消丹饮∶ 
玄参(三两) 升麻(二钱) 麦冬(一两) 桔梗(二钱) 生甘草(一钱)水煎 
服。一剂丹化,不必二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