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人以为关格之症也,谁知是少阳之气不通乎。夫少阳胆也,胆属木,木气最喜 
舒泄,因寒气所袭,则木不能条达,而气乃闭矣。于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 
之刑,不敢去生肺气,而并生大肠之气矣。肺金因脾胃之气不生,失其清肃之令, 
而膀胱、小肠无所凛遵,故一齐气闭矣。此症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阳之气升腾可 
愈。其次则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里之间,而胆木之郁结自通。二法相较,和胜 
于吐,吐必伤五脏之气,而和则无损五脏之气也。方用和解汤∶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 薄荷(一钱) 茯神(三钱) 丹皮(二钱) 
当归(三钱) 
水煎服。缓缓服之,三剂则可以开关矣。上关一开,而下格自愈。 
此方乃逍遥散之变方也。逍遥散有白术、陈皮,未尝不可开关。余改用薄荷、 
枳壳、丹皮者,直入肝经之药,取其尤易于开郁也。此方全不开关,而关自开者, 
正以其善于解郁也。 
此症用宽缓汤亦妙。 
柴胡 茯苓(各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五钱) 甘草 苏叶 黄芩(各一钱) 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吐逆不得饮食,又不得大小便,此五志厥阳之火太盛,不能营于阴,遏抑 
于心胞之内,头上有汗,乃心之液外亡,自焚于中也。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此关 
格最危之症,人以为气之不通也,欲用麝香、片脑之类,以劫开其门,必至耗散真 
气,反致归阴矣。法宜调其营卫,不偏阴偏阳,一味冲和,毋犯胃气,使其脏腑自 
为敷布,不必问其关从何开,格从何启,一惟求之中焦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 
之间,自能营气前通,卫气不闭,因其势而利导之,庶无 格耳。方用和中启关散∶ 
麦冬(五钱)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柏子仁(三钱) 滑石(敲碎,一钱) 黄连(一钱) 
白芍(五钱) 桂 
枝(三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上吐止,再剂而下闭通矣。 
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木气既平,而火热自减。内中最妙者, 
用黄连与桂枝也。一安心以交于肾,一和肾而交于心,心肾两交,则营卫阴阳之气, 
无不各相和好,阴阳既和,而上下二焦安能坚闭乎,此和解之善于开关也。 
此症用黄连启心汤亦效。 
人参(一钱) 白术 丹皮(各三钱) 黄连 玄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上吐下结,气逆不顺,饮食不得入,溲溺不得出,腹中作疼,手按之少可, 
人以为此寒极而阴阳易位,其脉必涩而伏也。法当吐,不吐则死。然而不必吐也, 
夫上部无脉下部有脉,吐之宜也,以食填塞于太阴耳。今脉涩而伏,非无脉之比, 
况所食之物,已经吐出,是非食填太阴也。吐之不重伤脾胃之气,以坚其闭塞乎。 
夫胃气之所以不开,与大小肠、膀胱之所以闭结者,由于肾气之衰也。胃为肾之关 
门,肾之气不上,则胃之关必不开。肾主大小便、膀胱之气化,亦肾气化之也。肾 
气不通于三经,则便溲何从而出然则上下开阖之权衡全在乎肾也。治法必须大补 
其肾中之水火。肾中之水火足,而关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两补汤∶ 
熟地(一两) 山茱(四钱) 茯神(五钱) 车前子(三钱) 人参(二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五分) 
肉桂(一钱) 白术(五钱) 牛膝(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上吐止而下结亦开矣,再服四剂全愈。 
此方补肾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肾中之气。气足而上自达于胃,下自达于膀胱、大小肠矣。倘用 
香燥之药以救胃,则胃气愈伤;倘用攻利之药以救膀胱、大小肠,则膀胱、大小肠愈损,何日是 
开关解格之日哉。 
此症用化肾汤亦神效。 
熟地(二两)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通,二剂全愈。 
人有一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 
焦,粒米不能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人以为脉绝也,谁知是格阳不宣, 
肾经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肾属少阴,喜温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肾则阳无所附,阳欲 
杜阴而不能,阴且格阳而愈胜,于是阳不敢居于下焦,而尽逆冲于上焦咽喉之间, 
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 
然而阳热在上,而下正阴寒也,用阴寒以折阴寒,正投其所恶也,不特无功,而反 
有大害。盖上假热而下真寒,非用真热假寒之法从治之,断不能顺其性而开其关也。 
方用白通汤治之。 
方中原是大热之味,得人尿、猪胆以乱之,则下咽觉寒,而入腹正热,阳可重 
回,而阴可立散,自然脉通而关启矣。然后以大剂八味汤投之,永不至关再闭而吐再发也。 
此症用加味术桂汤亦神效。 
白术(一两) 肉桂(一钱) 甘草(一分) 人参(二钱) 丁香(一钱) 水煎,加人尿半碗, 
探冷服之,一剂即安。 



卷之五

中满门(四则)

属性:人有饮食之后,胸中倒饱,人以为多食而不能消,用香砂枳实等丸消导之,似 
觉少快,已而又饱,又用前药,久久不已,遂成中满之症。腹渐高硕,脐渐突出, 
肢体渐浮胀,又以为臌胀,用牵牛、甘遂之药,以逐其水。内原无水湿之邪,水未 
见出,而正气益虚,胀满更急,又疑前药不胜,复加大黄、巴豆之类下之。仍然未 
愈,又疑为风邪固结于经络,用龙胆、茵陈、防风、荆芥之类,纷然杂投,不至于 
死不已。犹然开鬼门、泄净府,持论纷纭,各执己见,皆操刀下石之徒也。谁知中 
满之症,实由于脾土之衰,而脾气之衰,又由于肾火之寒也。倘用温补之药,早健 
其脾气,何至如此之极哉。方用温土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萝卜子(一钱) 薏仁(三钱) 芡实(五钱) 
山药(五钱) 肉桂(三分) 谷芽(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觉少饱,二剂而觉少宽矣,数剂之 
后,中满自除。 
此方但去补脾,绝不消导以耗其气。盖中满之病,未有不因气虚而成者。不补 
脾胃之气,则胀从何消?况方中加入萝卜子最妙,助参、术以消胀,不辅参、术以 
添邪;又有茯苓、薏仁、芡实、山药之类,益阴以利水,水流而正气不耗,自然下 
泽疏通,而上游无阻滞之虞矣。第恐水寒冰冻,则溪涧断流,又益以肉桂,于水中 
生火,则土气温和,雪消冰泮,尤无壅塞之苦也。奈何惟事于消导,遂成不可救药 
之病哉。 
此症用术苓加桂汤∶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肉桂(一钱) 水煎服。 
人有未见饮食则思,既见饮食则厌,乃勉强进用,饱塞于上脘之间,微微胀闷, 
此不止胃气之虚。而心包之火正衰也。心包为胃土之母,母气既衰,何能生子,心 
包之火不足,又何能生胃哉。故欲胃之能食。必须补胃土,而兼补心包之火也。方 
用生胃进食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炒枣仁(五钱) 远志(八分) 山药(三钱) 茯苓(三钱) 神曲(五分) 
良姜(五分) 萝卜子(一钱) 枳壳(五分) 干姜(炒黑,一钱) 水煎服。 
此方治胃,无非治心包也。心包与胃,原是子母,何必分治之乎?不治中满而 
中满自除,此补火之胜于补土也。 
此症用调饥散亦妙。 
人参(五分) 山药(一两) 白芍(三钱) 甘草(五分) 肉桂(一钱) 菖蒲(五分) 肉豆蔻(一枚) 
炒枣仁(三钱) 水煎服。十剂愈。 
人有中心郁郁不舒,久则两胁饱满,饮食下喉,即便填胀,不能消化,人以为 
臌胀之渐也,而不知皆气滞之故。倘用逐水之药,必且更甚;用消食之药,亦止可 
取一时之快,而不能去永久之胀也。法宜开郁为主。然而气郁既久,未有不气虚者 
也,使仅解其郁,而不兼补其气,则气难化食,胀何以消?方用快膈汤∶ 
人参(一钱) 茯神(五钱) 白芍(三钱) 白芥子(二钱) 萝卜子(五分) 槟榔(三分) 神曲(五分) 
枳壳 
(三分) 柴胡(五分) 薏仁(三钱) 浓朴(三分) 水煎服。一、二剂轻,四剂全愈。 
此方解郁而无刻削之忧,消胀而无壅塞之苦,攻补兼施,自易收功也。 
此症用抒胀汤亦妙。 
神曲(三钱) 柴胡(五分) 白芍(三钱) 茯苓 萝卜子(各一钱) 浓朴 人参(各五分) 
白豆蔻(三枚) 苏叶(八分) 白芥子(二钱) 水煎服。十剂愈。 
人有患中满之病,饮食知味,但多食则饱闷不消,人以为脾气之虚,谁知是肾 
气之虚乎。腹中饱闷,乃虚饱而非实饱,若作水肿治之,则丧亡指日矣。盖脾本属 
土,土之能制水者,本在肾中之火气。土得火而坚,土坚而后能容物,能容物即能 
容水也。惟肾火既虚,而土失其刚坚之气,土遂不能容物而容水,乃失其天度之流 
转矣,故腹饱而作满,即水臌之渐也。人不知补肾火以生脾土,反用泻水之法以伤 
脾,无异决水以护土,土有不崩者哉?是治肾虚之中满,可不急补其命门之火乎。 
然而径补其火,则又不可,以肾火不能自生,生于肾水之中也。但补火而不补水, 
则孤阳不长,无阴以生阳,即无水以生火也。或疑土亏无以制水,又补肾以生水, 
不益增波以添胀哉?不知肾中之水,乃真水也,邪水欺火以侮土,真水助火以生土, 
实有不同。故肾虚中满,必补火以生土;又必补水以生火耳。方用金匮肾气丸∶ 
茯苓(六两) 附子(一枚)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泽泻(二两) 车前子(一两五钱) 
山茱萸(二两) 山药(四两) 牡丹皮(一两) 熟地(三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白滚水送一 
两。初服少胀,久服胀除而满亦尽消。 
补火之圣药也。群药之内,利水健脾之味多于补阴补火者,虽意偏于补火,而 
要实重于救脾,补火者正补脾也。故补阴不妨轻,而补脾不可不重耳。 
此症用熏脾汤亦佳。 
熟地 白术(各五钱) 山茱萸(四钱) 破故纸(一钱) 杜仲(三钱) 附子(五分) 
水煎服。二剂而饱闷除,十剂全愈。 



卷之五

翻胃门(五则)

属性:人有饮食入胃而即吐者,此肝木克胃土也,用逍遥散加吴茱萸炒黄连治之,随 
手而愈。而无如人以为胃病也,杂用香砂消导之剂,反伤胃气,愈增其吐;又改用 
下药不应,复改用寒凉之味,以降其火,不独胃伤而脾亦伤矣;又改用辛热之药, 
以救其寒,又不应,始悟用和解之法,解郁散邪,然已成噎膈之症矣。夫胃为肾之 
关门,肾中有水,足以给胃中之用,则咽喉之间,无非津液可以推送水谷;肾水不 
足,力不能润灌于胃中,又何能分济于咽喉乎?咽喉成为陆地,水干河涸,舟胶不 
前,势所必至。且肾水不足,不能下注于大肠,则大肠无津以相养,久必瘦小而至 
艰涩;肠既细小艰涩,饮食入胃,何能推送?下既不行,必积而上泛,不特上不能 
容而吐,抑亦下不能受而吐也。治法必须大补其肾中之水。方用济艰催 汤∶ 
熟地(二两) 山茱(一两) 当归(二两) 牛膝(三钱) 玄参(一两) 车前子(一钱) 
水煎服。一日一剂,十剂必大顺也。 
此方纯补精血,水足而胃中有津,大肠有液,自然上下相通而无阻滞之患。譬 
如河漕水浅,舟楫不通,粮糈不能输运,军民莫不 徨而喧哗扰嚷。忽见大雨滂沱, 
河渠、沟壑无非汪洋大水,则大舸巨舶,得以装载糗粮,自然人情踊跃,关门大开, 
听其转运,而无所留难也。 
此症用制肝散亦效甚。 
白芍(一两) 吴茱萸(五分) 黄连(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二剂即愈,何至变成 
噎膈哉。 
人有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或食之一日至三日而尽情吐出者,虽同是肾虚之 
病,然而有不同者∶一食入而即吐,一食久而始吐也。食入而即吐者,是肾中之无 
水;食久而始吐者,乃肾中之无火也。盖脾胃之土,必得命门之火以相生,而后土 
中有温热之气,始能发生以消化饮食。倘土冷水寒,结成冰冻,则下流壅积,必返 
而上越矣。治法宜急补肾中之火,然而单补其火,则又不可。肾火非肾水不生,肾 
火离水则火又亢炎矣。况上无饮食之相济,则所存肾水亦正无多,补火而不兼补其 
水,焚烧竭泽,必成焦枯之患,济之以水,毋论火得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