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辨证录-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熟地 白芍 麦冬(各一两) 人参(五钱) 炒栀子 川芎(各三钱) 北五味(一钱) 
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病目数日,而即生翳,由下而上,其翳色作澹绿状,瞳子痛不可当,人以 
为肝木之风,谁知是肾火乘肺,肺火与肾水相合而不解乎。夫肾主黑色,肺主白色, 
白与黑相合,必变绿色也。惟是肾为肺子,肺为肾母,二火何以相犯,乃子母之变 
耳。第子母相犯者,无关轻重,其翳由下而上,是子犯其母,亦缘母之过柔也。天 
下安有母旺,而子敢犯者乎。是治之之法补母,而子之逆可安矣。虽然子之天性凶 
逆,亦从旁之人必有导之,始敢安于逆而罔顾。肾火之犯肺者,亦经络之多不调也。 
补肺金以抑肾,乌可不调其经络,以孤肾火之党乎。方用健母丹∶ 
麦冬 天冬(各一两) 生甘草 黄芩(各一钱) 茯苓 青蒿 白芍 桔梗 
丹参(各三钱) 陈皮(三分)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绿色退,四 
剂而目翳散,十剂全愈。 
此方用二冬以补肺,用甘草、桔梗以散肺之邪,用黄芩以退肺之火,则肺气既 
旺,而肾火自然难侵。况益之茯苓以泻膀胱之火,用青蒿以泻胃脾之热,白芍以平 
肝胆之气,丹参以清心内之炎,是脏腑无非清凉,而肾脏邪火安能作祟。譬如一家 
之中,叔伯兄弟尽是正人君子,群来解劝,而忤逆之儿即不愧悔自艾,断不能增 
添其横,而为犯上之乱矣。 
此症用益肺汤亦效。 
麦冬(二两) 天门冬(五钱) 生地 玄参(各一两) 水煎服。十剂愈。 
人有两目无恙,而视物皆倒植,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叶之倒置乎。夫目 
之系通于肝,而肝之神注于目,肝斜则视斜,肝正则视正,肝直则视直,肝曲则视 
曲,肝岐则视岐,此理之常也。今视物倒植者,乃肝叶倒而不顺耳。此必因吐而得 
者。盖吐则五脏反复,而肝叶开张,壅塞于上焦,不能一时HT 转,故肝叶倒而视物 
亦倒也。治法宜再使之吐,然而一吐已伤五脏,再吐不重伤五脏之气血乎,但不吐 
而肝叶不易遽转,吾于吐中而仍用和法。方用安脏汤∶ 
参芦鞭(二两) 瓜蒂(七个) 甘草(一两) 荆芥(三钱) 水煎三大碗,顿服之, 
即用鹅翎扫喉中,必大吐。吐后而肝叶必顺矣。 
瓜蒂散原是吐药,余加参芦鞭、甘草、荆芥者,于补中以行其吐,即于吐中以 
安其经络,何至五脏反复,以重伤其气血哉。此乃吐之变法也,凡虚人而宜用吐法 
者,皆可照此法治之。 
此症用参芦汤吐之亦妙。 
人参芦(四两) 煎汤数碗,尽服之,以鹅翎扫喉引吐,吐后即愈。 
人有惊悸之后,目张不能瞑,百计使之合眼不可得,人以为心气之弱,谁知是 
肝胆之气结乎。虽五脏六腑,皆禀受脾土,上贯于目,而目之系实内连肝胆也。肝 
胆血足而气舒,肝胆血亏而气结,然此犹平居无事之谓也。肝胆逢惊则血缩,肝胆 
逢悸则血止,血止血缩,而气乃因之而结矣。气结则肝胆之系不能上通于目,而目 
之睫不能下矣。治法必须解其气结,然而不易解也,仍当补其肝胆之血,血旺则气 
伸,而结乃解也。方用解结舒气汤∶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炒枣仁(一两) 郁李仁(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目能瞑矣。 
白芍平肝胆之旺,于泻中能补,当归滋肝胆之枯,于补中能散,炒枣仁安心之 
药,心安则不必取资于肝胆,子安而母更安也。郁李仁善能去肝胆之结,入之于三 
味之中,尤易入肝而舒滞去郁也,所以一剂奏功耳。 
此症用舒结汤亦神。 
柴胡 荆芥(各二钱) 白芍(一两) 甘草 半夏 独活(各一钱) 炒枣仁(四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一剂目瞑而卧。 
人有无故忽视物为两人,以为肝气之有余,谁知是脑气之不足乎。盖目之系下 
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大虚不能应脑,于是各分 
其气以应物,因之见一为两矣。孙真人曰∶邪中于头,因逢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目 
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转,转则目系急,急则目眩以转;邪中于睛,所中者不相比则 
睛散,睛散则岐,故见两物。此言尚非定论。治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 
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方用助肝益脑汤∶ 
白芍(二两) 当归(一两) 人参(三钱) 郁李仁(二钱) 柴胡(五分) 天花粉(二钱) 
细辛(五分) 川芎(三钱) 甘菊花(五钱) 薄荷(八分) 生地(五钱) 天门冬(三钱) 甘草(一钱) 
白芷(三分) 水煎服。 
一剂而视物为一矣,二剂全愈。 
此方全是益肝之药,非益脑之品也。不知补脑必须添精,而添精必须滋肾。然 
而滋肾以补脑,而肝之气不能遽补,不若直补其肝,而佐之祛邪之药为当。盖脑气 
不足,而邪得以居之,不祛邪而单补其精于脑气,正无益也,治肝正所以益脑也。 
此症亦可用补瞳神丹∶ 
当归 白芍(各一两) 郁李仁 黑荆芥 丹皮(各三钱) 麦冬 川芎 葳蕤(各五钱) 
细辛(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病目之后,眼前常见禽鸟昆虫之飞走,捉之则无,人以为怪,而不知非怪 
也,乃肝胆血虚,有痰而闭结之也。夫肝胆属木,木中无血以润之,则木气过燥矣。 
内燥必取给于外水,然而肝胆喜内水之资,而不喜外水之养,于是外水不变血而变 
痰。血资肝胆则有益,痰侵肝胆则有损,且血能入于肝胆之中,痰难入于肝胆之内。 
痰既在外,反壅塞肝胆之窍,而气不能展矣。见禽鸟昆虫之飞走者,皆痰之作祟也。 
治法益肝胆之血,而兼消其外壅之痰。方用四物汤加味治之。 
熟地(三钱) 白芍(五钱) 当归(一两) 川芎(二钱) 酸枣仁(五钱) 青葙子(三钱) 
茯神(三钱) 陈皮(一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三钱) 白术(二钱)水煎服。四剂目无所见矣。 
此方用四物汤以滋肝胆,用茯苓、半夏、白术以分消其湿痰。加入枣仁、青葙 
者,以青葙走目中之系,枣仁去心内之迷,心气清而痰易出,目系明而邪自散也。 
然但用二味,而不合前药同用,正未能出奇制胜耳。 
此症用向荣汤亦妙。 
当归 白芍 生地(各一两) 麦冬(五钱) 白芥子 茯苓(各三钱) 贝母(一钱) 柴胡(五分) 
水煎服。十剂全愈。 
人有目痛之余,两目白 尽变为黑,不痛不疼,仍能视物无恙,毛发直如铁条, 
痴痴如醉,不言不语,人以为血偾之症也,谁知是肾邪之乘心乎。夫心属火,肾属 
水,二经似乎相克,然而心火非肾水不能相养,肾水不上交于心,则心必有烦燥之 
忧。但贤水仅可相资于心,而不可过侮夫心也。肾气乘心,本欲救心之枯,而肾中 
倘有邪水,亦挟之以资心,则心受伤矣。心受肾邪,本自死症乃不死,而但现黑色 
于目者,以肾来救心,而非犯心也。心畏肾邪,而又不敢明彰肾之过,白 变黑, 
赤白难分,毛发直竖,非怒极之验乎。痴痴如醉,不言不语,非挟制太甚,无可如 
何之象乎。治法宜斩关直入,急救心君之垂危,祛荡肾邪,拨乱反正之为得也。方 
用转治汤∶ 
茯苓(五钱) 人参(五钱) 附子(二钱) 五灵脂末(二钱) 菖蒲(一钱) 白芥子(三钱) 
白术(五钱) 良姜(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痴醉醒,二剂而毛发软,三剂而黑 解,四剂全愈。 
夫肾中之邪,不过寒湿之气,用辛燥温热之剂,自易祛邪,况佐之夺门之将,辅之引路 
之人,有不恢复于须臾,定乱于顷刻哉。 
此症用利水益心丹亦佳。 
茯苓 人参 薏仁 巴戟天(各五钱) 白芥子 肉桂(各三钱) 白术(一两)水煎服。四剂 
全愈。 
人有月经不通,三月忽然眼目红肿,疼痛如刺,人以为血虚而不能养目也,谁 
知是血壅而目痛乎。夫经水不通,似乎血枯之症,然而血过于盛,则肝气反闭塞而 
不通。经既不通,则热无可泄,不下行而转壅于上,而肝之窍开于目,乃走肝而目 
痛矣。此等之痛,肝脉必大而有力,或弦而滑,必非细涩微缓无力之状也。治法不 
可补血以助热,宜通经以泻肝。方用开壅汤∶ 
红花(三钱) 当归尾(三钱) 牛膝(二钱) 桃仁(十四个) 柴胡(二钱) 丹皮(三钱) 
大黄(一钱) 香附(一钱) 郁金(三钱) 天花粉(二钱) 玄胡索(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经通,再 
剂而目愈。 
此方全不治目,但去通经,经通而热散,热散而目安也。 
此症可用泻壅丹∶ 
当归(一两) 红花(五钱) 大黄(二钱) 生地(五钱) 荆芥(三钱) 桃仁(十粒) 丹皮(三钱) 
炒栀子(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通,二剂而目之肿全消,不必三剂也。 



卷之三

血症门(二十一则)

属性: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 
矣。实火可泻,而虚火断不可泻,况血已吐出,无血养身,而又用泻火之药,以重 
伤其胃气,毋论血不能骤生,而气亦不能遽转,往往有至气脱而死者。治法不可止 
血,而当活血,尤不可活血,而急当固气。盖气固则已失之血可以渐生,未失之血 
可以再旺耳。方用固气生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二钱) 水煎服。一剂血止,再剂气旺, 
四剂血各归经,不致再吐矣。 
此方即补血汤之变,全在荆芥引血归于气分之中,引气生于血分之内,气血之 
阴阳既交,则水火之阴阳自济,断不至脏腑经络再有拂逆,使血冲击而再呕也。盖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宜急固,吐血不治血而治气,前人已有言之者,余 
不必再论也。大约此方,治初起呕狂血者,若吐血既久,尚宜斟酌。 
此症用黄荆汤亦神。 
生地(四两) 炒黑荆芥(三钱) 煎服血止。 
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 
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夫吐血未必皆是肾肝之病,然吐 
血而多,经岁月未有不伤肾肝者。肾肝既伤,则水不能养肝,而肝木必燥,龙雷之 
火不能安于木中,必下克于脾胃,而脾胃寒虚,龙雷之火,乃逆冲于上,以欺肺金 
之弱,挟胃中之血,遂火旺而沸腾,随口而出矣。治法必肾、肝、肺三经统补之。 
方用三台救命汤∶ 
熟地(半斤) 麦冬(三两) 丹皮(二两) 水煎二碗,一日服尽,不再吐。 
熟地补肾以滋肝,麦冬清肺以制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以 
下归于肾脏,使血归经也。然非大用之,则火势燎原,何能止抑其炎炎之势,故必 
用重剂,则滂沱大雨,而遍野炎氛始能熄焰。至于火息血静,用地黄丸调理三年, 
乃延生之善计,愿人守服以当续命膏也。 
此症用填精止血汤甚佳。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子(一钱) 炒黑荆芥(三钱) 白芍(一两) 
水煎服。十剂血不再吐。 
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盖 
肾中之火,又挟心包相火并起而上冲耳。然而心包之火可泻,而肾火终不可泻,泻 
心包之火,必致有伤于肾,吾乃泻其肝,则二经之火不泻而自泻也。肝为心包之母, 
而肾之子也,母弱而子不能强,子虚而母亦自弱耳。方用两泻汤∶ 
白芍(一两) 丹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炒黑栀子(三钱) 玄参(一两) 水煎服。连服二剂, 
而黑血变为红色矣,再服二剂而咳嗽除,血自止,神效也。 
夫黑乃北方之色也,黑血宜属肾,而乃兼属之心火者,亦犹火热之极,投于水中,则 
化为乌薪。心包之火同入于肾中,则火极似水,又何疑乎。今用两泻之汤,虽泻肝木,其实 
仍是两泻心包与肾经也。火得水而解,血得寒而化,此黑血之所以易变,而吐血之所以易止也。 
此症亦可用三仙散火汤∶ 
玄参(三两) 生地(二两) 白芍(一两)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其症必头痛如破, 
汗出如雨,口必大渴,发狂乱叫,若作虚症治之,必反增剧,如当归补血 
汤又不可轻用也。法宜消暑热之气,而佐之下降归经之药,则气不逆,而血自止矣。 
方用∶ 
青蒿(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三钱) 石膏(一两) 麦冬(五钱) 玄参(五钱) 
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