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杰克·韦尔奇自传(选载)-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印度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可以很好地承担许多不同的工作。GE金融服务集团将它的客户服务中心搬到了德里,结果是轰动性的。比较起我们在美国和欧洲的运作,我们在印度的全球客户服务中心质量更好,费用更低,数据采集率更高,更易为客户所接受。GE的所有工业企业都跟着GE金融服务集团到了那里。我们接受了彼得·德鲁克的建议,将GE从美国“后院”搬到了印度“前厅”。    
      我们可以在印度聘请到的从事客户服务和数据采集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在美国不可能吸引过来的。在美国,客户呼叫中心的人才流动性太大,而在印度,这些是人人垂青的工作。有些人考虑全球化会伤害发展中国家和这些国家的人民,我并不这么认为。当你看见那些因为获得了这些工作机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而两眼发亮的人们时,全球化给人的感觉从来没有那么好过。    
      最近这些年,随着更多的当地人才承担起领导工作,我们的全球化创意已经越来越多地赋予公司国际性色彩。在开展全球化工作的初期,我们不得不雇用驻外美国人。这些人对于我们起步时期获得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曾一度难以摆脱这种“依赖”。    
      我们通过强制性大量减少美国“驻外人员”来加快GE的全球化发展的步伐。通过检查每月各企业减少驻外人员情况,我们获得了两大利益:首先,我们必须更快地提拔更多的当地人到关键的岗位上去;第二,推行这项政策的第一年,我们的费用就减少了2亿美元。如果我们派遣某个美国人到日本工作,付出的工资是15万美元的话,公司的总支出将超过50万美元。我经常提醒我们的公司领导们:“你是愿意用三四个聪明能干、又熟悉当地情况和语言的东京大学毕业生,还是找你在公司里的一个朋友呢?”    
      随着开展激动人心的升迁工作,我们的全球化步伐又前进了一大步,这表明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东京大学有一位1975届毕业生叫“富士”藤森良明(Yoshiaki 褾uji?Fujimori),1986年参与了我们的业务开发工作。2001年5月,藤森良明由亚洲医疗设备系统负责人的位置被提升为在匹兹菲尔德的GE塑料的总裁和CEO。    
      他是领导GE全球化企业的第一个日本人—从40年前我在塑料制品企业起步至今,已经走了这么远的路了。    
    


第四部分 改变游戏规则电子商务(1)

      因特网革命几乎与我擦肩而过,幸亏简让我对它产生了好感。许多年来,她一直通过网络和朋友们联系。晚上,在我研究文件加班工作时,她总是坐在我的对面,打开电脑,不停地打字。    
      简从1997年起就在网上进行股票交易,在网上掌握自己的账户情况。她做得非常好,于是我让她也替我关注我的股票。无论我们去什么地方,简的笔记本电脑总是跟着一起旅行。      
    每当她试图说服我也用笔记本电脑时,我总是拒绝,因为我认为我不会打字,用电脑没用。    
      “杰克,”她反对说,“连猴子都能学会打字。”    
      但是,到了1998年年末,我开始听见人们在上班时说起在网上采购圣诞商品。最后,我认真对待起这个问题,在博卡会议上谈起圣诞假期时,说了因特网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开始,而因特网真正让我动心是3个月以后的事情。    
      1999年4月,我和简在墨西哥的一个度假胜地庆祝我们的10周年结婚纪念日。这回,她可不像我在巴巴多斯那样浪漫。    
      简全神贯注地摆弄她的笔记本电脑。有一天下午,她告诉我网上的人们在谈论GE一只股票分割的可能性,以及我的接班人计划。她叫我过去看看GE在雅虎的公告栏。我被人们对公司的一些说法迷住了。    
      “看看是可以的,”简笑着说,“可你永远不会回答。”    
      她哄我写了几封电子邮件,又带我看了几个网站。我一边享受假期,一边产生了上网查看新闻以及人们对GE的最新评论的急迫念头。有一回,我甚至把简一人丢在游泳池边,自己回到房间去上网。    
      20分钟以后,她回来了,发现我正趴在她的电脑旁。    
      她知道我上瘾了。巴巴多斯又回来了。    
      我很晚才参加电子晚会,但是我一进去就大吃了一惊。我终于看到了这项新技术能对GE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很肯定具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和内容,我只知道我们必须大张旗鼓地进入这个领域。    
      在90年代后期的网络氛围中,每个人都在迅速地勾销一些大型的老公司,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某人又启动了某项因特网业务。我惟一不感冒的是一个时髦的论题—“旧经济对新经济”。人们只在因特网上买卖商品,正如人类100年前在马车上交易一样。惟一不同的是技术。    
      是的,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速度更快,更加全球化,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当我们意识到在因特网上建立商务网站并非像获得诺贝尔奖那样困难时,我们开始对因特网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交通运输领域向所有人展示了在网上开发一个拍卖网站既简单又花不了多少钱。    
      一旦我们认识到数字化的简单易行,那么有此认识的大公司们显然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而且事实上它们只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画了一张图,帮助我了解因特网及其对GE的影响。当时,对所有跟网络沾边的东西,人们都会如痴如醉。我在全公司的范围内都用这张图,并把它带到了投资领域。它引发了大量的对话,并有助于安慰那些担心自己要去玩昨日游戏的员工。这张图还在向投资人保证,GE有了一个必胜的游戏计划。    
      在网络公司的模式下,由于在因特网上的开发成本以及品牌广告、兑现承诺等方面的支出,费用会大幅度上升,而亏损的加剧与这些费用是成正比的。收支平衡点在哪里是模糊不清的,而且几乎永远取决于收入情况。    
      对于过去的大公司来说,惟一的额外支出是用于网络开发的。大公司已经有了强有力的品牌和系统来满足订货要求。由因特网产生的节支部分迅速体现出来。达到收支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更短,投资回报更加有把握,而收益一般并不依赖收入情况。    
      这张图罗列了GE相对于电子网络公司的优势。我们不需要提高广告费用;我们已经建立了品牌;我们不需要设立兑现承诺的机构或建设库房来运送货物;六西格玛已经到位,能够提高我们的运作效率;我们可以应用数字化的手段来突出优势,取消公司内的低附加值工作。每一个流程都能够得到改善,生产率可以得到提高。由这项技术产生的效率对于大公司而言是极其可观的。    
      通过电子商务,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市场,找到新的客户。GE的供货基地可以变得更加全球化。我们在规模优势方面所做的技术投资体现了规模大实际上是有好处的。对于我来说,因特网世界的利润所在是:“旧经济”型公司在生产率和市场份额方面的收益抑制了“新经济”模式的增长机会。    
      有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我们在GE已经不可能再提高效率了,他们常问我,在我们这只柠檬里还有没有可以榨出来的汁。网络给了我们一只全新的柠檬,一个柚子,甚至是一个西瓜—全都放在一个盘子里。    
      对于GE来说,通过数字化能够实现的“制造”部分的改善是我们的“秘密宝藏”。大公司都有一些“粗活”,比如在巨大的车间工作,生产成堆的纸张。通过数字化我们可以免去大量的此类粗活以及其他单调乏味的工作,从而能够提高许多公司的工作质量。2000年,我们获得的收益为1。5亿美元。2001年,预计即使投入了6亿美元的项目实施成本之后,我们从数字化“制造”部分所得到的节支金额仍将能够达到10亿美元。    
         
      在“销售”方面,有了因特网,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服务。我们可以更快地兑现承诺。新老客户无须多次拨打电话就可以收到所订货物的发运信息。发货人从此不再需要欺瞒客户说货物已经上路了。在结合六西格玛的情况下,因特网能够帮助我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2000年,我们在网上的销售收入达到70亿美元,2001年预计在140亿~150亿美元之间。    
      一旦融入了我们的运作系统,数字化便启动了。1999年1月,在博卡的管理会议上,我要求我们的高级管理者仔细考虑一下,并在6月份的战略会议上提出他们的最佳电子商务计划。3月份,我邀请电子商务方面的4位外部权威中的第一位参加了CEC会议。这4位嘉宾是:Trilogy Systems公司的乔·利曼特(Joe Liemandt)、IBM的卢·郭士纳(Lou Gerstner)、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的里奇·麦金(Rich McGinn)和思科(Cisco)的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    
      乔谈到的关于网络公司构成的威胁,着实让我们感到恐惧万分。卢关于网络以及网络公司的职能的一些更加实际的观点,让我们的心神安定了一些。里奇描述了目前还处在襁褓之中的因特网的状况,以及它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子。约翰向我们展示了通过使用因特网来科学地规范我们的内部程序而产生的成本方面的最大益处。    
      乔·利曼特给我们“通了电”。我认识他时,他还是匹兹菲尔德的一个孩子。他已故的父亲在我们开展塑料制品业务的早期就是我的战略规划人。乔用非常肯定的措辞描述说,外面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等着将我们“除名”。    
      他老实告诉我们:“你们是些又大又肥、麻木不仁的家伙,你们正坐在那里等死呢。”    
      他那毫不留情的预测正是我们需要用来激励公司的。我们把在不同办公楼里的各个小组集合在一起,分析讨论各种因特网模式,以使我们能够像亚马逊(Amazon)通过网络开展图书销售业务那样开展我们的事业。    
      我们用典型的变革热忱,指定这些小组为“摧毁你的企业”(destroyyourbusiness; DYB)网络小组。DYB小组的目标就是为我们现有企业确定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而不必受那些按照“旧路子”运作的企业的影响。    
      我上的第二堂因特网课是在1999年春天的一次商务旅行中。我在伦敦见到了负责消费品金融业务的36岁的CEO。在我们检查业务时,他无意中提到他刚刚见过他的顾问。    
      我问他:“你的顾问?你为什么不给那些很有潜力的人才当当顾问?”    
      “不是的,不是那么回事,”他说,“我有个23岁的伙计,每星期都要花三四个小时教我如何使用因特网—那是我的顾问!”    
      我立刻对这个主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么年轻的小伙子还在用顾问。第二天,我正在布达佩斯给一群匈牙利企业家做午餐演说,与往常一样,我认为自己是在传授各种智慧。讲演结束后,有几个听众冲上前来,礼节性地表示“讲得太好了”。接着,他们说:“你有一个伟大的想法是我们永远忘不了的。”我内心暗暗失望,因为我的“雄辩的讲演”只剩下了一个想法。他们向我确认,我那关于顾问的主意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    
      我一回到美国,就立即要求我们最高职位的50名领导人去请因特网顾问,最好是30岁以内的。这些顾问大多数比我们小一半以上,他们每星期跟我们这些“原始人”工作三四个小时。我请了两个顾问,我的正式顾问是在GE的公共关系部工作的帕姆·威克姆(Pam Wickham)。她在建设GE的第一个塑料网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被提升到总部工作。    
      我的助手罗莎娜(Rosanne)是我日常工作中的“救星”。每次我卡在哪儿了,就会冲着门外喊:“罗,快来救命!”她就马上进来帮助我脱离由于我想超水平发挥而陷入的困境。她总是能够解决我的问题。    
      在我们的眼中,因特网的机会分成三块:采购、制造和销售。    
      “采购”部分,即我们作为公司的集团购买,每年我们采购的商品和服务达到500亿美元。如果将其中的一部分业务转向网上招标,我们就能够接触更多的供货商,降低成本。即便是网上采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们能够节省的开支也非常可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