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陆贾新语注释-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孰谓?谓文王也。’”
  〔四〕吕氏春秋求人篇:“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于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十有二世,即谓自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以至哀公十二公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五〕俞樾曰:“谨按:‘鲁’下衍‘之’字,‘至今’二字当在‘政’字下,本作‘述齐桓、晋文之小善,鲁十二公之为政,至今足以知成败之效’。”器案:春秋繁露精华篇:“吾按春秋而观成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
  〔六〕宫商,谓音调。诗周南关雎序:“声成文者谓之音。”郑笺:“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正义以为“宫商之调”也。
  〔七〕尚书舜典:“慎徽五典。”孔氏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正义曰:“五者皆可常行。”
  〔八〕符瑞,符命瑞应。文选司马长卿封禅文:“符瑞臻兹。”西京杂记三:“樊将军哙问于陆贾曰:‘自古人君皆云受命于天,云有瑞应,岂有是乎?’陆贾应之曰:‘有。夫目●得酒食,灯火花得钱财,干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小既有征,大亦宜然。故目●则咒之,灯火花则拜之,干鹊噪则穑е┲爰蚍胖豢鎏煜麓蟊Γ司匚唬翘烀我缘弥眨
  瑞者,宝也,信也。天以宝为信,应人之德,故曰瑞应。无天命,无宝信,不可以力取也。’”
  〔九〕“祸”,唐本作“。。”,古文,后不复出。唐晏曰:“此即所谓着秦之所以亡。”
  文王生于东夷〔一〕,大禹出于西羌〔二〕,世殊而地绝,法合而度同。故圣贤与道合,愚者与祸同〔三〕,怀德者应以福,挟恶者报以凶,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万世不易法,古今同纪纲。
  〔一〕唐晏曰:“按文王生东夷,亦异闻。”器案: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此文“文王”疑当作“大舜”,传钞者涉孟子下文而误“大舜”为“文王”耳。且“文王”亦不当列于“大禹”之前也,则其为“大舜”之误必矣。
  〔二〕太平御览八二引尚书帝命验:“禹白帝精,以星感。修苑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注:“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政命。”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公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高密(“高”字据御览八二引补),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
  〔三〕唐晏曰:“即孟子舜东夷之人章义。”器案: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地之相去,千有余里”,即此文之所谓“地绝”也。地绝犹杨子方言言“绝国”之绝也。淮南修务篇:“绝国殊俗。”以“绝”“殊”对文,与此正同。
  故良马非独骐骥〔一〕,利剑非惟〔二〕干将〔三〕,美女非独西施〔四〕,忠臣〔五〕非独吕望。今有马而无王良〔六〕之御,有剑而无砥砺〔七〕之功,有女而无芳泽〔八〕之饰,有士而不遭文王,道术蓄积而不舒,美玉韫
  ■而深藏〔九〕。故怀道〔一0〕者须世,抱朴〔一一〕者待工,道为智者设〔一二〕,马为御者良〔一三〕,贤为圣者用,辩〔一四〕为智者通,书为晓者传〔一五〕,事为见者明。故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一六〕。书不必起仲尼之门〔一七〕,药不必出扁鹊〔一八〕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一九〕。〔一〕吕氏春秋察今篇:“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淮南子修务篇:“服剑者期于恬利,而不期于墨阳、莫邪;乘马者期于千里,而不期于骅骝、绿耳。”义与此同。
  〔二〕“惟”,天一阁本、唐本作“独”。
  〔三〕荀子性恶篇:“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四〕淮南修务篇:“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
  〔五〕说苑臣术篇:“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
  行(“行”上原有“德”字,今据群书治要删)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六〕左传哀公二年:“邮无恤御简子。”杜注:“邮无恤,王良也。”孟子滕文公下:“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赵注:“赵简子,晋卿也。
  王良,善御者也。”吕氏春秋审分篇:“王良之所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高诱注:“王良,晋大夫孙无正邮良也,以善御之功,死托精于星,天文‘王良策驷’是也。”淮南子览冥篇:“王良、造父之御也。”高诱注(楚辞东方朔七谏洪兴祖补注引以为许慎注)曰:“晋大夫邮无恤子良也,所谓邮良也。(“邮良”原误作“御良”,惠栋据左传校作“邮良”,今从之。)一名孙无政,为赵简子御,死而托精于天驷星,天文有王良星是也。”寻史记天官书:“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文选思玄赋注引春秋元命苞:“汉中四星,天骑一曰天驷,旁一星王良,主天马也。”汉书王褒传:“王良执靶。”注:“张晏曰:‘王良,邮无恤,字伯乐。’师古曰:‘参验左氏传及国语、孟子,邮无恤、邮良、刘无止(当作“邮无正”)、王良,总一人也。楚辞云:骥踌躇于敝辇,遇孙阳而得代。王逸云:孙阳,伯乐姓名也。列子云:伯乐,秦穆公时人。考其年代不相当,张说云:良字伯乐,斯失之矣。’”今案:国语晋语九:“邮无正进。”韦昭注:“无正,晋大夫邮良伯乐也。”则邮良字伯乐,匪独张晏云然也。师古亦尝参验国语也,乃于韦注竟熟视无睹耶?可谓鲁莽灭裂也。盖秦穆公时之伯乐以善相马名,赵简子时之伯乐以善御马名,二人者操艺各异,而古人之名字相同者又岂独一伯乐耶?若颜氏者,诚如其所言,“斯失之矣”。
  〔七〕尸子劝学篇:“夫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铁,使于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淮南子修务篇:“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剸犀甲。”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中多砥砺。”郭注:“磨石也,精为砥,■为砺也。”
  〔八〕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妆饰。”淮南子修务篇:“曼颊皓齿,形夸(姱)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又曰:“美不及西施,恶不若嫫母,此教训之所谕也,而芳泽之所施。”释名释首饰:“芳泽者,人发恒枯悴,以此濡泽之也。”
  〔九〕“■”宋翔凤云:“别本作‘椟’。”案:别解误作“匮”。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集解:“马曰:‘韫,藏也。■,匮也。谓藏诸匮中。’”释文:“‘■’ ,本又作‘椟’,二字音义皆同。”
  〔一0〕文选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其怀道无闻,委身草莽者,何可胜言。”李善注:“论语:‘阳货谓孔子曰:怀其宝而迷其邦。’淮南子曰:‘今至人生于乱世,含德怀道而死者众,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今案:论语阳货篇邢昺疏:“宝以喻道德,言孔子不仕,是怀藏其道德也。”
  〔一一〕“朴”,子汇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唐本作“璞”。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二〕宋翔凤云:“子汇本‘设’作‘说’,姜思复本、抄本‘设’作‘谗’,误,意林作‘设’,与此同。”器案:品节、唐本误作“说”,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误作“谗”,别解作“设”。太平御览四0三引公孙尼子:“道为智者设,贤为圣者用。”即此文所本,字正作“设”。
  〔一三〕楚辞宋玉九辩:“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莫之能善御,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駶跳而远去。”又东方朔七谏:“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两文则言马为御者非其人而不良也。
  〔一四〕“辩”,意林、唐本作“辨”,古通。后不复出。
  〔一五〕抱朴子喻蔽篇:“书为识者传。”本此。
  〔一六〕吕氏春秋有贵因篇,其说曰:“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汉初之相业,萧规而曹随,亦因是已。
  〔一七〕吴俦曰:“辅政篇曰:‘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夫黜仲尼之书,则道不尊矣,乌能使高帝行儒术哉?”(见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五引,“辅政”当作“术事”。)文廷式曰:“尊孔子,黜百家,自董仲舒起。陆生在汉初,宜有是言。”器案:淮南子修务篇:“诵诗、书者期于信道略物,而不期于洪范、商颂。”又曰:“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意亦犹此。
  〔一八〕史记扁鹊列传:“扁鹊者,勃海郡啵艘玻ā班|”原作“郑”,今从集解、索隐说校改。)姓秦氏,名越人。”又太史公自序:“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一九〕“世”,别解作“此”。俞樾曰:“案:‘之者’字,‘可’字并衍文,本作‘合善以为法,因世而权行’,两句相对成文,而义则相因。盖言合古人之善以为法式,又因当世所宜而权度其行也。”
  故性藏于人,则气达于天,纤微浩大,下学上达〔一〕,事以类相从〔二〕,声以音相应〔三〕,道唱而德和,仁立而义兴,王者行之于朝廷,疋〔四〕夫行之于田,治末者调其本〔五〕,端其影者正其形〔六〕,养其根者则枝叶茂,志气调者即〔七〕道冲〔八〕。故求远者不可失于近,治影者不可忘其容,上明而下清,君圣而臣忠。或图远而失近,或道塞〔九〕而路穷。季孙贪颛臾之地,而变起〔一0〕萧墙之内〔一一〕。夫进取〔一二〕者不可不顾难,谋事者不可不尽忠;故刑〔一三〕立则德散,佞用则忠亡。诗云:“式〔一四〕讹尔心,以蓄万邦〔一五〕。”言一心化天下,而□□〔一六〕国治,此之谓也〔一七〕。
  〔一〕论语宪问:“下学而上达。”集解:“孔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二〕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三〕唐晏曰:“易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孟子曰:‘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陆生博学甄微,自属圣门适派也。”案: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万物谓之音。”注:“宫商角征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四〕“疋”,天一阁本、傅校本、唐本作“匹”,古通。后不复出。
  〔五〕“调”,子汇本、汇函、品节作“求”。案:文选借田赋注:“陆贾新语注(当衍)曰:‘治末者调其本。’李奇汉书注曰:‘本,农也。末,贾也。’”
  〔六〕唐晏曰:“按:古无‘影’字,当作‘景’,此后人改。”器案:荀子君道篇:“譬之是犹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又王霸篇:“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既能治近,又务治远,既能治明,又务见幽,既能当一,又务正百,是过者也,过犹不及也。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一,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辟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立论取譬,此文与之从同,亦有以见荀、陆二
  家之关系也。〔七〕“即”亦“则”也,对文则异,故分别为之耳。〔八〕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河上公注:“冲,中也。”〔九〕“塞”,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误作“寒”。〔一0〕李本、别解“起”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