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彼得·林奇的目标绝不是仅仅为了赚笔小钱。他要检验自己对股票的独立思考所得出的见解是否正确。

  当时,彼得·林奇看到一篇关于空运业前途广阔的文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飞机行业取得了飞速的进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飞机的巨大商业价值。可在当时,由于飞机小,安全性能差,费用也很高昂,飞机的巨大商业价值还只存在于可能的阶段,仍属高风险产业,投资者并不轻易用他们的钞票去购买航空公司的股票。

  但彼得·林奇却按照他“按错误的前提所作的固执研究”决定购买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的价格是每股7美元。林奇从那篇文章中看到飞虎航空公司是一家空运公司。然而,这项投资并没有很快给彼得·林奇带来回报。有两天的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一直在7美元附近上下波动,理想中的广阔前景并没有能很快到来。

  彼得·林奇几乎怀疑自己理论的错误。

  美国的经济是典型的战时经济,美国在20世纪大发战争财,没有了战争,就没有美国的经济繁荣。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曾步入短暂的萧条之中。美国介入越战又似一颗强心针,使美国的经济又呈现出繁荣景象。

  在临近美国介入越战之前,种种透露出来的迹象已使美国股市开始了攀升。彼得·林奇所购买的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上涨了5倍。彼得·林奇第一次投资股票就大获全胜。

  彼得·林奇从波士顿学院毕业后,又考上了沃顿商学院的研究生。同时也由于年岁的增大,他不可能再去布雷·伯雷高尔夫球俱乐部当球童了。

  第一笔股票生意的成功坚定了彼得·林奇的信心。他坚信在自己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大的聚财物”,只要有其一,就会有更多的成功在随后出现。

  麦哲伦基金经理乔治·沙利文先生显然没有忘记彼得·林奇,在彼得·林奇成为波士顿学院的高年级学生后,有一天在高尔夫球场上他与彼得·林奇进行了这样一番交流。

  “彼得,”他总是这样直呼林奇的名,“你已经不再适合在高尔夫球场上当球童了。”

  “不,我还想靠在这儿的收入使我去念研究生呢?”彼得·林奇并不想放弃这个为他的成长提供经济保证的职位。沙利文先生笑着说:“好小子,你就别担心你的学费了,我已替你找到另一份工作。”

  “什么工作?”林奇惊奇地问。

  “这家公司非常出色,它是纽约帆船俱乐部,奥吉斯塔全国公司、卡内基大厦和肯德基董事会的成员,在美国进行着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卓有成效并且非常出色,它是各投资公司的圣殿,像中世纪的修道院被修士们敬仰那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你没开玩笑吧!沙利文先生,你是说富达公司?”彼得·林奇又惊又疑。

  “你看我是在跟你开玩笑吗?”沙利文先生正色说,“我们公司像你一样出色,或者说你像富达公司一样出色,富达公司将会有个好雇员,你也将受雇于一家很棒的公司。”




一名高尔夫球童的成长(4)




  “谢谢你,沙利文先生,”彼得·林奇的高兴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多年以来,乔治·沙利文先生就像他的父亲一样无时无刻地在关照着他。

  当然,由于家庭的状况,彼得·林奇很想马上就能工作挣钱,但他更大的愿望却是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样才能赚到大钱。

  “可是,沙利文先生,我很想读完研究生。”彼得·林奇虽然对能到富达公司感到高兴,但并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你放心!你应该而且能够念完研究生,照我的想法,你应该再去哈佛大学念到MBA,你知道,在华尔街风光的人物大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的,没有MBA这块金招牌,任何人都别想顺利地在华尔街站住脚。你在书本上已学到不少东西了,但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所以,我的想法是,你可以在暑假期间到富达公司工作。”

  彼得·林奇在富达公司开始了他的股票投资工作,并在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度过了他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资生涯。

  林奇在富达公司最初的工作与他后来的经历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但他同样干得十分出色。作为一名富达公司的暑期实习生,彼得·林奇并没有从事企业财务或会计工作的经验,所以就被分派作企业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的工作。即便作为一名实习生,彼得·林奇所做的工作仍然和正式的调研人员所作的工作是一样的,他所作的调研报告同样会送到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乔治·沙利文的办公桌上。

  林奇所学的专业似乎并不是从事这种研究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因为一个文科生从事股票行情分析的工作是很罕见的,彼得·林奇能够打破世俗成见获得这一职位,当然与他和公司经理沙利文的个人关系有关。从另一角度说,沙利文先生对彼得·林奇的股票行情独到的分析方法也十分感兴趣。彼得·林奇最初是怀着对这一行业的神秘感进入麦哲伦基金的,在他的心目中,股票投资行业是个“过去令人生畏的行业”,但他很快就打破了这种神秘感,不但应付自如,而且逐渐完善了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短短的暑期实践中,彼得·林奇完成了对索格造纸公司和国际教科书公司的调查报告,他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将这两个公司的情况掌握得细致而又准确。

  乔治·沙利文先生很欣赏彼得·林奇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当时,许多调查人员都满足于纸上谈兵,坐在办公室通过资料和传闻来完成他们的调查报告,这种文本主义的官僚作风,使这些调查报告的可信性度十分可疑。麦哲伦基金的许多调研人员也是这种作风,公司也因此经常根据这些不可信的材料做出决策而造成损失。

  彼得·林奇的调研报告却与之相反,公司据此做出的决策都使公司获得了利益。乔治·沙利文经理看到这个结果不禁心花怒放。

  “我不会看错人的,不会。”

  1966年9月,彼得·林奇离开富达公司回到沃顿商学院继续他的研究生学习。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了,由于暑期的实践,使他更为深入地了解到股票市场的内在规律,大学教授教给他的理论在面对现实时似乎显得毫无用处。

  “是自己错了,还是教授们错了?”

  彼得·林奇常常这样问自己。从纯粹的学术观点看,传统的理论无懈可击,可为什么又与实践相去甚远。那么是自己错了?可是他亲眼目睹的事实却不能使他违心地相信谎言。用什么方法才能告诉人们真相呢?人们会相信他这个22岁的、研究生都还没毕业的毛头小子的话吗?有谁会认真地倾听他的见解?

  彼得·林奇觉得大学教科书中那些帮助人们在投资上获得成功的理论似乎只会使人失败。理论中所讲的一切,丝毫无助于奇特对市场涨落的判断,那么这种通常认为是“合理性”的理论的可信性就令人怀疑。

  尽管彼得·林奇已经厌倦了教授们的空洞说教,以至很想放弃在沃顿商学院未完的学业。但未婚妻卡罗琳和乔治·沙利文先生仍然支持他完成学业。因为要最终跻身华尔街,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将会非常困难。




一名高尔夫球童的成长(5)




  美国人的成功模式通常是这样的:

  名牌大学毕业+自我奋斗+机遇=成功。

  获得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就像中国古代的科举之路一样。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一个人要想在美国获得成功将是非常困难的事,至少他得多付出十倍的努力。彼得·林奇十分讨厌股票市场上的理论家和预言家,对他们的一切言论都非常反感。可惜却有许多无知的人,盲从于他们的言论,使他们俨然成为某种权威的化身。

  彼得·林奇非常欣赏沃伦·巴菲特的观点,巴菲特是华尔街股市中叱咤风云的高手。他认为:“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一个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沃伦·巴菲特所说的某些人就包括那些拙劣的理论家和预言家,他认为股市是让这些道貌岸然、高谈阔论的家伙身败名裂的好地方,这些人总是用他们的无知在骗取股票投资人的美元,他们用自己的谎言果腹。

  1967年,彼得·林奇以优异的成绩从沃顿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了。乔治·沙利文经理几乎是张开双臂欢迎彼得·林奇正式成为麦哲伦基金的雇员。

  彼得·林奇在读研究生时的经济来源,一方面来自于他暑假在麦哲伦基金打工挣的钱;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慢慢出售的手中已获厚利的股票收入。能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工作读完研究生课程,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在毕业的那一刻,彼得·林奇向他热恋多年的女友卡罗琳求了婚。卡罗琳答应了,于是他们定了婚,这是彼得·林奇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刻。

  彼得·林奇有着传统的家庭观念,他需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而且他也认为,成家立业是人生必备的阶段:一个男人要走向成功,家庭是他必须坚守的领土。

  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唯一不能放弃的是他的家庭。商场上的搏杀虽然吸引着每一个男人,但家庭仍是他必须依靠的港湾。他会在那里养精蓄锐,也可以在那里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1965年美国介入越战之后,随即深陷于那片热带丛林之中,战争旷日持久,似乎永远也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美国又在错误的时间或地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被动员起来了。彼得·林奇自然也不能逃过服兵役。他被作为炮兵中尉派往韩国。

  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件事却使身在国外的彼得·林奇遭受了他投资股票的第一次损失。当时华尔街发生了一次挤兑事件,使大多数的股票都惨遭下跌的命运。由于彼得·林奇远在国外,华尔街所发生的事件传到他那里时,已经很晚了,所以他在股票上的投资遭到了损失。

  1968年5月11日,彼得·林奇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卡罗琳终成眷属。婚礼上的来宾大半都是纽约金融界的知名人士,乔治·沙利文就像是自己儿子结婚一样张罗着一切,这使彼得·林奇少了许多麻烦事。

  1969年,彼得·林奇服完了他两年兵役的最后一天。乔治·沙利文先生仍用自己宽阔的胸怀拥抱了彼得·林奇。富达重新雇佣彼得·林奇为长期雇员,他仍是公司的调研人员。

  彼得·林奇在这段时间内所作的工作主要就是对股票市场作调研工作,他依靠自己独特的见解很快成为一名享誉华尔街的金融专家。

  1974年,彼得·林奇因其出色的工作成绩被富达公司提升为研究部主任。这一次,华尔街股市由于受到美国停止介入越南战争的影响而大跌,在彼得·林奇出任研究部干了三个月之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250点。这件事再次印证了彼得·林奇的话——“每当我被提升,股市就看跌”这一奇妙的现象。

  1977年5月31日,在加入富达公司8年之后,年仅33岁的彼得·林奇,由于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经理。这是一个升迁,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林奇终于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但另一方面,富达旗下有几百个这样的基金经理,要能做出一番成就,脱颖而出,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更多的想法和思考。




初掌麦哲伦基金(1)




  麦哲伦基金是内德·约翰逊于1963年创立,当时叫富达国际基金,可是它成立之时真是时运不济,遇上了肯尼迪总统推出的海外投资税,于是被迫卖出所持有的海外股票,富达国际基金徒有虚名,实为国内基金。此时,麦哲伦基金重仓持有的是克莱斯勒的股票。

  在麦哲伦基金诞生的时候,林奇还是波士顿学院的一名学生兼高尔夫球童。在这一时期,基金业高速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林奇的母亲。她当时对富达资本基金很感兴趣,这是因为她听说该基金是由中国人管理的,她相信东方人聪明的头脑。富达资本基金在这段时间表现很好,超过了标准普尔指数,它在1950年增长了两倍,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6年又增长了一倍。

  1966年,富达麦哲伦基金的基金额是2 000万美元,但是到了1976年,由于投资者撤回投资,资金不断流出,基金额减少到600万美元。就这样一个只有600万美元的基金,每年的管理费用额度仅为0。6%,也就是说只有区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