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汉-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表率,尔其钦哉!”

至此,建立大汉天军的设想,真正的变成一个巨大的工程。在百姓们逐渐接受了这个新诏令的时候,刘常满又派两院之中,选拔出数名院士开始招收徒弟。

其招收徒弟的标准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二十以上,尚未婚配。”有人问为什么要这么规定,院士们就解释说:“二十以上尚未婚配的话。就说明这个人一是遵守大汉皇帝诏令,二是不曾婚配,就说明他有心向学,不立业就不成家,正适合自己招收徒弟的想法”云云,其实这是一套鬼话,正是大汉皇帝在为限制男子早婚想办法。

除去这条小插曲外,皇帝还下达诏令,号令诸郡国,自此之外,凡招收官吏衙役巡捕之类地公务员,遵守大汉国婚育政策者,也作为一个极为重要地考核标准。以致于有那么一段时间,刘常满甚至觉得,自己差点变成了后世地计划生育干部了。

等这些诏令颁布之后,大汉国的百姓们,也渐渐感觉到了好处。

孔子云:“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古代所谓“弱冠之年”,也就是二十岁了,方算是成年,但到了秦朝,因为“傅籍”时间提前为十七岁,所以成年自然也就算是十七岁了,再加上百姓们生计艰难,养女养到十五岁,就想提前嫁出,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更是让家有儿子的家庭,迫不及待的想早早替儿子成亲,也好生育孙子。

但这么一来,作为社会主要劳动生产力的男子,就早早的被家庭所束缚,在十几岁这样一个任事不懂地年龄,就开始担当了许多责任。古人说婚姻乃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多有诟病的,可倘若你回到古代看看就知道了。

都是十五六岁的小屁孩子,懂得什么终身大事?不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又靠什么去?不信你看看如今十五六岁的小孩子们“自由恋爱”过家家,有几个真正成功了的?

倘若古代人都和现代一样,二十五六,甚至二十七八平三十才结婚,结婚的男女双方自己都有了见识,估计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力量,恐怕就要小得多吧!

不过对于大汉国百姓来说,此时什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并非婚姻的全部,男女双方自己也是有一定发言权地。而且不让过早结婚了之后,大汉国地青年男子们,从志学之年开始,终于腾出了不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望子成龙的心思,每朝每代地父母都是一样的。眼看着儿子们不再受小家庭的束缚,或跟着家里人学习生产劳动,或出外游学,学习经文礼仪、工匠杂艺等等。十几岁的时候,正是塑造人格、决定人生性格的关键时期

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正是人生经验成长的不二法门见儿子出外学个两年三年的,不管学的是什么,回来气质也变了,人也长大成熟了,哪儿有不开心的?

于是慢慢的便有人说起大汉皇帝诏令的好处来了。

“我说王大哥,你家那二小子,听说去了军队?如今也该回来了吧?”这天,大汉国郡中,两个屠夫正在交谈。

“是呀,回来几天了,这不,正在家里闷头想事儿呢。”那被称为王大的笑道。

“想事儿?王大哥,就你家那二小子,还能呆在家里闷头想事儿?”问话的大吃一惊。

“可不是嘛,这小子原来是个猴屁股,根本坐不着,这可不,去了军队两年回来,那人整个变了一个样子!走路也端正了,说话做事儿也有模样了,这不,一回来就告诉我说:'奇4020书'阿爹,我在军队里两年,也攒了些俸饷,我这两天想想,在街上盘一家铺子来,自己经营!这臭小子,还没成亲呢,就想跟老子分家了!看我晚上回去不敲打他!”王大哥嘴里埋怨,那心里可是乐滋滋的。

“嘿,这军队还有这本事?小二子原来那样儿,啧啧!”

“你看,那小子来了,罗锅兄弟,你自己看吧!”王大哥眼尖,远远的便看到了自家儿子转出了街口,连忙推了推罗锅子道。

罗锅子急忙抬头看去,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那个皮猴似的不成器小子么?只见他着一身绯色军装,身子挺得笔直,脸上带着不容置疑的神气走了过来。

“阿爹,我已经想好了,前村拐角处有一家铁匠铺子,老铁匠已经打不动铁了,正准备发卖,我准备接下来干。阿爹,你街面上人熟,去帮我盘下来好了,钱不用操心。”小二子很有礼貌的朝罗锅子点了点头,然后转身对自己阿爹说道。

刚才还生气儿子要分家另过的王屠夫,听说儿子竟然要接下铁匠铺子——那职业,可比他这杀猪屠户好得多了——当即便忘了刚才说过的话,连连点头称是。

“那阿爹,罗锅叔叔,你们忙着,我知道邻乡有一个师傅,铁打得不错,不过因为丁忧在家,算算日子,也该出来了,我这就请他去,那铺子位置好,我怕一个人忙不过来。”然后又是一点头,转身走了。

“王大哥,这真是你家小二子?”看着这小二子彬彬有礼的举止,不卑不亢的说话,处处透着深思熟虑的架势,罗锅子屠夫简直眼珠子都要暴出来了。

这小二子是个什么东西,他算是再清楚不过了。从小有名的“赖皮猴”,最爱干的就是欺负弱小,一遇到生猛的,立马吓得不敢说话。而且最坏的毛病,还是在家里的表现,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一旦犯了错,他妈说他一句,他能顶回去十句;他爹一怒骂他打他,他立刻就蹲墙角哭去了。

因此和王屠夫相熟的人,都知道这家伙长大,肯定是个极没出息的东西,也颇有些鄙夷于他的。没想到军队两年,竟然让他象重新换了个人样儿似的,不但气度行事都变了,而且还学了一手打铁的好手艺!

“这小子说,他在军队,就在一个叫什么“后勤部”的地方,专管军械修理、养马、运输粮草这些事情,所以才开得成铁匠铺。这小子还说,他不但会修理军械,还会相马、养马、赶大车、开粮草行什么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王大哥颇有些骄傲的说道。见到儿子出息了,这是每个父母都倍感骄傲的事情。

“嘿,这军队真有那么好么?要不,大哥,你跟小二子说一声,叫他晚上到我家吃饭怎么样?我那小子也快十八了,天天在外面胡混,我这个样儿,也管不住他,可不是个长事儿呀!不如把他也送进军队去,就算没小二子这么能耐,但只要他成个人样儿,我也就放心了……”罗锅子感概的说道。

“这是好事儿呀,罗锅兄弟,你放心,我晚上一准叫他去你家。诶,对了,上次你说起柳家有个姑娘,人才不错,如今我这小二子,你看可配得上她么?”

“配得上,配得上,别说柳家姑娘,就是郭大户家的,我看咱小二子也不差什么!”罗锅子哈哈大笑道。

第五卷 盛世

—第三十二章 … 大汉天军(三)—

远在庙堂之上的大皇帝,却不知道自己的“新军队”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已经渐渐高大了起来,他正在计划着另外一件事情。

通过征兵事务,大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以求移风易俗,使大汉国百姓的结婚时间朝后推移五年左右,以更符合人类的生理情况。但在征兵之后,大汉国的军制和官制也面临着重大改革。

要说起来,大皇帝当初根本没有想到,新军队的建设,竟然能触动这么多方面的事务,更需要进行这么多方面的修改。

首先改动的当然是军制。在建设大汉天军的初期,刘常满并没有准备在全国实行——治大国如烹小鲜,先在一个地方实验,然后再推广到全国,才是比较稳妥的作法。

于是,最早的时候,刘常满仅仅是在关中地区实行了新制度。对于新军队的建设,大汉皇帝也只是知道一个方向,很多东西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皇家控制最为严格的关中实验,那是再好不过了。

大汉皇帝按照后世的“职衔分离”政策,将部队设置如下。

首先,在军衔上,设置了将、尉、校三级军衔。分置大将军,上将军,偏将军三个将级军衔,又设都尉、卫尉、副尉三个尉级军衔,都校、偏校、裨校三个校级军衔。这么一来,军队中谁的军衔高,谁地军衔低,就成为了一目了然的事情。

然后。又将部队分设成五人一伍。设伍长。一般由士兵担任;四伍一队,设队长,一般由裨校、偏校级军官担任;六十人一都,一般由都校级军官担任。五都一曲,由副尉、卫尉军官担任。

曲以上的编制,则分为部、将、军等,分别由相应军衔的军官担任首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当然是大汉皇帝。没有大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不得私自调动军队,包括各级指挥官。

但这么一来,大汉皇帝就发现了一桩极其不好的事情:这样的话,如果军队是在关中附近,那倒是好控制,可是如果军队驻扎在外地。那就很麻烦了。

如果必须得到皇帝地命令才能调动部队。那部队地灵活性几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不让得到皇帝地命令就可以私自调动军队,那造反的可能性,可就大大提高了。

而且。在大汉国的传统上,其实应该说是从周朝以来的传统上,地方长官同时都是当地驻军的长官,因此地方势力都是很大的。

按照大汉国的官制,地方各郡国其实是有极大地自治权的,很大程度上,一个郡国治理的好坏,基本上就依赖于该郡国的太守或是国王的能耐了。但如今有了精锐部队后,刘常满就觉得,这种办法,其实很不安全。

记得大汉国最后,是亡于各地军阀割据的,这就是地方势力过大的祸害。因此大汉皇帝决定,在民政上,仍然放权给各郡国,但在军事上,各郡国的权力一律收回!

记得后世地中国,各地方上根本没有军权,所有地军权,都由中央统一管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毛太祖的著名论断,也是屡经验证的真理。

不过大汉国时候和后世中国不一样,那个时候,一个电报、一个电话,都只需要几分钟就能传遍全国,但现在这个时候,要跨越几千里地距离,常常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因此刘常满决定,在全国设置五个大的军事集结点。最大的军事集结点,当然是关中一带。

关中天府之国,养活十来万军队丝毫不成问题。而从关中出发,前往汉中、巴蜀,都是比较方便的,因此刘常满决定,建立关中大军区,在长安一带驻兵五万,沿长城一线驻军两万,汉中驻军五千,巴蜀驻军五千,一共八万人。

这八万人,全都是大汉国精锐中的精锐,成员构成除了世家子弟、名门之后外,其余的全是从各地的新兵中,挑选出条件最好的送入关中,成为大汉国的“志愿兵”,也就是募兵。

第二个大防区则设在东垣一带。当初大皇帝说要把第二个大防区设在东的时候,很多臣子都茫然不解。毕竟东垣这个城市,并不算出名,北有蓟城,

、鹿,西有晋阳,哪个都比东垣重要得多。

但刘常满却知道,东垣,也就是现在的石家庄这个地方,正是北方边境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而且它正处在中心地段,又扼住了太行山的咽喉,最适合建立防区。

新中国所以把防区建在北京,那完全是因为北京是首都的缘故,要说起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北京尚不如石家庄一带。

第三个大防区,当然是建在彭城。这里正是传统上齐、楚、魏三国的的交汇处,而且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正是大防区的重要位置。

而另外的两个大防区,一个建在了长沙,另外一个,则完全出乎了所有臣子的预料:建在了无终!

对于大汉国来说,如果说岭南一带,是蛮荒的话,那辽东一带,更是绝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那里常年苦寒,也没什么产出,粮食一年只能一熟,对于以农业为根本的大汉国来说,实在是没有用处得很。

可大皇帝这次,却不听任何臣子的意目前了,执意要把这个大防区,建在了大汉国臣子们认为几乎毫无意义的辽东一带。

他们都不知道,大汉皇帝心里,正对高丽国和扶桑国打着主意,所以要在辽东一带建立一个大防区,那是极有必要的。

在各大防区草创之后,大汉皇帝又改革了大汉国的官制。首先,他便剥夺了各郡国长官对于军队的指挥权,包括各藩国在内。

大汉皇帝把各郡国的驿卒和衙役,也都算入了军事编制,地方长官所能调动的,也就只有这点人手,基本上一个郡也只有几百人的样子;而各藩王们的私兵,则从此之后再也不能超过一千人,否则便是“逾制”,必受严惩。

在大汉皇帝的诏令颁布后不久,大汉皇帝就派员清查各藩王的私兵数目,结果发现齐王刘肥、楚王刘交两个人都逾制了。大汉皇帝当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