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汉-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这些在泡菜坛子里腌过的棒子们的话(顺便说一句,韩国泡菜真难吃),都是些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但却从一个反方面说明了,中国的文化,对于他们的意义有多大,以致于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出来抢祖宗了。

刘常满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中国强大得跟美国一样了,会不会也打着“同祖同根,同一个中华”的名义,把周围的日本、韩国、朝鲜甚至新加坡、越南等都纳入“大中华国”的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大中华联盟”呢?谁知道。

所有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对象,而且它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是标准的“东方式”的,这就是文化的威力。

因此,在对西域的征服上,刘常满也决定好了方式,那就是文化侵略。当然,到了必要的时候,采用一下雷霆万钧的军事手段,那也是极有必要的。

早在韩信建国之时,刘常满就已经给他下了死任务,要他建立一支五千精骑的部队,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全员参战的精骑部队,其实就已经有了这个意思。

西域的国家大都是些小国,如果真有那么几个不服的,韩信一个人就能灭了他们。

“就算我把西域全都封给韩信,也比让伊斯兰教入侵,导致中国文化西进的道路从此被阻强得多吧?这个时候,除了欧洲的文化已经定型之外,非洲的文化也还早呢,我是不是真得考虑一下,重新布置一下世界格局了?”不知不觉间,刘常满终于从潜意识里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强人,想要展现自己的力量了。

第五卷 盛世

—第二十二章 … 天可汗(二)—

说起文化侵略,刘常满对此并无经验。

虽然知道人家日本人拿着动画漫画,搞得汶川大地震时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小男孩给叔叔们“敬礼”,其实那根本不是敬礼,而是一个标准的“奥特曼”动作;而人家美国人更厉害,拿着好莱坞电影、快餐、“民主自由”全世界贩卖,一个二百年历史的国家,居然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

但刘常满这个时候,却并没有动漫作品、好莱坞电影好拿去贩卖,甚至连好一点的文艺节目都没有,不过刘常满却有一点:大汉国百姓富庶安宁的生活状态。

大汉国和西域相邻的地方,就是关中了。而关中正好又是大汉国最为富庶的地方,再加上朝廷的政策倾斜,在汉二十年的时候,你到关中去,想在路边看到一座破旧的土坯房子,那还真不是件容易事。

西域的很多国家,并非都是游牧生活,也有很多以种植为生的。不过他们种植的作物和中原作物大不相同,颇有葡萄、瓜果、棉花等物品,粮食产量却不算大。

因此自古以来,西域的商人们,足迹就走遍了欧亚两个大陆。以往由于匈奴人的阻隔,西域商人想来往西域和关中之间,颇为不易。但现在却不同了,自冒顿死后,韩信又结结实实的教训了匈奴人几次后,匈奴现在的王老实得不得了,早就上表尊大汉国皇帝为天子了。

而夹在西域和大汉国之间的另外一个国家就是月氏了。月氏国王受了大汉国莫大恩惠,原本是要把河湟一带送给大汉国作为谢仪地。但刘常满拒绝了这个提议。

取了一块河湟地区,固然能增加大汉国的领土,但刘常满志不在此。

河湟一带,正处在如今的甘肃和青海交界处,也正是河西走廊的源头,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刘常满正要借着河湟一带的开发,来向西域诸国展示大汉国的优越性。

人性就是这样,看到别人的日子过得比自己好上一两倍。那心里就会产生羡慕情绪;看到别人比自己富十倍。那就会产生自卑情绪;看到别人比自己富百倍。那就产生畏惧情绪。而富于常人千倍者,必有役使之人;富于常人万倍者,必有仆佣之属,这自然就不必说了。

所以人地优越性,就是这么产生地。就象如今地美国人一样,总觉得自己比别的国家牛X些,动不动就对别的国家指手划脚甚至出兵攻打。把自己当成世界警察了。为什么?就因为它比别的国家富裕得多,所以总以为别人就是自己的仆役,应该听自己的。

刘常满就是要利用这种力量,来促使西域诸国主动向中国学习。

刘常满记得,有一段时间电视上有一条新闻:“因为食品涨价,美国的很多免费食品屋开始人满为患。”

当时刘常满还和陶青青笑着说道:“你看看,美国看样子是没机会饿死人地嘛,这大街上还有免费放发食品的地方。”陶青青则笑道:“是呀。美国就是有钱呀。什么时候咱中国也能富到那个地步就好了。”

为什么中国崇拜美国的人数那么多?(或明或暗的。大家伙都可以扪心自问,如果给你机会移民美国,你会不会去?当然。我指的是二十五岁以上有点阅历的兄弟们。)为什么美国能够那么牛?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太富裕了,太有钱了——在美国肯定也有穷人,但最起码,它给世界上所有人一个印象:美国太有钱了。

刘常满确实没有接受河湟地区,但在月氏和大汉国的协议上,刘常满签署了这样一条:由大汉国协助月氏国开发河湟地区。

河湟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个极其适宜耕种地地方,刘常满打算用几年地时间,逐步的把河湟地区给开发得跟关中一样富庶。

体验过草原上游牧生活的刘常满,心里知道,如果能够安稳地生活,谁愿意天天风吹雨晒的逐水草而居?或许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可他们的下一代呢?一旦适应了农耕生活,再去过游牧生活,那实在是太痛苦了。

刘常满估计,如果操作得当,一个河湟地区,就能养活大半月氏人,而到了那个时候,首先在河湟地区建城定居的,必定是月氏王族。

可是农耕、筑城、凿井、修渠等种种事务,月氏人这些世代游牧的民族,如何能做得好?当然是要完全求助于大汉朝廷。于是,大汉国虽然名义上并没有接受河湟地区这个贡品,但大汉国的文化,却会完完全全的在吐蕃

的结合部扎下了根来。

月氏人在西域人中,威望仅次于匈奴人,却完全依照大汉国的方式生活了,而且过得比以前安逸富庶得多,那么大汉国的影响力扩大,自然就不用说了。

不过这只是一点点间接的影响力,最为直接的影响力,就是大汉国三年一度的“秋狩”。

自从月氏和匈奴都奉大汉国皇帝为天子之后,刘常满就订立了这样一个计划,那就是秋狩。

天子秋狩之典自古皆有,不过刘常满所行的和历代都不相同。

他的秋狩,其实就是一场标准的“联合军演”,每隔三年,匈奴国、月氏国都会各出一千精兵,大汉国出三千精,在与西域相邻的沙漠边上进行军演。每次秋狩的时候,西域各个国家自然要派人前来观摩。

要说起来,这西域的国家其实多数都不大,象乌孙、大夏、楼兰诸国,都基本上限于如今的新疆境内,一个新疆,分了二十几个小国,能有多少地方?

原来匈奴和月氏一强一盛时,这些国家都分事匈奴月氏,如今见这两个昔日的霸主都臣服于大汉皇帝,秋狩时候,月氏王亲自捧酒为大汉皇帝上寿,而匈奴王则自称儿单于,敬献方物于大皇帝之前,这些西域小国的国王们,自然也都一个个凛凛畏畏。

而另外的那些国家,如安息(伊朗一带)、身毒(今印度北部)、康居(今白俄罗斯一带)、于(今哈萨克斯坦一带),国家虽然大些,但国势国力,甚至连乌孙等国都不如(想想成吉思汗殴打俄罗斯人时候,俄罗斯的国势国力就可以明白了),见了大汉天子如此威势,当然更是凛然拜服。

然而大汉皇帝却很是亲切,待到秋狩结束,大汉皇帝便邀请所有参加秋狩的国家派使者前往大汉国观光一番。

自从和大汉国合作开发河湟后,月氏和大汉的交流日渐增多,特别是大汉国的美酒佳肴,更是让月氏王赞不绝口,如今听大汉皇帝有请,月氏王立即没口子答应——他确实没有什么好怕的,倘若没有大汉皇帝救援,月氏国早就亡国灭种了。

匈奴王犹豫了一下,还是婉言谢绝,派自己的太子前往大汉国了。而其余的西域、域外诸国,也都纷纷或派亲王,或派使者,甚至极为偏远的天竺国,也派了一个使者前往大汉国观光。

从进入河湟开始,众人惊叹声就没有停止过。

看看吧,道路两旁,到处都是烧制的砖瓦建造的房子,在许多小国家的人们看来,就连一个县城的衙门,也建得跟宫殿似的——这个时候,河湟地区的行政方式,也几乎完全照搬大汉国了,河湟地区,根本就是大汉国的一个缩微版。

路上偶尔有外国的使节到村民家里去,要买些水喝,买些饭吃时,人们都热情的告诉他们:河湟人民,是极为欢迎朋友的,所有的外国使节,都可以随意在村民家里用饭。

而村民们丰富多彩的饭菜,更是让这些粮食金贵国家的使节们大呼:天哪,这儿的人们,为什么都这么富呢?吃的喝的都比我们这些贵族还好!

中国人对饭菜的讲究,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刘常满印象中,唯有法国大餐能和中国美食相比。而热爱吃喝的刘常满,在执政之初,就向天下推广了用油炒菜、用中药调味等中国美食中的基本要素。

而“食不厌精,不厌细”的中国人,在得了大汉皇帝的传授后,很快就青出于蓝,涌现了无穷无尽的美味佳肴,在河湟地区开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传入了河湟。

大汉皇帝也没想到,进入河湟地区后,让这些外国使节最为惊诧的,竟然是在吃饭问题上。不过大汉皇帝深信,在往后的旅程中,让他们更为惊诧的东西,会一样接一样的出现。

“小样儿的,我就不信你们不上钩!”大皇帝在心里想道。这就象在七几年的时候,突然把一群中国人送到美国去体验生活一年半载的,回来他要是还大叫“社会主义好!”“贫则革命,富则变修”这类扯淡口号,那只能说,这货真是脑残。

第五卷 盛世

—第二十三章 … 天可汗(三)—

呵兄弟们有空的话,还是请多支持新书……

大皇帝想得没错,还没走到长安,那些西域人就已经上钩了。

进入河湟地区后,一路都是官府的四轮大马车迎送,就这么最简单的迎送小事儿,也让那些西域人颇为惊讶。

在当时的世界上,唯有继承了大秦国政策的大汉帝国,才有这样固定的驿站邮传设施。

我国刚刚建国时候,邮政曾经是极为重要、待遇极好的单位之一,当然,那个时候,还是叫作“邮电局”来着,就是邮件和电话电报共用的单位,那可是当时极牛的一个单位。

在刘常满的印象中,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吧,还经常写信,甚至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还曾经给同学们写过半年信,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怎么写过信了。因为大学一年级下半年的时候,每个宿舍里都装上了二零一电话,{ txtsk }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谁还辛辛苦苦的写封,邮上十天半月的才收到呢?

所以从大学以后,邮政这个东西,除了偶尔收个包裹外,基本上就从刘常满的生活里消失了。

而各地政府招待所,更是至今为止都很厉害的单位,虽然刘常满从来没享受过住政府招待所的待遇,但其中奥妙,自然也不用多说了。

在我国古代,因为通讯技术极不发达,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政令、邮件,都需要靠陆路用马车运送。因此上。驿站在我国古代,就是综合了现代邮政、政府招待所两项职能在内的一种行政设施。

自从大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车同轨,在全国大修驰道地同时,又每隔一段距离,都设置了官营的驿站,专门派一些低级武官驻于驿站。直接归军队领导。负责政令的传达、来往人员包括官员、罪犯、驿卒等的住宿等。

到了大汉皇帝刘盈执政后。又进一步强化了驿站的功能,每个驿的驿丞甚至也都有了个从九品的出身。等大汉、月氏两国合力开发河湟地区时,河湟地区自然也照搬了大汉国行之有效的制度。

而且因为河湟地区原本是牧区,所以规划起来特别容易,在路上整齐地每隔五十里路就有一个驿站,可以停下来休息、打尖、换马等。

这些驿站建设得是如此地规范,已经让那些西域人大为惊讶了。可进了驿站之后,吃地喝的都是免费的不说,就连拉车的马匹,也是每隔一个驿站就换上新的,以免马匹过劳,这就更让那些西域人惊讶了。

在进入大散关前一千余里的土地上,所有的驿站、人员、马匹都是这样规划地,那得多么严密的组织。多么良好的控制手段呵!在现代社会。这可能算不得什么,但在两千年前,这简直是个奇迹!

进入大散关之后。这些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