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读中国营销-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分成,所以他是赚钱最多的。在体育上,中国奥林匹克2008年的奥运会,能不能赚钱,现在还是一个问号,但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美国商业天才尤波罗斯这个人,改变了奥运会不能赚钱的模式,创新出奥运会赢利模式。教育领域里的MBA开创了非常高赢利的教育模式,这是美国人创立的。欧洲人是最早做MBA教育的,但是美国人把MBA变成一个最赚钱的教育项目,引起全世界的模仿。又如魔术,中国人的技巧和杂技的水平应该是一流的,那么高惊险的动作都能做下来。但是美国人大卫·可波菲尔把魔术做成另外一种理解,魔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梦想;使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如人可以飞起来,长城可以穿越,使我们境界、眼光和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中国的魔术都是在做技巧,没有做梦想;是在卖技巧;而可波菲尔是在卖梦想,所以可波菲尔的品牌附加值和门票那么高。    
    2003年有一本影响中国营销界思维的重要的书,叫做《从优秀到卓越》,从Good到Great;英文里面都是G打头。优秀公司的定义是业绩好的公司,优秀意味着业绩和销售,在同行业中排在前面的公司。卓越意味着长寿、常青、持续、创新。优秀的公司是满足需求,从而得到业绩,但卓越的公司是创造需求,开辟一个新的天地。中国的公司能不能从优秀到卓越,是一个挑战,该书作者柯林斯警告说,“因为优秀,所以难以卓越”,因为优秀,你或许会沾沾自喜,会为业绩所陶醉;因为优秀,你会忘记更加远大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个警言,要追求卓越;创造中国营销更灿烂的未来!


创新中国营销第28节:创新中国营销的策略基础(1)

    市场变化的速度比营销更快。传统的营销模式要适应未来,必须将营销解构,重新定义,然后加以延伸。——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营销并不是以精明的方式兜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是一门创造真正客户价值的艺术。    
    ——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企业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前提是它能建立并持续与竞争者之间的差异。它必须给客户更高的价值或以更低的成本创造相同的价值。    
    ——迈克尔·波特    
    营销就像在大海中冲浪,最大的特征是“变”。    
    ——卢泰宏    
    一、中国营销创新的基础    
    中国营销创新的基础有两点:(1)是中国市场的差异性,中国转型市场的特殊环境给我们企业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多数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进入中国市场数年后都曾感叹:“中国市场太大、太复杂、变化太快。”中国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在不断转型,由此中国市场称之为转型市场。(2)是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为营销创新也提供了另一个基础。中国消费者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些特殊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如政府政策,房地产春天的来临主要是因为单位福利房政策的取消;此外,中国的消费环境在急速变化,如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市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国文化及价值观,收入的快速上升,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不同于西方。    
    二、中国营销创新的两条线    
    中国营销创新分成两条线,一条就是跨国公司的中国适应创新,也就是在《行销中国——2002中国营销报告》中提到的转型营销。转型营销是从环境的角度,对中国营销差异性的一个概括,它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不仅来自于文化差异,更来自于制度环境的差异。所以我们会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一系列营销创新行动,比如,联合利华的LOGO变脸、安利新的商业模式、柯达重新分区、伊莱克斯调整中国通路、零售巨鳄沃尔玛本土化变形等等。跨国公司适应创新主要体现在战略、促销、运作流程、降价、品牌本土化、产品、通路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另一条线就是中国本土公司的学习创新,也就是《2002中国营销报告》提出的“营销转型”。    
    三、本土公司中国营销创新    
    本土公司中国营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市场;    
    (2)低成本;    
    (3)通路;    
    (4)中国市场消费者感觉。    
    目标市场的选择和界定非常重要,我们很多国内公司不知道自己的产品卖给了谁、往往只要有人愿意代理自己的产品就马上给签协议。也不知道消费者在哪里消费我们的产品、他们为何选择我们的产品等。我们本土公司要想在跨国公司的品牌包围中取胜,应该选择跨国公司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如三四级城市),如娃哈哈、本土手机都是选择了跨国公司没有注意的目标市场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低成本也是中国企业的资源优势,众多中国公司迫使外国公司在中国实施降价行动。如柯达在乐凯的压力下,导致柯达胶卷在中国的价格是全球最低的;索尼彩电在中国也不得不实施降价策略。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温州的打火机,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开始了中国打火机生产的历程。那时,温州打火机生产多以手工制造、仿国外产品为主。由于价格低廉,款式多样,很快畅销了中国、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大规模的生产,低廉的价格,中国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经销商。温州打火机的出厂价还不到日本工人生产工资的一半。从而取代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成为世界打火机王国,一些勉强维持下来的日、韩打火机厂商,也转向温州搞贴牌生产,对外经销。温州金属外壳打火机达到年产销约5亿只,占中国市场95%份额,出口总量占全国的80%,占有世界金属外壳打火机市场份额70%,可谓“风光无限”。最近温州打火机在欧盟的反倾销案中获胜,也证明了本土企业在制造成本上的优势。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市场消费者的感觉,这点很重要。中国的消费者与西方的消费者完全不同,西方的那些打动消费者的营销手段可能在中国市场完全行不通。中国做市场,还是需要企业家的感觉,最典型的莫过于宗庆后,“娃哈哈从不相信外资市调公司的数据,我做市场靠感觉”。在中国这个转型市场,直觉也许比理性更重要。也许本土企业家能更领悟真正感觉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义。    
    白酒企业基本上找到了消费者的感觉,企业老总都知道喝白酒在中国其实就是喝一种关系。面对不同的人,你喝酒的数量也会不一样,白酒消费需要一种气氛。因此,众多的白酒企业就把销售的中心转移到了酒楼,实施“买酒楼”(只要服务员推销掉企业一瓶酒,企业就会给服务员一定的现金报酬)的终端拦截策略。但是,整个葡萄酒行业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找到中国消费者的感觉,葡萄酒企业只是将法国人对葡萄酒的感觉照搬到中国,所以我们会看到葡萄酒的包装、价格、广告等营销策略都有模仿法国之嫌。这样对消费者感觉把握不准,导致整个葡萄酒的市场一年消费量还停留在24万吨左右,而白酒几百万吨、啤酒几千万吨。包括最近中国葡萄酒企业推出的庄园酒,也完全是模仿法国人的做法。其实,法国人将葡萄酒当做一种艺术品,所以庄园酒在法国有市场。但在中国却未必这样,庄园酒只能是集中在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消费者,但在中国这个市场又有多大呢?


创新中国营销第29节:创新中国营销的策略基础(2)

    四、营销创新策略焦点:通路、品牌和消费者行为    
    通路、品牌和消费者行为是中国企业现阶段进行营销创新的策略焦点。    
    1、通路创新策略    
    通路是基础,通路创新的方向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决胜终端、通路模式、深度分销、大卖场、非正式通路以及特许等。    
    缨雪、李锦记等企业是靠决胜终端策略取胜,而康师傅等企业则是靠深度分销获得成功,麦当劳、杉杉的特许经营也为企业立功不少。目前的大卖场、非正式通路等都是我们企业应该创新的地方。    
    2、品牌的建立    
    品牌给消费者的价值可以分为功能、象征和体验3个层面。功能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象征价值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女士的化妆品、男士的车都是象征价值多于功能价值。最近,体验价值在消费者消费的地位日益提升。整个旅游行业就是靠给消费者提供体验来获得生存。星巴克不做一分钱广告,却照样在中国获得成功,为什么?因为星巴克在中国的目标是为中国的中产阶级提供一个风格清新的时尚社交场所。星巴克希望给消费者提供5种感觉:咖啡豆的诱人香气,咖啡浓厚味道,产品展示和吸引人的墙上装饰品,当代惬意的背景音乐,桌椅的干净感觉。所以星巴克总裁说“星巴克不卖咖啡,而是卖体验”。正是这种用“终端传播品牌”的策略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史密特在其著作《体验营销》中将体验分为5种:感观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和关联体验。中国的企业在建立品牌方面也要时刻想着能给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体验,给消费者的感觉如何,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品牌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    
    3、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性    
    中国的消费者有自己独特的消费行为,比如,2002年初,由于世界杯的举办,国内很多人为足球狂;但是到了2002年末,由于姚明的出现,中国又出现了篮球热。2003年上半年“非典”的出现,导致国内健康潮出现。    
    中国的市场,我们一定要研究中国的消费者,要研究中国人。比如中国人有以“根”为本的思想,中国人的面子观念等都值得我们企业去把握。中国消费者不同于西方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消费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技术,而中国有更多的是由于政策、文化等的影响;不同于西方的稳态,西方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可能一样,但中国绝对不一样;不同生态培育不同的消费世代;人口与家庭结构的大变动,如中国“独生代”的出现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这必然导致了“独生代”消费能力很强,家庭会更加宠爱这个孩子,满足其消费欲望等。


创新中国营销附录:采访卢泰宏教授(1)

    《文汇报》春兰专刊;2003年10月28日。    
    问:《营销在中国》是国内第一部营销领域的年鉴,刚刚出版的2002~2003年度《行销中国…03报告》,无论是内容还是涵盖面,都较上一期又有了明显提升,引起学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请问卢教授,是什么动因促使您决定编辑这样一部年鉴的?    
    卢:《营销中国》系列是CMC中国营销研究中心开创的重要工作之一,试图从营销专业的角度记录和透视快速变化发展的中国市场,推进中国营销水平与国际接轨提升。    
    CMC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的使命是“以知识创新推进中国营销”,这一点也体现在“CMC中国营销报告系列丛书”中,该系列的显著特征是深度透视与大量实战个案相结合。所受到的海内外热烈欢迎;对CMC既是肯定也提出了新挑战,要求不断有创新。    
    新出版的《行销中国…03报告》(上、下册)力求有新思想新构架;其主题内容由三大块构成:与巨人竞舞、转型中的困惑和年度营销创新。沿着这条主线,以CMC考察挑选的较丰富的个案留下中国营销成长的“脚印”,并提供鲜活的启示和思考。《行销中国…03报告》的主要创新点是:(1)提出并印证“创新中国营销”的新主张;将“与巨人竞舞”及营销创新列为2002~2003年度最有价值的主题;(2)从战略、策略、行业以及个案等4个维度梳理了中国营销转型中企业面临的主要困惑和焦点问题;(3)引入新的体例元素,如加入“CMC个案点评”;“年度营销明星”等。    
    问:您是营销领域的著名学者,您提出的“转型营销”与“营销转型”、“中国营销的困惑与创新”等独到的学术观点在营销界具有很大影响。您认为在中国目前这样一个转型期的市场条件下,主流企业正在充当和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卢:“中国营销”是一本大书,企业界和学术界都在以不同方式角度“写”这本书。近几年来,我相继提出《解读中国市场营销密码》(2000)、《转型营销与营销转型》(2001)、《中国市场之差异性》(2002)、《中国消费者行为之差异性》(2003)、《创新中国营销》(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