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于丹庄子心得全篇-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最短的一块板子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是没有效率的呢?是那种损不足以益有余的人生,也就是说有些人的眼睛,永远看着自己最高的一块板,永远看见自己领头的头羊,所以这个人有资本去炫耀,他总可以说,我人生的最高分在哪里,你看我的头羊多么威风,但是后面的羊群已经在山坡上不知道丢了多少,他还在看着头羊沾沾自喜,当他在说我最高的一块板高过常人多少分的时候,他不知道最低的一块板降低为零,他的桶中已经一滴水都不存了。所以只要问一问,我人生最后的那头羊是什么,我最短的那块板在哪里。人生只有这种大智慧,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在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于丹心语)。

  从这样的道理再引伸看这个世界,他说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这个世界上,如果每一个人他的道德都在心中,用得着外在礼仪规范吗?每一个人的性情如果不离散,不违背人的本真,用得着外在的礼乐吗?就好象我们现在看一看,媒体上经常宣传的弘扬的很多道德,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这种正面的褒奖,其实已经低于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很多地方说选孝子,说谁谁谁父母在病榻旁边,可以一守守十年二十年,怎么样孝顺父母,这实际上用得着媒体表扬吗?这已经是一个做人的底线了,也就是说庄子认为,在世间最朴素的,就是人心中的本真,而不应该由外在一种嘈杂的声音,刻意去提倡,刻意去弘扬,一旦到了那个份上,就说明我们已经跌破了底线了。

  [画外音]庄子认为,所有的道理法规,无非就是人心中最自然的本真,是用着任何外在的形式去刻意而为的,但孔子却认为,礼仪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庄子与孔子,到底孰是孰非?我们又应该如何理解儒家与道家的不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家与儒家真正的不同,儒家是提倡礼仪的,让每一个人凭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去应对他人周旋社会,以外在的规矩准则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任何的刻意,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但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儒家教给我们自我的实现,道家教给我们人格的超越——于丹心语)。

  那么儒家教给我们的是在土地上践行的能力,所以人跟人之间要有礼仪,而道家告诉我们的,是天空上飞翔的理想,所以每一个人要遵守内心的道德。所以其实这两者,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并不偏废,尽管儒道之间有些冲突,有些观点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当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追问自己内心的长与短的时候,无非它形成了一种互补。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的弯路,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自己奔跑的速度上,而是输在自己的智商上。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是羚羊,我们都知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羚羊是世间奔跑最机敏、最灵巧的动物之一。它欺负乌龟,跟乌龟非要赛跑,你想想,这个道理不是摆在那儿的,羚羊也不厚道,你去胜一场肯定要赢的比赛,去挑战,说我跟你赛跑,乌龟居然就答应了。头一天答应第二天早晨咱们开始,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于是羚羊跟乌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羚羊箭似地就窜出去了,看都没看乌龟就窜出去了。它急匆匆地奔跑到了一段,停下来,很得意地叫了一声,“小乌龟,你在哪儿呢?”突然它就听见离它不远的草丛里面,慢吞吞的乌龟说:“我在这儿呢,接着跑吧”,羚羊吓了一大跳,怎么在它之前呢,这羚羊开始撒腿又跑。又跑了一段,他说“小乌龟,你跟上我了吗?”突然它又听见比它远几步的草丛里面小乌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超过你了,你赶紧跑吧”。这个羚羊就开始很惶惑了,又跑一段,再问乌龟应声而答,还比它要早几步,羚羊最后在极度沮丧之中,跑到了终点,发现乌龟还在它之前。真是如此吗?羚羊承认自己败了,自己的速度毫无用处,但是它不知道真正的秘密,是头一天晚上,说好这个约定之后,乌龟就把它的整个家族都调动起来了,然后在它要经过的奔跑的路上,隔不远就有一个乌龟,也就是说十几只乌龟早早有一个就在终点,在领先几步的地方等着,羚羊跑到哪儿一问,就有一只乌龟应声而答,说我超过你了,而最后羚羊就败给了这样一个假象,它真心地承认自己失败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于丹心语)。

  庄子的看法认为,这个世界返璞归真,也就是说,把很多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点,不要过分地相信很多炫耀的技巧,让我们回到最朴素最本初的这种世界。他甚至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激起的一种说法,大家都知道,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而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由于我们的机巧之心太盛,人人都在角逐,这种小的竞技、角逐到了真正成为一个大竞争的时候,就可能出现窃国者。那么他举到一个人,就是田成子,这个人是齐国的大夫陈恒,在鲁哀公十四年的时候,他杀了齐简公夺取了齐国,但是他在齐国称雄一直传十二世。所以庄子举这个道理,说田成子这个人,他能够杀了这个国君,篡取了一个国家,所以虽然他身为盗贼,但是他可以处圣贤之名,这个世界难道我们能够相信这一切吗?

  [画外音]现代社会竞争激起,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于丹教授认为,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泊,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了自己,但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进入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一个流光,真正进入不废大道的自然呢?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了,让心静下来,不慌乱,这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去,在这个时候,究竟是谁引领了我们的心。

  我曾经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有一批考古的地质学系的学生,跟随他们的教授去探一个千年古洞,在这个古洞中,传说有水晶石的生成,所以他们一直想要进去看一看,但是也说这个古洞非常幽深,很多人进去出不来,所以大家把这个地方视为绝境。所以这些学生就带了很多很多的装备,照明的灯、火把,很多很多的包括指南针,全都带好了,那么他们在教授的引领下,就进入了这个洞。这个洞果然峰回路转,一重洞便是一重洞天,所以他们就一层层地翻越,一层一层地跨越,最后终于走到了洞的最深处,看到了他们梦寐中的水晶石。当他们看到所有这些水晶石的时候,惊为奇观,大家觉得真是不枉此行,然后他们就取样啊,看啊,全都惊叹之后,忽然发现,这么多的洞口几乎一样,几乎每一个洞口都能通着一条出去的路,怎么走出去,这些学生突然之间就慌乱了,才发现抵达这里是需要代价的,已经不辩来时路。这个时候他们的教授就淡淡地说了一声,说这里头还是有前人留下来的标志的,你看,有一个路口上有石灰石划着印记,我们顺着这里走出去。然后大家就往外走,教授拿着一盏灯,每走一段他就惊呼说,这里还有前人的印记,他总是第一个发现印记的人,然后大家就跟着他顺着一个一个石灰石的印记,终于走出来了。终于又看见阳光的时候,学生们一下子就瘫在地上,有人就大哭起来,说绝境逢生,如果没有前人的引导,我们就根本走不出来了。这个时候,教授默默地从他兜儿里面,掏出来只剩一小点的一块石灰石,其实进来的所有的标志,是这个教授一路划过来,本来没有前人的引导,本来他们探的就是一处绝境,本来他们就有走不出的危险,但是是靠了自己的用心,顺着自己的心路,把他们又带出了这道绝境。

  其实这就好像人一生的历练,当我们为了一个辉煌的目标,或者为了诱惑的物质利益,我们都有可能忘记风险,在一路上不做标识,就一头扎进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没有退路了。回顾所来境,苍苍横翠微,当我们不辩来时路的时候,还有能力让我们回到本初重见阳光吗?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想到来的时候,为什么凭着一种激情,凭着一个目标的吸引,而忘记给自己的退路做一点记号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有一个寓言,说一个年轻人,跟睿智的老者打赌,他手里抓了一只小小的小雏鸟,握在手中,他说,智者,既然你能够洞悉一切,你现在告诉我,我手中的这个弱小的鸟它是死还是活?这个年轻人他认为他胜券在握,他想老人如果说鸟是活的,他食指轻轻一动,就能把小鸟掐死,如果老人说小鸟已经死了,他手心一张小鸟就会放飞,老人一定会输了。

  [画外音]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是否能把睿智的老人难倒,而这位老人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回答?老人的答案会给我们的人生一个怎样的启示呢?

  (重复,略)这个时候老人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话,叫做“生命在你手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异于这样一只小鸟,每一个人面对这只小鸟,可生可死,可以有我们的天地之心,所以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假托于寓言和智者。

  在《天道篇》里面,他说过去尧在跟舜问答的时候,分别两个人代表了不同的态度。舜先来问尧:说请问你是怎么样去治天下的?你用什么样的心面对世界?尧就回答了:他说我不敖无告,无依无靠的人,我从来不轻视他们;不废贫民,我对穷苦伶仃的人,我从来不抛弃他们,我对小孩子抱有悲悯之心,我对妇女、弱势群体,我都怀着一种怜悯,那么我对于所有的这些人,以这样的心去面对,这就是我的用心了。尧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儒家,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宽和、悲悯,尤其是同情弱势群体。舜给了他一个评价说,“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说你的这番心意,对这个世界来讲是善良的,是美好的,但是境界不够阔达,那么尧就问他,然则何如?你所说的大又是什么样呢?那么舜就说了,他说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他说天就生成在那儿,大地是平静的,太阳、月亮轮番照耀着世间,四时周行不惰,整个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一直运转着。若昼夜而有经,云行而雨施矣,这个世界好像是白天、黑夜有它明显的轮转界限,天空有云,大地就有雨,也就是说,世界的一切自然而然,这就是我所谓的大。听完了他这个话,尧说,我明白了,我所说的那番心,合的只是人间道,而你所说的这番心合的是天之道,那么天之道才是大道。

  可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了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花花草草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

  曾经有一个寓言,说一位老酋长给他部落里的年轻人说,你们去远行吧,闯荡你的一生,这一生我只要给你六个字就够了。我先给你们每个人一张纸条,写着前三个字,你们出去,到世界上,等到你们建功立业的以后,回来找我取后三个字。这些年轻人拿着一个小小的纸条,走向了天地四海,他们经历了各自的荣辱磨难,在每一个时刻,他们会看到这三个字,简简单单地写着“不要怕”,人不要怕,任何都能闯过去。等到他们人过中年,已经有了功勋,或者一贫如洗的时候,当他们已经穿越了太多太多错失的机遇,或者可以从头再来的关坎的时候,他们带着或者是风霜,或者是荣耀,回来找老酋长要后三个字,他们看到的后三个字,是“不要悔”。也就是说,人的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所畏惧,也无可懊悔,其实人生无非是尽心尽力,如此而已。

  西方的哲言,东方智人,天地大道合于此理,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