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潇水说论语-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学的,也就是爱看诗经、尚书这些古书的,就很少了。
  前面说过,孔子学而时习之,就是把老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高兴,偶然还温故而知新。总之,看书,是伴随孔子的一个终身爱好。这是孔子唯一一次自我称赞,他没有称赞自己仁(这是超级圣大的东西),自己知礼,而只是说自己爱看书。这大约就是颜回说的“不伐善”吧。
  不大力炫耀和标榜自己“仁”和“礼”,这是真正的谦虚。
  而连自己好学这样的优点又都不敢张扬,又是过分的谦虚,乃至虚伪。
  谦虚和虚伪的区别就在这里了吧。  
第七章 《论语》“雍也”第六   
    
   这一章仍然是点评人物和泛论人生的。点评人物就等于在竖榜样,好的榜样,坏的榜样,使得我们对孔子的理论看的更清了。
  
  第一句: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 
  
  冉雍曾经被谈过,有人说他是个仁人,就是嘴巴比较结巴,没有吴宗宪能说,孔子立刻纠正了这话,说冉雍(字仲弓)够不上说是仁,但不能言善辩不算缺点。
  这里孔子又表扬冉雍了,说:“冉雍啊,可以使他南面为君啊。”
  这话如果被康熙爷来看,那就是此文悖逆,跟“任凭清风拂面过;只留明月照天地”一样要杀头的。一个老百姓胆敢说去南面称君。这就说明孔子维护既有的和谐等级秩序,并且着重强调君主的地位利益,但是他又很少讲忠君这个词,还没有绝对的忠君观念,也没有到后代岳飞那种愚忠的地步(如果岳飞是愚忠的话)。
  当时有很多诸侯国,数量达到好几百。如果一个人德行好,或者有功劳,或者和天子是亲戚,竟被封成一个新的诸侯国君,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后来的朝魏韩三家卿家族,打败了齐国人,势力很大,经过申请,周天子就批准他们脱离出晋国当诸侯了。
  不管怎么样,孔子说冉雍虽然够不上是仁,但也够当国君的了。
  冉雍听见了,没有露出高兴的样子,反倒替别人关心,问:“那,子桑伯子够这个资格吗,当国君?”
  孔子说:“也可以啊。他这人很简。”
  冉雍说:“我不同意,如果平时表现出来的很敬,行为又比较简,以此来临驾百姓,当然是是个当国君的。但是如果平时表现出来的就很简,行为也比较简,那是不是有点太简了(不适合当国君了)!”
  孔子说:“你说的对啊。”看来,子桑伯子就是太随意了,大约当个街头艺术家还可以。
  所谓平时表现出来的很敬,这大约算是礼,是礼的态度,行为又比较简,意识是不折腾民众,不像秦始皇那样搞大项目,把老百姓累得够呛,侵犯百姓利益,所以这又算是仁(作为国君,仁的要求就是不侵犯民众的物质和精神意志上的权益),是行仁政。这样的人,就可以当国君了,看来这就是孔子对国君的要求,也就是落实这两个基本点。
  国君做到了,就带动下边大臣做到了,于是全民做到了仁和礼,和谐的等级秩序就有了。
  
  第二句: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又来了,他是孔子经历过的三个国君中的第三个,他大约要振作一下,就问孔子:“你的徒弟当中,谁是好学的啊?”
  孔子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迁怒于别人(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找到错误的责任和原因在自己身上有多少,不胡乱迁怒别人),犯了错误不犯二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不过他不幸短命死了啊,现在就没有一个好学的啦!”
  这里,孔子把好学没有定义成爱看老书,而是在实践中,善于从自身错误中学习。这是很重要的,譬如我们就应该从文革中来学习,找找自身的原因,不是简单迁怒归咎于某四个人,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第三句: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从前回答孟孙家的少掌门人时候,孔子说,冉有是可以给一个卿大夫家族当宰臣的(高级政事官),公西华是可以立在朝堂上应对诸侯使者的。果然,孔子这里派公西华去齐国办事,按道理需要给公西华一些待遇,但是直接给他不好意思,就按当时的规矩馈赠给他的老妈,算是照顾。出差不能白出,要拿钱的。
  冉有于是说:“该给公西华家送粟去了。”(粟在当时就折合钱用。)
  孔子说:“那给他一釜吧。”一釜也就一锅那么多,也就够一个人吃一个月,按当时的重量单位合六斗四升。因为公西华家里特有钱,所以孔子就不想多给。
  冉有觉得不够意思,就说:“您再多来点儿吧。”
  孔子说:“那就再给他加一庾。”一庾也就相当于半锅。
  冉有觉得实在拿不出手,就自己批条子,给了五秉。合八百斗!一百多锅。
  这粮食不知是孔子出的,还是冉有自家出的。应该是孔子出的吧。
  孔子事后解释说:“公西华到齐国去,肥马轻裘,是个大款。我听说,君子周急不继富。”言下之意,他家已经很有钱了,不该再给这么多。这是批评冉有了。
  但是孔子并不是个小气的人。他也有宰臣(家族内的高级政事官),就跟季孙家有宰臣一样,孔子家的宰臣叫原思,是个知名的穷光蛋,孔子死后就他住在坟地里守丧的时间最长。孔子给了他九千斗当工资——相当于当时四百五十亩地的产量了。
  孔子家也是个大富翁啊。孔子虽然不是卿,但也是个自有封邑的大夫啊。如果他没有封邑需要去照管,何必需要宰呢?后来孔子死后,坟墓大的要命,这都是他有钱有地的证据啊。
  一般宰,某邑宰,就是卿大夫所拥有的某个邑,交给他去管理运营。一般宰臣,都是外聘的。冉有做了季孙家的宰,子路做了卫国权臣大夫孔悝的邑宰,佛肸做了晋国大夫赵简子家的中牟邑宰。当时是分封体系,还没有建立一个君主直控的郡县官僚体系,所以都是各卿大夫控制着若干城邑,自己有邑宰,是一种分封体系下的家族政治,跟西方中世纪分封体系下的各级领主一样,还没有形成君主为首脑控制的国家官僚体系。
  所以,所谓当时的当官,多半是去各卿大夫家族里去做官。
  原思说:“老师,你给我定的工资太多啦。我用不了啊。”
  孔子说:“不多,你用不了的话,可以给你的亲戚乡党啊。”
  这就是孔子周急不继富。
  
  第四句: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这又是在夸奖冉雍的,孔子把冉雍比喻成一只美丽的小牛。孔子说:“一只种地用的老牛,生了一头小牛。这小牛长得,浑身红色,俩小犄角圆满端正,人即便想不把他当祭祀的祭牛用,山川的神灵能舍得了它吗,肯定要点名要它啊。”
  当时的老牛,肉老,只能拉车种地,小牛,肉嫩,长得再漂亮,就要杀了祭祀山川鬼神和祖宗先人了。不过是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能当祭牛而被献给祖宗山川,那是全家光荣啊。
  孔子的意思是,冉雍即便不想出去做官,需要用人的家族或者国君,也舍不得不要他啊。
  孔子是不反对出去做官的,他刚当时大司寇的时候,回家进门时都面露喜色,后来被门人批评了一顿,这才改老实谦逊过来。
  
  第五句: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这终于是最高的评价出来了,孔子说:“我的宝贝徒弟颜回啊,他的心能够做到持续三个月不违离仁,其他徒弟们呢,只是日月偶而至于仁罢了!”
  颜回第一。可惜,大约是持续地保持着仁很消耗体力,不到30(差一岁)就死了。
  
  第六句: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孙家的掌门人季康子,大约是到孔子这里来选人才来了。他问:“孔老师啊,子路这人可以从政吗?”意思是,当官够不够格啊。
  孔子赶紧给徒弟们推荐出路:“子路为人果敢,从政对他有何难的啊!”没问题,当官对他是小意思。
  “子贡呢?能胜任当官吗?”
  孔子说:“子贡为人通达,当官对他也是小case啊。”
  “冉有呢?”
  “冉有有才艺和能力,当官更是小意思啊。”
  后来季孙家大约是选中了冉有。
  不过,冉有去季孙家当邑宰以后,办的事,好多是为了季孙私家利益张目,孔子很不赞同,甚至要徒弟们去鸣鼓挎剑去殴打冉有去。
  当了官,就身不由己啦。
  
  第七句: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孙家除了用了冉有,还想让闵子骞当季孙家的费邑的邑宰。闵子骞特别孝,曾经被后妈用树叶子添里的“棉袄”虐待和被老爸拿鞭子打,小时候的不幸童年经历塑造了他的反常规世俗的性格,他对使者讲:“你回去给我讲啊,替我谢绝啊。如果你再敢跑来请我去当宰,我必然已经在汶水之上啦!”意思是,我要跑啦!汶水是鲁国北面的河,过河就是齐国了。
  闵子骞想逃出国去。虽然孔老师不反对当官,但是小闵觉得当官是污浊了我的品质的!
  不要来,不要污辱我的美!
  孔子门下,什么样的人都有啊。有积极要巴望着当官的冉有、子路,有把在家待业当高士闲人视为崇高理想的闵子骞、曾参之徒。学生们非常多样化啊。
  其实当官想想也确实很无聊,要处理政事,商议决策,都是吃力费心的东西。至于当官要行的礼,甚至像子路那样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就更是折磨了。
  
  第八句: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耕,字伯牛。他这个名字,反映了春秋后期,牛已经开始耕地了。因为牛耕地是个时髦词,所以起名字也赶这时髦。以前的牛,都是杀了吃肉和祭祀的。当然祭祀完了,也要给人吃。就是像冉雍那样的,长着两只圆满端正的小犄角的小红牛!
  不杀的小牛,长大了,就拉车。
  牛在从前,还没有被人奴役着从事种地这种最动物虐待的事情。
  冉耕大约得了厉这种严重的皮肤传染性癞病,被躺放在家里准备等死了。孔子从窗户里伸进一只手去握住冉耕的手,悲伤地说:“要死啦,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好人,怎么得了这样的坏病啊!
  孔子这里活脱脱地被勾画得有着仁心的真情,十足的悲悯。
  孔子为什么不进屋去啊,还是怕传染吗?不是的,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窗子开在南边,病人应该放在北墙下,这里放在了南窗下,如果孔子进去,就要面着南边,这是国君才能面着南边的。所以孔子不进去。另一种说法是冉耕的病有传染性,家人主动不安排孔子进去的。孔子不一定非得冒死扑到病人身上去摸,才表示自己有真诚。其实,非要违逆人之常情而不怕传染地进去摸,反倒是虚伪的,如同非要拉拉艾滋病人的手,才表示自己是亲民的一样。不亦过乎,过则伪也。
  
  第九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又想起颜回来啦。孔子说:“贤哉颜回。一竹箪的饭,一瓢的水,在陋巷中生活,别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贤哉颜回!”
  这里的贤,不是仁的意思,也不是孝悌什么的,就是泛泛的有精神品质的意思。颜回不把生活贫穷当作自己的忧伤,这就比多数人品味高了。颜回所务的是精神生活的完美啊。
  
  第十句: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我们说过了,冉有给季孙家当宰了以后,就违背了一些孔子的原则。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