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正午 - 隋唐五代的另类历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并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还算得上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毙,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观史书所记,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但也并无十分过人之处,从他对待萧铣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叶一个仁德乱世皇帝,并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没有与李家大动干戈,因以百姓为念前来投降,李孝恭竟无任何礼之亲之的举动,捆起来放进囚车直送京城,没有丝毫堂皇的风度和气魄,更无高贵人格的体现,所以,其知天命之年忽遭横死,也没什么令人值得叹惋的。

贤辅谋深 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已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
  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忙把已经调离的杜如晦追回。
  在平定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
  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随即就借机向高祖李渊讲房、杜两个人的过失,把他们调离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虽然被外调,暗中不时潜回李世民处替他出主意。“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的功劳与房玄龄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恸,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并不时送御馔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还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杜如晦二儿子是尚城阳公主的驸马爷,后来因牵涉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斩。袭爵的长子杜构本来官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贬岭南,死于边野。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为三子迭叛而伤透了心神,再也顾及不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智者尽言 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魏征自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而是选择了一个偏门,出家为道士。他为人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时,见天下渐乱,他特别偏重阅读春秋战国那些纵横家的著作。李密起兵后,他前去投靠。后来又被窦建德抓到,因其有才,被拜为起居舍人。建德被擒后,太子李建成闻其名,引为直洗马,对他非常敬重。魏征当时见秦王李世民勋业日隆,常常劝李建成早早除掉这位兄弟。
玄武门之变,建成被杀后,李世民亲审被抓获的魏征:“你离间我兄弟关系,为什么?”魏征回答:“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其实李世民早就钦闻魏征大名,根本不想杀他,登基后拜其为谏议大夫。
  实际上,太子李建成也是个不错的人,只不过自己被杀后,完全失掉了“话语权”,后来的太宗臣子肯定会大捧李世民,极力贬低李建成。即使是选取《太宗实录》好多资料写成 的《资治通鉴》,也有“太子颇仁厚”的记载,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太子建成还“阻之”。据现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国时也多有功勋,根本不是阴险狡诈之人,后来全被太宗的史臣抹杀掉功绩。虽然太宗在唐朝开国时武功甚丰,但这些并不是能当皇帝的必然本钱,嫡子袭位才是封建社会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杀就能当皇帝,那肯定是乱世。太宗后来肯定也内疚,从他后来参加重新安葬哥哥时“哭之甚哀”的表现,就可窥见一斑。
  太宗即位之初,励精政道,多次于内殿与魏征深谈,访以天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性又抗直,无所隐瞒。他常常犯颜进谏,神色不移,其事迹史多记载,文章多多,故不详述。贞观七年,进封郑国公。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故,时年六十四,当夜太宗李世民梦见魏征“如平生”。太宗为其辍朝五日,赠司空,谥文贞。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身后事。魏征曾经向太宗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征死后,杜正伦以罪获黜,侯君集谋反被诛,李世民就怀疑这位“老实人”有因私营党的嫌疑。后来,太宗又知晓魏征曾把自己给太宗的谏诤言辞书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悦,手诏下令罢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怒极时还“亲仆其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
  无论如何,史书皆对魏征极言赞美:“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都尽言,国家之利。郑公(魏征)达节,才周经济。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命世之才 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 
  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他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
  贞观元年,官拜中书令。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当时很不服,大言道:“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大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勇武有兵,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太宗堂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
  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诛连杀掉,而且您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窦建德仁义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当时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
  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
  太宗命太医去这位功臣家里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
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
  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 
  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诫,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
  长子房遗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礼部尚书的大官。次子房遗爱在太宗活着的时候,由于老婆高阳公主特受宠爱,他作驸马时与皇室别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礼赐恩宠异于诸皇婿。高阳公主骄恣成性。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不知是讲房遗直调戏她还是不尊重她)。高宗还真当回事,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这一下子不得了,竟审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两人想要谋反的事情(其中不排除皇舅为了清除异己而使案件升级的“猫腻”)。可惜房玄龄一世忠贞,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金枝玉叶,自此后都成了讲鸟语的土著了)。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死,除名为庶人。可惜房玄龄本人死都死了,大红的牌位被下令从太宗庙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资格。

才高望重 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
  高俭,字士廉,渤海修人。其祖父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励,北齐乐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齐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没被周武帝与齐后主高纬一起杀掉。隋朝取代北周后还任过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史载,高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与大文豪薛道衡等人结为忘年之交,为一时才俊。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的妹妹嫁给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长孙无忌和一个女儿。长孙晟死后,高士廉把妹妹接回自己家中,并非常厚待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当时他发现年青的贵族子弟李世民异于常人,就把外甥女嫁给他,这位长孙氏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隋炀帝时,由于和高世廉逃亡到高丽的兵部尚书斛斯政关系密切,隋廷把他流放至交趾。萧铣称帝时,交趾太守丘和附梁,高士廉也随之降梁。萧铣被唐朝平灭后,高祖李渊因亲戚关系,命高士廉巡按岭南诸州。后来他升迁为雍州治中,而当时他的外甥女婿李世民为雍州牧。
  “玄武门之变”,高士廉与外甥长孙无忌并预密谋,他自己还亲率吏卒从监牢里释放囚犯,授以兵甲,组成临时的部队驰援李世民。贞观元年,提升为侍中。贞观十二年,以其佐命之功授申国公,拜尚书右仆射。
  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不使左右知晓。贞观二十一年病死,时年七十二。
  当时太宗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