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窃国贼-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堂笑声中,国渊和刘晔羞愧不已,感觉自己就像没见过钱的乡巴佬一样,一面在心里痛骂刘存奸商品性,一面挤出诚恳的笑容,向董卓和众文武赔罪。

董卓非常豪气,一点儿也不在意,乐哈哈地吩咐李儒收下刘存赠送的二十马车礼物,然后由李儒率领五百精骑,护送国渊和刘晔的朝贡车队赶赴长安,并吩咐义子吕布代为款待国渊和刘晔,大冬天的要先吃饱再走。

饱餐完毕离开之前,国渊对热情款待的吕布非常感谢,他低声告诉吕布:“我等离开青州之前,我家主公吩咐过,如果见到他敬佩敬重的奉先将军,定要代他致以问候和敬意……”

“我家主公还说,如果奉先将军不嫌弃,此次朝贡车队的一百五十辆军中专用马车,只带回五十辆马车和马匹即可,其余请奉先将军收下,能给将军麾下士卒代个步、运个粮什么也好。”

“如今空出来二十辆,将军不嫌弃的话就先留下吧,也省得咱们一路还要照顾。”

吕布大喜过望,眼前一百五十辆马车虽然看起来肮脏,但一眼就能看出都是新的,他非常清楚这种的马车无论木料还是轴承,均是选了又选精益求精的上品。

用如此上品造出来的两轮军用马车坚固耐造,转向灵活运力惊人,造价比起长安城那些美观舒适的琅琊造四轮马车还要高,只是到目前为止,还从未听说青州有对外出售过,寻常人见都难见到,更别说拥有了。

获得馈赠的吕布热情地向国渊和刘晔致谢,亲自将朝贡车队送出洛阳西门,心中对素未谋面的刘存大有好感,临别前客气地请求国渊等人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在雒阳停留一天,让他好好致谢,并带去他给刘存的问候和谢礼。

率部护送朝贡车队前往长安的李儒,在国渊和刘晔的盛情邀请下,非常乐意同乘一车,走出几里路忍不住询问国渊和刘晔:“子鉴大人从未与奉先将军见过面,怎么会对奉先将军如此敬重?”

国渊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回答:“文优兄,如果说我家主公赞扬兄台是天下屈指可数的才智高绝之士,而且一直对兄台谋略与才智赞不绝口,先生是否会相信?”

李儒望着笑容可掬的国渊,再转向微微点头的刘晔,心中刹那间涌起阵阵说不出的复杂感受,想哈哈一笑,又觉得失礼,想拱手致谢,又觉得喉头发堵,最后只能发出一声幽幽叹息。(未完待续。。)

第一四六章 乱局(上)

初平元年十二月初九,午时将近。

青州庞大的朝贡车队仍在城东五里之外,整个长安城已经人潮汹涌欢声一片,成千上万的长安民众布满了东城的霸城门内外,都想亲眼目睹时隔一百多年之后,再次出现在长安城的朝贡盛况。

好在都城戍卫将领和朝中重臣提前半日得知消息,一大早看到全城到处是奔走相告的百姓,立即调动近万官兵,严密护卫城东霸城门内外直到城西南未央宫的整个路段,但仍对越来越多黑压压云集大街两侧的拥挤民众感到担忧。

未央宫东门亦称东司马门,门外立阙,帝王威仪,是诸侯来朝进入皇宫的必经之门,午时刚过,朝中文武众臣已经云集门外翘首以盼,不管之前对青州牧刘存有何看法,此时此刻,所有人都在心里感激刘存对皇帝和朝廷的忠诚,无人不赞其忠耿孝悌,无人不视其为天下诸侯楷模——迁都长安至今,大汉十三州诸侯除了青州牧刘存,没有任何人再把皇帝和朝廷放在心上!

东门内的高台上撑起天子罗伞,不满十岁的小皇帝刘协坐在特制的龙椅上,他一手拉着大司徒王允,一手拉着新任司隶校尉黄琬,颇为懂事地询问两位他最信任的大臣:“为何远在大海之滨的青州牧刘皇叔,能千里迢迢给朕和大臣们送来一百多辆大车的贡献,距离近得多的各州都说来不了?难道刘爱卿不担心路上危险吗?”

王允心酸不已,不知该如何回答,黄琬双眼已经潮湿。弯下腰低声回答少年皇帝的问题:“因为刘子鉴大人是个言而有信、顶天立地的英雄,而他这个英雄。则是圣上的父亲、臣等的先帝最为器重和信任的宗亲大臣之一,也可以说。正是先帝的信任和器重,造就了他这个一身正气、一身是胆的英雄!”

刘协沉思片刻,再次低声询问:“黄爱卿,既然朕的皇叔是个英雄,为何一直以来,诸位爱卿只求幽州的宗伯出兵来救朕,却从未请求朕的皇叔呢?”

黄琬无语了,直起腰仰望天空频频叹息,他总不能对少年皇帝说。因为刘存限制贵族和地方豪强贪赃枉法兼并土地,进而对青州各地的世家门阀镇压打击,引起朝中大臣的普遍反感甚至憎恨,所以没人愿意向刘存低头吧?

刘协遥望前方仍未出现的朝贡队伍,如同自言自语般低声说道:“朕还记得,当年随父皇见过皇叔一面,皇叔拉着朕和兄长的手,询问功课进度如何,还回答朕和皇兄的诸多询问。详细告知大海之滨的珠山是何摸样,精美的彩陶又是如何制作的,看到朕不明白,皇叔还用手比划。逗得父皇和太后几个都笑了,唉……每每想起,倍感亲切。只是不知何时何月才能再次见到皇叔啊!”

黄琬听了这话立刻转过身去,热泪忍不住夺眶而出。就连素来心坚似铁的王允和周边近侍们,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可如今朝中支持刘存的重臣。只有幡然省悟的黄琬和心系大汉天下的大鸿胪杨彪,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现实,面对大汉天下即将崩溃的危局,他们终于理解了刘存不顾毁誉强行推开青州新政的举动,看到了忠于大汉的刘存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壮志,可杨彪病倒已近半年,支持刘存的少壮派又都是些位低言轻的中低级官员,在朝堂上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力。

边上的王允心里伤感百味杂陈,也非常尴尬,他和转任卫尉的张温两人,就是激烈抨击青州新政反对刘存的领军人物,他不怀疑刘存对皇帝的忠心,不怀疑刘存对大汉的忠诚,甚至能理解刘存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救国救民的探索,但他们绝不能容忍刘存对统治阶层特权的限制,更不能容忍刘存不断提高贱民的社会地位和参政权利。

所以,哪怕王允和他同一阵营的大臣们都知道青州兵强马壮,知道青州百业兴旺日新月异,知道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存忠于皇帝,他们也绝不向刘存低头!

他们非常清楚,一旦向刘存低头,步骑精锐水军强大的刘存很可能救驾成功,皇帝和朝臣们必然要给予刘存最高奖赏,刘存一定会借机清洗朝臣,收拢百年来逐渐落到朝中大臣和世家豪门手中的权力,然后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利用手中强大的军队,在整个大汉天下推行“青州新政”。

如此一来,大汉天下的世家豪门将暗无天日,深知自己手中的权力也会丧失,因此,相对于王允他们来说,刘存与如今的董卓没有多大区别。

可刘存实在做得太好了,六年来对皇室忠心耿耿,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的朝贡丰盛而又恭敬,同时也是天下所有皇亲国戚中唯一一位谨守臣子之礼、尊敬年幼新帝、铭记先帝诏令的楷模,这样一个人就算是想污蔑他抨击他,都让心中尚存道义的朝臣们于心不忍,何况江河日下度日如年的朝廷还需要刘存每年的丰盛进贡撑门面。

同日下午,东郡治所,濮阳。

曹操漫步在泥泞的校场边沿,脚下残雪被他踩得吱吱作响,身披大氅体形魁梧的曹洪亦步亦趋紧紧跟随,边走边禀报刚收到的情报:

“初六中午,青州朝贡队伍在李儒的护送下离开洛阳,估计此时快到长安了,由于洛阳已成董贼兵营,兼之商道断绝,咱们无法打听到具体消息,不知道国渊和刘晔在洛阳停留的具体情况如何。”

“青州的朝贡队伍不是估计快到长安,而是必然已经到达长安。”曹操用加重的语气提醒自己的堂弟。

曹洪猛然醒悟:“对对!愚弟差点儿忘了琅琊军的行进速度,还有李儒亲自护送,一路定是快捷无比。不过,说来也怪了,为何董卓对刘子鉴如此客气,他们之间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吧?”

曹操微微摇头:“以刘子鉴的为人和实力,不屑与董卓同流合污,刘子鉴麾下那群心腹谋士也是忠于汉室的名士。”

联想到青州最近出现的悄然变化,曹操停下脚步:“还有,一直以来对董卓口诛笔伐的琅琊书院,如今已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琅琊书院印刷发行的《琅琊文汇》,对青州新政并没有全然认同,近几期不乏揪住青州新政的弊病大肆抨击的文章,所以,刘存就算想和董卓暗中勾结,也要顾及舆情和麾下大批官员的感受。”

“至于为何董卓对刘存如此客气,我推测是如今的大局使然,他们双方没有什么密切接触,但双方都看清了天下大势,所以做出来的事情显得很有默契,刘子鉴需要时间推进青州新政,需要为源源不断涌入青州的流民提供粮食和土地,期间还不能出什么乱子。而董卓呢,他需要刘子鉴置身事外,不要加入联军与他作对,仅此而已。”

“刘子鉴就不怕各地诸侯指责他?”曹洪说完就后悔了,嘿嘿一笑不再说话。

曹操叹了口气:“该指责的是袁本初,入秋以来,他暗中授意豫州刺史孔伷、济北相鲍信、冀州牧韩馥等人,将一批批灾民赶入徐州和青州,是何居心一目了然啊!”

“还有朝中那些鼠目寸光的大臣们,至今仍然执迷不悟,我敢断言,只要刘子鉴熬过这一难关,不但不会被天下人指责,还会受天下人赞颂!”

曹洪默默点头,跟随曹操停下脚步,沿着来路走向营房:“大兄,袁本初他们再次推举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动静很大,不知道为何,在刘虞一再拒绝的情况下,袁本初依然不罢不休?”

曹操低哼一声:“你联系前几天收到的消息想一想,也许就会明白了。”

曹洪想了又想,走出二十几步忽然停下,满脸震惊地望着曹操:“大兄的意思是,袁本初通过这样的手段,逼迫董贼通过朝臣们的奏请,任命刘虞统辖北方各州,然后从中浑水摸鱼?”

曹操满意地给了族弟曹洪胸口一拳:“不错!长进了,哈哈!”

*************

ps:谢谢金沐灿尘、水中的沙石大大的打赏,谢谢鬼車、金沐灿尘及上月月底投下月票的书友的无私帮助!今天会加更一章,一方面是答谢大家的厚爱,一方面是为上周血红老大的打赏送上致意!继续求订阅、求保底月票和全赞!(未完待续。。)

第一四七章 乱局(下)(为血红巨加更!)

同日晚上,河内郡治所,怀县。

新落成的城西大营篝火熊熊,宽大气派,全部用百年原木建造的中军营帐里,袁绍与心腹谋士们共同接待匆匆到来的兖州刺史刘岱。

温暖如春的室内灯火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琅琊美酒香味,几名军士正在肢解两只烤得油光发亮肉色金黄的羊羔,愉快的笑声不时回荡。

身材壮硕、脸型方正的刘岱可没有袁绍这么好的心情,他放下酒杯,擦去胡子上的酒渍,仰起头望向边上优雅举杯的袁绍:

“这鬼天气太过寒冷,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冷……一个月来,鲍允诚麾下的肥城和巨平(今泰安市南、泗水以北)守军被冻死三百余众,在下的将士也冻坏了上千人。”

“前天凌晨,肥城东门大营突燃大火,沉睡中的八百余官兵被烧死烧伤,大半座军营和比邻两条大街化为灰烬,彻查过后找不到任何纵火踪迹,都说是士卒夜晚烧炭取暖不慎失火,但我怀疑是数月来那支神出鬼没的黄巾贼寇所为。”

袁绍一听顿时没了胃口,放下杯子皱起眉头:“公山你算一算,入冬以来,你麾下被偷袭或被伏击的官兵死伤几何?”

刘岱苦笑道:“快六千了,我这边还好点儿,鲍允诚那边更惨,死伤过八千了,近半是前来助战的冀州军,还有三座粮仓被烧成灰烬,若不是紧急从青州买回五万石粮食,恐怕他麾下士卒早就炸营了。”

袁绍无力地向后一仰。双臂后撑,遥望高高的屋顶:“加起来死伤快一万五了。要命啊!还是刘子鉴麾下的琅琊军善战,猛将乐进率一万五千余众巧妙设伏。在蒙阴以西二十余里的高台山下,一举剿灭倾巢偷袭的黄巾顽匪杨祀部四千余人,俘虏一万三千余众,彻底清除沂山南麓的隐患。”

“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根据《青州时报》宣扬,琅琊军仅战死一百八十五人,负伤四百二十余人。我估计刘子鉴很快就要上表,大肆宣扬一番,顺便为他的爱将请功了。”

“琅琊军拥有数量众多可在数息之间连续发射五支利箭的强弩。官兵盔甲坚固,刀枪锋利,因此能最大限度减少自身伤亡,更难得的是,琅琊军士卒按月领取军饷,官兵死伤有高额抚恤,因此逐渐一声令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