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魂-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忍,孰不可忍!

袁世凯一边逼迫清帝退位,一边摆出样子,怒气冲冲的将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撤下,并宣称之前谈判所达成的协议通通无效,之后的谈判必须由他本人来亲自负责。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公开声称“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只有维持君宪到底,不知其他”云云,作为对南京革命党人的反击。

为了给南方的革命党制造压力,袁世凯在孙中山就职的第二天又唆使自己的心腹大将段祺瑞、冯国璋、萧天等四十多个北洋军将领发表通电赞成君主立宪,这些北洋军官声称,如果以少数人的意见采取共和政体,北洋军势必拼死抵抗。

萧天和袁世凯心里都清楚,这一切不过是在演戏,让南京革命党人妥协而已……

革命党终究年轻了点,也没有政治经验,他们在袁世凯要动武的恐吓之下很快就妥协了,称“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民国的大总统便非袁世凯莫属”。

袁世凯随后又发电报质问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选举总统到底是何用意?假设国会议决实行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取消?”

在得到南方革命党选举他做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再三保证后,袁世凯随后又抛出橄榄枝,表示等到“将来国民程度渐渐开通,懂得共和的真谛,再慢慢改为共和政体”。但是,袁世凯也提出要求,那就是革命党必须承诺在清帝退位后给予清室优待条件,他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

所有的一切,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满清,没有一个人是袁世凯的对手。

就在袁世凯和北洋将领逼宫之后,又发生了一些头脑发热的革命党,针对袁世凯的刺杀案,而刺杀案虽然吓了袁世凯一跳,但却间接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当时满朝的亲贵都知道袁世凯在暗地里私通革命党,而革命党也公开声称要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现在经过这么一炸,隆裕太后也就打消了对袁世凯的猜疑,觉得袁总理还是清朝的大忠臣,并不是传说中那个卖主求荣的奸贼。

而且,袁世凯的这次遇刺也说明,他之前与隆裕太后说革命党已经大批潜入京师,此事并非是空穴来风。

在袁世凯遇刺后的几天里,隆裕太后每日都带着宣统帝躲进了皇宫下的密道,生怕革命党也给他们来一下。在这风声鹤唳中,清朝也就开始倒计时了。

此后,满清重臣,竭力反对清帝退位的良弼又被革命党人刺杀身亡,这么一来,满朝上下再也没有人反对退位。

在谣言四起、人心惶惶的时节,最恐慌的其实是隆裕太后,她是哪也出不去,唯有守在紫禁城里愁云惨淡,每日以泪洗面。当时唯独不受影响的,只剩下那七岁不到的宣统小皇帝,他倒是像往常一样在宫中无忧无虑的玩耍,对即将亡国的命运浑然不觉。

等到袁世凯派人来逼得紧了,隆裕太后只得再次召开皇族会议,商量退位问题。但令她目瞪口呆又心酸无奈的是,这次竟然半天都不见人来。亲贵们虽然爱朝廷,但革命党的炸弹是不长眼的,还是暂避风芒为好!

人都跑光了,大清朝想不亡都难!

决然退位的决心已经下了,袁世凯也就不再谦让,他拿着早已拟好的优待条件文书给隆裕太后看过后,便径直把电报发去了南方。

而革命党这时也在南京组织了一个临时参议院,等到袁世凯的电报一到,大家一看,总计九款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略略修改一下,南方参议会便将“清帝退位”条件发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接到电文,也不反驳,只管将文书送到隆裕太后那审阅。

隆裕太后让袁世凯赶紧回电议妥。袁世凯细瞧了电文数遍,觉得“逊位”二字颇有伤清室体面,于是命人将电报上的“逊”字给改成了“辞”字。

终究是袁世凯的面子大,南方对此却无意见,好歹为清室争得一个字,算是挽回了一点面子。

公元1912年2月12日,满清宣统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养心殿里举行了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

这一次,袁世凯照旧称病不入朝,只是委派了外交大臣胡惟德作为自己的代表,让他领着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等前去朝见。

“太后驾到!”

各大臣齐齐转身,隆裕太后在两个太监的引领下,牵着六岁的小皇帝溥仪进了殿,慢慢的走向了宝座。因为这一次是最后一次朝见,也就不按以前的规矩,隆裕太后也不用垂帘,大臣们也不必向皇帝三叩九拜,只是由胡惟德领着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三鞠躬,就算是给太后和皇上行大礼了。

待隆裕太后和小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胡惟德上前启奏:“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因病不能上朝,特委托臣等前来向皇上和皇太后请安。”

隆裕太后听后点点头:“袁世凯为国家鞠躬尽瘁,为皇室也出了不少力。他能为皇室争取到如此的优待条件,也实在不容易。今天我就按照南北议和的条件,颁布诏书,实行退位,让袁世凯去做好善后事宜。”

说到“退位”二字,隆裕太后还是忍不住眼圈一红,几乎又要掉下泪来。

御前太监将早已准备好的退位诏书捧至御案,隆裕太后拿起诏书看了数行,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也顾不得太后的体面,终于当众抽泣起来。隆裕太后满怀悲痛,心想祖宗这二百六十多年的江山,最终在自己手里断送,日后如何去见地下的列祖列宗。想到这里,隆裕太后由抽泣变成嚎啕大哭。

这时,胡惟德想起他袖里还有一份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发来的电报,于是急忙从袖中取出:“太后,你先别哭,我这里还有南方革命党发来的一份紧急电文,要向太后奏报!”

隆裕太后一听“革命党”这三个字,忍不住又打了个冷战:“电报里说什么,是不是革命党又要变卦?”

胡惟德见“革命党”起了作用,心里一乐,故作镇静展开电报念道:“万急。南方伍廷芳代表电:今日经参议院同意,如15日下午12点之前清帝不逊位,则收回优待条件。此布,即转北京。”

隆裕太后听后也顾不上抹泪了,便慌忙将退位诏书交出,命世续和徐世昌赶紧用御玺用印,生怕晚了真的要收回优待条件。

等盖好印后,胡惟德捧起清帝退位诏书,大声念道: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内欠安……”

这份诏书一念,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年的满清王朝,正式宣告灭亡!

在念完诏书后,清王朝最后一次朝见仪式便宣告结束,胡惟德拿着诏书,领着各大臣向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再次三鞠躬,随后便退出殿外,从此就不再是清朝的大臣了。

从这一天开始,满清亡了,一个重新属于汉人的时代,也通邮这一起起开始了!

而缔造这个时代的,他的名字叫:

袁世凯!

第167章 民国政府

北京的各大报纸毫无例外的全文登载了清帝退位的诏书。在这伟大的时刻,刚刚上市的报纸很快便被一抢而空,北京城内一片沸腾。街头巷尾,人们见面后纷纷拱手相告:

“皇上退位了!共和了!”

在喜庆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商家们也悄悄的收起了昔日的龙旗,改换成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放眼望去,街巷楼阁、酒馆茶肆一片彩旗飘展,一个全新的共和时代已经来临。在挂五色旗的同时,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剪辫子,被剪掉的辫子则被丢弃一地,旧时代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就在清帝退位的当天晚上,袁世凯也剪去了那根保留了五十多年的辫子。当时他没有请理发师,而是让亲信蔡廷干前来帮忙,因为他觉得让外人剪很难为情。在剪的时候,袁世凯说:

“我当年练新军的时候,觉得这辫子实在碍事。但这辫子相伴我多年,今天一旦剪去,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剪完后,蔡廷干将辫子交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抚摸了一下,叹了口气,将辫子扔到地上。随后,他站起来呵呵大笑道:“姑且咸与维新吧!”

民国的大幕,终于拉开了!

待到清帝退位一事尘埃落定后,袁世凯令人给南方革命党发去一电,声称共和政体乃最良政体,来之不易,今后共和建设还需诸君努力云云。孙中山在接到电文后,自然明白袁世凯话里的含义,次日便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并举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以兑现之前的承诺。

不过,孙中山在提出辞职的同时,也提出了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一、临时政府必须设在南京;二、新任临时大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三、新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临时参议院制定颁布的一切法律章程。

民国元年二月十五日,临时参议院召开十七省代表投票选举临时大总统。这次选举以省为单位,每省一票,共计十七票。待到投票后,诸人打开票箱一看,只见十七张选票统统写着“袁世凯”三个大字,于是袁世凯便以全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在得知自己已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要求前往南京就职后,袁世却不紧不慢地向南京发去一电,声称自己“德薄能鲜”,不敢承担总统一职;如今北方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目前不便南下;自己经反复思量后,“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云云。

这个以退为进的招数,袁世凯用得既冠冕堂皇,又无暇可击,不但为自己赢得淡薄名利、谦让自抑的好名声,而且还着着实实将了南方革命党一军。

此电一出,各社团召开会议,这包括民社、国民协会等八个社会,而出人意料的是,袁世凯居然也委派了一人参与会议,讨论定都之事,这人便是萧天!

会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萧天身上,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萧天,此时也并没有多大谦逊,对与会代表说道:“定都北京乃民国内政外交之关键,倘若舍北取南,帝党势必会死灰复燃,而强敌也有乘机侵略之虞!”

此事正和各社团之意,就连革命元老章太炎也竭力反对定都南京,并且说了定都南京的五大害处。

会后,各社团联名给南京发去电报,坚决反对定都南京!

在舆论的煽动下,各省都督、绅商代表也纷纷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对定都南京表示异议。

孙中山接到电报后,心里倒是乐意袁世凯辞职不干,但他不能自作主张,随后便将袁世凯的电报交与临时参议院讨论。令孙中山没有想到的是,临时参议院的议员们对定都南京一事也无甚决心,或许是他们认为孙中山的想法太天真,或者急于维系来之不易的和平,结果对于定都一事群起争吵起来,最后只好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

投票的结果出人意料,支持定都北京的二十票,而支持定都南京的只有五票,另外还有两票支持武昌,一票支持天津。

孙中山得知这个结果后极为愤怒,当晚便召集同盟会的议员开会,要求他们统一立场,结果临时参议院在次日再次开会讨论定都问题。

为了保证复议翻案,黄兴于次日亲临现场,并声称要是不定都南京的话,他将率宪兵队进参议院把所有同盟会籍的议员们绑缚起来。

经过同盟会员吴玉章等人的紧张疏通,临时参议院再次投票,最终以十九票对十七票的结果决议定都南京。

这就是孙中山和黄兴所倡导的“共和”、“民主”,这就是孙中山所倡导的“自由”。

孙中山言必称要遵守临时约法,话必谈参议院最终投票结果即是最后决定,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在自己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竟然采取如此方式,以宪兵亲临会场的方式,逼迫参议院们更加投票结果,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孙中山的意思,无非就是逼迫袁世凯定都南京,然后成为傀儡而已!

此后孙中山派出专使团,赶赴北京,敦促袁世凯尽早启程。但就在专使团到达北京之后,北京、天津各地陆续发生兵变。

各国公使提出严重抗议,中外舆论清一色的站到了袁世凯一方!

在政治权术和经验上,南方革命党毕竟远不如袁世凯来得老道;政治、经济、军事的资源上,他们也远不如北洋势力,在当时的情势压迫下,南京的孙中山、黄兴等人即使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接受专使团的建议,放弃原来建都南京并坚持袁世凯来南京就职的主张。

虽然孙中山等人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但为了挽回点面子,他们随后又要求袁世凯派出代表前来南京向临时参议院做个说明。既然目的已经达到,袁世凯当然乐得大方,在接到电报的第二天便派出唐在礼和范源濂两位专使前往南京说明情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