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魂-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并不能证明日本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就比我们优越,也不能证明在指导我们未来的方针上,日本人的做法从根本上就是正确的……”

萧天随后沉默了下:

“这也并不意味着日本的做法就更加聪明。日本人在完成他们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中,纯粹是由于地理和政治环境对他们一直有利,而我们的事业却比他们更加艰巨和繁重。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我们自己就不能指望达到类似于日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日本有外部大国的友好支援,并且在他们国土上也不存在来自列强的私欲和野心去牵制和阻挠他们。把所有这些情况详加考虑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走向所谓现代化的进步过程中,要把日本和我国在改革的具体部署上进行明确的对比是不可能的。

我期望,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开明人士在这方面能够给大清国以赏识和鼓励,并能在大清国面临的改革伟业面前,给予我们精神和道义上的支援。”

萧天并不知道,在自己接受美国接着的这次采访中,这些话将会在西方引起多么大的反响!

第142章 风云动荡

京城,1908年,满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

这一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一年,在四月,安阳之战爆发,萧天所指挥的北洋第十一标,于安阳内黄击溃日军精锐第四联队。

五月,河南暂编陆军混成第十一协成立,萧天成了中国,或许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将军。

六月,安阳枪炮工厂、银行等进入筹备阶段。

七月,随着徐世昌电报的披露,以及外务部照会日使,重申延吉间岛确为中国领土全国。各地反日情绪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八月和九月,十一混成协大量扩军。汉口《江汉日报》被封;奥维尔·赖特建造第一架军用飞机。

八月二十七日清廷批准《宪法大纲》。大纲规定,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皇统永远世袭。九月二十八日达赖喇嘛抵北京。

进入十月,一则消息从宫廷里流传出来,都是当今大清国的掌权人,慈禧太后怕是不成的了。

但这仅仅是流言而已,谁也无法确认消息真伪。

10月28日,萧天率领十九名部下,携带武器秘密进入京城。

萧天并没有去见袁世凯,而是在离袁府不远的一间客栈里住了下来,日夜监视袁府动向。

一晃几天过去,京城里似乎变得平静下来,什么动静也都没有。

而此时在醇亲王府,一场密议却正在进行。

载沣,醇亲王,时年二十七岁,志大才疏,纨绔子弟一流。对于袁世凯的势力急剧扩张,载沣早就嫉恨不已。

袁世凯的兵权虽然被夺去了,但是北洋陆军各镇协的统制和协统都是他的旧人,为袁世凯马首是瞻,他的亲信王士珍担任陆军部右侍郎。这些人仍和他保持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而在满人之中袁世凯亦不乏支持者。奕匡力兼外务部管部大臣,极力维护他。西太后每有谘询,总是单独召见他。而他所提出的建议,又能适合西太后的心意。所以,袁世凯在政满清府还有相当庞大的势力。

而这一切,也构成了载沣处心积虑想要除掉袁世凯,把朝廷大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肃亲王善耆、辅国公载泽是醇亲王载沣最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定的支持以武力方式彻底除掉袁世凯的拥护者。

“太后的确是不行了。”从皇宫回来,载沣满面都是忧色:“今儿个召见我的时候,一句话喘息了三次才能说完,说了不到一柱香的时间,一个人看看着就要昏了过去……”

“醇王爷,该为将来考虑考虑了。”善耆年长,在那踱了几步:“太后要是膑天,第一个该杀的人就是袁世凯!当年皇上如此信任他,可他却……”

载泽冷冷笑了几声:“杀袁如杀一狗尔!只消一枝枪、一颗子弹,我必拿袁世凯人头来见你们!”

善耆摆了下手:“不妥,一来袁世凯早有防备,二来就这么杀了,势必引起朝野动荡,此人最善伪装自己,北洋那些人对其又忠心耿耿,一旦闹出点什么事情来,只怕局势不好控制!”

“那你说该怎么办?”载泽有些不太服气地问道。

“当务之急,是先把权利握到咱们手中,这天下,终归还是我满人的天下!”善耆冷冷说道,正想往下说的时候,忽然急报太后召见载沣。

载沣怔了一下,急忙换好衣服匆匆前往中南海。

到了那里,见袁世凯、张之洞、奕匡力这些军机大臣也都到了。就听李莲英说道:“醇王爷,皇上,皇上他也病倒了……”

“什么?皇上也病倒了?”载沣心里“咯噔”了下。

李莲英一脸哭丧:“已经召太医看过了,说……说皇上只怕也不行了……”

载沣一阵眩晕,几乎摔倒,病榻上的慈禧有气无力地说道:“都别难过,生老病死,都是天意。皇上无后,这次那么急着召你们来,就是为了商议这事……”

事体重大,谁敢在立储的事情上先开口?这要说错了一句话,只怕就是杀头的罪名。

磨到后面眼看着慈禧脸带不悦,张之洞这才大着胆子说道:“太后,臣以为,值此内忧外患之机,当立年长之人……”

这话才出,慈禧已经满脸怒色,张之洞知道自己说错了话,赶紧闭口不说,心里却是惶恐不已。

“袁,袁世凯,你说……”慈禧有气无力地指了一下袁世凯。

袁世凯迟疑了下,自己最知道慈禧心里在想什么了,可这话要一出口,对自己前途只怕大有影响,和慈禧目光交织到了一起,袁世凯咬了咬牙:

“太后,可立醇亲王之子……”

载沣一怔,自己的儿子?袁世凯和自己本事政敌,这么一说对袁世凯没有半分好处。

慈禧眼露欣慰:“还是袁世凯了解我的心思,你们说呢?”

太后其实心里早就定了主意,旁人就算真有想法,又焉能说的出来?

袁世凯虽然提了载沣之子傅仪,但心里叹息,这么一来,载沣必然摄政,自己怕是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出了宫廷,杨度和王士珍早在外面等候,一见袁世凯的脸色,心里大呼不妙,等袁世凯把慈禧的安排说了出来,杨度冷笑连连:

“宫保,载沣要是成了摄政王,宫保在朝廷里的日子只怕也到头了,丢官事小,这命能不能保住还难说的很那……”

“天意如此,我又有何办法?”袁世凯叹息一声,转向王士珍问道:“萧天那联络上了吗?”

“大帅,安阳方面有电报来了,说是萧天也病了,正卧床不起……”

杨度一怔:“怎么在这个时候病了?”

袁世凯在那想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皙子,聘清,我和你们打个赌,萧天现在就在京城,你们信不?”

“宫保,到现在你还有心思开玩笑……”杨度顿足说道,忽然停了下来,一脸疑惑的看着袁世凯:

“宫保,萧天真的到京城了?”

袁世凯和两个部下一边走着一边说道:“上次萧天进京,我让他精选人手来京城归我调用,可萧天回去之后,却迟迟没有动静。他不是办事不利,而是想着要把安阳的事情都安顿好后,亲自来京保护我的安全那……”

王士珍有些不太相信:“大帅,萧天固然忠心,可朝廷里发生了什么,他又焉能知道?”

“他是不知道,可是有人会把消息告诉他。”袁世凯淡淡说道:“等到最需要他出现的时候,萧天一定会出现的……”

杨度和王士珍互相看了一眼,这天底下,最了解萧天的,只怕就是大帅了……

而就在此时,被慈禧单独留下来的载沣,在聆听了慈禧的训诲之后,慈禧又说道:

“载沣,看这样子,我和皇上过不了几天了,有件要紧事情,你务必要记得了。袁世凯此人精明干练,朝廷内外事物皆要仰仗于他。我知道你心里对他有怨气,但无论有多大怨气,为了朝廷大局考虑,千万不要轻易换了此人……”

载沣嘴里应了,心里却大不以为然。大清国人才济济,可不是只有一个袁世凯。

慈禧喘息了几声:“其实,我这也是你为好,为了大清国未来着想……袁世凯这个人,远远比你们想的更加厉害,你两个载沣加在一起,也不是人家对手……”

载沣心中恼怒,太后这是老糊涂了,载沣素来自视甚高,总认为袁世凯能做到的,自己同样可以办到。

慈禧叹息了声,又交代了几句,这才让载沣先行离开。

载沣走了,慈禧目光浑浊:“李莲英,你说我让载沣摄政,办对了吗?”

“老佛爷决定的事,都是对的。”李莲英眼泪都快下来了:“老佛爷,您就快些好起来吧,大清国离不开老佛爷,奴才也离不开老佛爷那!”

“不成了,不成了,老天要来收我了……”慈禧心里和明镜似的,在那休息了会,把李莲英叫到了身边:

“小李子,你伴了我大半辈子了,咱们君臣一场,我呢,也从来没有亏待过你,是不?”

“老佛爷对奴才恩重如山那!”李莲英“扑通”一声跪倒在了地上。

“起来,起来。”慈禧大口大口喘息着,把李莲英叫到了自己身边:“小李子,我交代你件事情,你去办了……”

低低吩咐了几句,李莲英面色大变,咬着牙说道:“老佛爷放心,奴才,奴才就是拼着抄家灭族,也要把这事办了……”

就在这天夜里,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西历一九零八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于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终年三十八岁。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光绪死了,这个曾经一心想要维新变法的皇帝死了。

光绪是怎么死的?有人说是袁世凯奉了慈禧之命,杀死了光绪皇帝,有人说是李莲英奉了慈禧之命,毒死了光绪。

可不管怎么样,光绪终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头。

第143章 杀袁世凯!!

1908年11月14日,满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

皇帝先死了!太后抓紧最后一口气,马上进行接班人的布置。太后紧急召见了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奕劻、世续、张之洞、鹿传霖和袁世凯于福昌殿,正式宣布:一、立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二、以溥仪承继同治皇帝的香火,顺便也继承光绪皇帝的香火。三、溥仪还是个幼儿,所以由摄政王载沣监国,等到溥仪岁数大点的时候,再让他亲政。

安排完了这些事情,仅仅过了一天之后,执掌了中国朝政大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死了。

满清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次后,溥仪继位,年号“宣统”。醇亲王载沣摄政,执掌了朝廷大权,而袁世凯,则成为了载沣最想除掉的人。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之死,让有个在海外的人觉得机会来了,可以重返祖国,实现政治抱负了,此人就是1898年戊戌年掀起政治狂澜的康有为。

康有为戊戌年之后逃到海外,一直以光绪皇帝的忠臣自居,对海外华侨宣称自己有光绪陛下的密诏,是大清未来的宰相,骗了不少的美元。

现在陛下驾崩了,康有为就一口咬定是袁世凯弑君,他在海外发出了《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还上书摄政王载沣,请求摄政王诛杀袁世凯,说是:

“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

其实康有为为光绪复仇是幌子,为自己重返大清政治舞台是真,康某人知道,面对具有政治干才的袁世凯,自己是不可能有机会的,只有搞掉袁世凯,才有可能真正回到权力中心。

康有为不只是嘴上说说,还派出特使回国联系肃亲王善耆和国公载泽等反袁的满洲亲贵。

一拨拨反袁力量开始有了联合的倾向。他们都寄希望于摄政王载沣,指望着他能手起刀落,干掉袁世凯。

而载沣一执政,就把袁世凯冷落起来,颁布谕旨,批阅奏折,这位年轻的摄政王基本上都去征询张之洞和世续,而一概不让袁世凯过问。

年幼的溥仪即皇帝位后,定明年为宣统元年。为了表示新朝的恩泽,朝廷优赏庆亲王奕匡力“亲王世袭罔替”;赏加世续、鹿传霖太子少保衔,骑马可以用紫色缰绳;赏加张之洞、袁世凯太子太保衔,骑马也可以用紫色缰绳。

这些不过是些荣誉性的奖赏,但没成想引起了激烈的反对。一贯反庆反袁的御史们,这下子又炸锅了!

御史江春霖上折子,委婉地说摄政王殿下用人有问题,没有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对于奕匡力那样的贪腐之人,朝廷不追究他的罪责就不错了,反而又给了那么多的荣誉,实在是不应该。这是借批评朝廷优赏不当,实则在参劾奕匡力和袁世凯。

御史赵炳麟也乘机发动,上疏密陈用人大计。赵御史说,袁世凯当军机大臣最令人担忧。说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