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幕府的拒绝。1842年,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开始向资本主义国家妥协, 

首先允许外国船只在某些港口加煤上水。1853年美国以武力扣关,强迫日本 

开国。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舰队闯入浦贺港,打开了日本大门。在美国的武 

力威胁下,日本幕府被迫于1854年和1858年两次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1854年条约规定:日本开下田、函馆(当时称箱馆)为美船停泊地,并允许 

美国在两地设领事和获得最惠国待遇。1858年条约规定:开放神奈川(后改 

称横滨)、长崎、兵库、新泻、函馆五港通商;限制日本的海关自主权(低 

税率,非经美国同意不得改变);承认美国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 

    这期间,英、法、俄、荷等国也步美国后尘,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的 

条约。 

     日本的大门被打开以后,外国的廉价商品潮水般涌进日本市场,使日本 

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和排挤。1860—1867年间,商品输入增加了13倍,输 

出增加了2。5倍,日本黄金大量外流,米价暴涨,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就连 

下级武士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义暴动连绵不断, 

出现了50—60年代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起义的高潮。1852—1859年发生起 

义50次;1860—1857年增至93次。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日本国内的危机,加紧对日本进行侵略。1862 

年,英、法两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驻兵横滨。1864年,英、法、美、荷四 

国组成联合舰队占领下关炮台,向幕府勒索300万美元的赔偿。1866年,该 

四国又迫使幕府修改税率。面对西方列强对日本主权的一再侵犯,幕府无力 

对抗,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 

      (3)倒幕运动 

     1866年由于农业歉收,米价暴涨,幕府又加征巨额临时税,许多城市发 

生饥民起义。暴动从兵库开始,扩展到大阪,进而席卷了近畿和东海各地。 

连幕府所在地江户也燃起了反抗怒火,斗争的矛头直指幕府。 

    各地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幕府的根据地武藏、上野一带,以贫农和手工 

业者为主发动了起义,他们要求选举地方官,平分土地和解除封建义务。城 

乡人民的斗争动摇了幕府的统治,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幕府统治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全面激化。当时日本各级武士约有40万 

人,连同家属180多万。武士的生存是依赖于封建制度的,但是幕府日趋减 


… Page 76…

少其禄米供应,武士的生活日渐贫困,中下级武士与上级武士之间的矛盾越 

来越尖锐,有一种“恨主如仇”的不满情绪。为了生存,一些下级武士不得 

不行医、当教师或经商,也有的当上了资本家。反对幕府统治的一股新的政 

治力量在形成。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兰学”的传播成为倒幕运动的一种思想舆论准备。 

兰学是指用荷兰文来研究西方科学、文化,包括天文、医学、草木学和兵学。 

在德川幕府时代,“程朱理学”被推为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宣扬“上者贵、 

下者贱”和“上下不违、贵贱不乱”的封建伦理观念,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1720年,幕府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放宽“禁书令”,允许西洋自然科学书籍 

进入日本,在江户、大阪、长崎、京都等各大城市得到广泛传播,于是在日 

本形成了向儒学挑战的新的思想流派——兰学。兰学的传播,使一些资产阶 

级化的武士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政治思想和科学民主观念,对幕府昏聩 

无耻的封建统治更加不满,发出了改革的呼声。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下级武士 

和资产阶级结盟,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力量。 

    在外国势力不断入侵、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19世纪50年代末 

期,日本出现了由主张改革的下级武士领导的旨在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及其代 

理人——幕府的“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是指尊崇天皇,“攘夷”是反 

对外国的殖民侵略,“尊王攘夷”运动是因1858年(安政5年)5月井伊直 

弼被任命为幕府的“大老”后发展起来的。井伊屈从于西方列强的武力威胁, 

不顾许多武士和大名的反对,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即“安政条约”, 

使日本丧失了主权。一些武士联合部分公卿皇族胁迫天皇否决了“安政五国 

条约”。1859年,主持幕政的大老井伊直弼下令,逮捕并处罚反对派人士百 

余人,处死桥本左内、吉田松阴等7人,西乡隆盛被流放。这就是有名的“安 

政大狱”。1860年3月,井伊直弼在江户城樱田门外被刺死,“尊王攘夷” 

的倒幕运动进一步高涨。尊攘派同一部分公卿、豪农、豪商结盟反对幕府, 

并于1863年初以天皇名义敕令幕府攘夷。同年5月,长州藩的尊攘派炮轰通 

过下关海峡的美国船只,接着又炮轰法国和荷兰军舰。这一时期的斗争矛头 

主要指向外国侵略者。西方列强对此疯狂报复,美、英、法等国舰队炮轰长 

州、萨摩等藩,攘夷志士们遭到失败。 

    维新派的著名代表木户孝允认为,攘夷的真正目的,根本不是与夷人争 

论是非,而是与幕府争论是非。显然,攘夷是倒幕的手段。孝明天皇看到了 

尊攘运动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1863年8月18日,天皇和幕府发动政变, 

搜捕清洗尊攘派,尊攘派遭到毁灭性打击。尊攘派虽然失败了,却从中分化 

出一批更有革新精神的倒幕派。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对幕府和天皇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决定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同幕府进行斗争,并积极争取人民群众的 

支持。这一时期人民起义运动更为高涨。 

    处于倒幕派和人民起义夹攻下的幕府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极力笼 

络反对派大名,谋求同朝廷妥协,以便孤立和打击倒幕派;另一方面,对作 

为倒幕势力根据地的长州藩,实行武力讨伐。1864年和1866年,幕府两次 

发动讨伐长州藩的战争。由于长州藩保守势力抬头,第一次讨伐长州藩的战 

争,幕府不战而胜。1866年幕府发动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这时整个形 

势已对幕府非常不利,农民、市民不断暴动,英国侵略者也从切身利益出发 

转而支持倒幕派,向倒幕派供应军火。这时许多大名看到幕府大势已去,均 

按兵不动,并反对讨伐长州藩。幕府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只好退兵。1867 


… Page 77…

年,安艺藩和土佐藩也加入讨幕联盟,倒幕势力更加壮大,倒幕运动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 

     1866年7月,幕府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在战败中突然病死,8月德川庆 

喜继任。他企图依靠法国挽救幕府败局。他在法国的支持下进行了军事改革, 

并向法国借款购买舰船和武器,法国得到了垄断日本蚕丝贸易及修筑铁路等 

经济特权。这样,幕府在日本国内完全丧失了民心,倒幕思想更加发展,倒 

幕势力日益聚集和强大。许多富农和商人都倒向倒幕派,在后来的倒幕战争 

中为倒幕军助战,甚至还直接组织武装参战。幕府的覆灭已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 



                               2。明治维新 



      (1)明治政府的成立和1868—1869年的战争 

     1866年12月,孝明天皇去世。在倒幕派的拥立下,年仅16岁的睦仁天 

皇即位。1867年反幕军开始东进,迫使将军德川庆喜辞职,还政天皇。德川 

幕府则企图用形式上的还政,以天皇为招牌,继续维持幕府的统治。大久保 

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岩仓具视等掌握了政权,并得到一些商家在财 

政上的支持。他们决定彻底剥夺将军的权力,勒令他交还土地。这一决定引 

起将军的反抗。1868年1月3日,倒幕派以天皇名义发布了《王政复古号令》, 

声称恢复幕府统治以前的那种由天皇独揽统治大权的政治局面,宣布废除幕 

府及一切旧的官制,建立由总裁、议定、参与组成的三职制的天皇政府。总 

裁由炽仁亲王担任,议定由公卿和藩主担任,参与由廷臣、藩士和平民担任。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倒幕派中坚人士都担任了“参与”。 

     新政府成立后,幕府看到大势已去,决定发动战争作最后的较量。1868 

年1月,德川庆喜以“除君侧之奸”为名,亲自率军从大阪出发,进军京都, 

扬言要把未成年的天皇从奸臣的围难中解救出来。在德川庆喜挑起战争的情 

况下,新政府立即派兵还击。幕府军同以萨摩、长州两藩军队为主力的新政 

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和伏见发生激战,德川庆喜战败,逃往大阪,最后回 

到江户,企图组织最后的抵抗。 

     鸟羽、伏见战役后,京畿以西各藩全部归附新政府,宣誓效忠天皇。2 

月,新政府组织以西乡隆盛为实际领导人的东征讨幕军,向江户进发,宣布 

要为民伐罪,得到沿途各阶层人民的支援和响应。幕府当局看到自己已溃不 

成军,遂决定投降。新政府畏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会不利于 

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便对德川庆喜有所让步,双方达成协议。德川庆喜于 

4月投降,政府军占领江户。新政府没有将德川庆喜处死,而是准许他回到 

家乡水户藩,并给他保留了领有80万石大米的领地。 

    德川庆喜投降后,关东和本州北部地区的幕府残余势力拒绝投降,组成 

了以会津为首的北部诸藩的联盟,举兵负隅顽抗。新政府军乘胜前进,1868 

年9月占领会津藩要塞松若城,接着平定了本州全岛。1869年5月新政府军 

大获全胜。 

    在胜利局面既定前夕,即1868年10月,新政府宣布改江户为东京,并 

定为日本首都,次年3月,国都由京都迁至东京。1868年10月23日,天皇 

睦仁将年号改为“明治”,即取中国古籍《易经》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 

明而治”一句话之涵义。政体是天皇制,睦仁年幼,实权掌握在改革派武士 


… Page 78…

手中。明治政府适应地主资产阶级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资本主 

义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 

     ①施政纲领。如前所述,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 

书》;稍后又于4月颁布《五条誓文》;6月发布《政体书》。这几个文献 

涉及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施政纲领和改革 

纲领。 

      《五条誓文》的内容是: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 

伦;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破除旧类之陋习,一 

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 

      《五条誓文》表达了地主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基 

本要求,倾向近代化、倾向民主的意向已很明显。 

      《政体书》曾被认为“明治政府最初的宪法”,它是关于国家制度和机 

构设施的基本构想,基本遵循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 

立的原则来确立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机构。《政体书》明确规定实行太政官 

制。太政官掌握全权,下设行政、议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在地方设置府或县, 

受中央政府——太政官统一领导。“太政官制”采用了日本古代王朝使用的 

名称,而又模拟了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实权掌握在行政官手中,辅佐 

天皇处理政务,从而完备了天皇亲政体制。明治政府的官制后来又有变更, 

 “太政官制”也进行过若干次修改,其中明治四年的修改,使国家机构进一 

步完善,中央设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及参议,总揽政务,下设内务、外务、 

大藏、陆军、海军、司法、工部、文部等省。在国家机构的调整中,公卿和 

藩主逐渐被排除,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下级武士改革派如 

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的地位不断加强,掌握了实权。 

     ②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1869年和1871年,明 

治政府先后实行“奉还版籍”(版,指土地;籍,指户籍)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