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政治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一些立法团的权力,立法团有权选举自己的主席团。他还采取见风使舵的 

伎俩,企图拉拢和收买工人阶级,对出版集会的监督也放宽了。但这些对于 

处于危机中的帝国是无济于事的,各种反拿破仑三世的力量都在不断增长。 

1866年国内发生经济危机之后,国内政局更加不稳。就是大资产阶级,也对 

帝国的政策失去了信心,梯也尔指责帝国政府:“种种错误,无一不犯。” 

1860年英法商约签订后,英国商品充斥法国市场,法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蒙受 

损失,因而对帝国政府极为不满。 

     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形成了反政府的一股势力。共和派政论家昂 

利·罗希福创办《路灯》杂志和《马赛曲报》,抨击政府的政策。小资产阶 

级还组成新雅各宾派,重新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主张建立世俗学 

校和实行各种民主改革,还出版了《觉醒报》,揭露和批判第二帝国的暴政。 

资产阶级反对派在这一时期非常活跃。 1865年立法团选举时,他们获350 

万张选票,只比帝国支持者少100万张。各大城市的资产阶级反对派力量更 

强。新当选的反对派以甘必大(1838—1882年)为首,要求建立共和制,实 

行政教分离,取消常备军,废除警官区。但是他们不主张用革命手段同拿破 

仑政府作斗争。 

     工人运动的发展更使帝国政府惶惑不安。1857—1858年的经济危机之 

后,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大好形势。60年代初,在巴黎、图卢兹、马赛等 

大城市都成立了一些互助会。1864年,在工人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拿破 

仑三世被迫废除《霞不列法》。这一时期法国工人的斗争已不限于经济斗争, 

他们积极开展政治斗争,坚决反对君主制度。1864年立法团补选时,巴黎工 

人发表了《六十人宣言》,要求工人选举自己的代表加入立法团,认为,任 

何资产阶级反对派都不能代表工人阶级。在这次补选中,雕刻工人昂利·路 


… Page 41…

易·托伦被提名为工人的候选人。1864年,法国工人代表参加了第一国际的 

建立活动。次年,在巴黎和法国的其他城市建立了第一国际的支部,仅巴黎 

支部就拥有500名会员。“国际”巴黎支部委员利用被帝国审讯的机会宣传 

革命主张。左派蒲鲁东主义者、装订工人欧仁·瓦尔兰(1839—1871年)在 

法庭上发表演说,揭露政府的反动政策,要求国家政治制度民主化。随着经 

济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更加恶化。1867年巴黎铜矿工人举行罢 

工,同年亚眠、马赛、鲁贝的工人也举行罢工。1869—1870年,罗亚尔矿区 

和克勒佐各工厂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斗争中无产阶级逐渐组织起来,并意 

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1869年,巴黎40个工人团体建立了“工会联合会”, 

联合会与第一国际支部建立了联系,壮大了工人运动的力量。 

     1870年1月12日,共和派新闻记者维克多·努亚尔被拿破仑皇族的皮 

埃尔·波拿巴亲王所杀害,激起强烈的民愤,巴黎有20万人为他送葬,成为 

一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同年5月,拿破仑三世为了测试人们对他的“自 

由主义改革”的态度,举行了全民投票,结果有189万人弃权,157万人投 

了反对票。这一切表明第二帝国已不能按照它的方式统治下去了。为了挽救 

帝国垂危的命运,拿破仑三世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 

线。1870年7月19日,他挑起了普法战争。 



                              3。德国的统一 



      (1)实现统一的两条道路和50—60年代的工人运动 

     直到19世纪,德国还是一个封建诸候割据的分裂国家。根据1815年维 

也纳会议决定,成立了所谓德意志邦联,由大大小小的38个独立的诸侯邦和 

自由市组成,其中包括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 

萨克森、汉诺威和符登堡)、几十个公国、侯国及4个帝国自由市。因为英 

国国王领有汉诺威邦,丹麦国王领有荷尔施坦和劳恩堡邦,尼德兰国王领有 

卢森堡邦,他们都成了邦联的一路诸侯。各邦都有自己的利益,并且都有独 

立的主权,各邦实际上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邦联没有统一的政府和军队, 

也没有统一的法院和关税。由各邦代表组成的统一的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 

的决议对各部邦没有约束力,各邦对它没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这种政治上的 

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德 

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但是,这次革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到 

了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和农业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从农业国发 

展为工业国。但是,各邦国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德意志境内繁多的关税和多种 

工商业条例的限制,一个商人从柏林去瑞士,必须经过10个国家,要换10 

次钱,办10次过境手续。因此,消除国家分裂,实现德意志统一成为当务之 

急。 

     关于德国的统一,客观上存在着两条道路的分歧:一条道路是通过自下 

而上的人民革命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从而实现国家的统一;另一条道路 

是王朝战争的道路,即由普鲁士或奥地利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建立统一的君主国家,保留贵族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统治地位,由于资产阶 

级的软弱,由于无产阶级当时也没有力量来领导革命,统一运动的领导权落 

到普鲁士容克地主手中。 

     随着德国工业革命的进展,50—60年代德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 Page 42…

1849年有产业工人70万,到60年代初增加到150万。德国工人的处境非常 

困难,日平均工作14小时,有的工厂竟长达18小时。1865年,德国工人的 

平均工资比美国低77%,比英国低39%。工人在政治上更是毫无权利。1848 

年革命失败后,共产主义者同盟被迫解散,许多工人组织遭到破坏,大批革 

命者流亡国外。60年代初,工人运动逐渐高涨,在柏林、汉堡、莱比锡等大 

城市相继爆发罢工运动,先进工人开始酝酿建立无产阶级独立的政治组织。 

1863年5月,德国工人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独立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成 

立,它标志着德国工人运动迈出了新的一步。斐迪南·拉萨尔 (1825—1864 

年)当选为联合会主席。 

     拉萨尔出身于德国布勒斯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本人是律师。他曾在柏 

林大学攻读哲学和历史,参加过1848年革命,并一度被捕入狱。60年代初 

德国工人运动高涨之时,他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写了 《工人纲领》、《公开 

的答复》等著作。《公开的答复》成为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政治纲领。拉萨尔 

鼓吹一套机会主义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是由所谓“铁的工 

资规律”造成的;要废除这个规律,就必须建立生产合作社,使工人获得“全 

部劳动所得”;要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必须依靠“国家帮助”;要取得国家 

帮助,就必须争取普选权;要争取普选权,就必须建立全德工人联合会进行 

和平的和合法的斗争。其核心是依靠普鲁士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解决 

工人的问题。在全德工人联合会建立前后,拉萨尔同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有6 

次密谈和频繁的书信来往,乞求俾斯麦赐予普选权,并表示效忠普王和政府, 

表示支持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来统一德国。拉萨尔的机会主义主张和叛卖活 

动给德国工人运动带来了严重危害,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864年8 

月,拉萨尔为争夺别人的未婚妻,在决斗中死去。但是他的继承者施韦泽和 

哈茨费尔特伯爵夫人等继续推行拉萨尔路线。 

    在德国工人运动中长期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马克思主义者对拉萨尔 

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和斗争。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耐心帮助和教育,以威 

廉·李卜克内西和奥古斯特·倍倍尔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 

斗争中成长起来,成为德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 

    李卜克内西(1826—1890年),出身于德国一知识分子家庭,16岁中学 

毕业后当过教员,参加过1848年革命;1850—1862年流亡伦敦期间,加入 

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他努力钻研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63年在柏林加 

入全德工人联合会。第一国际成立后,他参加了第一国际德国支部的组织工 

作,1865年退出全德工人联合会。 

    倍倍尔 (1840—1913年),从小家境贫寒,13岁当学徒,14岁作旋工。 

1861年,他加入莱比锡手工业教育协会,两年后该协会并入德意志工人协会 

联合会,1864年他被选为联合会常务委员。1865年倍倍尔与李卜克内西相识 

后,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年后加入第 

一国际。 

    德意志工人协会联合会最早控制在资产阶级分子手中。李卜克内西加入 

该组织以后与倍倍尔共同团结联合会中的革命分子,使这个组织逐渐摆脱了 

自由资产阶级的控制,在1868年9月召开的纽伦堡代表大会上终于接受了第 

一国际的纲领。与此同时,拉萨尔派的全德工人联合会也陷入了严重的内部 

危机,拉萨尔派分子之间的宗派斗争使整个组织四分五裂。以威廉·白拉克 

 (1842—1880年)为首的反对派于1869年6月退出全德工人联合会,打算 


… Page 43…

  同倍倍尔及李卜克内西共同创建一个统一的德国社会民主党,7月发表了160 

  多人签名的宣言。 

       1869年8月7—9日,在爱森纳赫城举行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大 

  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62名,来自国内198个地区。会议听取了倍倍尔关 

  于纲领和组织问题的报告,一致通过了倍倍尔起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纲领(亦 

  称爱森纳赫纲领)和章程,选举了5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还选举 

  了监察委员会,宣布《民主周刊》为党的机关报(从1869年10月1日起, 

  改名为《人民国家报》)。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 

  建立使德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欧美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有 

  巨大的推动作用。 

        (2)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 

       俾斯麦(1815—1898年),是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的人物。 

  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在 19世纪欧洲政治舞台上,他所起的作用仅次于拿 

  破仑。甚至有人把他视为“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这场革命意在改变 

  欧洲力量的均衡。俾斯麦是个资本主义化的容克地主,是有名的保皇派和 

  1848年革命的死敌。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他完成了德意志的统 

  一。因此,恩格斯称他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俾斯麦毕生维护容克特权和君主政体。在他的墓碑上写着: 

       安息于此 

       俾斯麦公爵 

       1815年4月1日生 

       1898年7月30日死 

       皇帝威廉一世的忠实的德意志臣下。 

       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组织地主武装准备援救普鲁士国王;他坚持用武 

  力镇压革命,曾任普鲁士出席邦联会议的全权代表和驻俄、驻法大使。1862 

  年9月22日,47岁的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首相,10月8日又兼任外交大臣。 

  有一次议会否决了政府的军事改革方案,但他不顾议会的反对,仍拨付大量 

  经费来改组军队,并在议会上声称:“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也不是多 

  数票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 

                                ① 

  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这就是所谓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因此俾 

  斯麦也有了“铁血宰相”之称。 

       俾斯麦是个具有非凡才智和胆识的人物,他12岁上中学,自幼不信教, 

  16岁就不再祈祷,17岁上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