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8-诊宗三昧-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象。气血虽殆。而脏气未败也。然多有证变多端。而脉渐小弱。指下微和。似有可愈之机者。此元气与病气 
俱脱。反无病象发现。乃脉不应病之候。非小则病退之比。大抵病患之脉。初下指虽见乏力。或弦细不和。按 
至十余至渐和者。必能收功。若下指似和。按久微涩不能应指。或渐觉弦硬者。必难取效。设病虽牵缠。而饮 
食渐进。便溺自调。又为胃气渐复之兆。经云。安谷者胃。浆粥入胃。则虚者活。此其候也。 

口问十二则
问病同脉异病异治同
属性:问有病同而脉异。病异而脉同。病同而治异。病异而治同。何也。答曰。夫所谓病 
同而脉异者。人在气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风九气。一时之病。大率相类。故所见之证。亦多相类。而人之 
所禀。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内戕神志。外役肢体。种种悬殊。脉象岂能如一。如失血证。脉有浮大而芤 
者。有小弱而数者。伤胃及脏之不同也。气虚证有气口虚大而涩者。有气口细小而弱者。劳伤脱泄之不同也。 
病异而脉同者。内伤夹外感。阳证夹阴寒。虚中有实结。新邪挟旧邪。表里交错。为患不一。而脉之所现。不 
离阴阳寒热虚实之 
机。其细微见证。安得尽显于指下哉。如太阳中风。瘫痪不仁。脉皆浮缓。一为暴感之邪。一为久虚之病。虚 
劳骨蒸。病疟寒热。关尺皆弦紧。一为肾脏阳虚。一为少阳邪盛。可不互参脉证。一概混治乎。病同而治异者 
。风气之病。时气之病。疟利之病。内伤虚劳之病。初起见证。往往相似。而人之所禀。各有贞脆。且有多火 
多痰多气。平时之资质既殊。病中之调治自异。如金匮之短气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 
丸亦主之。消渴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若治病不求其本。不问脉证之真象假 
象。但见病医病。殊失逆从反正之旨矣。病异而治同者。所见之证虽异。总不外乎邪正之虚实。如伤寒尺中脉 
迟之营气不足。阳邪内陷之腹中痛。虚劳里急之悸衄失精。并宜小建中汤。伏气郁发之热病。太阳中热之 病 
。并宜白虎汤。寒疝之腹急胁急。产后之腹中 痛。并宜当归生姜羊肉汤。岂以一方主治一病。而不达权变之 
用哉。 

口问十二则
问从脉不从证从证不从脉
属性:问古人治例。有从证不从脉。从脉不从证。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 
其故何也。答曰。此节庵先生以南阳治例。下一注脚也。惜乎有所未尽耳。盖从证从脉。各有其方。如脉浮为 
表。治宜汗之。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脉沉为里。治宜 
下之。然亦有宜汗者。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脉促为阳盛。当用芩葛清之。 
若脉促厥冷。非灸百会以通其阳不可。此非促为阳盛也。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 
身体 然汗出。则用大承气。又非迟为阴寒也。此皆不从脉之治。以其证急也。又如表证汗之。乃常法也。仲 
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里证下之。亦其常也。日晡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 
者宜发汗。用桂枝汤。结胸证具。当与陷胸下之。脉浮大 
者不可下。当与桂枝人参汤温之。身体疼痛。当以麻桂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此皆 
不从证治。以其脉虚也,一病而治各不同。或愈或不愈者。良由不明受病之故。尝考内经多有同一见证。而所 
受之经各别。所见之脉迥殊。其可执一例治乎。况医有工拙。病有标本。假令正气有权之人。无论治本治标。 
但得药力开发病气。元神自复。若正气本虚之人。反现假证假脉。而与苦寒伐根之药。变证莫测矣。故凡治邪 
气炎威。正气骤脱之病。制方宜猛。盖暴邪势在急追。骤虚法当峻补。若虚邪久淹。羸弱久困之病。不但制方 
宜缓。稍关物议之味。咸须远之。是以巨室贵显之家。一有危疑之证。则遍邀名下相商。补泻杂陈之际。不可 
独出己见。而违众处方。即不获已。亦须平淡为主。倘病在危逆。慎勿贪功奏技。以招铄金之谤也。 

口问十二则
问内经脉有阴阳说
属性:客问内经阴阳别论所言。二阳之病发心脾。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诸例。俱 
论脉法之阴阳。王太仆误作经脉注解。观其提纲。悉从脉有阴阳一句而来。次言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 
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即仲景大浮数动滑为阳。以五脏之脉。各有大浮数动滑。是为五五二十五阳也。不言 
五五二十五阴者。先言知阳者知阴。则沉涩弱弦微之阴。可不言而喻也。答曰。读书虽要认定提纲。一气贯彻 
。然中间转折。尤宜活看。不可执着。盖脉有阴阳句。岐伯原是答黄帝人有四经十二从等问。所言凡阳有五。 
五五二十五阳。是言五脏之阳气。应时鼓动于脉。五五相乘。为二十五阳。与玉机真藏之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 
变。异名同类。夫脉法之阴阳。原不离乎经脉之阴阳。况下文所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得非明言经脉阴阳 
之确据乎。若以脉有阴阳。为通篇之提纲。皆附会于脉。未免支离牵强。殊失先圣立言之旨矣。曷知阴阳别论 
。原从阴阳应象。阴阳离合。鱼贯而下。皆论经脉之阴阳。又为提纲中之挈领。可不体会其全。妄讥先辈乎。 

口问十二则
问高章纲卑损诸脉
属性:旅泊苕溪。偶检嘉言先生仲景脉法解。坐有同人谓石顽曰。夫脉之显著共闻者。尚 
且指下难明。况乎险奥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纲 卑损之脉。既非恒有之象。何长沙博采古训。以眩耳目。 
喻子曲为释辞。以夸博识乎。答曰。此古圣至微至显之的诀。不能晦藏于密。一时为之阐发。岂故为诡异以欺 
后世耶。其所谓纲者。诸邪有余之纲领。损者。诸虚积渐之损伤。恐人难于领悟。乃以高章 卑四字。体贴 
营卫之盛衰。虽六者并举。而其所主。实在纲损二脉也。以其辞简义深。末由窥测。喻子独出内照。发明其义。 
惜乎但知高章为高章取象。 卑为 卑措辞。不知高章为纲脉之纪。 卑为损脉之基耳。盖高者。自尺内上溢 
于寸。指下涌涌。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卫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阴。故寸口盛满。因以高字名之。 
章者。自筋骨外显于关。应指 。既动且滑。而按之益坚。以营出中焦。亦并胃口而出上焦。故寸关实满。 
因以章字目之。纲者。高章兼该之象。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交攻。脉来数盛。直以纲字揭之。 者。寸口微滑 
。而按之软弱。举指瞥瞥。似数而仍力微。以卫气主表。表虚不能胜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状。因以 字喻 
之。卑者。诸脉皆不应指。常兼沉涩之形。而按之隐隐。似伏而且涩难。以营气主里。里虚则阳气不振。故脉 
不显。有似外家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损者。 卑交参之谓。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俱殆。脉转衰微 
。直以损字呼之。而损脉之下。复有迟缓沉三者。言阿阿徐缓。而按之沉实。为营卫俱和。阴阳相抱之象。不 
过借此以显高章等脉。大都高章纲 卑损之脉。皆从六残贼来。其浮滑之脉。气多上升而至于高。弦紧之脉。 
邪必外盛而至于章。沉涩之脉。阳常内陷而至于卑。非阴寒脉沉。不传他经之比。凡此六者。能为诸脉作病。 
故谓残贼。纵邪气盛满。而汗下克削太过。皆能致虚。虚则脉来 。按之力微。逮所必至。至于高章相搏。 
未有不数盛者。 卑 
相搏。未有不弦劲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内时见弦细搏指。则为损脉来至。必难治也。详高 之脉。往往见于 
寸口。章脉每多显于趺阳。卑脉恒于少阴见之。然 卑之脉。寸口趺阳未尝不有也。高章之脉。尺内少阴。从 
未一见耳。观后寸口趺阳少阴诸条。皆言高章 卑之病。其阴阳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 
弦微为阴之总纲。以其非专言伤寒脉法。故长沙另辑平脉法篇。隶诸辨脉法下。由是余昔诠释缵论。略未之及 
。兹因同人下问。不觉为之饶舌。 

口问十二则
问辨声色法
属性:或问医以声色之辨。为神圣妙用。而审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华。声者气之 
发。神气为生阳之征验。在诊察之际。不待问而阴阳虚实之机。先见于耳目间矣。予于伤寒绪论。言之颇详。 
姑以大略陈之。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浊壅滞。病久气虚。只宜瘦削清 。若病邪方锐 
。而清白少神。虚羸久困。而妩媚鲜泽。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惟 
黄色见于面目。而不至索泽者。皆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烟煤者。寒痰也。眼黑颊赤者。热痰也。眼黑而 
行步艰难呻吟者。痰饮入骨也。眼黑而面带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病患见黄色光泽者。为有 
胃气。不死。干黄者。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黄者。非瘅即衄。目黄大烦为病进。平人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者危。 
若赤色见于两颧。黑气出于神庭。乃大气入于心肾。暴亡之兆也。至于声者。虽出肺胃。实发丹田。其轻清重 
浊。虽由基始。要以不异平时为吉。如病剧而声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气不病也。始病即气壅声浊者。邪 
乾清道也。病未久而语声不续者。其人中气本虚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声 
如从室中言者。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正气之夺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明 
之乱也。出言懒怯。先重后轻者。内伤元气也。出言壮厉。先 
轻后重者。外感客邪也。攒眉呻吟者。头痛也。噫气以手抚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转身。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摇头以手扪腮者。齿颊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腰脚痛也。诊时吁气者。郁结也。摇头言者。里痛也 
。形羸声哑者劳瘵。咽中有肺花疮也。暴哑者。风痰伏火。或怒喊哀号所致也。语言蹇涩者。风痰也。诊时独 
言独语。不知首尾者。思虑伤神也。伤寒坏病。声哑。唇口有疮者。狐惑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 
痰火也。声色之诊最繁。无庸琐述。以混耳目。 

口问十二则
问脉沉因温补转剧
属性:门人问曰。尝闻肥人之脉宜沉。肾肝之脉宜沉。冬月之脉宜沉。于此有人。年盛体丰 
。冬时腰痛不能转侧。怯然少气。足膝常逆。证脉皆寒。与肾气丸不应。转增寒热喘满。何也。答曰。不在证 
治也。夫肥人之脉沉者。湿伤血脉也。腰痛不能转侧者。湿滞经络也。怯然少气者。湿干肺胃也。足膝常逆者 
。湿遏阳气。不能旁达四末也。法当损气以助流动之势。则痛者止而逆者温。反与滋腻养营之药。则痰湿愈壅。 
经络不能条畅。而寒热喘满。势所必至也。昔有朔客。初至吴会。相邀诊视。时当夏月。裸坐盘飧。倍于常人。 
而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 
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为肥盛多湿。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于上。而为眩晕也。询 
之果然。因与导痰清湿而安。设不察所苦。但以脉沉。求其病之所属。失之远矣。医之手眼。可不临机活泼 
乎。 


逆顺
属性:诊切之要。逆顺为宝。若逆顺不明。阴阳虚实死生不别也。故南阳先师。首言伤寒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 
见阴脉者死。即此一语。可以推卒病之逆顺。亦可广诸病之死生。一着先机。至 
微至显。奈何先辈专守王氏之绳墨。不达至圣之璇玑。以至脉学之言。愈阐愈昧。求脉之道。愈趋愈蹶。良由 
不解活法推源之故。因是汇辑逆顺诸例。庶学人披卷晓然。虽以死生并列。而逆证尤不可忽。如伤寒未得汗。 
脉浮大为阳。易已。沉小为阴。难已。伤寒已得汗。脉沉小安静为顺。浮大躁疾者逆。然多有发热头痛。而足冷 
阳缩。尺中迟弱。可用建中和之者。亦有得汗不解。脉浮而大。心下反硬。合用承气攻之者。更有阴尽复阳。 
厥愈足温。而脉续浮者。苟非深入南阳之室。恶能及此。迨夫温病热病。热邪亢盛虽同。绝无浮紧之脉。观内 
经所云。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 
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他如温病穣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