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18-诊宗三昧-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命之权者。务宜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向生死机关下个竿头进步工夫。自然不落时人圈缋。当知医门学问。原无 
深奥难明处。但得悉其要领。活法推求。便可一肩担荷。又何必搜罗百氏。博览群书。开凿寻文解义之端。 
愈滋多歧之惑哉。 


经络
属性:或问奇经诸脉。何以异于十二经。而以奇字目之。答曰。夫十二经者。经脉之常度也。其源各从脏腑 
而发。虽有枝别。其实一气贯通。曾无间断。其经皆直行上下。故谓之经。十五络者。经脉之联属也。其端各 
从经脉而发。头绪散漫不一。非若经脉之如环无端也。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络。奇经为诸经之别贯。经经自为起 
止。各司前后上下之阴阳血气。不主一脏一腑。随邪气之满溢而为病。故脉之发现诸部。皆乖戾不和。是古圣 
以奇字称之。非若经气之常升。络气之常降也。所以者何。盖缘经起中焦。恒随营气下行极而上。故其诊在寸 
。络起下焦。恒附营气上行极而下。故其诊在尺。虽经有明谕。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评虚实论云。经络皆实。寸 
脉急而尺缓。言经中所受之邪。既随经而盛于上,络气虽实。当无下陷之邪。则尺部不为之热满矣。次云络气 
不足。经气有余。脉口热满。尺部寒涩。有余则热满。 
是指邪气而言。非经气之充实也。不足则寒涩。络气本虚之验也。又云。经虚络满者。尺部热满。脉口寒涩。 
络满亦指邪气。以经中之邪陷于络。故尺部为之热满也。按金匮云。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盖经受寒邪而发热 
。络受热邪。而传次溢入于奇经矣。然经络之脉。虽各有疆界。各有司属。各有交会。而实混然一区。全在大气鼓 
运。营血灌注。方无偏胜竭绝之虞。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是以十二经脉。各以分隶气血之所属也。其经络二字。方书中靡不并举。曷知络脉皆不离本经之部分。虽十 
二经外别有阴络阳络脾之大络三种。而为病亦不殊本经之血气也。盖络脉之病。虽略亚于本经。然邪伏幽隐。 
气难升散。不似经脉之循经上下。易于开发也。而奇经又为十二经之约束。若脏气安和。经脉调畅。八脉之 
形。无从而见也。即经络受邪。不至满溢。与奇经亦无预也。惟是经络之邪热满。势必溢入于奇经。所以越人 
有沟渠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之喻。试推伤寒之邪。皆从阳维而传次三阳。从阴维而传次三阴。未尝循十二经次第 
也。或有脏气内结,邪气外溢。竟从奇经受病者有之。复问八脉之形象与病苦。可得闻乎。答曰。在经有也。吾 
尝考诸经中。言冲脉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气里急。督脉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强。不得俯仰。任脉 
横寸口边。丸丸紧细而长。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阳维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热。 
溶溶不能自收持。阴维尺内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怅然失志。阳跷寸口左右弹。浮而细绵绵。病苦阴缓而 
阳急。阴跷尺内左右弹。沉而细绵绵。病苦阳缓而阴急。带脉中部左右弹而横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内经所 
言奇经之脉象如是。凡遇五痫七疝。项痉背强。发歇不时。外内无定之证。刚劲不伦。殊异寻常之脉。便于奇 
经中求之。或问奇经之奇字。昔人咸以奇偶之奇为训。未审孰是。因语之曰。读书须要自立主 
见。切勿浮 地随人脚跟。设泥昔人奇偶之说。不当有阴阳维跷之配偶也。坐客皆举手称善。请着玉版。以 
为奇恒之别鉴。 


师传三十二则
属性:或问诊切之法。何者为宗。答曰。诊切之法。心空为宗。得其旨。言下可了。不得其旨。虽遍读五车。转 
增障碍。只如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是盲者过。非日月咎。客云。若尔则古人历陈某脉某病。凿凿诸例。 
将有适于用乎。无适于用乎。答曰。大似向泥人祈祷。有时灵应。有时不灵应。客云。法法纰缪。安得涤除玄览。参五 
色之诊乎。答曰。除却胸中落索。空空地向 
己灵上究去。了得浮脉之义。便了得沉脉之义。触类旁通。诸脉皆了无余蕴矣。夫脉学人。大医王之心印。非大 
智能。大辨才。难以语此。吾尝疾首生民。不闻炎黄之垂诲。永违仲景之至言。逮后唐处士千金方。直接长沙 
一脉。又以立法险峻。不易跻攀。乃致造诣日卑。风斯日下。今我不惜广长。开陈圣教。为众生运无尽灯。譬诸 
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无尽。庶不没宿昔先师垂诲。吾当逐一为汝陈之。 
【浮】浮脉者。下指即显浮象。按之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流利。不似虚脉之按之不振。芤脉之寻之中 
空。濡脉之绵软无力也。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在暴病得之 
。皆为合脉。然必人迎浮盛。乃为确候。若气口反盛。又为痰气逆满之征。否则其人平素右手偏旺之故。有始 
病不浮。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反见虚痞之兆。若浮而按之渐衰。不能无假象发见之虞。 
伤寒以尺寸俱浮。为太阳受病。故凡浮脉主病。皆属于表。但须指下有力。即属有余客邪。其太阳本经风寒营 
卫之辨。全以浮缓浮紧分别而为处治。其有寸关俱浮。尺中迟弱者。南阳谓之阳浮阴弱。营气不足。血少之故。 
见太阳一经。咸以浮为本脉。一部。 
不逮。虚实悬殊。亦有六脉浮迟。而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虽始病有热。可验太阳。其治与少阴之虚阳发露 
不异。又有下后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紧兼数之类。总由表邪未尽。乃有结胸咽痛。胁急头疼之变端。详结胸 
脏结及痞之证。皆为下早。表邪内陷所致。究其脉虽变异。必有一部见浮。死生虚实之机。 
在关上沉细紧小之甚与不甚耳。惟阳明腑热攻脾。脉虽浮大。心下反硬者。急需下之。所谓从证不从脉也。其 
在三阴。都无浮脉。惟阴尽复阳。厥愈足温而脉浮者。皆为愈证。故太阴例有手足温。身体重而脉浮者。少阴 
例有阳微阴浮者。厥阴例有脉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者。须知阳病浮迟兼见里证。合从阴治。阴病脉浮。证显 
阳回。合从阳治。几微消息。当不越于圣度也。近世陶尚文浮中沉三法。举世共推。虽卓立己见。究其所云。 
不论脉之浮沉迟数。但以按之无力。重按全无者。便是阴证。曷知按之无力者。乃虚散之脉。与浮何预哉。逮 
夫杂证之脉浮者。皆为风象。如类中风痱之脉浮。喘咳痞满之脉浮。烦瞑衄血之脉浮。风水皮水之脉浮。消瘅 
便血之脉浮。泄泻脓血之脉浮。如上种种。或与证相符。或与证乖互。咸可治疗。虽内经有肠 下白沫。脉沉 
则生。脉浮则死之例。然风木乘脾之证。初起多有浮脉。可用升散而愈者。当知阴病见阳脉者生。非若沉细虚 
微之反见狂妄躁渴。难于图治也。 
【沉】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小。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不似实脉之举指 。伏脉之 
匿于筋下也;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 
气郁伏。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伏匿而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乎纤微之辨。伤寒以尺寸俱沉 
为少阴受病。故于沉脉之中辨别阴阳。为第一关捩。若始病不发热。无头痛。而手足厥冷脉沉者。此直中阴经 
之寒证也。若先曾发热头痛。烦扰不宁。至五七日后。而变手足厥 
冷。躁不得寐而脉沉者。此厥深热深。阳邪陷阴之热证也。亦有始本阳邪。因汗下太过。而脉变沉迟。此 
热去寒起之虚证也。有太阳证下早。胸膈痞硬。而关上小细沉紧者。此表邪内陷。阳分之结胸也。若能食自 
利。乃阳邪下陷。阴分之脏结矣。有少阴病自利清水。口干腹胀。不大便而脉沉者。此热邪陷于少阴也。有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是少阴而兼太阳。即所谓两感也。此与病发热头痛。脉 
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之法。似是而实不同也。有寸关俱浮。而尺中沉迟者。此阳证夹阴之脉也。 
若沉而实大数盛。动滑有力。皆为阳邪内伏。沉而迟细微弱。弦涩少力。皆属阴寒无疑。有冬时伏邪。发于春 
夏。烦热躁渴。而反脉沉。足冷。此少阴无气。毒邪不能发出阳分。下虚死证也。凡伤寒温热。时疫感冒。得 
汗后脉沉。皆为愈证。非阳病阴脉之比。有内外有热。而脉沉伏。不数不洪。指下涩小急疾。无论伤寒杂病。 
发于何时。皆为伏热。不可以其脉之沉伏。而误认阴寒也。至如肠 自利而脉沉。寒疝积瘕而脉沉。历节痛痹 
而脉沉。伏痰留饮而脉沉。石水正水而脉沉。胸腹结痛而脉沉。霍乱呕吐而脉沉。郁结气滞而脉沉。咸为应病 
之脉。若反浮大虚涩。或虽沉而弦细坚疾。为胃气告匮。未可轻许以治也。 
【迟】迟脉者。呼吸定息。不及四至。而举按皆迟。不似涩 
脉之参伍不调。缓脉之去来徐缓也。迟为阳气不显。营气自和之象。故昔人皆以隶之虚寒。而人迎主寒湿外袭。 
气口主积冷内滞。又以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病。迟滑为气病。此论固是。然多有热邪内结。寒 
气外郁。而见气口迟滑作胀者。讵可以脉迟概谓之寒。而不究其滑涩之象。虚实之异哉。详仲景有阳明病脉迟。 
微恶寒而汗出多者。为表未解。脉迟头眩腹满者。不可下。有阳明病脉迟有力。汗出不恶寒。身重喘满。潮 
热便硬。手足 然汗出者。为外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阳病脉 
浮。因误下而变迟。膈内拒痛者为结胸。若此皆热邪内结之明验也。当知迟脉虽现表证。亦属脏气不充。不能 
统摄百骸。所以邪气留连不解。即有腹满而头眩脉迟。阳分之患未除。禁不可下。直待里证悉具。然后下之。 
圣法昭然,岂不详审慎重乎。迟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详迟为在脏一语。可罔顾虑脏气之病乎。 
【数】数脉者。呼吸定息六至以上。而应指急数。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 
急疾也。数为阳盛阴亏。热邪流薄于经络之象。所以脉道数盛。火性善动而躁急。故伤寒以烦躁脉数者为传。 
脉静者为不传。有火无火之分也。即经尽欲解。而脉浮数。按之不芤。其人不虚。不战汗出而解。则知数而按 
之芤者。皆为虚矣。又阳明例云。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汗。令阳气微。膈内虚 
。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吐也。又胃反而寸口脉微数者。为胸中冷。又脉阳紧阴数为 
欲吐。阳浮阴数亦吐。胃反脉数。中气大虚。而见假数之象也。人见脉数。悉以为热。不知亦有胃虚。及阴盛 
拒阳者。若数而浮大。按之无力。寸口脉细者。虚也。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病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甚者。乃阴盛拒阳于外而致病。非热也。形证似寒。按之鼓击于指下者。乃阳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 
。丹溪云。脉数盛大。按之而涩。外有热证者。名曰中(平声)寒。盖寒留血脉。外证热而脉亦数也。凡乍病 
脉数。而按之缓者为邪退。久病脉数。为阴虚之象。瘦人多火。其阴本虚。若形充色泽之人脉数。皆痰湿郁 
滞。经络不畅而蕴热。其可责之于阴乎。若无故脉数。必生痈疽。如数实而吐臭痰者为肺痈。数虚而咳涎沫者为 
肺痿。又历考数脉诸例。有云数则烦心者。有云滑数心下结热者。皆包络火旺而乘君主之位也。有云细数阴虚 
者。水不制火。真阴亏损也,有云数为在腑者。阳邪干阳。脏气无预也。有云数则为寒 
者。少火气衰。壮火食气也,大抵虚劳失血。喘嗽上气。多有数脉。但以数大软弱者为阳虚。细小弦数者为阴 
虚。非若伤寒衄血之脉浮大。为邪伏于经。合用发汗之比。诸凡失血。脉见细小微数无力者为顺。脉数有热。 
及实大弦劲急疾者为逆。若乍疏乍数。无问何病。皆不治也。 
【滑】滑脉者。举之浮紧。按之滑石。不似实脉之 应指。紧脉之往来劲急。动脉之见于一部。疾脉 
之过于急疾也。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滑者紧之浮名也。言忽浮忽沉。形容流利之状。无以过之。滑为多 
血少气之脉。而昔人又以滑大无力。为内伤元气。曷知滑脉虽有浮沉之分。却无无力之象。盖血由气生。若果 
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耶。惟是气虚不能统摄阴火。而血热脉滑者有之。尝考诸内经。有脉滑曰 
病风。缓而滑曰热中。脉浮而滑曰新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