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宦官专政-封建专制的怪胎-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下去了,但节度使的力量非但没有消弱,相反还有大幅度的增长,最终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割据的形成,由于安史手下若干当节度使的大将在投降中央政府时,仍握有强大的武装部队和重要据点。大乱之后,皇帝和宰相杯弓蛇影,不敢予以调动,命他们继续担任原职如故,只求表面归顺,维持统一的外貌。这些节度使当然了解这种政治形式,遂乘机取得合法的割据。不但军事、财赋、行政全部垄断,连节度使的职位也父子相承,成为无名有实的独立王国。其它军区也纷纷仿效,加之安史兵变后,全国逐渐都被划作军区,作为对内抗衡和安置军阀的工具,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形成。在这种政治形势下,皇帝更没有理由不防范军事将领,监军宦官的权力也随着节度使力量的增长而增长,最终到了连皇帝也无法收拾的程度,第二次宦官专政因此来临。 
  因为监军是一个权威的职位,所以宦官拥有极大的权力,军区首长在皇帝眼中的份量和好坏并不在于他的文治武功,而在于监军宦官的呈给皇帝的一面之辞;一纸密告,就可以使统帅人头落地。中央第一任讨划安禄山的统帅高仙芝和副统帅封常清,就因为不能满足监军宦官边令诚的勒索,边令诚密告他们通敌谋反,二人遂被双双处斩。继任的统帅哥舒翰也因不能宠络宦官,被宦官诬陷为〃养敌自重〃,结果只好在不该出战时含泪指挥潼关守军作自杀性地出击,意料中的全军覆没,使安禄山饶幸成功。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当安禄山攻陷潼关,向长安挺进时,边令诚带着皇宫的钥匙第一个向叛军投降。 
  监军宦官并不能如所预期的防止统帅叛变,而只会诬陷统帅叛变,或把统帅逼反。扑灭安史兵变的大将仆固怀恩,一门之中为国捐躯的四十六人,女儿也为了国家的和亲政策远嫁到回纥汗国。但他得罪了宦官骆奉先,于是骆奉先密告他谋反。仆固怀恩发觉之后,不愿作高仙芝第二,只好选择叛变才能自存。昭义军区监军宦官刘承恩经常凌辱节度使刘悟,甚至计划绑架他。刘悟在忍无可忍之余逮捕刘承恩,发兵和中央对抗。同华军区节度使周智光索性把监军宦官张志诚杀掉,声明说:〃仆固怀恩本来不反,被你们逼反。我本来也不反,今天为你而反。〃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唐王朝呈现中兴气象,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所缓和,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增长,连〃河朔四镇〃也陆续归附中央。四镇之一的成德军区节度使李宝臣征讨有功,李纯特派敕使宦官马承倩前往慰劳。马承倩临返长安的前夕,李宝承亲自到旅舍致谢,并送礼物绸缎一百匹。河朔地瘠民贫,搜括不出多少财物,这已是超级重礼了,但马承倩却嫌太少,把礼物抛掷道旁,大骂而去。监军宦员的贪暴和跋扈可见一斑。李宝臣无法忍受这样的羞辱,决心脱离中央。 
  宦官的暴行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因为昏暴的皇帝坚定地相信他,于是宦官的暴行不但公开而且合法。凡不能使宦官满足的对象,随时都会发现忽然陷入〃谋反〃的巨案。虽然大臣们不断向皇帝建议加以约束,但皇帝都听不进去,连本来很英明的唐宪宗李纯也不承认宦官诬陷过大臣。他说:〃宦官怎么敢诬陷大臣?即令有什么谗言,当皇帝的也不会听。〃还得意洋洋地宣称:〃宦官不过是一个家奴,为了方便,差使他们跑腿而已。如果违法乱纪,除掉他们就跟拔掉一根毫毛一样。〃李纯夸口后不久,即被宦官陈弘志谋杀,昙花一现的〃中兴〃也随着李纯的暴死成了昨日黄花,藩镇再度专横割据如故。 
  唐代宗李适在位时,泾原军区兵变,李适对统军将领疑心更重,于是把禁卫军交给宦官统领,两军司令官也由宦官充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措施,从此禁卫军掌握在宦官手中,形势为之一变。第二次宦官时代与第一次宦官时代也因此有了质的区别。第一次宦官时代宦官的权力来自皇帝。第二次宦官时代宦官的权力前期来自皇帝,后期来自他们统率的禁卫军。从皇帝手中窃取权力的前提条件是皇帝昏庸无能,如果皇帝英明果敢,宦官专政的局面就会成为旧话。权力来自统领的军队情形就不同了,即令皇帝不信任宦官,企图限制他们的权力,但军队若不答应,皇帝也无可如何。宦官长期统领禁卫军,这支军队事实上成了他的亲军,亲军对统率的支持力又远远大于皇帝和国家,因此皇帝是不可能取得禁卫军的合作的。宦官因有军队的支持,皇帝不但动不了他,他反而可以随时动动皇帝。因此第二次宦官时代宦官的权力更为广泛且巩固。到了唐王朝的后期,执掌禁卫军的宦官几乎成了实际上的皇帝,皇帝则是他手中的一个傀儡。 
  宦官掌握军权之初,对皇帝还存有敬畏,但时间累积下来,宦官在禁卫军中布置成熟,培植下不可动摇的势力之后,力量的天平就会发生有利于宦官的倾斜。宪宗李纯死后,为了继位人选,宦官内部发生火并。右禁卫军司令官梁守谦,把左禁卫军司令官和他打算拥立的亲王李恽一齐杀掉,改立太子李恒。这是一个更为不祥的开端,继任皇帝不由前任皇帝决定,而由宦官决定。前任皇帝即令生前决定,他死了之后也要经过宦官集团重新审查。皇帝被杀被立,都身不由主,连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这种现象越到以后越甚。下面把唐王朝后期的几个皇帝的遭遇逐一列举出来,使我们对第二次宦官时代宦官的巨大权力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十四任帝李纯:八0五八二0年在位,为宦官陈弘志所杀。 
  十五任帝李恒:八二0八二四年在位,为宦官梁守谦所立。 
  十六任帝李湛:八二四八三六年在位,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十七任帝李昂:八二六八四0年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所立,在位期间发生〃甘露事变〃,包括宰相在内的高级官员数千人,被宦官屠杀一空。 
  十八任帝李炎:八四0八四六年在位,为宦官仇士良所立。 
  十九任帝李忱:八四六八五九年在位,为宦官马元贽所立。 
  二0任帝李 :八五九八七三年在位,为宦官王宗实所立。 
  二一任帝李儇:八七三八八八年在位,为宦官刘竹深所立。 
  二二任帝李晔:八八八九00年和九0一九0四年在位,为宦官杨复恭所立。即位后和宰相韦昭度力谋振作,企图限止宦官权力,结果被宦官联合亲信节度使打得东躲西藏,后被宦官刘季述囚禁,迫他传位给太子李裕,一年后虽被仍然忠于皇帝的宦官救出复位,但已完全被宦官控制。 
  看了上述这些皇帝的遭遇后,也许有人要问,禁卫军历来都有统领,他们为何没有构成对皇帝的威胁,而宦官掌握禁卫军后却可以随意废立皇帝,难道非宦官统领的能力不如宦官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非宦官统领的能力应该高于宦官,但他们多少有点原则和节操,为人处事比较注意社会舆论的反映,也会顾及行为的后果,不会轻易去犯叛逆大罪,一旦失败不但身败名裂,还会殊连九族。宦官则连最起吗的节操都没有,行动起来也会不顾后果,因为他们本来就没有名声可败坏且没有亲属可殊连,因此他们掌握军权的危险性比正常人要大得多。可见皇帝当初为了防止武人干政而把军权授与宦官等于是用毒蛇来替代老虎,后者的危害比前者要大得多。 
  第二次宦官专政使一度强盛并给世界带来巨大震撼的唐王朝朝纲紊乱,象一个奄奄待毙的病人苟延残喘,最终酿成黄巾民变后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农民领袖黄巢在对富庶的江南和中原作彻底的破坏之后,挥师西向,攻陷了唐帝国的首都长安,禧宗李儇沿着爬灰皇帝李隆基当年逃亡的老路再度逃往四川。这场惊天动地的农民抗暴虽然最后被平定下去,但中国已支离破碎,农村遭到彻底的破坏,所有军区无一例外脱离中央自行割据,互相攻战更烈。皇帝命令不出首都长安,宰相和宦官,分别跟军区司令官勾结,各人寻找各人的利害关系。唐王朝已名存实亡,剩下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 
  当宦官把唐王朝往坟墓里推进时,自己也在亦步亦趋地向坟墓跟进。二任帝李晔复位后,宰相崔胤建议皇帝乘着这个机会使禁卫军摆脱宦官的掌握,任命正规军出身的将领担任司令官。李晔不肯接受,表面上是顾及骤然间改变百余年的传统会招致强烈反应,实际上他仍然觉得宦官比任何人都可靠,家奴总是家奴,只要任用驯服的家奴就行了。于是他任命最亲信的宦官韩全海、张彦弘接任左右军司令官。 
  宦官对几乎剥夺了他们军权的崔胤恨之入骨,他们勾结凤翔军区节度使李茂贞作为外援,准备向崔胤下手。崔胤也知道自己的危机,就向宣武军区节度朱温靠拢。于是第一次宦官时代发生的故事再度重演(那时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宦官,密令凉州军团司令董卓进京救驾。董卓进京后大权独揽,皇帝成为傀儡)。崔胤给朱温写信说奉有皇帝密旨,命朱温发兵救驾。朱温,这个地痞流氓出身的恶棍一把抓住这个上天掉下的馅饼,立即统军西上。韩全海得到消息,强迫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凤翔坚守两年,可怕的饥饿使它不能支持。九0三年,李茂贞只好把韩全海、张彦弘杀掉,跟朱温和解,送李晔回长安。朱温迅雷不及掩耳地派军进入皇宫,对宦官作彻底的屠杀,包括新任命的两位禁卫军司令官和大多数无权无势也属于被迫害的小宦官在内,共五千余人,全部死在乱刀之下。派往各军区担任监军的宦官,朱温也命李晔下令,一律就地处决。第二次宦官时代就到此结束,跟第一次宦官时代斩尽杀绝的结局完全相同。 
  四、第三次宦官专政 
  第三次宦官时代发生在中国最为专制也最为黑暗的明王朝,始于一四三五年王振当权,终于一六六一年明王朝覆亡,历时二百二十七年。 
  这是一个更为漫长的时代,占据了明王朝将近五分之四的时间,相当于当时一个人平均寿命的四点五倍。 
  注意一个现象,宦官时代一次比一次的时间漫长,说明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在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第三次宦官专政是极权体制和皇帝懒惰无能的产物。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朱姓皇族的江山永固,创立了一整套便于集中权力的极权专制体制。这种体制的核心是全国主要的政务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各级官吏只能秉承皇帝的意旨办事,没有任何决策权和变通措施。极权体制有效地防止了权臣乱政,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更大的问题,即皇帝一人的能力和精力能否应付得了一个庞大帝国千变万化的政治。如果皇帝英明勤奋且统治的又是小国寡民,皇帝也许能够胜任他的职责。问题是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且内部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帝国的政治千头万绪变化莫测,没有分身术的皇帝往往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即使勉强应付得了也一定是完成任务式的低质量政治。朱元璋在位时,平均每天要亲自批阅一百五十件奏章,裁决四百种案件,这样大的工作量不是提高工作效率所能解决的,事实上只能草草了事。这时皇帝若缺少理政的能力和热情,帝国的政务就会积压,以前还有大臣来弥补皇帝的不作为,现在则没有大臣来分担政务,皇帝也不允许别人分担,结果帝国陷于实际上的瘫痪状态。有讽刺意义的是,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懒皇帝最多的王朝,除了一任帝朱元璋、三任帝朱棣和七任帝朱祁钰外,其余的十多个皇帝都或昏或懒,既无智力也无心力处理国家政务,别说一个国家的政务,连他自己家里的事务都处理不了。 
  为了防止国家的政务瘫痪,皇帝在取消宰相后,又设立了一个胁助自己理政但品级不高的秘书机构〃内阁〃,工作人员称为〃大学士〃。大学士的职责和现在的秘书完全相同,即帮助皇帝处理信件,奏章,分析案情,代写文稿,把自己的意见上呈皇帝,但不能象宰相一样对下行使意志。这样皇帝就不用亲自阅读和书写奏章,既可减少工作量又无大权旁落的危险。大学士因不能直接向下发布政令,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没有宰相那样的责任心。那些懒皇帝在位时,理政只有依靠内阁,命那些大学士在每一个奏章上或案件上签注意见,写出对该事的分析和应如何应对的建议,甚至皇帝颁发的草稿都一并拟好呈上。当时术语称为〃票拟〃和〃条旨〃。皇帝即根据这些签注加以批示。这样政权渐渐滑入大学士之手,大学士成了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 
  大学士签注的意见皇帝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