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有言也不相入了”等等,揭露奸臣惑主的方法可谓深刻。再次是在功名利
禄与爱情的关系上,作者态度也与传统有所不同,表现了对“不要道学”的
人生态度的赞许。如第二出赵的故友雍丘县令钱济之(孟博)见赵汝州痴心
思念谢素秋时劝赵说:
你青云志正骄,红粉何足道。喜春风得意正在今朝。岂可为莺俦燕侣三
春约,忘却你鹏路鹍程万里遥。
对此赵汝州答道:
功名怕不到手,所难得者佳人耳。孟博兄不要败兴,不要道学。
在接到谢素秋信后,他又唱道:
多娇,胜道韫过薛涛,更八法能奇妙。(小弟若得此人同偕伉俪呵)也
强如蟾宫稳步,龙门高跳,凤池容与, 禁逍遥。但只恐东墙花落,西厢月
冷,巫岫云高。(那时节呵)就状元及第也徒劳。
当然,赵的这种未曾谋面便日思夜想、忠心耿耿、穷追不舍的爱情态度
是建立在谢素秋绝代的才貌——主要是貌的基础上的。所以,当他见到王小
姐(谢素秋装)时,立刻就“不觉神魂飘荡、废寝忘食”,有点情为之移了。
因此在他后来的行为中,不免流露出了一些轻薄。
《红梨记》语言优美、流畅,清词丽句,比比可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
的激赏。
《红梨记》外,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也较为有名。戏共六折,写土
财主卢至的爱财如命,吝啬成性,妻子生病他都不管不顾,还到叫化子处讨
剩饭吃。后来一个和尚用法术把他的万贯家财粮食都分给了贫民。据说作者
此剧有所指,王应奎《柳南随笔》曰:“余所居徐市,徐大司空聚族处也。
明季其族有二人,并拥高资,一豪奢,一吝啬。吝者为诸生启新,其族人阳
初作《一文钱》传奇以诮之,所谓卢至员外者,指启新也。”虽然如此,实
际上作者所写还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它在令人捧腹的喜剧气氛中,让人们看
到了那个社会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的一斑。徐复祚还有笔记《三家村老委
谈》,表现了他的一些戏曲观点。在本色派文词派论争中,他倾向于本色,
批评倾向于文词的王世贞;他同意何良俊看法,认为《拜月》胜过《琵琶》。
与汪、徐同时的梅鼎祚(1549—1615)向被人称作邵灿《香囊记》以来
骈骊派发展的极至者。他一生只写三个剧本,《玉合记》为代表作,系对唐
人小说《柳氏传》的改编。剧中人物,婢仆使女,一概四六骈俪,“使闻者
不解为何语”,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批评。
在杂剧每况愈下的衰落势头中,陈与郊、王衡却写出了较好的作品。陈
与郊(1545?—1612?)字广野,号玉阳仙史(王骥德也有此号),海宁人,
官太常寺少卿。今存杂剧《昭君出塞》、《文姬入塞》、《袁氏义犬》三种。
《昭君出塞》有人称“足与东篱《汉宫秋》相颉颃”;《文姬入塞》因蔡琰
《悲愤诗》及《胡笳十八拍》而张扬,讲文姬离别胡中二子独回中原,写别
情格外感人,读之令人酸鼻。《袁氏义犬》依《南史?袁粲传》敷衍而成。
此外,陈与郊尚有《痴符》四种传奇。其一《灵宝刀》写林冲事,本于李
开先《宝剑记》,其二《麒麟罽》,写韩世忠梁夫人事;三《鹦鹉洲》,写
韦皋玉箫女事,事本于无名氏《韦皋玉环记》;此三种改订多于创造。其四
《樱桃梦》,事本《太平广记》《樱桃青衣》一节,自创者较多。总的看,
传奇成就似不如杂剧。
王衡(1560—1609),字辰玉,太仓人,官翰林院编修。今存杂剧三种:
《郁轮袍》写王维凭才学应试,不屈从王侯权势;《真傀儡》写杜衍致仕后,
在市井观傀儡戏,受人凌辱而无愠色。后朝廷宣召,他无朝服,借傀儡衣冠
前去受命,讽刺意味很强。
陈与郊、王衡的杂剧都一定成就,但也只能是为寂寥的杂剧剧坛点缀几
点不引人注目的绿色而已,并不能改变杂剧发展江河日下的局面。
第四章 万历时期戏剧(二)——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曲家。鲁迅曾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
流出的是水。”深邃的思想与“天纵”的艺术才能的结合,使汤显祖成为站
在时代之巅、独领明代剧坛风骚的人物。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
出生在江西临川的一个祖上四代都有文名的书香之家。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
家庭教养,使他二十多岁便饮誉文坛了。但他秉性刚正,因不受宰辅张居正
的笼络,在科场上屡受打击。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之后,他三十四岁时,
才考中了进士,三十五岁才正式步入仕途,被授以南京太常寺博士的闲官。
当时明王朝极端腐败,皇帝昏庸糜烂,官吏贪污腐化,宦官特务横行,人民
苦不堪言。万历十九年,在南京做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在百官沉寂、噤若寒
蝉之时,借“星变之儆”的机会,向神宗皇帝上奏了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
抨击了首辅申时行等的不义及吏科都给事中扬文举等的贪赃枉法,为此被贬
到广东徐闻县做典史。一年后,被升调为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五年中,他
“兴教劝学”,扶持农桑,抑制豪强,惩治恶人,驱逐虎害,除夕释放囚犯
回家过年,政绩斐然,深受当地人民拥戴,但却遭到统治集团中某些人的嫉
妒。他感到“世路之难,吏途殊迫”“上有疾雷,下有崩湍”,处境艰难。
终于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四十九岁时,弃官归乡。从此绝意于仕途,稳
居家中,读书著述,走完了生命最后十几年的道路。
在思想上,汤显祖鲜明地表现了与统治阶级大力提倡的“存天理,灭人
欲”的程朱理学的反叛与对立;而与较为开明进步的、认为“百姓日用即是
道”、“制欲非体仁”的泰州学派思想息息相通。他的老师罗汝芳就是泰州
学派重要成员。他对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抨击程朱理学“阳为道学、阴为富
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李贽很是崇拜;对以禅宗与程朱理学相对抗的
达观禅师十分敬重,说他们是一“雄”一“杰”;“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如大多数古代文人一样,青年汤显祖有儒家的济世之心,想在政治上有
所建树;但同时他的思想中也暗隐着“仙游”的潜流。在体验到人生道路上
的种种酸甜苦辣之后,他感到了社会的腐朽黑暗、理想的难以实现、官场的
腐败、从政的险恶、世道的艰难,他原有的出世思想有所发展。因此,在他
后期作品如《邯郸记》、《南柯记》中,有时流露出人生如梦思想。
在戏曲创作中,汤显祖强调“情”,反对格律至上。他说:“凡文以意
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
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答吕姜山》)因此,
他反对别人对他作品的改窜,说“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做的
意趣大不同了”(《与宜伶罗章二》)。即把意趣放在首位,反对以律害意。
这是他与沈璟曲论的重要区别。
此外,汤显祖还认为音律应该出于自然,不应加以繁琐的戒律。他说:
“曲者,句字转声而已。葛天短而胡元长,时势使然。总之,偶方奇圆,节
数随异。四六之言,二字而节,五言三,七言四,歌诗者自然而然。乃至唱
曲,三言四言,一字一节,故为缓音,以舒上下长句,使然而自然也。”(《答
凌初成》)
汤显祖的这些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他说:“弟在此自谓知曲意者,
笔懒韵落,时时有之,正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答孙俟居》)则是过激
之词了。
第二节 肯定正常人性、反对理学禁欲的《牡丹亭》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伦理规范日益走向腐朽反动。作为官方统治
思想的程朱理学,将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视为天理,将人的一些正常欲求
如对爱情的追求、婚姻的自由等视为邪恶的“人欲”,认为“天理存则人欲
无”,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它对妇女的残害格外严酷,要妇女“从一
而终”,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大力提倡和表彰妇女殉夫而死的所谓
“节烈”行为。皇帝皇后亲自参与编纂教化妇女遵守节烈道德的训戒①,成千
上万的妇女殉节而死。②
在这种情况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杰出的戏剧形式和深刻的叛逆内
容,向窒息人性的程朱理学、封建道德发出了猛烈的冲击。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秋汤
显祖弃官归里之后。全剧共五十五出,写坚壁于深宅大院中的贵族小姐杜丽
娘将对爱情的渴望幻化为梦境,与一陌生青年柳梦梅在梦中相会,“由梦生
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它与王实甫
的《西厢记》一样反映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
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心声。但二者反映的角度不同。《西厢记》写已经许
配于人的相府小姐崔莺莺冒着身败名裂之险与她所钟情的人张生私定终身,
与代表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的老夫人构成主要矛盾冲突。崔莺莺所爱恋的
对象及冲突的对立面都很具体。而《牡丹亭》则是写幽居于深闺中的少女杜
丽娘由于年龄成熟而春情萌动、三春美景使其不能自己,终于由情感梦,与
梦中书生柳梦梅私会,并因寻梦不着而憔悴至死。杜丽娘所追求的开始只是
异性并无具体所指,造成她死的原因也并不是具体的人。即它写的是“自然
的正常的人性与伦理化的扭曲的异化的人性的冲突”。因此,《牡丹亭》的
主题有着区别于王西厢的更为深邃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内容:肯定人“情”、
人“欲”的正当合理,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灭绝人性。
首先《牡丹亭》用幽居于深闺中的杜丽娘春情自主萌发难以排遣写对爱
情的追求乃是人的自然本性。杜丽娘年已二八,一直身栖官衙深院,受严格
的封建规范教化,三年中没去过一次后花园,白天睡一会儿觉也是违反闺教,
有正统的儒师教习儒家经典,但这些都束缚不住她由于年龄成熟而产生的强
烈的爱情要求。读《诗经?关睢》,她想到的不是老师陈最良及“先圣先贤”
们解释的“后妃之德”,而是唤起了求偶的愿望:“关了的睢鸠,尚然有洲
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偶踏后花园,置身于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之
中,她立刻由春色易逝联想到红颜难驻,自己处于盛年而无如意之夫:“吾
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吾生于宦族,长
① 如:成祖时,仁教皇后亲撰《内训》,“颁赐”臣民;又辑《古今列女传》,由成祖作序,刊行之后,
流布天下。明神宗的郑妃曾为《闺苑图说》一书写序,广为发行。
② 仅《明史》上所记录的“节烈妇女”就有三百零八人;而据《明史?列女传》序载;因殉节而死,“著
于实录及都邑志者,不下万人。”
于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泪介]
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因此,她感到“春色恼人”“春情
难遣”“怀人幽怨”心中苦楚无处言,度日如煎:“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
里怀人幽怨。则为我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
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
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情欲的冲动使她陷入了无边的苦恼,
以至达到呼天问地的地步。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杜丽娘微妙的心理动态和
情感涌动,意在说明对爱情的渴求乃是人性的自然欲求,是不可抗拒的。
其次,《牡丹亭》以健康美貌的杜丽娘由于情感欲望的不能实现终至痛
苦夭亡说明了程朱理学对人精神、肉体的严重摧残,对人性的戕杀。强烈的
爱情渴求使杜丽娘产生了幻觉,进入了梦境。她将现实中的情感统统托之于
梦中的书生,在梦中与想象中的书生欢会,而得到了片刻情感的满足。但灵
境难驻,那只能是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醒来之后,情景依旧。为此她感
到“睡起无滋味,茶饭怎生咽”,她神情恍惚,面容憔悴。自己也弄不明白
“为甚衾儿里,不住的柔肠转”。她渴望着“再见那书生”,再度来到园中
“寻梦”,执着地追求梦中曾有过的幸福。可梦境不再,“寻来寻去都不见”
“牡丹亭、芍药栏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她泪流满面“好不伤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