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41110传奇太后之文明太后 周思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布京师,首都平城,平城就是现在山西的大同,宣布平城戒严,这是历朝历代很少有过的。不仅如此,而且京师内外的所有军队,分三批,分批调出首都,和首都附近,都调走,那我们就可以猜测一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要把军队调出京师,紧接着过了六天,献文帝拓跋弘,这时候他是太上皇,太上皇拓跋弘突然死了,喝毒酒死的。暴薨,皇帝死叫薨,突然死了,是喝毒酒死的。那么到底是他喝毒酒自杀呢?还是被别人逼得喝了毒酒,谋杀的呢?根据我的考证,献文帝拓跋弘是因为兵变阴谋败露被迫服毒自杀,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要讲一下,第一条材料呢,是《魏书。天象志》的记载,那么我就讲《天象志》举的这个出现日食的这个现象,这是荒诞不经的,这应该讲没有道理的,这是第一。
    第二条就是《魏书。皇后传》上讲,“时言太后为之也”。那么我们想“时言”,当时的说法,这个《魏书》它作者魏收,他当时离开冯太后去世刚61年,离魏灭亡时间更短,应该是很容易查清的,可是到他那时候已经弄不清了,就说明什么呢?当时那个“时言”,那个“言”是说法,是个传言,它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这一条是估证,是不足为凭的。但是《魏书》上这么记载了,而且历代历史学家从司马光一直到现在的历史学家都采纳了这个说法,这个时候冯太后,就是这位文明太后38岁,她再次宣布临朝称制,她上一回临朝称制三年,这一次呢,从476年开始,一直到她490年去世,14年,她实际上一直是牢牢地掌握大权,临朝称制,那么实际上她这个时候已经是太皇太后了,但是当时的人,当时的大臣,当时的老百姓和历代的历史学家历来呢,都还称她为太后,或者说文明太后,都是这样,没有叫文明太皇太后的。
    当时这个小皇帝不是只有10岁吗?那么文明太后她临朝称制以后,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喜欢这个小皇帝,尽管这个小皇帝是她亲自教育的,可这个时候她跟小皇帝的关系搞得不好,据《魏书》上记载,是什么呢?太后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怕他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所以就想废掉他,立他的弟弟,比他稍微小一点的,咸阳王拓跋禧。结果群臣反对,反对的结果,太后不仅接受了大家的意见,没有废掉孝文帝,而且后来跟他的感情还特别的好。冯太后她在教育小皇帝的过程当中,她亲自编写教材,编得还特多,据史书上记载,她编了三百多章,叫《劝戒歌》,《劝戒歌》都是押韵的,让小孩背,又认字,又学到里边的道理,小孩也容易记住,编了三百多章。后来还写了《皇诰》18篇,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实际上是什么呢?这个都是等于给小皇帝教育他施政方面的纲领,都是她亲自写的,历朝历代,反正国外我不知道,也没听说过,你像大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编教材,那文明太后绝对是第一个,没人超过她。那么从476年以后呢,476年,小皇帝只有10岁,当然是太后亲自掌权,那么《魏书》上它没有明确说,在小皇帝18岁,你比如说公元484年了,那时候拓跋宏已经18岁了,《魏书》上没有记载,文明太后是不是还政于帝了,没有,但是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在哪儿呢,就是说它上面有明确的记载,就是孝文帝拓跋宏非常地孝顺和谨慎,对太后非常孝顺和谨慎,他说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不管大小,都请示太后,都听太后决断。
    那么我为什么对这个文明太后的评价这么高呢?在这个地方我要说一下,就是我们知道,北朝不是所谓五胡十六国吗,那么再加上有的汉人立的国,一共有二十多国。在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那个国,贡献最大的那个国,对中华文明影响最大的那个国,就是北魏。因为北魏140多年,这个北魏呢,它对于后来隋朝统一全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文明太后,她掌权的这二十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她指导拓跋弘,就是弓字旁拓跋弘,就是献文帝拓跋弘,和指导孝文帝拓跋宏,宝盖宏,进行大量改革。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所以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所以古今历史学家一致都公认孝文帝拓跋宏推进改革,这个咱们学过历史都知道,一致公认他的真正的推动力量是来自于他的祖母冯太后,文明太后,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分歧的,古代历史学家就这么看,现代历史学家你去看一看比较厚的历史书,比较详细地介绍北魏的,那一致公认,它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文明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当中,她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性的改革。
    比如说一个它是实行的官员封俸禄制,我们知道鲜卑人他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那个官员都没有俸禄。俸禄就是薪水,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工资、薪水,它是什么呢?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说你那儿收的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打仗,打仗完了以后掠夺了很多东西,然后就赏赐。所以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但是由于没有固定的俸禄,所以它就容易形成,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还有一个贪贿成风。所以在484年,就是孝文帝拓跋宏18岁了,就决定实行俸禄制,北魏的官员,根据各级各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你每月拿多少钱,这个俸禄制对后代影响非常大,后代都实行俸禄制,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更加减轻。另外一个就是均田制,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调查,然后呢,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这个当中还有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如果没有三长制,均田制、户调制都很难实行,什么叫三长制呢?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设一个邻长,每五邻为一里,也就是说25户设一个里长,每五里设一个党,那就是75户,设一个党长,然后党长的上头就是县令。这样的话,朝廷它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一直到每个家。这个三长制后来在隋朝的时候,隋唐的时候继承下来,隋朝就叫三长制,后来一直影响到什么呢?影响到王安石变法的那个保甲制,这个三长制的建立,对于中央政权加强对地方各级政权的管理,对于合理的、相对说合理承担赋税等等,都有很大进步。你像均田制,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就受北魏的影响,所以她进行了很多制度性的改革,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北魏国力非常强盛,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很多国,一开始都很强大,很快都灭亡了,北魏它就是实行汉化,那么孝文帝是冯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后来在文明太后去世以后,他迁都洛阳,颁布了很多政令,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实行民族大团结的伟大代表,用当时的鲜卑皇帝太武帝的话来说,目标就是要“混一华戎”,戎就代表少数民族,华就是代表汉族、华夏,“混一华戎,扩定四表。”就是统一全国,所以这样一种伟大胸怀,在文明太后手里面进一步得到了大的发展,所以她在北魏148年当中,起着承上启下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已经当了皇帝的武则天,没有任何一位太后能够比得上文明太后,所以说她是千古第一后应该说是毫不为过。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