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本草衍义-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便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 
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 
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 
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其气冷也, 
况 
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 
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 近隐处、人中 
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 
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讫生用。兹必为《本经》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 
寒不足避,当避其大毒。矧《本经》全无去油之说。故陶隐居云∶熬令黄黑,然亦太过矣。 
日华 
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其杏仁、桃仁、葶苈、胡麻,亦不须 
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黄色,斯可矣。 
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例,今更合别论。缘人气有虚实, 
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例。但古人凡设例者,皆 
是假 
令,岂可执以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临服内汤中。然今昔药法中, 
有生 
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膈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间更有毒药,则便与 
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蜡之本意。至如桂心,于得更有上虚软甲错处可削之 
也?凡此之类,亦更加详究。 
今人用麻黄,皆合捣诸药中。张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别煮三两沸,掠去 
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发烦。甚得用麻黄之意,医家可持此说。然云∶ 
折 
去节,令通理,寸锉之,不若碎锉如豆大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 
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惟寒、热 
二种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 
补此 
二种,以尽厥旨。 

卷二
序例中
内容:人之生,实阴阳之气所聚耳,若不能调和阴阳之气,则害其生。故《宝命全角篇》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又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阳化气、阴成形也。夫游魂为变者,阳 
化 
气也。精气为物者,阴成形也。阴阳气合,神在其中矣。故《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之动 
静,神明为之纲纪,即知神明不可以阴阳摄也。《易》所以言阴阳不测之谓神,盖为此矣。 
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劳,大劳则毙。是知精、气、神,人之大本,不可 
不谨养。智者养其神,惜其气,以固其本。世有不谨卫生之经者,动皆触犯。既以犯养生之 
禁,须假以外术保救,不可坐以待毙。《本草》之经,于是兴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穷 
保救之事,《衍义》于是存焉。二者其名虽异,其理仅同。欲使有知无知尽臻寿域,率至安 
乐之乡,适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养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变万化,出没不定,其言至简,其义无穷,而以一心对 
无穷之事,不亦劳乎?心苟不明,不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达之士,遂至忘心,心既 
忘矣 
,则六欲七情无能为也。六欲七情无能为,故内事不生。内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 
能入,则本草之用,实世之 狗耳。若未能达是意而至是地,则未有不缘六欲七情而起忧患 
者。忧患既作,则此书一日不可阙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绝人之忧患乎。 
上隐居以谓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于臼中,以杵捣数百过,如此恐干末湔荡,不可捣, 
不若令力士合研为佳。又曰∶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匀,并 
以绵 
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末如粉。今详之∶凡诸石虽是汤酒中,亦须稍细,药力方尽出 
,效亦速。但临服须澄滤后再下火,不尔,恐遗药力不见效。汤酒中尚庶几,若在服食膏中 
,岂得更如粟也。不合如此立例,当在临时应用详酌尔。又说 咀两字,《唐本》注谓为商 
量斟酌,非也。《嘉 》复符陶隐居说为细切,亦非也。儒家以谓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齿 
咀啮,虽破而不尘,但使含味耳。张仲景方多言 咀,其义如此。 
病患有既不洞晓医药,复自行臆度,如此则九死一生。或医人未识其病,或以财势所迫, 
占夺强治,如此之辈,医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聪明贤达之士掌之,则病无不济,医无不 
功 
。世间如此之事甚多,故须一一该举,以堤或然。 
夫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 
心不同,脏腑亦异。脏腑既异,乃以一药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张仲景曰∶又有土地高 
下不 
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临病之功,宜须两审。 
如是则依方合药,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心 
虑多则志苦。岐伯曰∶病生于脉。形乐则外实,志苦则内虚,故病生于脉。所养既与贫下异 
,忧乐思虑不同,当各逐其人而治之。后世医者,直委此一节,闭绝不行,所失甚矣。尝有 
一医官,暑月与贵人饮。贵人曰∶我昨日饮食所伤,今日食减。医曰∶可饵消化药,他人当 
服十丸,公当减其半。下咽未久,疏逐不已,几至毙。以此较之,虚实相辽,不可不察,故 
曰病当别论。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医妄以凉药逆制,专用黄连、阿胶、木香药治之。此 
药始感便治则可,今病久肠虚,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几致委顿,故曰理当别药。如是论之 
,诚在医之通变。又须经历,则万无一失。引此为例,余可效此。 
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 
华州细辛,又如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用至广,盖亦 
有理 
。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终亦不能活人。圣贤之意不易尽知,然舍理何求哉? 
凡人少、长、老,其气血有盛、壮、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 
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复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于壮 
老之 
时,皆须别处之,决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于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汤、丸,仓猝之间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为必效药,盖用药之 
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痹,心中痞坚,气结胸满,胁下逆气抢心,理中汤主之,人参、术、干 
姜、 
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为度。或作丸,须 
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 
之罪也。今引以为例,他可仿此。然年高及素虚寒人,当遂宜减甘草。 
夫高医以蓄药为能,仓猝之间,防不可售者所须也。若桑寄生、桑螵蛸、鹿角胶、天灵 
盖、虎胆、蟾酥、野驼、萤、蓬 、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腊雪水、松黄之类,如此 
者甚 
多,不能一一遍举。唐元澹字行冲,尝谓狄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储积以自资也。脯、 
腊、 、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疾 。门下充旨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备一药 
,可乎?仁杰笑曰∶公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然梁公因事而言,独譬之以药,则有 
以见天下万物之中,尤不可阙者也。知斯道也,知斯意而已。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惊能所之心,专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则心识自 
明,神物来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龊龊求利也。如或不然,则曷以致姜抚沽誉之惭,逋华佗 
之矜 
能受戮乎。 
尝读《唐·方技传》,有云∶医要在视脉,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一药偶得,他 
药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今详之∶病有大小、新久、虚实,岂可止以一药攻之? 
若初 
受病小,则庶几;若病大多日,或虚或实,岂得不以他药佐使?如人用硫黄,皆知此物大热 
,然石性缓,仓猝之间,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干姜、桂之类相佐使以发之, 
将并力攻疾,庶几速效。若单用硫黄,其可得乎?故知许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贤者当审度之 
。 
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 
成然后议定,议定然后书罪,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今医,人才到病家, 
便以 
所见用药。若高医识病知脉,药又相当,如此,即应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乱投汤剂, 
逡巡便致困危。如此杀人,何太容易。世间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择医,平日未尝留心于医 
术也,可不惧哉! 

卷三
序例下
内容:治妇人虽有别科,然亦有不能尽圣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帏幔之内, 
复以帛 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四者有二阙焉。黄帝有言曰∶凡治 
病, 
察其形气色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 
泽,谓之难已。又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 
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 
人只据脉供药,其可得乎?如此言之,不能尽其术也。此医家之公患,世不能革。医者不免 
尽理质问,病家见 
所问繁,不为医业不精,往往得药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鹊见齐侯之色,尚不肯信,况其不 
得见者乎?呜呼!可谓难也已! 
又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 
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若治不对病,则必死。 
乃按 
其证,与小柴胡汤服之,二日,又与小柴胡汤加桂枝干姜汤,一日,寒热虽已,又云∶我脐 
下急痛,又与抵当丸,微利,脐下痛痊。身渐凉和,脉渐匀,尚不了了,乃复与小柴胡。次 
日云∶我但胸中热燥,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与大陷 
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虚烦不宁,时妄有所见,时复狂言。虽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极虚 
,不敢攻之。遂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夜大便自通,至晓两次,中有燥屎数枚,而狂言虚 
烦尽解。但咳嗽唾沫,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遂与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 
姜,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减,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张仲景方。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两剂,至 
夜半渐得大便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医者当审谨也。经曰∶关则吐 
逆, 
格则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儿病虚滑,食略化,大便日十余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讫又饥,此疾正是大肠移 
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 者。时五六月间,脉洪大,按之则绝。今六脉既单洪,则夏 
之气 
独然,按之绝,则无胃气也。经曰∶夏脉洪,洪多胃气,少曰病,但洪无胃气曰死。夏以胃 
气为本,治疗失于过时,后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俟烟出,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至 
倦则已。凡数日之间五七作,瘥。 
有人病疟月余日,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疾未愈。观其病与脉,乃夏伤暑,秋又伤风, 
乃与柴胡汤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夏作。此盖前以伤暑,今以饮食不谨,遂致吐 
逆 
不食,胁下牵急而痛,寒热无时,病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痰水数升,明日又与理中散 
二钱,遂愈。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减,医以为伤冷物,遂以药温之,不愈。又以丸药 
下之,遂厥。复与金液丹后,谵语,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 
脉伏 
。此胃中有结热,故昏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阴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