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弃妇再嫁-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同第一幅牡丹图配套,绣布、绣线等都是选用云掌柜铺子里的上等白绢和丝线,好在秀姑眼光极高,当初买的白绢和绣线就是铺子里最好的,而王家此类物事一向是在云家采买,因此没有出现丝毫差别。

    王家行事果然仔细,而且十分贴心。

    银霜炭极为难得,又名银骨炭,出自京城附近的炭窑,上等银霜炭乃是当世的贡品之一,居于小小县城的王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一口气送了五十斤给她。哪怕仅是中等银霜炭,也足以她用一个冬天了。

    秀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多想了。

    事后,秀姑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苏母做添置零碎嫁妆以及出阁酒席的花费,苏母不肯收。

    “娘,咱们一家人分什么彼此?你不收我可就生气了。你和大嫂虽然没说什么,可是棉花的价钱我知道,光那八铺八盖就需要七八两银子的棉花,几乎把家里的积蓄拿出一半了,聘金你们也没留下。这银子,您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一斤棉花六七十文,一床被子需要十斤棉花,十六床就是一百六十斤,苏家存的棉花不够,八成都是买的,还不算弹棉花的工钱,苏家对她真是倾尽全力了。

    苏母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又听她说手里还有三十两,只能收下。

    火腿野味什么的都是王家送给秀姑的,她直接交给祖父和父母处理。

    哪家都有人情往来,他们不可能留着自己吃独食。

    于是,火腿、鹿腿、野猪腿各切下三四斤下来,然后分成半斤一块,苏二叔、苏三叔和苏四叔每家每样都送了一块,张家、苏母的娘家和苏大嫂的娘家也得了,其中自然不会落下过继出去的苏奎,剩下的则装进篮中高高地挂在梁上,和风鸡留着苏家过年。

    苏家本来打算年底卖三头猪,留一头杀了过年,现在有了这些东西,就只卖了三头。

    早就跟张家说好了,如今两家结了亲,他们家的猪又肥,足有一百三十多斤,张硕给的价钱比给旁人高一点,每头猪卖了约莫两千五百个大钱,剩下一头本来打算过年杀的,但如今有了火腿等年货,老苏头就决定留着来年三月办喜事时宰杀。

    苏家多了七吊五百钱的收入,全家上下人人喜上眉梢。

    秀姑替家里欢喜了一会子,就将王老太太给的那件羊皮袄拆开,以老褐色粗布为面,由女式改为男式,给老苏头做了一件斜襟大袄,也将银霜炭送给老苏头用。老人说屋里的炭头够烧了,那银霜炭留给她自己用。别说,屋里烧着银霜炭,果然暖和许多,她手指灵活,绣花的速度快了不少,闲暇时嫁衣都能缝上几针,也有时间出门了。

第016章 :防患于未然() 
秀姑虽是待嫁身份,但毕竟不是黄花闺女,因此出门没有任何顾忌。

    何况,老苏头裹着羊皮袄,和往常一样赶着牛车送她,路上又有村里几个赶集的妇人相伴。她们见了秀姑都笑着打招呼,恭喜她嫁个好人家,定亲、下聘的场面她们可都亲眼看到了,心里羡慕得不行,张家可是个福窝。

    秀姑安静是安静,人际交往手段一点都不差,三言两语就岔过去了。

    她比较喜欢步行进城,一个多时辰的路程权当锻炼身体了,只是家人都不放心她独行,加上她还想购置一些东西,便坐了牛车。

    老苏头仍不进城,一行人约好回去的时间,大家进城后便各奔东西。

    秀姑进城时包袱里装了三十两银子,又带了五百钱,属于原身的那几件首饰也带上了。

    前世今生,她都是第一次结婚,是新的开始,她不想戴着原身本来的陪嫁首饰出嫁,尤其是金丁香是前夫周惠送的,带到张家没得让人膈应。

    于是,进了城她先去银楼。

    无论何时何地,银楼都有以旧换新这一项服务。

    问明价钱,她挑了一块银制长命锁连着银链子,这是准备进门后给壮壮的见面礼。

    别人家的媳妇进门后大多是给晚辈一个装几枚铜板的荷包,也有只给荷包没有铜板,但是张家下聘时又是金首饰又是银首饰,分量着实不轻,秀姑决定买个银制实心的长命锁给壮壮,反正以她现在的财力完全负担得起。

    接着秀姑又为自己挑了一副银头面,一整套的银镯子、银簪子、银耳环、银戒指。

    她挑的款式都不错,长命锁正面浮雕“长命百岁”四个字和缠枝莲纹样,背面浮雕蝙蝠,银头面中镯、簪、耳环、戒指都是牡丹花样,雕刻还算精巧。

    这几样共计六两七钱二分重,银楼规矩十工一,工钱是六钱七分二厘银子。

    因为秀姑带来的旧银首饰共重三两二钱八分,所以她付给银楼四两一钱一分二厘。

    至于金丁香她也给以旧换新了,新的牡丹式金丁香分量重了不少,工钱也比银首饰的贵,一共花了九钱银子,再加一钱就是原来金丁香的价钱了。

    其实,找银匠将首饰熔了重新打造的话可以节省不少钱,只是秀姑觉得麻烦,而且普通银匠打造出来的银制品不如银楼的款式新颖、工艺精巧,兼这家银楼是桐城中唯一的一家大型银楼,据说是府城银楼的分号,所以她就在银楼购买了。

    掌柜的见秀姑气质不俗,买的首饰也多,主动把一分二厘的零头给抹了。

    “多谢掌柜的。”秀姑摸出一锭银元宝递过去。

    掌柜的微微一惊,没想到对方衣着打扮普普通通,甚至可以称之为捡漏,居然可以拿出一锭银元宝来,那银锭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铸出来的。用戥子称了称,分毫不差,在秀姑的要求下,掌柜的便把原来找给秀姑的五两银锭换成了几块碎银子。

    一整套银首饰足以做嫁妆首饰了,至于金的就不想了,居于乡下不适合佩戴金饰,顶多一对金丁香就足够了。

    出了银楼,秀姑呼出一口气,面前出现一团白雾。

    时值腊月时节,天气严寒,穿着厚重的棉衣,仍然感到刺骨的寒意。

    下一步该去哪里呢?

    秀姑没有任何思考,抬脚直奔另一个目的地,有大夫坐堂的药铺。

    原身夭折了两个孩子,在周家坐月子不是很顺心,丧子后心神受损,饮食上也不算很周到,大青山村物资短缺,百姓营养匮乏,秀姑怕身体失于调养或者留下什么创伤。

    有病早治,无病安心。

    古代人平均寿命少得可怜,她对百姓生活条件没有信心,必须确定自己的身体健康。

    只有身体健康了,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才可以活得长长久久。

    她已经死过一次了,不想再尝试第二次死亡。

    穿越到如今,肤色虽然红润,饮食也不算差,但她经常感到手脚冰凉,夜间偶尔失眠,月事也不是很正常,间隔或长或短,量少且色淡而暗。她喜欢看些杂书,知道这是血虚症状,也就是气血不足,之前一直食用枸杞、红枣一类明目补气血的东西,效果却不大,现在定了亲,需要调理好才行,免得引起其他病变。

    在现代社会婚前做个检查很有必要,古代没有这一项,秀姑只能找大夫看看身体状况。

    老大夫姓宋,从三十岁起始,坐堂至今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他先观察了一遍秀姑的面色、口舌,然后才将手指搭在秀姑的腕上。

    左右腕各诊一遍,又问了一些平时的症状,宋大夫摸了摸胡子,“娘子素日忧思过度,劳伤心脾,故而气血亏虚,别的大问题就没有了,日后放开心胸,用些好饭,少些思虑。我给你开一副归脾汤,用生姜、大枣和水煎服,一日一剂二次,吃上二十剂便可大好了。”

    忧思?那是原身吧,不过自己穿越后也确实思念自己在二十一世纪的家。

    不是大病就好,提前发现治疗更好。

    秀姑微微放下心,她本来就觉得自己有血虚的症状,果然不出所料。

    写完药方后,宋大夫看她不像有钱人家的娘子,犹豫了片刻,在把药方递给她之前说道:“娘子,这副药因有人参,价钱贵些。只是,这副药与你最恰当。”人参精贵,普天之下能用得起的百姓少之又少,即使是气血两虚,大多数人都求他开别的便宜药方代替。

    秀姑一听,忙问需费几何。

    和银钱相比,她更重视自己的健康,不然不会在大家都没感觉的情况下来看大夫。

    “二十剂归脾汤所需人参约有三钱多近四钱,我们东家这药铺里最好的人参是三十换的,次一等是二十五换,再次是二十换。”

    三十换!

    秀姑吸一口凉气。

    前世通读书籍,精研传统文化,三十换的意思她明白,就是三十两银子换一两人参。

    人参贵重,有固本培元、延年益寿的功效,人参又与人生谐音,曰买未免有亵渎性命之意,所以民间约定俗成,改买为换。

    这么说来,一钱人参就需要三两银子。

    秀姑毫不犹豫地道:“麻烦大夫给我用最好的人参,银钱方面不用担心。”

    这下反倒是宋大夫愣住了。

    和银楼掌柜的一样,他不敢相信秀姑竟然有抓药的银子。

    秀姑见到仅是淡淡一笑,就着药铺又买了些枸杞、红枣、桂圆等物,这些东西在现代很常见,但在如今的桐城,除了红枣外,桂圆枸杞只有药铺才有。

    归脾汤其他药材是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黄芪之类,宋大夫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对分量有所增减,选用上等人参后,二十剂药加上枸杞等共计花费十三两六钱银子,十文钱的诊费和三文零头被宋大夫给抹去了。

    秀姑拎着药包出门,包袱里的荷包严重缩水。

    目前,三十两银子就只剩十二两四钱了。

    花得好快!

    怪不得人都说有什么不能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

    进城的两大目的达成,秀姑松了口气,见离约定回去的时间还早,也有了逛街的兴致,沿着街道缓缓而行,思索着出嫁所需尚未添置的东西。

    桐城是大县,拥有约莫一万一千多户人家,县城中住了不到两千户。

    根据她近来的观察,县城里很不繁华,私塾、书肆、银楼、酒楼、绣庄、盐铺各自仅有一家,且银楼、绣庄都是府城里的分号,盐铺官营,酒楼和书肆也是有背景势力的人家所开,其他的酒馆、旅店、油坊、肉铺、果子铺都是寥寥,这些铺子聚集在县城中心的街道上。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百姓生活贫困,购买力低。

    店开了,没有客人进门,根本就开不下去。

    桐城拥有这些店铺算是很不错了,客流量虽然不多,却比周边不少县城强上不少,大概因为桐城有王李两家大户人家和其他几家富户所致。

    大户人家的购买力很惊人,几乎接收了这些店铺的七成货物。

    因此,县城里最热闹的时候是逢集,尤其是进了腊月的集市,每至逢集之日街道上的百姓络绎不绝,交易之物大多出自百姓自家,鸡鱼肉蛋、萝卜白菜、各样干菜山货等,好不容易进城一趟,大多都是买油盐酱醋布匹等生活用品,偶尔割一次肉。

    眼下将近年关,集市上越发热闹,处处透着年节的喜庆。

    集市上人挨人人挤人,秀姑担心包袱里的首饰银钱药材,没敢逗留,沿街买齐自己需要的东西,便急急忙忙地出了城。

    见到她买的药,苏家上下都吓了一跳,忙拉着她仔细询问,得知她只是身子有些亏虚,买来补身的才放下心。秀姑说明时特地省略掉药材中所需要的人参,也没提自己今天花掉的银子,只把给家里买的生活用品交给了苏母。

    所谓的生活用品也就是油盐酱醋之类,盐和酱油醋价格等同,十文钱一斤,她买的大豆油却很贵,和猪肉等价。

    她怕给娘家父母兄嫂添麻烦,几个月来经常补贴娘家,苏家都看在眼里,想让她节俭些,又怕触动她的心事,只能把感激放在心里,憋足了气给她置办嫁妆,苏父专心忙着打家具,也不接其他人家的木匠活了,苏大郎和苏大嫂则拿私房钱给她购置些锅碗瓢盆等小物件。

    此后秀姑不再出门,一边绣花,一边坚持服用归脾汤,气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红润起来。

    转眼间就到了张硕上门送年礼的日子。

第017章 :将嫁() 
按照他们这边的风俗,成亲后夫妻第一次往娘家送礼特别重要,秀姑和张硕此时名分虽定,却未曾成亲,这份年礼没有太郑重,但即使如此,也足够令人侧目。

    四条上等五花肉、四只肥壮公鸡、四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四斤白花花的猪油、四斤白糖、四斤酒、四斤点心、四斤红枣。张硕听儿子说秀姑最近为了调理身子每天用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