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主公要臣死-第1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恶不作!刚刚还在民仓那里放了一把火。原本巡夜的士兵都已经被杀了,府衙里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现在正满大街的抓人呢!”

    何湛一听是出了大事,赶紧套上袍子就往外面走。宫里应该也听到风声,天子脚下发生这种事,还是在姜国使者来访的时候,处理起来怕是棘手。

    一队接一队的士兵开始挨家挨户地搜索,看兵甲装备,其中还有宫中的御林军。

    宁晋竟派了御林军出来?那宫中的防备岂不是削弱很多?

    他心脏怦怦直跳,一股不祥的预感如同浓云一般笼罩在他的心头。他掀起轿帘往后看去,冲天的火光浸透了半边夜空,一时间分不清黄昏黑夜,那片如同晚霞绵延的天际,更像是被泼了一把彩墨。

    宫里灯火通明,传信的士兵比利箭还要快,夜鹰一样飞进御书房。

    铁骁骑和雁北军的几个大将都在御书房中,文官只有一个房岳秀在侧。何湛来时,宁晋正和他们商议此次民乱的事,何湛未让人宣,只在外等候,等到几个大将和房岳秀都领了命出宫,何湛才请见。

    宁晋脸色不好,他沉浸在昏暗的灯光当中,似乎与黑暗融为一体,只有那一小捧烛光照着他阴沉的面容。

    何湛问:“现在形势如何了?”

    “你到朕的身侧来。”

    太监给何湛搬了个圆凳子到宁晋一侧,得宁晋令就叫左右的宫人一同退出去。

    何湛再问:“可查出那帮人是哪里来的了?”

    他怀疑此事与谢惊鸿有关,谢惊鸿前脚刚刚潜入京城,后脚就出了这样的事,可他没敢轻易将谢惊鸿来京一事告诉宁晋。

    他怕他跟谢惊鸿私下会面,会让宁晋起疑心。

    金远晟还活着,宁晋留他一命,若说跟何湛没有半点关系,连何湛自己都不信。何湛早就知道杨英招疑心他,可杨英招始终没有铁证证明何湛和杨坤的死有关,但金远晟却是个活生生的人证。。。

    “鹿州的流民。景昭帝在时,对鹿州流窜过来的百姓很宽容,放任他们在京都生活,可他们再怎么说也是外客,在京都大多生活困苦,不少的人沦落成乞丐。这次他们联合了不少人,其中大部分就是饱受饥饿折磨的人民,策划了这场民乱。朕已经派人前去平定,也召了丞相负责民间抚慰一事。”

    何湛皱起眉:“鹿州?”何湛始终担忧此次民乱只是谢惊鸿对付宁晋的先声,纵然再怕宁晋疑心,却还是说了句:“谢惊鸿已经到京了,臣怀疑此次民乱跟他有关,皇上可以顺着这条线去查一查。臣怕谢惊鸿还会有其他的动作,还是将御林军尽早调回宫中为好。”

    “朕知道。”

    何湛抬眼,疑惑地看向宁晋。宁晋说:“朕知道你跟他见过面,也知道这次民乱跟谢惊鸿有关。”

    “臣。。。不明白皇上的意思。”

    “可无论如何,朕都信你。”

    何湛沉了口气。

    “只是朕有些难过。”他渐渐迫近何湛的面庞,“这么多天,叔都不肯来见朕,也不肯将谢惊鸿来京的事告诉朕。”

    “皇上。。。”

    他亲了亲何湛的唇,手指滑入他的发间,这个吻辗转至深,直到何湛的呼吸渐渐变得紊乱,宁晋才放开他。

    “朕都快杀人了。”

    宁晋长叹一口气,眉宇间渐渐浮上些倦怠:“何湛,你说究竟是我不信你,还是你不信我呢?”

    何湛颤着唇,始终没有将金远晟的事问出口。

    宁晋将额头半抵在何湛的肩上,方才说:“叔,你多来宫里陪陪我好不好?只有看见你,我才安心。”

    遇见何湛之前,他什么都没有,什么也留不住。

    “好。”

    宁晋勾笑,唇缓缓移到何湛脖颈间流连。

    此民次乱参与的人数高达两百多人,士兵和衙役一同去搜查逮捕的时候已经晚了,到最后抓到手的还不到一百。全城陷入极度的恐慌当中,调查仍在继续。

    之前因宁晋下令要重审忠国公府一案,秦方被调任回京,现在已在赴京的路上。宁晋按着何湛的意思,将其重新擢升为大理寺卿,回京先处理民乱的事。

    秦方先使者团来京,随行的还有杨英招。听宁晋说秦方被贬到抚衢县之后,杨英招后脚就跟到了。岚郡王在杨英招面前服毒自杀,秦方担下全责,为此被贬职,杨英招对此愧疚不已,果断向宁晋请辞,到抚衢县保护秦方去了。

    两人回来时,杨英招的眉眼比以前更厉了,眼神比刀子都要锋利。听属下将民乱的事一一陈述,杨英招向宁晋请示道:“师兄,我在清风道观中救济过不少乞丐,或许他们知道点线索,不如先让我去查探一番。”

    秦方道:“我也去。”

    杨英招说:“事态紧急,大人不如先跟谢惊鸿这条线,等到时候抓住他谋乱策反的证据,面对姜国使节,我们会更有利一些。”

    秦方点头:“好。这件事必须在姜国使节来临之前查出来,否则他们拿此事来诟病新皇,只会让朝廷动荡,百姓不安。”

    两人多年合作,似乎培养出别人难及的默契,一言一语都契合得很。

    宁晋首肯,擢令秦方调查此案,并让杨英招继续统领铁骁骑,襄助秦方。

    春风吹过风临大关,携姜国使节一同入皇城地界。

    秦方和杨英招为了不让百姓恐慌,秘密逮捕犯人,很多乞丐受过清风道观的恩,对“同行”中有人犯下此等大罪更是不齿,但恐于他们报复,一直都不敢跟官府合作,可秦方嘴皮子上下一动,就将他们说得有些动摇,加上杨英招在旁保证铁骁骑会保护他们的安全,乞丐终于松了牙关。

    制造民乱的二百多人逐一落网,大家纷纷指认其中一人为罪魁祸首,可那人却什么都没有供出来。尽管对他们用了大刑,他们也未曾指认是谢惊鸿。

    这件事终是不了了之。

    宁晋为安抚民心,调动雁北军和铁骁骑一起拉着这群人游街示众,并贴出告示广布天下。

    此事来得突然,平息得也快,何湛代宁晋走向城墙,言此事是有人故意策划,意图扰乱民心,明话暗话都在指向即将入京的姜国;又言宁晋兢兢业业,一直要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得新皇领召,朝中为靖国安定上下齐心,才能迅速破获此案。

    百姓见城墙上的摄政王形销骨立,眉宇间可见憔悴之色,可见朝中的确将百姓安危放在心间,叛乱所带来的恐慌逐渐被归属感所取代。古言阴阳转换的道理,大致如此。物极必反,月满则亏,这次处理得妥当而迅速,皇都也因祸得福。

    至少皇都百姓此次会一致对外。

    查不出最终结果不要紧,管他这次叛乱是不是姜国策动的,现在已经是了。

    何湛选秀一事不再是焦点,他也因此落得清闲,每日去宫中陪着宁晋,倒不用真去做什么,在御书房里找本书打发时间。宁晋看折子要看好久,但时不时会看何湛一眼,看他还在,就继续再看折子。两人不用说话,就能在一起待一天。

    太监送了润喉的银耳羹来,宁晋照例先问何湛:“叔要不要喝一碗?”

    何湛的确是有些渴了,将宁晋递过来的银耳羹接过,喝得时候瞥见宁晋手边放着一页字,疑而问道:“这不是宁恪写得么?”

    “他想叫朕看看。”

    这下何湛更惊了。从前皇位之争,宁恪连个角都够不到,他也没有要争的意思,宁晋和宁恪很少有交集,但即便如此,宁恪绝对是看不惯宁晋的,为何。。。他的字会出现在御书房?

    宁晋说:“前几天看他练剑,有模有样的,朕就教了他几式。他还小,好学心强,那天支支吾吾要朕看看他练字,朕瞧着写得还不错。”宁晋将宁恪练习的字往前放了放,说:“练得是周字,内敛温谦,还有点儿他自己的张牙舞爪,叔觉得如何?”

    何湛:“。。。。。。”

    何湛不知怎么该跟宁晋解释宁恪这个孩子,连他自己都吃不准宁恪,现在他也吃不准宁晋了。

    宁晋是个寡情的人,尤其是在亲情这方面,没道理。。。宁晋会突然将宁恪看上眼。

    何湛顿半天,才道:“恩。。。他也不小了,明年就及冠了。”

    宁晋说:“这次姜国使者来,朕想让他去迎接,叔意下如何?”

    何湛低头请示道:“臣不太明白皇上的意思。”

    “他是个人才,也想保住自己和淑太妃在宫中的地位,朕何不给他这个机会?况且,叔不是一直很喜欢他吗?”

    何湛:“。。。。。。”也不知道宁晋哪只眼看见他喜欢宁恪了。

    只不过宁恪上次问他关于杀人的事,他似乎对他背后的人有了怀疑之心,可知宁恪已经开始正视自我的身份和价值。何湛觉得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时机,故而才时常去宫中教他念书习武。

    “四殿下是您的弟弟,若有亲族为皇上效力,也是一桩好事。”

    宁晋笑了笑,歪头看着何湛,却没再说话。

第125章 计谋() 
宁恪年纪尚轻,做事却十分稳当。宁晋派他去迎接姜国使节,何湛放不下心,派人一路跟着,据人来报说宁恪面对姜国使节不卑不亢。景昭帝所言的皇族风范,总能在宁恪身上寻着一二。

    谢惊鸿作为使节团的首领,与四公主魏瑶一同入宫,因之前民乱一事没能抓住谢惊鸿的把柄,也因此事被迅速平息,双方都未占得上风,一顿迎接宴吃得人战战兢兢,好在双方都相安无事。

    谢惊鸿以民乱为由,请宁晋将魏瑶留在宫中,以防姜国的四公主在靖国出了什么意外,言下便是要牵线搭桥,将魏瑶许配给宁晋为妃。

    宁晋笑了笑,允魏瑶住在宫中,却是给她挑了个最僻静的宫殿,别说宁晋不常去,便是在宫门口路过的奴才都没有几个。

    魏瑶几日下来不哭不闹,安安分分的,有闲心时寻了处竹林抚筝。

    筝声传得很远很远,时而静缓时而急促,泠泠如石上清泉,飒飒如高岭之风,原是在皇宫这种雕栏画栋的禁地,她的筝却有几分空山的寂寂渺渺。

    “谁在弹琴?”

    宁恪游龙式一收势,就听竹林方向传来的乐声,不禁问了句。一旁的太监说:“哦,应该是姜国来的四公主。”

    “四公主?”宁恪皱眉,“姜国的使节团不是随皇兄去春猎了吗?为何四公主尚在宫中?”

    “四公主舟车劳顿,这几天一直在宫中养病,所以就留在了宫中。”

    宁恪说:“倒显得靖国招待不周了,去请太医再去看看四公主的病,让他们好好诊治,不许怠慢。”

    太监说:“今天摄政王已经吩咐过了。”

    宁恪脸上浮了些笑,不常见,叫太监看得一愣,笑容转瞬即逝。宁恪问:“师父。。。没去吗?”

    “摄政王身子一直不大好,春猎兴高是不假,总是折腾人的。”

    宁恪点头,想去将官员进献给他母妃的一味灵芝讨来,送到忠国公府去。他从不是个服帖的人,不过念在何湛之前没少为他费过心,这点心意也是应该的。

    脚步还没迈出去,只闻竹林中的筝声忽得变了一个曲调,杀伐之气腾腾而来,声动天地,明明只有筝声,却好似将所有的一切都拉回血腥的沙场,嘶吼声、马蹄声、战鼓声、兵刃相接声一应俱全,急促若飞瀑坠地,激昂壮烈。

    连那太监听这筝声,都不由感喟一声,忌惮主子在场,没敢作出评价。

    宁恪狠狠拧起了眉,挥手遣人退下,独自一人提剑往竹林的方向走去。

    这筝声太过熟悉。

    前几年,他的“义父”会常来宫中,好似铜墙铁壁都挡不住那个人。

    义父常会给他带来他从未见过的东西,宫里那么多规矩,在义父面前都不用守。他说规矩是人定的,人要活得好,必须要成为制定规矩的人。宁恪少时乖戾非常,越是要守规矩,他就越不想守,嬉笑怒骂全凭个人意愿。周围的人见了,没有一个不斥责他的,就连那些个奴才,面上恭恭敬敬,私底下仍说他不懂教养。

    唯独有义父,常叹他为真性情,在他身边,宁恪能做他想做的任何事。

    有一次,他说他想出宫,义父只说需要些时间。他不知道义父做了什么,可他没等多久,义父就真得能带他出宫了。宁恪自小在深宫长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宁左的太子府,京都多少繁华,他是连见都未见过的。

    义父于他而言胜过亲父。

    他私自出宫多次,曾与义父身边的一名唤作雪仪的女子交好。雪仪比他大上几岁,虽常带着面纱,但眉眼温柔,颇像宁恪的母妃,宁恪少时见了心中不免亲近。

    宁恪性格乖僻,雪仪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