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携美女闯三国-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卓沉默了,难道只有任人宰割了吗?董卓的文臣武将,也都默默无语,他们感到是那么的无助。

    赵云只五千兵马,在董卓的心脏地带,旁若无人的穿行,令其兵马威风扫地,自信心遭受致命的打击。

    得知赵云威震京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数万大军束手无措,如今携余威直奔怀里。

    郭汜感受到莫大的威慑,他城中不足万人,再不趁早逃亡,恐再难活命。郭汜弃城而逃,李傕也不再耽搁,两将争先恐后,败回到了长安。

    “我全盘败退之时,便是李毅大举进攻之日,如今虽数万大军,聚于长安城,但鱼龙混杂,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一败再败,军心士气沦丧殆尽,李毅、马腾合围之时,便是长安城破之日!”经两年的对垒,李儒对张英的策略已经吃透,他对己方的近况也了然于胸。

    知李儒不是危言耸听,如今兵无斗志,虽能集中五、六万兵马,却十不抵一,一战而败已成定局!不过董卓仍不死心,他用祈求的目光,望着面前的救世主。

    李儒早已胸有成竹,不过他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计策歹毒令人难以置信。李儒说出了毒计,在场之人无不惊骇。

    不过董卓却是例外,他目露凶光,遥望着远方,沉默了良久,终于爆喝一声:“就依文优之策而行!”狂怒的董卓拔出了七星剑,将身前的案几劈为了数段。

    一个狂人和一个疯子一拍即合,将一条匪夷所思的计策推出执行。随着董卓传下命令,各路兵马依计而行,长安周边各县鸡飞狗跳,哭爹喊娘。

    右扶风大捷传至华阴,张英见时机已经成熟,她微微一笑道:“董军新败于马腾和张英,其士气沦丧,将士斗志全无,我军出兵的黄金时期到来了!现传令三军,立即兵进长安。”

    张英成竹在胸,早做了战略调整,令华雄驻防弘农,统领后方事务。李蒙兵驻潼关,确保大军退路,粮道畅通无阻。樊稠虽归至李毅帐下,但其忠诚度存疑,因此迟迟未得重用,此次终于粉墨登场,接替华阴防务,保障前沿兵事。

    一切安排妥当,李毅、张英、于冰统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兵出华阴,直奔帝都长安。

    大军行出数十余里,便遭遇异常情况,数以万计的民众,哭喊着叫骂着扑奔华阴。

    得到斥候回报,李毅等便皱起了眉头,不知郑县究竟发生了何种情况,什么灾害能使民众大批逃亡?李毅等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不想新丰、霸陵、蓝田等地斥候纷纷返回,送回了同样的消息,各县均涌出大批难民,皆往一个方向——华阴奔来!

    疯了!真的疯了!这么多民众涌向华阴,难道他们得知我劫了董卓的宝贝?全部想分一杯羹?

    董卓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李毅越想越乱,他胡思乱想间,只听张英愤然道:“董卓丧心病狂,竟然用难民压垮我建州军!”

    听了张英之言,李毅这才恍然大悟。不过李毅立即陷入迷茫,这策略歹毒之极,却是伤敌三分,自损七分的阴毒之计。董卓费尽心力,从洛阳迁民至长安,如今又抛弃了民众,他真是黔驴技穷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 李文优毒计困义师() 
面对这诡异的计策,李毅三人出现了分歧,张英想良久道:“董卓自断经脉,我便趁机兵至长安城下,将他的丑恶嘴脸公之于众!长安军民得知真情,必引人神共愤,一战克城擒拿老贼!”

    张英之言可行,但民众阻道影响进兵速度,不知要几日能到长安城下,而十数万甚至十数万百姓涌至华阴,他们何以生存?李毅犹豫半晌道:“英儿之策甚善,但百姓将如何安置?我们带走全部人马,留给李蒙、华雄万余兵力,能妥善照顾民众的生活起居吗?”

    “几十万民众,生活用品全被剥夺,只是带着一张嘴,来分自家的资源。这残暴、无耻的****,竟然想出这等歹毒的主意!真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于冰负责后勤,她深知这几十万民众的压力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去年秋季所收粮食虽多,怎够这么多人耗费?她犹豫片刻道:“董卓洞悉我们走亲民路线,才出此下下之策,逼迫我知难而退!”

    “决不能令董卓得逞,就算再耗一年半载,也要把他根除!”李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这个辛辣的主意,并不是董卓的手笔,他心狠手黑,脑袋却不灵光。知我者李文优也,李儒搜肠刮肚想出此计,无论我们去留,他终能胜出一招!”张英也显得十分无奈。

    大批难民涌来了,从初时的几万,上升到十几万,直至几十万,面对严峻的形势,张英收起了铁石心肠。什么攻击长安,如今便是董卓反攻倒算,李毅也只能闭城不战。于冰也放弃了不切实际的思路,若真是弃民众而走,李毅多年经营起来爱民如子,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形象,立时毁于一旦。

    派出快马报与赵云得知,令其速令兵马撤回华阴防守。同时将面临的窘境通报马氏父子,让其好自为之,能守住槐里最好,若是守不住,便视情况撤兵,等待再次择机进攻。

    有赵云镇守前沿,李毅等终于能全力以赴安置难民了。本想众百姓也许能留下后手,不想抽样调查的结果出来,董卓、李儒合谋的计策歹毒之极,所有百姓家的粮米,要一粒不漏的献出,否则将面临家破人亡之残局!被迫交出粮食,由于时间仓促,极少能转运至长安,大部分被官兵付之一炬,化为灰烬了!

    有敢私藏粮食者杀无赦,许多民众因此丧命,最终私藏粮食百不足一,且所藏粮米微不足道,不值得劳师动众往返奔波。

    几十万的庞大军团,聚拢在华阴至潼关之间,挤满了所有房屋,撑破了许多营帐,依然有人风餐露宿荒野。那拥挤不堪,哄哄嚷嚷,混乱的场景令人无法想象!吃喝拉撒睡,便令李毅全军忙得不可开交。面对巨大的压力,必须早日想出应对之策。

    疏散,尽快的将这些百姓疏散至弘农,那里被董卓迁成无人区,只有深山才留下几户人家。迁徙百姓的工作,在首日便已经展开了,但百姓行动缓慢,尤其粮食供应不利,令饥民难于奔行。

    董卓为李毅好好的上了一课,如何安抚民心,令李毅焦头烂额,他奔赴各处,对百姓做出保证:“不管面临的艰难困苦有多大,只要有我李毅一口吃的,就不会让大家饿死!”

    百姓生命有了保障,发出一片欢腾之声,李毅仁爱宽厚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众人心间。李毅成了百姓支撑下去的守护神,他们忍着饥饿,等待着好日子尽快到来。

    好在大军进发在即,从弘农调运大量的粮食,支撑着局面。不过这也只能保证,几十万民众不至于饿死,每日喝上两顿稀粥。随着百姓的动迁,关中减小了压力,但粮食也几乎消耗殆尽。

    每日调运粮米不辍,由于运力有限,难于满足百姓的嘴巴。如何尽快疏散百姓,才是当务之急。走了一段弯路,终于改弦更张,回归了正途。为了使饥民能够有力气行走,沿途之上每隔十几、二十里,便设立一处粥棚,一天之内连续不断的熬粥并分发到每个路过的饥民手中。

    饥民能填饱肚皮,情绪得到稳定,行走的速度终于有了改观。随着地表温度一日高过一日,夜宿荒野的滋味,也能够忍受。鞋子穿烂了,将士们献出战马,衣服破了士兵们取出针线包

    军拥民民爱军的故事比比皆是,随便讲出一个小故事,都能令听众泪水盈盈。

    屯田一年的收获,可供将士维持两年,因粮食富足,送十万斛引诱于夫罗出兵,不失为上策。但如今待哺之口徒增将近十倍,当初的决定变得有些草率行事了。

    粮食短缺已成定局,不采取自救,便无法支撑到秋季。荆州少有祸乱,民富粮足,是一个天然粮仓。李毅金银财宝不可胜计,大量外购粮食,填补军民的消耗。

    “我与刘表的关系平平,不过购买粮食,可令其从中渔利,他不会错失大捞一把之良机!”于冰献策往荆州购粮。

    “派人远涉荆州,再经南阳回奔弘农,长途贩运消耗巨多,浪费尚不足惜,但运输效率低下,才真正令人担忧。”张英讲出了心中的忧虑,不过未经过实践检验,还不清楚运粮的损耗率。若没有分段运输的经验,损耗太大恐难以为继了。

    采买粮食的队伍派出去了,但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致使效率不高,所采购的粮草显然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见远水解不了近渴,全军上下只能选择一条自力更生之路。

    除了留下赵云带领本部人马防守华阴,将余下将士以伍什为单位,分散于各处,令其带领饥民从事生产自救。百姓也按照乡、屯、里,进行了编制,分布于弘农的各县。按照人丁将土地分到百姓手中,而此时已到一年一度的春耕播种之季节,李毅将种子发到军民手中,带领百姓抢墒耕作。(。)

第四百五十五章 空前灾难自力更生() 
天才壹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五谷杂粮基本上是春种秋收,如黍子、荞麦等生长期短的作物,要延后几个农时播种,而谷子也有一样叫“六十天还仓”的品种,李毅为了作物能够早成熟先收割,也顾不得农时,更不管其收成好坏,将能找到的生长期短的农作物,都一股脑的埋进了土中。

    黍子、荞麦以及六十天还仓虽是早熟作物,但也得等两个月以上,才能吃进肚中。李毅经过粗略估算,明白自己所能筹集的粮食,绝对维持不了如此长的时间。要保证百姓不被饿死,在春耕农忙之后,不得不发动军民向大自然索取食物。

    凡事靠近山林的军队,便成建制的进入深山,射猎飞禽野兽;临近河流的军民,则结网捕捞鱼鳖虾蟹;附近有野生树木的,就采摘野果及菌类;最贫瘠的地区,总还可以挖掘野菜总之集思广益,只要想出办法,李毅等便付诸实施,如此军民生活水平大有改观,已从初时减量到一天一顿稀饭,增回到每日两顿,而且常有野味改善滋补。

    董卓丧失了几十万民众,初时痛彻心扉,当他探知李毅全军忍饥挨饿,便在长安窃喜,并洋洋自得的对手下将士道“看他李毅能忍耐多久,几十万张嘴,总有他放弃之时!”董卓并对李儒大加褒奖。

    见李毅虽被饥民拖住,董卓本想趁机惩戒马腾,但李儒劝告道:“华阴与长安近在咫尺,骑兵用不一日便兵临城下,李毅诡计多端,主公出兵扶风,恐是有去无回!”

    董卓想了半晌,终是想不出谁有一击而败马腾的能力,也只好悻悻作罢。董卓的长安城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他便悠然自得,又开始了恣意享乐的生活。

    本想李毅迟早会放弃,没想到弘农的生产自救,搞得轰轰烈烈。得知李毅要打一场持久战,董卓像泄了气的皮球,瘫软在榻上。

    李儒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建议道:“李毅购粮于荆州,只要我主出使刘表,便可切断李毅的命脉!”

    “先生此言甚是!”董卓已是言听计从,他曾派人亲近刘表,却热脸贴了冷屁股!怎么让他就烦呢?无非是封官许愿!但刘表抱着宗室的牌位,不肯轻易就范!还能有什么办法?

    看出了主公心中的忧虑,李儒微微一笑道:“李毅虎狼之师,联合刘表夹击,他不会轻易协同。但此次只是停止与李毅的贸易,应不费吹灰之力!”

    虽然李儒的语气斩钉截铁,但董卓脆弱的心,已经承受不起伤害。董卓没了初到京师,妄行废立的霸气,便是自信心也极其不足。死马当作活马医,董卓抱着试试看的心里,派人出使刘表。

    李儒亲自请缨前往,令董卓大干感欣慰。果然李儒不负众望,他以三寸不烂之舌,陈说:“若李毅取胜,将尾大不掉,荆州危亡难安!”

    刘表将信将疑,但他手下谋士蒯越,对两人的说法表示赞同。蒯越道:“李毅非等闲之辈,若任其做强,荆州必首当其冲,沦为其兼并之地!我主只需已荆州缺粮为借口,禁止粮食外流,便可不落口实!”

    蒯越字异度,襄阳中庐人,乃荆州南郡望族,刘表之得力谋臣。闻蒯越之言,刘表欣然接受了李儒的忠告,传令封锁各路口要塞,禁止商贾往来。

    “荆州牧刘表断我粮路!”

    弘农刚刚有所起色,失了外购粮草,却是雪上加霜。李毅面色阴沉可怖,他咬牙切齿道:“刘表可恶至极!我要尽起人马,拿下他的荆州,以解我粮草之危!”

    “罪魁祸首乃是董卓,哥哥莫要中了他挑拨离间之计,不分青红皂白,无端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