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携美女闯三国-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的落脚地,我等晚生小辈便登门拜访。”

    “这老朽自然记得,只是三位小友事务繁忙,能来一人,老朽就喜不自胜了,三位齐至,老朽难免有受宠若惊之感。”蔡邕半认真开玩笑的说道。

    “一切事务已经安排妥当,我等才敢离开建平,这一点请老先生放心。”恐蔡邕多心,李毅忙解释了一句。

    蔡邕心中又是一惊,这三位年轻人,可真是了不起,打下一片天地不说,还招揽了一批能人志士,可以放心大胆的远行数千里,真是不可思议。

    张英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见蔡邕有些心动,她便不露声色的岔开了话题:“我等临别之时,曾托付要事,不知老人家进展如何?”

    “若是小友不提,我都给忘了,在这乡野山村,老朽百无聊赖,只有默书誊写打发时日,这书籍虽不如从前,但几位小友看上一年半载却不成问题。”蔡邕带着几分自豪之色,将手一伸,引三人来至书房。(。)

第二百三十七章 蔡伯喈难为年轻人() 
“客人来了,琰儿还不过来见礼!”三人随蔡老转入书屋,见一女孩端坐角落,正捧卷垂苦读。([蔡邕笑盈盈的上前一步,轻拍了一下女儿的头,以三分责备七分怜爱的语气道:“客人来了,琰儿还不见礼!”

    听到父亲的呼喊,女孩抬头凝望,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十分的灵动可爱,她先是一愣,紧接着露出惊喜的神色,噌的一下蹦了起来,将书弃在一旁,拍着手呼道:“水寒哥哥,文苑哥哥,还有清刚哥哥,原来是三位大哥哥光临寒舍,咱家来了贵客,爹爹不告知琰儿,却要无端责备!请三位大哥哥评评理,是琰儿错了,还是爹爹的不是?”

    蔡邕看了眼李毅、张英和于冰,他指着女儿笑着道:“这丫头,越来越不像话了,居然反咬一口,还怪起为父来了!”说完却哈哈大笑起来。

    当年,于冰将蔡琰当亲女儿般看待,与其亲密无间,小蔡琰便受其感染,哥哥,哥哥的叫个不停。

    如今蔡琰触景生情,又想起当年之事,不禁脱口而出,又叫起了哥哥的称谓。

    蔡邕老来得女,对蔡琰极是宠爱,管束的并不严格,却给了她一个轻松成长的环境。今日蔡邕心情大好,他用慈祥的眼光望着女儿,任她随意挥,也不加拦阻。

    于冰也愣了一下,她的记忆里,蔡琰还是那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但两年多的时光,那个小孩长大了许多,已经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呆了片刻的于冰,还是满脸笑容的奔了过去,一把将蔡琰抱了起来:“两年不见,琰儿长得越漂亮了,哥哥几乎都不敢认了!”

    “漂亮吗?不过客人都这么说,那大概不会差吧!”蔡琰充满了自豪,她小嘴微翘道:“水寒哥哥,我们还玩藏猫猫的游戏吧!”

    “好啊!”于冰正为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而愁呢,听到小蔡琰的提醒,心中暗自欢喜,当即一口答应。

    在欢声笑语中,于冰带着蔡琰走出来书屋。见两人依旧相熟,不论是蔡邕,还是李毅、张英,都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蔡邕满面笑容的望着女儿离去,这才回转身形道:“两位小友,这便是老朽的藏书。”说着便走近书架,为张英和李毅介绍起来。

    这满屋的书籍,凝聚着老人的汗水与辛劳,大部分都是他誊写的,还是一少部分,是富春县城的几位世家,得知了蔡邕隐居于此的消息,慕名拜访,相赠的书籍。

    张英在建平之时,对书籍充满了渴望,但边塞之地,寻到的书极为有限。而如今藏书满屋,经史子集,无所不有,诗词歌赋,无所不包,令张英胃口大开,爱不释手。

    对这些文科书籍,李毅提不起兴趣,尤其是撰写文章的繁体字,他辨认起来也十分吃力,就更加索然无味了。

    李毅远远的落在二人后面,恐老人家伤感,他悄悄转到了一个角落,漫不经心拿起了一本书,本想做为伪装,不想翻开之后,却来了兴致。

    蔡邕博学多才,可不是浪得虚名,他文史书法等方面成就非凡,在杂学上也有所涉猎。

    九章算术!李毅回看封皮后,心中一阵暗呼,他重新又打开翻看,心中不停的默算。几年来,接触不到数理化,李毅感觉这方面的能力有所退步。不过应付这初级难度的算术题,还是手掐把拿的,看了几道之后,便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昔日的状态重新找了回来。

    接下来就不是轻松了,而变得索然无味起来,做题如同嚼蜡,李毅无奈的摇了摇头,将书放回了原处。

    与九章算术相邻的,都是些术数方面的书籍,李毅翻来找去,他突然眼睛一亮,手谈!是围棋古谱!

    围棋比较高深难懂,其起源于中国,却兴盛于日本。是中日围棋擂台赛,将围棋推向高峰,李毅也是那个时期,学会了围吃,之后一路走下去,成为了围棋爱好者。

    来到汉末这个新世界,李毅很久不下围棋了,不是他不想下,而是找不到对手,不论是甄豫、赵云,都不是他的对手,王仁、刘平等更是一窍都不通。

    一路南行,百无聊赖,李毅自制了黑白子,刻了个十九道棋盘,但张英、于冰被杀得大败亏输,二女连连悔棋,也还是无翻盘机会。后来不得不改玩象棋,再后来便是跳棋、军棋,随着花样翻新,二女才有了转机。

    跳棋能互有胜负,军棋呢?张英的优异禀赋突显,杀得李毅、于冰毫无还手之力。极强的记忆力,极深的分析力,另别人望尘莫及,李毅不得不心服口服。

    李毅翻着古代棋谱,正想入非非,突然身旁响起了熟悉的声音:“清刚也擅长手谈?”

    “哦!”李毅含糊的应了一声,才从思绪中走出:“蔡先生,晚辈的棋艺粗鄙,勉强能玩而已。”

    由于过于专心,蔡邕何时靠近的,李毅一无所知,被他突然询问,慌忙间不假思索的应答了一句。不过李毅说得也是实情,他不知蔡邕的棋力,当然要低调一些。

    “清刚,你的计算能力如何?”蔡邕现术数册子上的灰尘不见了,便知道李毅曾经碰触过。

    李毅引以为傲的便是数理化了,术数只涉及到小学数学,这对于理科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而且刚刚磨过刀,已经达到最佳状态。但在前辈面前,李毅还是沉住气,不敢锋芒太过暴露:“晚生对术数有所涉猎,这几本书中的体型,晚生基本不成问题!”

    喔!好大的口气!蔡邕心中有些不快:年轻人,不能太骄傲,为了你将来少栽跟头,须得给你些告诫:“看起来,清刚是术数天才了!老夫年过半百,自认对杂数还有些研究,却也不敢在人前直言!日前老夫偶遇几道难题,清刚可否助老夫作答?”

    李毅本已极为收敛,若是在两位妻子面前,怎会用这样的语调,必然要大肆炫耀一番。本来嘛,除了数理化,李毅也不剩什么了,在大汉这个重文轻理的社会,若不抓住时机,恐怕永远也没有证明实力的机会,只能日复一日不甘心的做绿叶了。(。)8

第二百三十八章 李清刚显露小身手() 
既然蔡邕有心考问自己,那就要勇于迎接挑战,李毅面带微笑道:“前辈自管发问,晚辈全可一试!”

    这口吻真的撑足了,蔡邕点了点头,心中又加深了一份,定要给李毅一个挫折,他面上还是带着微笑道:“清刚贤侄,老朽即刻出题,你可听好了。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儿时的李毅,曾听爷爷讲过一句口诀:高价乘总物,减去原足数,高价减低价,除得是贱物。李毅嘴角带着一丝微笑,依据此口诀,四乘以三十五,减去九十四,再除以四减二的差。蔡邕刚念完题,“二十三只雉!”李毅脱口而出。

    这么快便给出了答案,蔡邕心中一惊,不过却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称赞着李毅年轻,头脑灵活,反应速度快!

    不过蔡邕却瞄准了下一道题,将难度提高了一截,他嘴角带笑读出来题目:“今有池方一丈,葭深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

    李毅恐怕出个一差二错,他早将棋书放于一旁,全神贯注的听题。谁知蔡邕读得飞快,根本不给他思考的机会,待蔡邕读题完毕,李毅却呆愣在一边傻住了。

    难不住了吧!年轻人,话要适可而止,不能说得那么满,丝毫回旋余地都没有。

    蔡邕不怀好意的看着李毅,正等待他低头认错,便可顺理成章的进行一番说教。

    这也怪不得李毅,他三人各有所长,必然分工负责,发挥自己的长项,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建平打造成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若是各用所短,那盖房必倒,修路塌方,煮饭夹生,对敌必败将一事无成,寸步难行。

    最初来源还信誓旦旦的要学好古文,但后来每遇出文告、条例、政令,自然由写出一手漂亮软笔字,才华横溢的张英负责,自不用李毅操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久而久之,李毅的古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退步了。这便是他不明题意,一头雾水的原因。

    李毅窘迫至极,原形毕露之时,大救星张英赶到了,她早就发现了李毅不正常举动,但知夫莫如妻,这难懂的古文,李毅看一眼就头疼,他退走也是正常。

    不过大出张英意料,李毅并没有走出书屋,反而捧卷爱不释手,她脑袋急转后终于明白,李毅定是找到了他喜欢的书籍。这样也好,否则李毅、于冰都借故离开,那老人家岂不是大为扫兴?

    张英是凭空想象,蔡邕却清楚书屋的格局,见李毅躲在一角,翻看他的杂学,这些旁门左道少有人涉猎,而李毅却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不引起蔡邕的好奇心才怪。

    一老一少的谈话,都难逃张英的耳朵,当听到李毅那有所收敛的狂妄之言,张英知道一场考较不可避免了,恐李毅出丑,不禁慢慢靠了过来。

    果不其然,李毅卡壳了,张英是又好气又好笑,但夫妻一体,绝不能看笑话,她莞尔一笑道:“题中的葭是我们常说的芦苇。这道题意是:有一个边长为一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的正中央长着一根芦苇,芦苇露出水面一尺,若将芦苇拉到一边的中点,芦苇的顶端恰好触及水面,问水有多深?芦苇有多长?”

    这道题的难度全在题意难于理解,有张英的解说,李毅略思路豁然开朗,他微微一笑道:“这道题十分容易,芦苇是斜边,芦苇减一尺是一条直角边,另一条直角边必是五尺,五五二十五,正好是十三与十二的和,长的毋庸置疑是斜边,即芦苇长十三尺。余下的是一条直角边,即水深十二尺。”

    张英还未读完题目,李毅便知逃不出勾股定理的范畴,而此题明显是一个特例,他脑中一闪,便想到了二十五拆成十二与十三,几乎不用计算,便给出了结果!

    在张英解释题目的同时,她的脑子也在思索,刚想到用勾股定理求解,李毅就公布了答案。张英不禁暗自叹息,二人的差距之大,有如日月之辉。张英不由得脱口赞叹:“哥哥的思路不亚于昔日,张英只有甘拜下风了!”

    不但是张英知难而退,蔡邕也是口服心服。他年龄偏大,计算能力大不如前。但蔡邕清楚,就算他年轻二十岁,也达不到李毅的速度。

    不过蔡邕还是有些不甘心,他定要找回颜面。翻了翻书本,习惯的找到一道问题,似笑非笑的读出题目:“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绠不足,如乙一绠;乙三绠不足,如丙一绠;丙四绠不足,如丁一绠;丁五绠不足,如戊一绠;戊六绠不足,如甲一绠。如各得所不足一绠,皆逮。问井深、绠长各几何?”

    李毅眉头紧皱,心中暗骂道:什么烂七八糟的,简直就是一大堆屁话。李毅根本理不出头绪,他万般无奈的把目光投向张英。

    也亏得张英记忆力奇佳,这么长的题目,她也能一字不落的印在心里。张英莞尔一笑,也不多废话,直接翻译成白话文:“五家人共用一井,甲用绳量井深,绳子的二倍尚且不够,所缺的份额恰好等于乙的绳长;乙家的绳子三倍尚且不够,所缺恰是丙的绳长;丙的绳子四倍尚不够,所缺恰是丁的绳长;丁的绳子五倍尚不够,所缺恰是戊的绳长;戊的绳子六倍尚不够,所缺恰是甲的绳长;问井深绳子名多少?”

    这道题真够绕的,李毅边听着题目,边暗中思量,尽可能找出窍门来。但张英话音落地,李毅仍无迹可寻,他摇了摇头,不能浪费时间了,有可能这道题他就不是特例,还是用笨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