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携美女闯三国-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王城已经掌控在李毅手中,那么扶余王的印信,也自然落在李毅手里,可以任意而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至于不知去向的槐头,则由素利亲领兵马一路追赶,但追到扶余极北,也没有寻到老家伙的踪迹。无奈间,素利只好打道回府。

    素利返回扶余,其全境大部分为李毅所掌控,都是用和平方式所得。每接管一城,便释放所有奴隶,分配无主土地,成了临时维护队,竭尽所能让其尽快走上正轨。

    扶余国所占之地,正是沃野千里的松辽平原,其人少地多,除去奴隶主圈禁的地域,所剩之地数不胜数,随意找一片土地,便可满足获得自由的奴隶。世代遭受压迫,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能有自己的土地,以至于耕作技术都没有全部掌握。

    好在李毅有充分的准备,将军队化整为零,汉兵教授耕种,鲜卑人则培养自由人的畜牧技能。十数万奴隶,由万余将士手把手,口对耳的传教,十对一的比例,落实下去并不困难。

    这是面对肯于接受现实的奴隶主,只要求他们释放奴隶,而房屋、田产、牲畜等一切财物都受到保护。

    但也有少许例外的,其实力比较强,或者不甘心失去作威作福的好日子,而拒绝尊从王命,与李毅对抗到底。

    面对这些顽固分子,李毅予以坚决的打击,或施展巧计破城而入。或激化阶级矛盾,离间奴隶主、奴隶的关系,让其产生内讧,再趁机攻破城池。只有极少数未能智取,因其力量薄弱,形不成有效的威胁,被李毅集中兵力强破之。

    对这些负隅顽抗的顽固分子,其首恶必须铲除,其家财抄没充公,土地也全部没收。这样的结果,是李毅三人最想看到的,也是最为彻底的,但所付出的代价却是不小。耗时耗力,流血牺牲,若是人人效仿,全部顽抗到底,李毅军将深陷泥潭,没有两三年绝对离不开这个松辽平原。

    这可是早已列入计划,打造富足平稳的大后方,若长时间战乱,将打乱李毅的一切部署。

    本着以大局为重的战略眼光,忍一时之气,留下些尾巴,也无可厚非。任哪一个智者,都不会选择另一条不智之路。

    春去夏来,李毅掌控了全局,扶余王爷获得了部分自由行动的权利,可以在有监视的情况下,于扶余城内走动,但绝不能踏出城池半步。

    赫拉与少许扶余旧臣,也识时务的投奔了李毅,如此一来可谓大局已定。而且最为忠诚可靠的薛信,带领着一众汉族官吏,也来到了松辽平原,准备接管军政要务。

    寻找合适的守护神,让李毅等伤透了脑筋,介于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松辽平原是必须牢牢掌控的,绝不容许出半点差池。又由于松辽平原距离建平不近,在交通、通信等诸多不便的汉代,要想将其控制在自己手中,守将必须忠诚可靠,因而惟命是从的薛信是不二人选。

    但薛信的弱点也很多,他知识贫乏,没有什么创造性。不过建平的军政两界普遍如此,在李等人心目中差强人意的薛信,却不会遭到非议。另外薛信的脑子不够灵活,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差,不过这也是建平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说人才匮乏,始终挂在李毅的嘴边。

    薛信适应了一段时日,三位师父千叮咛万嘱咐,将这么大的家业,托付给一个粗人,真的不放心那。

    好在薛信肯于学习,读书识字基本不成问题,计算也有所精进,这在建平军政中也是响当当的,其进步有目共睹。

    薛信有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自开春以来,薛信便忙碌搬迁工作,大批的百姓从丘陵转往平地,要为其安排驻地,建造房屋,还要分田卖种,帮助其进行备耕工作,忙得是不亦乐乎。

    这一切都由薛信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他基本符合了统御一方的能力。而李毅曾许诺,只要薛信读书识字,将来总有一日,让他人前显圣,不想这么快便兑现了诺言。

    如今薛信终于如愿以偿,他志得意满,当然是干劲十足。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薛信也琢磨着一炮打响,在师父们的面前露露脸。薛信将搬迁工作移交给宋智,带着属下千里迢迢,赶往松辽平原。(。)

第二百二十九章 制定战略锤炼人才() 
自李毅占领扶余城,已将该城改名为伊通城。薛信到达后,被任命为伊通县令,薛信终于能与宋智平起平坐,当上了一县之令,真是志得意满,乐不可支。

    张英知道薛信经过逐渐的锤炼,一年多进步神速,但他心粗的弱点难于在短时间内改掉,对他还是有些放心不下。曾敲打薛信:“师父们信任有加,才把这重要位置交到你的手上,这个乌纱帽虽小,但你肩负着责任重大!不要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就臭美得忘乎所以。如果你惹下祸端,随时随地都会摘下你头上的帽子,让滚回老家去!”

    “薛信不敢肆意妄为,定尽心竭力,将伊通县治理得繁荣昌盛。”薛信毕恭毕敬,不敢有半分不敬之色。

    张英是敲响警钟,让薛信有所顾忌,不要以为天高皇帝远,便可以为所欲为。同时也是督促他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所辖这十几万人口,能够多福多财。

    建平缺乏人才,李毅三人早就急在心里。自安定下来,就派人前往临近的几个郡县,招揽有识之士,以为己所用!但那些名门望族,都以名士自居,没有人肯来建平这穷乡僻壤,而穷人家的孩子,谁又读得起书?派出的几批人手,或是无功而返,也许带回些识几个字的人,但其中华而不实者甚多,真才实学,可堪大用的却一个也没有。

    步履维艰,荆棘丛生,李毅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年半载能够解决的,靠他人绝不能招揽有用之才,李毅便决定亲自走一遭。

    在离去之前,必先安定内部,伊通暂无强敌,只要按部就班,发展经济,使百姓富足,让民众安居乐业,为下一步大量移民,打下稳固的基础,薛信便教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就是因薛信能力不足,勉强赴任伊通县令,李毅三人实在不放心,才决定扶上马后送一程。师父们留在伊通,观察一段时间,对其不当之处,加以指摘和调教。

    经过一段时日,见薛信日渐成熟,通县境内也进一步安定,李毅三人欲带领着鲜卑兵马回奔建平,汉兵暂留于通县屯田,并以防止万一出现民变,可以进行临机处理。等将来汉民不断进入,征集到新的汉兵,再将老兵替换回建平。

    正当李毅等即将启程之际,东方的挹娄部落派遣使节来到通城,他们本是前来朝见扶余王,不想已经改庭换面,便将贡品送给了李毅。

    无功不受禄,李毅白拿别人的东西,他心中自是不安。东西不能白拿,需拿出等价的物品回赠。薛信依命从府库取出财物,将使节打发走了。

    对挹娄使节来说,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扶余长期停留在奴隶制度下,生产力受到了限制,是比较落后。但对比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挹娄,扶余可以完爆,只是挹娄所处多山岭林木,数次攻打可以战胜,想要占领却是千难万难。

    因而挹娄只屈服纳贡,却没有亡国灭种。今见到思想、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强出扶余数筹的李毅,却平等与其相交,不觉欣喜若狂,之余还有积分诧异。但得到礼遇,总比受到蔑视强得多,挹娄使节带着受宠若惊的感觉,欣欣然满载财物返回了家乡。

    “对一群要饭花子,为什么礼遇有加,还不如随随便便打发他们算了!”望着挹娄使者消失的背影,薛信一脸疑惑,终于忍不住发问了。

    “这其中道理十分繁杂,就你当前的水平,还真难弄得明白,不过你要记住,不可轻视任何势力,包括弱小的挹娄和沃沮。若是慢待了客人,引发了不必要的麻烦,定拿你是问!”于冰面无表情的讲出一段话,令薛信脸上一寒。

    “与伊通相邻的势力,除了弱小的沃沮、挹娄,还有正在兴起的高句丽。听闻其国王男武伯固较有一番作为,他富民强兵,却不可小视,要联络东方,谨防南方,常与建平取得联络。”张英说出了战略构想,同时也敲响了警钟。

    只要薛信能按照张英所说的进行落实,那伊通便没了后顾之忧,见别无他事,三人带领人员,在薛信依依惜别下,离开了松辽平原。

    得陇必望蜀,平灭扶余之后,李毅也想收复挹娄、沃沮等地,这样后方才真正是铁板一块。

    但正如扶余付出血的教训,想收复挹娄、沃沮,靠武力是不智之举,况且劳师动众,打下一片没有任何价值的领土,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啊。

    不如暂时搁置,与这些势力友好相处,再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逐渐将其同化,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是李毅的想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张英所赞同,因而初步确定下来。

    但建平并不富足,伊通百废待兴,要输出各方面的影响,还需一段时日,待实力强大后,通过软硬兼施,不怕他不乖乖的就范。

    “伊通尚有隐患。”张英突然摇了摇头,她面现忧愁之色:“薛信贯彻实现不打半分折扣,但又外敌侵入,他不足以守卫一方。”

    这真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妻子是最忠诚可靠,不论顺势还是逆境,都会义无反顾站到自己一边。但这仅限于朝夕相处,若是分别一年半载,甚至更长的时间,那可就不好说了,也许成为别人的屋中人都有可能。尤其是两女侍一夫,若一个带在身旁,另一个留在远方,时间久了,怨恨之心越浓,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而两女虽人能力出众,却不能分而用之,只能形影不离的跟在李毅身边。

    赵云和素利都忠诚可靠,兼智勇双全,但赵云必须留在建平,守护住根基中的根基,素利则需留于鲜卑,防止发生不必要的事端。如此一来,便没了可用之人,只能矬子里把将军,选中了薛信。

    “那可怎么办?”李毅一脸的焦急之色。(。)

第二百三十章 内忧外患搅扰心神() 
“薛信的能力不够,特别是高句丽势头强劲,靠他一人之力,是万万抵挡不了的,而我们即将远行,不能因时制宜,这就要提前做好布局。”张英眉宇间浮现出一丝隐忧。

    “姐姐所言不错,高句丽现在不敢犯境,但不代表他始终老老实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意不可无啊!”于冰也赞同加强伊通。

    “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选?”李毅思索片刻无果,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二女。

    “刘平。”于冰不假思索的说道:“他在小事上与薛信狗咬羊皮,疙疙瘩瘩。但遇到大事,二人必会尽弃前嫌,毕竟一个头磕在地上,关系不同一般。”

    “对,就是刘平。”张英点头赞同:“他机灵多智,在建平也是数得着的。只是他很少参与军事行动,恐怕一脑袋鬼点子,用不到正地方。”张英说到最后,还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凋零,又因建平的家业铺得有些大,看护的人手不够才是真的。

    “也只有这样了。”李毅沉吟良久,略显无奈的点了点头。

    越是人手不足,李毅就越思贤若渴,走出建平,四海寻访贤人的想法就越强烈。他恨不得立即飞回建平,将诸多事务安排妥当,便即刻启程踏足中原。

    但事与愿违,回到建平虽快,却众多事务缠身无法走脱。

    首先是建平旱情严重,虽然李毅等早已得报,但亲眼所见,还是令三人触目惊心。看到枯黄矮小的庄稼,李毅哭的心都有了,数万百姓辛辛苦苦一年,这岂不是打了水漂?

    大力发展水利,将旱地变成水田,这李毅早就狠抓,并且着重落实的项目。只是底子薄,又少有河流,而且缺少水利专家,让这一工程进展缓慢。

    看着乌侯秦水、饶乐水岸边的庄稼油绿粗壮,长势十分的可人,李毅更加坚定了改造田地的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尽快行动起来,挖渠掘井,使农民有了保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反咬一口一口吃,田需一亩一亩改,李毅再着急,也只能耐心等待。

    好在上一年收成极好,家家都存有余粮,再加上军屯的收益,以及府库的积存,挺过这一年还不成问题,就算这一年大面积绝收,也不会饿死百姓。若是马上下个一两场透雨,五成的年景还是可以保证的。

    另一个坏消息,便是李毅占领扶余的消息,经玄菟郡太守之口,传给了大汉朝廷。

    怕相邻几郡无事生非,李毅早在各处安插谍报人员,监视着各个郡守的一举一动。而大汉朝政糜烂,给李毅获得情报,提供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