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道同谋-第7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光皇帝一听就怒了:“一碗粉汤需要多少钱啊?”

    官员回答:“在御膳房中成立专门负责粉汤的机构,增加相关的人员编制,一年大概需要五万两银子,再加上原料钱。所以,皇上如果想吃粉汤的话,得给御膳房每年增加六万两银子。”

    道光皇帝似乎算准了他们会这么回答,所以一阵冷笑,说道:“不必了!我登基之前,在前门大街吃过粉汤,行情都知道,一碗粉汤,两个铜板;内务府专门安排一个小太监;每天去前门大街买粉汤回来就可以了。”

    又过了好几天,道光皇帝还是没见到粉汤,再次召来相关官员训斥。

    可是,官员回答得特别自然:“臣等近日去前门大街找遍了,压根儿也没找到有卖粉汤的摊贩。想是他们觉得这粉汤不赚钱,所以都撤了!臣等这几天正打算跑远点去买呢,可是,这也有个问题,如果跑得太远了;粉汤端回来就不好吃了,所以正烦恼着呢!”

    道光皇帝无奈地摊了摊手:“罢罢罢,是朕不该贪嘴!好,朕从此不吃粉汤了!”

    这件事情的真实背景是,内务府派人把前门大街卖粉汤的摊贩和店铺都给赶跑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小摊小贩挡住了他们年入六万两白银的“规矩之道”,成为他们眼中的恶人。所以,把你们赶跑,免得皇帝私下派人来问。

    这就是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典型例子。

    可是,你能说他们错么?

    他们可不认为自己错,自己一直在坚守着“道”。谁要是破坏了这个“道”,谁才是真正错的那个人,是真的“大逆不道”。

    所以,错的人竟然是皇帝。最后,皇帝还要为此自责,亲自道歉。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似可笑,却非常严重。一碗粉汤;皇帝竟然斗不过内务府!不能不说,经过几代皇帝之后,早期建立不少功勋的内务府,已经逐渐膨胀成了一股巨大的独立势力。

    也就是说,他们所谓的“道”,其实暗含着一种内存的逻辑,那就是内务府办事情都看能不能获取“好处”,有利的事情就办,没利的事情不办。这是他们的根本价值取向,而不是听从皇帝的命令。

    利益取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超越了一切!

    如何吃到粉汤是道光皇帝提出来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是去买现成的,既简单又便宜,绝对优于内务府的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人员、增加预算的生产方法。

    可是,道光皇帝的这个好方法内务府的经办人员得不到好处,一点儿利益都沾不到,那得赔上跑路辛苦。所以,相关官员宁愿多次挨皇帝的批评,派人驱赶商贩,也要逼着道光皇帝接受内务府的方法。所以,道光皇帝最终所能做的抵抗,仅仅是不吃粉汤而已,外加自行道歉与解嘲。

    内务府从皇帝身上揩油,招数可是多得很,只这一条“低买高卖”,就是日进斗金甚至日近万斤的大手笔。

    皇帝虽然处于权势的顶峰,可以给内务府规定多个条条框框,但毕竟身居深宫,对正常的市场行情并不了解。于是乎,内务府就从宫外平价买入物品,有的时候甚至直接动手抢,然后高价报给皇帝。

    皇帝一直蒙在鼓里,什么都不清楚,大臣们一般也不敢说。所以,这所谓的“道道”一下子就形成了。表面上,整个过程没有违法甚至违规的地方。鸡蛋如此,补丁也如此。这其中的差价,就成经手人员的“灰色收入”。而且,胆子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邪门。每年;皇帝和紫禁城的“合法开支”就有四五百万两白银,这还算是比较节俭的皇帝了。要是碰上一个能造的,没个千万两,根本拿不下来。

    晚清时候,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当时的军机大臣是阎敬铭。这也算是清末难得的贤相了。数度力挽狂澜,被称为“救时宰相”,却因为难逆大势,极力反对慈禧重修圆明园,未被采纳,最后愤而去职,在此之后,大清朝就濒于崩溃了。

    阎敬铭非常清廉,在任时发现内务府为宫廷采购的皮箱,每个要价六十两银子,简直是天价。他有心整顿内务府,就向慈禧太后指出,京城里皮箱单价最高不会超过六两银子,内务府采购皮箱时有克扣贪污的重大嫌疑。

    慈禧太后在这方面也不算特别昏庸,心里还是很清楚的,她也不点破,就让阎敬铭给她买个六两银子的皮箱来看看。

    阎敬铭信心满满,就亲自跑到市场上去看。结果,不看倒好,这一看,才惊奇地发现皮箱店都关门不做生意了。一问,店主们纷纷诉苦,内务府公公发话要求北京城的皮箱店关门谢客,谁擅自开张就砸烂谁的铺子。

    这位阎敬铭也算是有一番傲骨,犟上了,打算给内务府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天津道台他从天津买个皮箱子送过来。却没有想到,半个多月过去了,天津的箱子也没运过来。

    最终,因为没有真凭实据,阎敬铭对内务府的指控也就不能成立了。阎敬铭贵为军机大臣,却把自己弄得下不来台,好生苦恼。事后,阎敬铭追查一番,原来是阎敬铭派去天津送信的亲随收了内务府一千两银子,带着密信,不知所踪了。

    权力与权力较劲,明总胜不了暗,强总胜不了弱。所以,反思一下,可能明并不明,强并不强。反而暗是真明,弱是真强。

    事情办不了,人更办不了。而且,越到后来,越是如此。除了励精图治的“救时宰相”阎敬铭,后来登上帝位的光绪皇帝,也算是有所抱负的人。可是,堂堂一介皇帝,竟然奈何不了一个内务府的中级官员。

    庆宽是一个内务府郎中,也就是最普通的中层干部,他之所以得罪光绪是因为他把捞钱的手堂而皇之地伸到了光绪的私房钱包里。

    光绪曾想打四个镯子给慈禧太后作生日礼物,于是就让庆宽打了四个样品给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非常喜欢,然后又拿给光绪皇帝看。光绪就问需要多少钱,庆宽张口就要四万两银子。

    光绪大吃一惊,当即脱口而出:“天啊,这岂不是要抄朕家了?”

    原来,光绪这些年,辛辛苦苦攒了四万两私房银子,因为不放心内务府,就存在宫外的钱铺里吃利息。现在倒好,庆宽用这四个镯子为由,一开口就要走他全部私房钱,而且这镯子已经给慈禧看过,光绪又不得不给,真是恨得牙痒痒。所以,光绪自此就恨上了庆宽。

    要说庆宽这个人,确实巨贪,而且一点儿都不避嫌,高调贪污,大报花账,气焰嚣张得很。尤其是在慈禧六十大寿期间,庆宽主持庆典处,一个人包揽一切器物的采办,大发其财,别人想插手都没辙儿。这样,庆宽断了他人的财路,得罪了包括同僚在内的许多人。

    这时,有个满族御史密奏庆宽家藏御座、举动不轨,还说他假冒太监。要知道这两条罪过,那可都是不小,都是杀头的大罪!

    :。。///31/31483/,,。请: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史为镜知兴替() 
光绪终于等来了机会,不管是真是假,随即批复严查,组织专案组,一心要杀庆宽,可是结果如何呢?

    可是,在光绪皇帝的亲自督办下,专案组查了许多天,仍然没有查到可以定死罪的证据。请大家看最全!的光绪皇帝急了,反复询问专案组,但是苦于没有真凭实据,只能降一等给庆宽办了一个“违制”的罪名。

    原来,庆宽在家门前立了块“下马石”,大小官员和黎民百姓到了他这儿都得主动下马,这可是不属于他这个级别的官员应该享受的待遇。

    于是乎,违制罪名成立,光绪可算是逮着了小辫子,马上将庆宽“革职抄家”。

    到了这儿,似乎是大快人心、欢呼雀跃,光绪皇帝也算是办了一件为国为民铲除贪恶的好事儿。可是,万万想不到的大逆转很快就到来了。

    稍微平静了一段日子,“江西盐法道”出缺,这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肥缺,由吏部公选推举接替官员。

    让光绪皇帝大跌眼镜的是,大家一致推选的新任道台,竟然是被革职的庆宽!而且,公选推举的意见非常统一,光绪皇帝想驳都驳不了。

    正所谓世事难料,这庆宽被光绪从内务府赶出来,没过几天,竟然摇身一变,升了正四品的官,掌了盐法道台这样的实权。这当中的权力运作和人事关系,想必光绪皇帝也没有搞清楚。

    皇权何在,王法何在,青天何在?

    所以,面对这样的“规矩”和与之相附的人和事,皇帝老儿也没辙儿。鼎盛时期如此,衰败时期更是如此。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也就是溥仪退位。袁世凯考虑平稳过渡溥仪仍保有紫禁城和其他皇室财产,为皇帝服务、皇室事务的内务府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而且,民国政府每年还拿出“优待”溥仪的四百万元,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子。

    溥仪哪儿知道这里的水有多深,道有多黑,几乎是大撒把,将这四百万元全都交给内务府。却不曾想,这叫惯了穷的内务府到了这会儿,还在每年都哭穷叫苦,抱怨四百万元不够花销。

    溥仪后来也算懂得不少了他根本想不通的是,皇位都丢了,也没什么具体的治国大事,可内务府在民国后的开支竟然超过了慈禧太后时期的最高纪录。

    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内务府本身的开支竟然达到264万两,而慈禧时期内务府开支不足100万两。更让溥仪不满的是,他根本不知道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溥仪曾经要买汽车、装电话,内务府都以没钱拒绝了。而内务府中人却开起了古玩店、钱庄、当铺、木厂等等买卖,小日子一点儿没差,反而是越过越好。

    清亡之后,那些原来的宗室贵族和一般旗人生活潦倒,常常爆出世子王孙倒毙城门,郡主命妇坠入娼门的新闻来。因此,北京城内的贵族和旗人们原本就怨声载道、情绪激动,与内务府越来越贪污自肥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下,无异火上浇油,激化整个满族的不满,整治甚至惩处内务府的呼声日益高涨。

    举报内务府的材料很快堆到溥仪的案头,有人披露:“内务府人多不知书;却视中饱私囊如日常,寻私舞弊为特许之命。横言无忌,自得洋洋。”更有人揭露内务府之人经常叫嚣:“皇上家叫我们赚钱;就为的养活我们!”

    而实际上,内务府的人远比弹劾的人说得更严重。他们不知收敛;反而一味敛财。清朝灭亡;内务府少了许多内外勾结、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的机会,就直接把贪腐的目光只能投向紫禁城里面。

    紫禁城收藏着明清两代帝王聚敛的财富;金银玉器文物古董数不胜数。内务府的人俗,能想到的发财手段就是偷盗和转移财富。什么金器、珍珠、宝石、玛瑙,甚至是古玩字画,有的只换回很少的钱,已经不仅仅是盗取皇室财产,而且涉及破坏、盗窃国家文物了。

    这时候,连社会上的报纸都看不过去,大张讨伐,内务府还不知羞耻地出来辟谣或解释,成为坊间一大谈资。

    而咱们的溥仪皇帝,也屡有图治之心,动过很多心思要整顿内务府,可惜都无功而返。先是从宫外找了一人“空降”为内务府大臣,结果只干了三个月就“回家养病”去了。

    再后来,溥仪遇到了郑孝胥,破格任命这位汉族大臣为总理内务府大臣,并且“掌管印钥”。从此,溥仪和郑孝胥信心满满,一心革除弊端、开源节流。郑孝胥甚至都计划好了,改革后的内务府只要保留四个科即可。

    于是,一上任就来个下马威,把原任堂郎中开除,安排信得过的人接任。可是,从此之后,内务府就像瘫痪了一样,要钱没钱,要东西找不到东西,堆积如山的账本成为一纸又一纸的空文。

    这时,锐意改革的郑孝胥采纳了一个官员的建议,将宫中各处祭祀的大批果品糕点用泥土和木雕的代替,资金。却不曾想,宫中这些数以百计的太监就是靠供品“创收”的,郑孝胥一下子断绝供品之咱,就将这些太监全都得罪了。

    如此一来;郑孝胥的“新官两把火”,才刚刚烧出来,就使自己成了整个内务府系统的敌人。没多久,就有人给他寄来了恐吓信:“你正在绝人之路,你要当心脑袋!”

    与此同时,溥仪派去整顿颐和园的“帝师”庄士敦也接到了恐吓信。信上的语言同样杀气腾腾:“你如果敢去上任,路上就有人等着杀你!”

    溥仪也不是吃素的,在他的鼓励下,郑孝胥、庄士敦等人不后退,依然执着地“钉”在内务府。内务府知道遇到了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