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文娱-第3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优势,优秀动画团队的技术积累,未必就比大明星的护城河要低”

    如果说阿瓦隆之庭仅仅是一个意外的话,又一部续作,靠着前作的ip,大杀特杀。这就证明了,虚拟人物的ip,并不亚于真人明星的ip

    这也就是好莱坞的格局竞争中,一开始比较弱小的迪士尼,笑到了最后,成为美国最大的传媒娱乐巨头的原因

    其他的电影巨头,大部分都是靠着真人拍摄的电影,遇到了明星涨片酬、跳槽、过气等等因素,收入都要出现巨大的波动。

    但是,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唐老鸭、猫和老鼠等等动画角色,至少要给迪士尼赚百年以上的利润,从来就不提片酬。而且,这些虚拟角色,只要不过气,那么,基本上永远不需要退休

    这就是虚拟角色的ip,比真人ip的优势所在。

    而在香港这边 night热映之后,这部电影依然是走球发行路线。日本、美国、欧洲等等海外市场,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宣传精力。

第510章 收购邵氏院线() 
    随着电影版的上映,香港电影票房市场,再度出现了脉冲式的旺季。

    在80年代,香港电影市场虽然被誉为黄金年代,但是在80年代末,每年投资600多部电影,争夺香港本地仅有10亿港元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的票房不到1亿。

    但是在的带动下,预计6月份香港当地票房,将会超过1。5亿。创下香港本地市场,整月总票房数据的新高。

    80年代堪称是香港电影行业最鼎盛的黄金年代,港片全球的票房数据,每年可以高达二三十亿港元规模。看起来,这个数据跟好莱坞天差地远,但是,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商业电影向海外市场发行做的都不太成功。以海外票房成绩而论,能打的玩家仅有好莱坞一个。

    港片在80年代文化输出能力,是仅次于好莱坞电影的第二大商业电影创作基地。

    当然了,电影全球发行上映,看起来是比较风光,但是海外收入经过层层渠道剥削和各国的税收,拿到手的是远远不如本地票房。

    支撑好莱坞电影全球攻城略地的原因是美国本土电影市场规模庞大,使得好莱坞公司能够制作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预算的大片。而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限于本土市场的狭小,只能制作预算百万美元以内的小成本电影。

    香港的电影本质上也是小成本电影为主,所以,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的能力,远远不能跟好莱坞相比。目前,港片的成功,仅仅是因为亚洲市场很少有那个国家,能够把电影做的跟香港电影一样的水平。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固然好看,但是文化和审美,又未必能符合亚洲观众的口味。也正是因此,香港电影在这个年代,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10亿港元的本地票房,实际上才是港片的生命线。绝大部分的电影,也只能赚到本地的票房分成。

    至于,极少数部分的电影,能够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等等市场赚到票房。但是,由于海外发型的渠道成本昂贵,很多的电影在海外能赚1000万票房,最终,分到手中的甚至不到200万。

    只有香港本地的票房,才能拿到一半的分账。

    也正是因此,香港本地的大型电影院线邵氏、嘉禾、金公主,能够站在金字塔顶尖。其他独立的电影制片公司,只能仰这些院线鼻息。

    当然了,如果作品的知名度,超过了香港市场局限。比如,成龙这样的明星,自然不需要看香港本地的发行商的脸色。就拿成龙的票房而言,香港本地的票房,甚至不是他主要的票仓,日本、欧美等地,成龙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大电影院线巨头而言,金公主院线占据本地市场第一。嘉禾电影公司,则是因为有成龙,所以,即使本地票房市场份额不如金公主,也并不影响嘉禾的巨头地位。

    但是邵氏就比较尴尬了,本地票房市场份额下降到不足10%。而且,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明星阵容,收割海外的票房。

    想要迎头赶上,由于从70年代就开始积弱,近20年消磨雄心壮志。现在的邵氏电影公司,电影投资近乎停产,每年投资的电影不到个位数。原本邵氏的院线资产,是为了电影制片服务的。

    现在电影制片都几乎停产了,院线资产自然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逸夫,真的决定了吧,邵氏电影院线资产,卖给林棋?”邵逸夫的太太方逸华问道。

    “嗯,原本不考虑卖给林棋,仅是个人的面子问题。”邵逸夫想通了很多问题之后,笑道,“现在,林棋不仅仅出手,帮我解围,给足了我面子。而且,邵氏电影卖给新创业系,依然能够保留原本的品牌,并不是很坏的结局。再说了,我们多年来,已经淡出了电影市场,以VB电视台为主,没必要把电影公司抓在手里面。”

    “可是邵氏电影不仅仅是院线,B现在拍戏的片场,都是邵氏电影公司的。”方逸华提醒说道。

    “这没什么,资产进行了切割。仅打包出售院线和电影版权资产,其他的资产并不包括在内。”邵逸夫说道,“从电影市场抽身之后,倒是有更多的精力布局电视市场。新创业影视公司,在全世界卖电视剧的模式,我们也在学。目前,港剧已经在全世界上百个国家,几千个电视台播放过了,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小众电视剧。虽然,这是新创业影视公司打下的局面,但是,我们跟在后面喝汤,还是可以的。”

    ……

    “什么,邵氏电影院线,终于答应出售了?”林棋接到了电话后,非常高兴的说道。

    “没错!目前,邵氏电影院线的资产4。7亿,负债3。1亿。除掉负债之外,净资产1。6亿元,这是实打实的资产,你觉得出什么价合适?”邵逸夫电话中问道。

    邵氏电影公司赎回了市场上的大部分负债之后,剩下的3亿负债,主要是从林棋手中借的。可以说,林棋就是邵氏电影公司的主要的债主。

    “3个亿吧!”林棋沉吟说道,“1。6亿的净资产,这个估值是偏低了。实际上,香港的地产价位,未来是会涨价的。所以,我出3个亿!”

    “好!”邵逸夫说道,“3个亿,邵氏的电影版权,加上影院资产,打包卖给你!当然了,最值钱的片场,是不给你的!VB的办公和片场,都是用邵氏电影公司的。以前,邵氏和VB不分家,都是一个老板,无所谓是用谁的。现在,我把片场从邵氏电影剥离,转给VB公司,你没意见吧?”

    “没意见!”林棋说道。

    到21世纪之后,VB也开始换了东家,估值高达百亿港元的VB,其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不动产的资产。邵逸夫早年打造电影王国时,廉价买下了大片的地皮。原本属于荒郊野岭,但随着几十年的发展,渐渐成为了繁华的闹市地段。仅仅是地产价值就值百亿以上,这是邵逸夫商业投资案例中最成功的案例。仅从回报率而言,陆续只用了几百万元购买的地皮,后来增值了几千倍,堪称的持有不动产暴富的经典案例。

    当然了,这些仅仅是意外,毕竟,邵逸夫当初买下廉价地皮时,香港经济还不是太发达,谁也不会料到地产价格会涨成那样!

    不过,林棋对于邵氏最大的资产,也就是那块面积不小的不动产,并不感兴趣。

    邵氏的电影院线,才是林棋志在必得的资产。

    电话中仅讲了了几分钟。

    之后,林棋就再次打电话给了黄锡照,让他带着支票本和了律师和银行的人上门,3个亿,收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

    “邵六叔,久候了,我们老板已经授权,新创业影视娱乐集团出资,收购邵氏电影公司的院线资产!”黄锡照看着当初需要仰望的老对手公司的老板,不由感慨。

    70年代的香港电视市场,丽的电视和后起之秀VB激烈的抢占市场份额。当初是VB棋高一着,吸引华人观众,赢得了主流收视份额。

    不过,到了丽的电视被新创业系收购,改名为星辰电视台之后,形势就出现了变化。香港的电视行业,已经是星辰台占据60%的市场份额,VB仅占40%。

    由于香港就这两家电视媒体,所以,VB市场份额下降,还能生存。

    但是院线市场就未必了,邵氏的市场份额10%都不到。所以,出售院线资产,甩掉包袱,重点发展电视媒体,自是最好的选择。

    “嗯!原本在电视行业,你是个难缠的对手,现在,你跟对了老板,比以前更有能耐了!”邵逸夫评价说道。

    “呵呵,我就是个打工的而已。”黄锡照说道,“您依然还是影视行业真正的大佬!”

    虽然,两者见面眼中擦除了一点火花,但是成交依然是很顺利。

    在双方的律师和银行,检验了合同和资产之后,迅速完成了资产的交割流程。从今以后,邵氏兄弟电影公司,也算是新创业影视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了。

第511章 磨合期阵痛() 
    邵氏影业出售,这个消息尘埃落定之后,对香港业界的震动,是非常巨大的。

    “格局彻底变了!”嘉禾的老板邹文怀看到新闻之后,焦虑的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半个多小时,也难以心静。

    “新创业系终于还是做电影院线了!”金公主院线的老板雷觉坤也是有点头疼,“早知道,当初答应林棋,引进他的数字放映系统,也比林棋自己进场更好!”

    不过,很快这些电影院线,开始松了一口气,因为,被收购之后的邵氏电影院线,正在瞎折腾。

    一般电影院线作为资产投入比较大的生意,院线经营者不会轻易的更换电影院的布局和设备。

    林棋买下了邵氏电影院线资产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对于电影院线进行调整。不仅仅是更换座椅、空调等等设备,放映系统也全面向数字放映系统靠拢。今后,邵氏电影院线,只保留少数电影院,继续采用胶片拷贝放映。剩下的电影院,全部只放映数字拷贝的电影。

    这样激进的做法,让香港的一些业界人士不解。

    毕竟,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太过于超前,把胶片转成硬盘拷贝,对于一些电影投资人而言,又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邵氏电影院线,将大部分的院线,转为数字拷贝,自然就不能放映传统的胶片电影。这样的做法,一旦片源跟不上来,只会让电影院线的生意一落千丈。

    新创业影视集团的一些元老,也劝说林棋缓慢推进。

    “老板,数字影院的优势我们都是清楚的。但是……这个转型步伐还是太快了,数字片源跟不上来!”黄锡照对林棋劝说道。

    但是林棋断然拒绝说道:“不能慢!必须要快,宁可邵氏电影院线三分之二的电影院不赚钱,也不能拖慢数字院线的转型进度。不仅仅我们自己转型,而且,要用经营成绩,吸引更多的友商跟进转型!胶片赚数字,固然多了一笔支出,但是,我们现在香港地区至少有18家电影院是数字影院。一部电影如果投资了几百万,再增加50万元的胶转磁,转换成硬盘存储的数字拷贝,也并不是费钱。更何况,转码成VCD,也是需要转数字格式,数字影院播出格式仅是更高清而已!”

    实际上,邵氏电影院不仅仅的是从传统的电影放映系统,转型为数字放映系统。而且,同时推进是还是单厅影院切割成多厅影院。

    原本单厅影院,一个电影院只能放映一部电影。一部电影扑街之后,电影院短期内上座率就有可能扑街。

    但是,切割成多厅之后,27家电影院,预计屏幕能增加到100张以上。

    座位数量虽然会随着单厅间隔成多厅,而出现了减少。

    原本邵氏电影院线,在香港的座位数,大概能逼近3。5万人坐满电影院线。10元票价计,所有电影院爆满,即可收35万元。一天放映5场都爆满,理论上日流水可达到140万元。

    院线观众座位的规模,并不逊色香港任何一家同行。

    而多厅改单厅后,座位数量会减少了2。5万左右。潜在能够容纳的观众数量,是削减了不少。

    但是,林棋是清楚的知道,多厅影院才是未来的电影院未来主流的经营模式。因为,多厅模式可以同时放映多部电影,避免压住单部电影,票房扑街导致整个院线的业绩都受到影响。

    ……

    “林总,最新的数据报告,院线的销售有一些缩水。而且,索尼在收购邵氏电影失败后,还对香港电影市场不死心,最近买断了二十多部近期上映的新片发行权。这些新片,全部都是胶片拷贝,只会在传统的影院放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