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宫锁帝梦-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她也能体会到君臣同治的意思,特别是恭亲王那个“议政王”的衔头,正好是同治这个年最好的注解。

    “三凶”的被诛,余波不息。从宫内到民间,处处在谈论此事,而且论调有转变的趋向,惋惜多于遣责,同时也有人认为处置太过。

    其中最深的一种见解是:载垣、端华,尤其是肃顺,既为大行皇帝所信任,自然有他们的长处和功劳,难道先帝宾天,百日未满,这三个人就会变得一无可取,十恶不赦?

    岂不是太不可思议!倘又说,这三个人本来就是坏蛋,根本不该重用,那不就等于指责先帝无知人之明?

    这些论调,在前一两天已可听到,等肃顺的人头落地,说公道话的就越发多了。当然,那只是私下谈论,但已足可使恭亲王不安了。

    一日之间杀了两个“********”,一个协办大学士,这是从开国以来所未有的大刑诛,所以朝中大臣,多深受刺激,这一来,反而就把登极大典这件喜事的气氛冲淡了。

    有御史上谕,一再强调的是祖宗家法,说“今上”行事,有违先帝本心,对于士气民心,大有影响,而“今上”童稚,大政出于议政王,这样,谁应负责?不言自知。

    肃顺三人的死,竟然有如此的的影响力,这是慈禧所没有想到的。非议议政王更是她所不能容忍的事,必须想办法尽快平息此事。

    次日上朝议政,议政王首先就陈明了今后,当以安定政局,激励人心的这一番意思。两宫太后,自然准奏,立即拟旨进呈。此外还有许多例行的政务,也都一一依议,很快地处理完了。

    慈禧拿出那份折子,问道:“六爷,这份折子上说的是真吗?”恭亲王接过来一看,没想到竟然有人把这事直接捅到了两宫这里。

    “回太后的话,是真的。”知道隐瞒不住了,他只好说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慈禧直接问道。

    他想了想说道:“当然以安定人心为本。对宗室要赶紧安抚,别让肃顺他们的余党,有挑拨离间的可乘之机。”

    “怎么安抚?”

    “怡、郑两王,都是‘世袭罔替’,本人犯罪怎么样处置都可以,但是他们的爵位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慈禧听明白了,是想用这个法子安抚他们的后人,堵住悠悠之口啊!

    “归他们的儿子承袭?”慈禧又生气地说道,“都不是什么好种!”

    恭亲王急忙解释说道:“就算他们有儿子,也不一定可以承袭。照规矩,由本房近支中挑贤能的袭封。”

    “归谁挑呢?”

    “先由宗人府会同军机上共同拟定旨办理。”慈禧太后已经听出来了,封一个亲王是极大的恩典,她不肯轻易放弃,便看着慈安太后说道:“要挑当然得好好挑,也叫大家心服才行。”

    “这怡亲王的‘世袭罔替’,我听大行皇帝说过,给得也太过分了些,原是雍正爷格外的恩典。”说到这里,慈禧太后突然转脸喊一声:“姐姐!”

    “怎么啦?”慈安一愣,不知道她想干什么。

    “我说,六爷的功劳,不比当初怡亲王大得多吗?”

    “当然大得多。”

    “既然如此,我有句话,今天不能不说了!”

    慈禧太后的神态,忽然变得异乎寻常的郑重。这一来不但恭亲王和全班军机大臣,要屏息静听,连慈安太后都张大了眼望着她。

    慈禧用手绢擦一擦鼻子,接着又说道:“先帝也跟我说过,当年在书房里的故事,说哥儿俩,琢磨出来刀法跟枪法的新招儿。老爷子给枪赐名‘棣华协力’,给刀赐名‘宝锷宣威’。”

    这段话倒是不假,同时慈安太后也听大行皇帝谈过,所以点点头说:“不错,有这个话。”

    这一来好象是替慈禧作了证,她便越发讲得煞有介事了:“先帝十几丧母,全靠康慈皇太后抚养,所以弟兄之间,他跟六爷的情分,是别的兄弟比不了的。

    去年秋天逃难到热河,把个千斤重担,扔了给六爷,洋人不大讲理,六爷主办抚局,不知受了多少委屈?京城里转危为安,可真不容易,按理说,应该像当年雍正爷待怡亲王一样,给个‘世袭罔替’。”

    听得这最后一段话,连慈安太后在内,无不诧异,但虽是可疑之事,因为一则太后之尊,二则死无对证,谁也不敢表示不信,只睁大了眼,静等她往下说。

    慈禧太后停了一下,看着恭亲王说道:“先帝病重,肃六阻拦不赞成!但我把这话记在心里了,先帝还说等回了京,再降旨。那时,肃六要反对也没用了!”

    原来先帝还有这段苦心!包括恭亲王在内,谁也不能尽信她的话,唯有忠厚的慈安太后,认为先帝是个重感情的人,而慈禧也没有捏造的必要,所以接着她的话说:“既然这个样儿,那咱们得照先帝的旨意办!”

    “姐姐,我也正好有这个意思。”

    慈禧太后看着桂良吩咐:“桂良,你叫人写旨来看,恭亲王世袭罔替,食亲王双俸。特别要声明,这是先帝的遗言。”

    桂良还未答言,恭亲王已含泪在目,俯伏在地,碰头辞谢:“臣不肖,有负先帝的期许。实不敢当此殊恩两位皇太后,千万收回成命。”

    “这是先帝的意思,而且论功行赏,也应该给你这个恩典。”

80平反冤狱 求票() 
《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

    慈禧太后面对众人又说道:“有罪不罚,有功不赏,试问还有谁肯替朝廷实心办事?”等退了出来,恭亲王赶紧又上了一个谦辞的折子,措词极其切实。

    两宫太后商量了后,第二天,到底把这通谕旨降了下去,恭亲王心里有数,这不是什么先帝的“恩旨”,只是慈禧太后,希望他赶快把垂帘章程议了出来的表示。

    十月初九甲子日,六岁的皇帝在御前大臣的扶持夹辅之下,在太和殿行了登极大典,紧接着是慈禧太后的万寿,重重喜事刚过,被肃顺一派所抑制排挤的官僚,又复弹冠相庆,各衙门送旧迎新,热闹非凡。

    一朝天子一朝臣,绝大部分出于恭亲王军机处的安排。此一番大调动,他和文祥等人,煞费苦心,党同伐异,隐隐中的派系,要一一安抚妥帖。

    而清议又不能不顾,人才更不能不讲,除了这些以外,恭亲王还有一层只有他自己和极少数心腹才知道的私心,在垂帘之议定局以前,先要把自己的势力建立起来。

    他深谙政权建立之初,平反前朝冤狱、整顿本朝吏治是一项行之已久,且屡试不爽的统治方略。前朝肃顺专权时,屡兴大狱,以示权威,积压了很多冤案。

    但由于肃顺权大势大,当时没有人敢站出来申诉。新政权建立,人人急切地渴望有沉冤昭雪、释放冤囚、告慰冤魂的一天。

    少詹事许彭寿即上折求将“五宇钞票案”尽早结案,并给无辜株连者昭雪。由于慈禧对该案了解不多,全权交予恭亲王督促刑部办理。

    这个案子发生在咸丰九年,是肃顺为排挤主管财政的大学士翁心存和户部尚书周祖培而兴的,它积压在他的心头已经有数年了。

    打击对象之一的周祖培,虽然有借他的力量扳倒肃顺出口恶气之嫌,但他积极参与政变,忙里忙外,确实为这次政变出了不少力,也该是给他点回报的时候了。

    另一打击对象翁心存,三代帝师,其门人、学生遍布朝野,可谓学界泰斗,士林的一面旗帜。三个儿子也深受瞩目,长子和次子为地方巡抚、布政,三子为咸丰六年的状元。挽救了他,那可是收拢了天下士子的心。

    “五宇钞票案”,也称“五宇官钱铺案”。咸丰年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不断地派兵前往镇压,耗费了的银两。为解决军费开支的困难,政府决定由户部设立宝钞处和官钱总局,铸造劣质大钱,发行钞票。

    当时有“乾”字编的钱局共四处,“宇”字编五处。肃顺奉旨查检财政时,发现“宇”字五局欠款和官钱总局的账面不符,追查出一个贪污总额高达数千两白银的巨额贪污集团。

    这可给了肃顺一个显示自己权威和打击政敌的绝好机会。肃顺大动干戈,抄查家产数十家,拘捕数百人,南北两监狱关满了,与此案有关联的犯人。

    至今已两年有余,未能结案,弄得朝野上下人心不安。

    他积极推动此案的顺利解决。许彭寿上折后的十月十一日,刑部即收到上谕,着令迅速结案,省释法不当罪的人,以缓解民众内心的疾苦。

    并特别指出:查处惩办污吏固然,但肃顺、载垣等人排斥异己、罗织罪名、作威作福的办案方式是错误的。要引以为戒!

    刑部按照他的意思,不出数日,便查清案情,凡株连之人,不能查实的,一律释放。

    十一月初三日,两宫太后又再次下诏指出,此案株连太甚,打击面太宽,令迅即发还被株连者的全部家产。

    曾经哄动全国的大案,在他的主持之下,迅速结案。也借此又赢得了朝野的欢呼和拥护。

    大家看“五宇钞票案”很快就被平反了,以御史任兆坚为首纷纷有人上奏,恳请为因戊午科场案被斩决的大学士柏葰,洗刷罪名。

    一日议政,未等大家开口,西太后首先开口道:“六爷,今日屡屡有人呈奏求为戊午科场案被诛的柏葰昭雪,你们看该如何处置?”

    柏葰,蒙古人,素与肃顺不和,被肃顺怀恨在心。咸丰八年,奉命任主考官,因家人参与舞弊失察而被肃顺抓住把柄。次年二月,柏葰被正法。

    同时被判死刑的还有房官翰林、兵部主事,及有关举人和副主考官之子等多人。另外副主考官程庭桂、朱凤标以下十几名考试大员也被革职流放。

    表面上看是严整考规考纪,实际上是公报私仇。

    尤其是两年后的科考,肃顺带头舞弊,人们开始对他打着正义的名,处理柏葰等人一案产生怀疑。

    这个案子虽说已经很久远了,但影响很大。恭亲王沉思了片刻,答道:

    “柏葰对家人舞弊失察,致使我朝廷取士不公,贻误人才,理应严惩;然而此案处理过严,弄得士人满狱,有失本意,朝野微辞颇多。臣恳请降旨,交礼部、刑部会同复审。”

    恭亲王奕訢的一番话正说到众人的心坎儿上了,听了这话,大家均点头称是,并恳请能迅速办理此案。

    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四日,根据复审结果发布上谕宣告,此案主犯柏葰确属听受家人嘱托,取中试卷,罪无可辞。但载垣等人拟定“斩立决”却为罚不当罪,实乃公报私仇。

    并决定法外施恩,将柏葰之子录为官员。圣旨一下,朝野内外欢呼雀跃,均称颂当今朝廷,称赞恭亲王奕訢为一代贤王。

    肃顺在他执政的两三年内,执法过猛,屡兴大狱,排斥异己,导致人怨沸腾,即使是者也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天下人人自危,无心治理国政。

    现如今恭亲王佐理,重用人才,平反冤案,人心思进,社会政治环境日益开明宽松,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刚过而立之年的恭亲王,前额宽阔,眉目清秀,不怒而威。

81 整顿吏治() 
《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青春》

    他没有肃顺那样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举止安详,仪表清超,给人以天潢贵胄,所特有的超凡脱俗的精干印象。他言语甚少,似乎总在对大清朝的前途,甚或是自己的前途作着冷静的思考。

    忙碌多日,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军机处偌大的房间里,他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万事开头难,面对这堆乱摊子,当务之急应从何处着手?

    万事皆由人为,治国必先治人,治人必先治吏,应该从人、人心这个环节入手。按照祖宗家法:治天下之道在亲亲。只有把自家人治理好了,大家劲往一处使,方能形成团结对外的力量。

    否则祸起萧墙,自顾不暇,更不用说政令的有效贯彻和执行了,这是古训。

    在亲族之中,惠王已经老朽无用了,七弟醇郡王奕譞已长大成人,办事也还甚为成熟稳重,可委以重任。五兄惇亲王奕誴能力不强,也不谙外事,因生来相貌粗拙,举止粗略,一直不为父皇所喜。

    四哥在位时,自己晋升为亲王时,他一直都是个郡王。但怎么说都是亲兄弟,仍可委以要职。此外还有肃亲王、豫亲王及其他诸八旗子弟。

    为此,恭亲王奏请任命其七弟奕譞为御前大臣、后扈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并神机营事务。

    神机营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为整顿京城武备,训练京旗各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