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妖在西游-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也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玉皇大帝手下十万天兵天将,竟然抵不过孙猴子一条金箍棒,而让真正的贤才去当不入流的马夫,其统治之昏暗,虚弱,不言而喻。如来佛祖所创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钱财所迷,可是佛祖竟然默许手下人收取贿赂,而《西游记》一路上妖魔鬼怪,多与神佛有瓜葛,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骑,金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狮驼岭三魔王均与文殊,普贤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有关系,这反映封建社会官官相护的黑暗情景。
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人性,神性和猴性三重特点。大英雄的不凡气度,对师父师弟有情有义,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是为人性,毛脸雷公嘴,山大王则是猴性,而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则是神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大闹天宫的桀骜不驯,与西天取经相比似乎改变许多,其实悟空的个性仍然没有变,比如在骗取妖怪的二件宝物,让玉帝派人装天,威胁道:“若不从,即上灵霄宝殿动起刀兵。”在得知妖怪是观世音菩萨所派,咒她“活该一世无夫”,对如来佛祖更是以“妖精的外甥称呼”,孙悟空,这么一个不“听话”,不为强势屈服的硬汉子,跃然纸上。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毕竟他在西天一路上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不辞辛苦污臭,所以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特别是他的很多小聪明比孙行者强,这也是孙行者做梦也不想不到他认为的呆子居然是这么一个“阴险”“狡诈”的家伙,行者化缘的斋饭,八戒吃的最多,行者打败妖怪,八戒捡便宜,没事挑拨唐僧念紧箍咒“制裁”一下行者,可是在唐僧眼中,他还是一个老实人,是个好徒弟,这也是行者的聪明不如猪八戒的地方。
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
《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出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惊人。关于西游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明朝的吴承恩。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编辑本段【主要版本】
1、《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简称世德堂本或世本。二十卷一百回。
封面、扉页未见。目录页首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尾题“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多题“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其中卷十二至十六、十八、二十首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尾:卷一、卷七题“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卷二、四、五、八、十二、十三、十九题“出像西游记”,卷六题“新刻官板大字出像西游记”,卷十四题“西游记”,其它各卷缺。正文每卷首第二行下题:“华阳洞天主人校”;第三行下题“金陵世德堂梓行”,其中卷九、十、十九、二十则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则题“书林熊云滨重锲”。版心上题“出你西游记”,偶或题“西游记”。金书二十卷一百回,每卷五回。以宋邵雍《清夜吟》诗“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二十字为卷目。目录页每五回回目前分别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余类推;正文每卷首书题下亦题“月字卷之一”、“到字卷之二”等,但三、四、十四缺卷目。
2、《新镌全像西游记传》,简称杨闽斋本。二十卷一百回。
封面题“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大字分两行;中题小字“书林杨闽斋梓行”。目录页首题“新镌京板全像西游记”。正文每卷卷首和卷尾题署不一。卷首:卷一、卷二题“鼎镌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三、四、五、十一、十三题“鼎镌原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六、十、十八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七题“鼎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八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九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二题“新镌全像西游记”,卷十四、二十题“鼎镌京本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五题“新刻全像唐僧西游记”,卷十六题“新锲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七题“鼎锲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十九题“镌原本全像唐僧取经西游记”;卷尾:大多数题“西游记”,卷二、十一、十六题“全像西游记”,卷五题“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四题“新刻京本全像西游记”,卷十题“新镌原本全像西游记”,卷十三、十五题“新刻原本全像西游记”,其它各卷无。
3、《唐僧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
4、《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白文简称李评本,一百回。
5、《西游证道书》,白文简称证道书本,一百回。
6、《西游真诠》,白文简称真诠本,一百回。
7、《西游记评注》,白文简称评注本,一百回。
8、《西游原旨》,白文简称原旨本,一百回。
9、《通易西游正旨》,白文简称正旨本,一百回。
10、《新说西游记》,白文简称新说本,一百回。
编辑本段【外国翻译】
《西游记》还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译名也有多种:《圣僧的天国之行》,《一个佛教徒的天国历程》,《猴》,《猴王》,《猴与诸神魔历险记》。在其他国家,最早关于唐僧取经故事是明代前期的朝鲜文译本,不过那是取经故事,与《西游记》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游记》最早的正式译本是18世纪中叶的日文译本。
⑴《猴》:关于中国古典小说方面的译著,以阿瑟?戴维?韦利(ArthurDavidWaley,英国,1889―1966)的《猴》(《西游记》)最为著名。由于《猴》之译笔生动活泼,使《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在西方尽人皆知。韦利译为《猴》(Monkey)的《西游记》节译本,1942年由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后多次再版,并被转译成西班牙文、德文、瑞典文、比利时文、法文、意大利文、斯里兰卡文等,在欧美产生广泛的影响。书前附有胡适《西游记考证》一文。虽是节译本,但译文能传达原著的风格,在西方被认为是高水平的。欧美一些重要的百科全书,在评介《西游记》时都是以韦利的译本为依据的。如《英国大百科全书》写道:“十六世纪中国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即众所周知的被译为《猴》的这部书,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美国大百科全书写道:“在十六世纪中国出现的描写僧人取经故事的《西游记》,被译为《猴》,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⑵美国1944年出版的韦利译本之儿童版,书名《猴子历险记》(TheAdventuresofMonkey),共130页,为译文的节略本。书中附有库尔特?威斯(Kurtwiese)所作插图。
⑶新的日文译本:岩波文库版《西游记》以明代《李卓吾批评本》为蓝本,共分10卷,每卷10回。该版本最初的译者是曾经翻译《金瓶梅》的日本著名翻译家小野忍。1983年小野忍去世之后,中野美代子承接了从第4卷开始的翻译工作,并于1998年译出了4至10卷的初稿。此后,中野美代子对全书的风格、文字进行了统一、润色。还重新翻译了1至3卷,以更好地体现《西游记》原著的全貌。
编辑本段【作品研究】
1、作者之谜
现在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
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清朝汪象旭在所撰《西游证道书》中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邱处机所著。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清朝中叶纪昀等人开始怀疑此说,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代人(是明朝以前的朝代的人);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苏淮安方言,而邱处机一生在华北地区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也有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
清代山阳人吴玉晋提出《西游记》是吴承恩所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回应。后其同乡作家,名气很大的阮夔生在《茶舍客话》中也承认是吴承恩所著。
民国期间,鲁迅、胡适等人根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推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民国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80年以后,有关《西游记》作者的研究渐成热点。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因此,有人重新提出《西游记》是丘处机所著,或是其弟子、传人所著。
也有少数数学者立论:《西游记》是明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所著。但是由于论据稀少、牵强,绝大多数学者都不赞同此说。另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