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奈三国-第5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许多民生的破坏,那意义和利益,可实在是太大了。那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利诱。
    即使是刘明手下的智囊团,也经不住这个利诱。但是。如今以客卿身份呆在刘明这里,等着孙权投降的诸葛亮,却在此时提出不同的见解:“陛下。曹操盖世奸雄。绝非寄人篱下之辈。今上表归降,必有异心。定是准备栖身于我军内部。而后缓图时机。而且,曹操境内。豪门望族也绝非少数,若陛下受降曹操,那些豪门望族也就借机隐于暗处。今后,我军无名目,也动他们不得。不如趁此绝对优势,将他们聚在曹操身边,一举破之,如此,虽如今有少许损失。可却是对长久的平安有百利。还请陛下明察。”
    诸葛亮的发言,当时得到许多有眼光的人士认同。如:郭嘉、贾诩等人。所谓的朝代交替,那实际上就是既得利益集团地重新洗牌。那些被刘明政策触犯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那绝对不会轻易就认命的。那些家族。那可是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和积蓄的。与其让他们今后隐在暗处,成为不安的因素,还不让他们在围绕着曹操周围地时候,一同灭掉算了。
    但是!本身对所有豪门一视同仁的刘明,对此却有不问的意见。刘明沉思多晌说道:“兵者,凶器也。非不得已,而用之。这只是我等实现为政之道的手段。而绝非我等为政之道的目地。如今,曹操虽已陷入必亡之局。可曹操仍有数十万的军队。那就是数十万的性命。那也是我同族骨肉,我等能不伤之而伤之,我等心中何忍?何况,数十万军兵,那就是数十万户家庭的子孙,受此影响地百姓,又何止百万。而且。我军消灭如此多的敌军,自身伤亡也必不在少数。再加上那些受此牵连的百姓,那就更是不计其数。如此多的性命,岂可小视!”
    刘明的这些话,当时说的众人无语。这些人虽然也是爱民,可此时却绝对没有想到百姓的利害。
    而刘明此时又接着说道:“至于那些豪门望族,虽是隐患。可他们入得我治下,就要服得我之法纪。若是他们一生遵纪守法,不曾有半点过失,那他就是一个好人。我法纪虽然森严,可却也不杀无罪之人。可若是他有所违法犯忌,却也自有我之法规惩戒。这些散居各处的豪族,没有百姓的支持,又能兴得起多少风浪?”
    刘明地话,再次得到大家的认同。豪门望族也是百姓,自有法规制衡。只要刘明的法度不错差错,百姓归心!那些豪族.确实没有什么的。
    只是诸葛亮虽然也认同这一观点,可仍然觉得曹操是一个祸害,进言道:“陛下仁厚。民之幸也。而我朝的法度严谨,也确可束缚那些望族。只是曹操家族势大.曹操本人又颇有威望,其才能也是甚高,以他为首的望族,对其尽皆归心。实乃是一个祸患。陛下即使受降曹操,也不可对其重用,应予其一闲职。对其严加看管。方可无忧。”
    刘明笑道:“尔即疑心曹操。那曹操就与你看管是了。只是,曹操到得我处,却不可别样看待。若无实据,朕却不会惩处曹操。”
    刘明这样说,不过是一个笑话。刘明手底下三大情报机构,曹操只要投降了,那就别想有丝毫异动了。那还需要诸葛亮看着。
    可刘明却没想到,这诸葛亮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还就真拿此事当真了。终其一生,对曹操那都是看得甚严。而这,却也让曹操终其一生,那叫一个循规蹈矩啊。就是到死,也没露出丝毫破绽。反倒落了一代明臣得称号。
    没办法,虽然诸葛亮秉承刘明地心意,并没有把看管曹操的心态显露在表面上,甚至为了探明曹操的真实,与曹操很是较好。可奈何那曹操也是一代奸雄,其政治能力,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对诸葛亮的心思,那也是看得很透的。就是一点破绽不露。愣是把司马懿得计划,胎死在腹中。老老实实的在后半生,做了一个好人。
    不过,这都是后话,与如今却是没有多大的关系了。而在曹操来幽州之前,又有一好一坏两个事来到幽州。 ,
    好的是。那被张飞抓到得炼制猛火油的道人被送来。刘明观之,只见此人,一身清衣,缈一目。踱一足。面容奇古。
    结果,还没等刘明发话审问劝降。旁边也准备来看高人的张鲁,就很不好意思地对刘明说道:“陛下,此人乃是家师兄左慈,当初就是不满我父对那五雷正法的秘传。离去的。他那眼睛和腿.都是炼制神雷不得法而炸伤地。还请陛下看在贫道薄面,放了他。贫道愿劝他归降。”
    刘明自然允命,那左慈被俘.倒也没想过乞命投降。可如今有张鲁前来劝说,尤其是他左慈毕生想要获得的五雷正法。在幽州也可得到研制。那左慈哪还有不降的。此事自然皆大欢喜。
    可另一件事,那就比较令人生气了,甘宁来报,那刘备竟然还没死。而且还在海外立了足。这就让人不悦了。
    不过,现如今有了曹操的投降在先。那局势更是没得说了。虽然甘定上书刘备的军队出现。可这也没引起刘明这边地更多关注。尤其是鲁肃又把周瑜给说来。那刘备的小小问题,那就更没什么好在意的。
    刘明直接派使者,前往江南和夷州,招降孙权和刘备。既然曹操这场仗都省了。那孙权和刘备,能不打,自然也就不打了。
    可谁成想。那孙权倒是在诸葛亮和周瑜都没有了情况下,得知曹操归降,西川也丢了后,很是痛快地听了张昭等人的劝说,归降了。可那占领夷州弹丸之地的刘备,竟然妄想凭借地利,成为藩王。割据一方。
    这当时让刘明极为恼火。夷州乃我华夏领土,这刘备在如今就妄想独立分割出去,这还了得!尤其是刘备本与赵云有深仇。刘明好心看在百姓地面子上,给刘备留一条活路。这刘备竟然还不识时务。这就更让刘明气愤了。
    刘明当即传令甘宁协同周瑜收编江南之后,讨伐刘备。同时,调赵云前往甘宁、周瑜那里,与甘宁、周瑜共同出军夷州。讨伐刘备。给赵云一个报仇的机会。
    那刘备占据夷州之后,沿岸广立壁垒,遍布发石车,再加上那夷州的特殊地理环境,一般的船只,那还真靠拢不得,为了得到这么一个不毛之地,花费过多的兵力,那绝对是得不偿失。这也是刘备敢于和刘明叫板地主要原因所在。
    毕竟刘备在刘明那里有过前科。而且与刘明的爱将赵云又有死仇。那刘备但得有一线生机,又怎么会投降刘明。那不是自投罗网。以后天下安稳了,不是让人随便找个因由就收拾了。
    然而,老天不作美。刘备的这番心愿,也就让刘备多喘息了几时。甘宁和周瑜收编了江南水军之后,其水军兵力已达到了三十余万。而且,那些江南的战船,也弥补了甘宁水军船队不足。
    如今,刘明地手下的水军,既有主力战舰,又有众多的数量,那岂是刘备那点水军家底可以对抗的?
    尤其是,甘宁与周瑜水军进攻时,又恰逢海水暴涨,甘宁的铁甲舰,直接就冲到了岸上,那些沿岸的发石车,对于甘宁的铁甲舰,根本没有太多的危害。
    而等甘宁的水军上了岸,那就更没挡了.周瑜携其水军,也后续而上。那赵云上岸之后,更是冲到了前面,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防御,弹指间,化为乌有。
    刘备、于吉尽皆授首。倒是那太史慈,早在护送刘备来到夷州地时候,就因负伤在身,兼之水土不服,缺少药物。早就病故了,却也免得此时落败。
    而赵云、甘宁、周瑜等人打下夷州之后,天下终得一统。刘明再次大行封赏。除原有官员尽皆封赏之外。曹操与孙权,更是分别被奉为平阳公与鼎新公。
    只是,曹操在被刘明册封后,随着刘明对曹操的敲打,以及曹操对刘明政策的了解。曹操的反叛之心,被压到了最低点。那幽州的军区轮换制度,以军政分隔制度,还有那官员受民监管制度,让曹操有力无处使。
    军区轮换,兵丁以营为单位。他曹操就是能联络一帮大将,那也没有多少用处。而那些营级的将领又实在是太多了,即使掌控了百十个,那也没有多少人。动摇不了刘明的根本,反倒因为人多嘴杂,露了风声。引来祸患。
    而为政,军政分隔。没有兵权为基础。政治上再厉害,那也是空中楼阁,人家随随便便就收回去了。尤其是那民众对官员地监管,那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瞒得了别人.如何瞒得了直接受害的百姓?有哪些报纸为喉舌,一举一动,那刘明都能知道一清二楚,那还能动换什么?
    曹操那个服气啊:就凭着刘明的这番机制,只要刘明的后代不是丧心病狂的疯子,那就绝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人家刘明选拔后任者,那叫一个讲究透明度的。只要到岁数了。都可以报名竞争。而通过那种文明竞争出来的,又没有过什么精神压力的继承者,又怎么可能出现丧心病狂之辈。
    不过,这也让曹操与诸葛亮在王允和杨军首任离休后,入主龙图阁,成为两大阁老,辅助荀彧。成为了一生的政敌和政治伙伴。而司马懿和庞统也在曹操和诸葛亮的两大阵营中,以政治为舞台,奋斗了一生。
    只不过,虽然他们对百姓的贡献都不小。可在名望上,终究还是比不过张鲁与山海大师。奉刘明之命,一生致力于文化输出的张鲁和山海大师,那不只是炎黄的百姓对其尊崇不已。世界各地的教民,那更是不计其数。
    张鲁和山海大师,不仅把炎黄的文化传播到了世界,使世界在无可挡得炎黄文化下,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圈,使汉语成了世界的标准语。更是暗中把炎黄的眼睛,带到了世界各处。使刘明的千叶与宗教团实现了对世界的暗中监控。总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在刘明的政策倾斜下,文化输出一直保持着以宗教、诗歌,艺术,医术等民生为主。而一切,战争,机关,格物,数学,化工等一律限制输出。这也极大的安定了世界各族的和平与战争。
    不过,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刘明创立的那个文渊阁,时刻反映着民声,促使着为其服务的龙图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制造新血,带来活力。
    使世界随着刘明建立的王朝崛起,走向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大道。
    (全书完)
    三国小贴士 汉代的口赋
     更新时间:2008…6…26 0:48:21 本章字数:431
  汉代的口赋、算赋,对人征收,属于人头税性质。按人头征税,最先开始于秦代。据史载:秦代曾使税吏挨家挨户按人头数收税,用一种竹制的箕收敛,充作军费,至于是否有男女老少之别,收多收少之差,史无记载
  汉代的口赋又叫口钱,征收对象是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汉代规定,凡适龄的少年儿童,不论男女,每人每年要交纳口赋钱二十,充作皇室收入。汉武帝时,随着军费开支的增加,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加重口赋的征收,纳税年龄提前到三岁即要负担口赋,征课额也增为二十三钱,增加的三钱作为车马兵器之用,即作为军费开支。由于口赋的加重,人民难以负担,致使有些民户生子辄杀,制造了很多惨剧。但这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却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一直维持到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由于贡禹的建议,才又恢复到七岁起征。但口钱数额并未减少,每人每年仍征二十三钱。
  对少数民族地区,也要征收口赋。如东汉时,对武陵蛮夷地区的儿童,每口收 布二丈
    三国小贴士 西汉的玻璃
     更新时间:2008…6…26 0:48:21 本章字数:4504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多半都认为古代的中国没有生产玻璃的技术,并推断许多出土的玻璃器皿都来自埃及、伊朗等地。从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寻找玻璃的影子,也可以屡屡发现玻璃由西域传入的情况。如《魏略》中有“大秦国(即罗马帝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魏书》中还有:“波斯(即伊朗)出金瑜石、珊瑚、琥珀、东渠、玛瑙、多大珍珠、颇黎、琉璃。”更有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台湾的张宏实先生在其著述《战国琉璃 璀璨古珠》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29年的某一天,在中国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Winter。W 。C)有了重大发现。他闲逛集市时收购了一些质朴而华美的琉璃珠。这位基督教司教早年曾任教于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系,他直觉这些珠子来历非同寻常,并锲而不舍地找到了出土它们的洛阳金村。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