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4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遣大军去攻打这些坞堡,这计划基本上难以实行,并州是李唐的起家根基,李唐在此经营了多年,那些并州大族的势力基本上都和李唐绑在了一起,就拿太原王家来说吧,当初李唐起兵,军中的盔甲武器有一大部分都由王家提供,在唐军之中供职地王家子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他们反戈一击,帮助定杨军对付李唐,完全是天方夜谭。
    自从定杨军占据晋阳之后,像太原王家这样地大族就已经离开了晋阳,他们的家族散落在并州各处地坞堡田庄之内,难以掌握在手。
    宋金刚南下时,由于兵锋强大,并州当地的大族也没有组织兵力来抵御定杨军,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宋金刚也没有分兵去攻打这些大族盘踞的坞堡和田庄,他只是派出使者警告那些大族,必须向定杨军提供粮食,否则就会率军攻之,那些大族也非常识趣,大军一旦从门前经过,就提供了粮食和牛羊劳军,一时间,两者倒也相安无事。
    宋金刚虽然是草寇出身,但是他也知道一味地烧杀劫掠是夺取不了天下的,那些大族始终是政权的根基,若是他们团结在一起,反抗定杨军的统治,那么,定杨军在并州也就始终无法站稳脚跟。
    现在,那些大族之所以不站在自己这方,无非是在观望,在那些家伙看来,自己和刘武周恐怕不能成事,和李唐相比,实力处在下风,就算一时得势,最终也不能持久,然而,只要自己向那些家伙证明现在的局面并非侥幸得来。一旦兵锋进入关中,到时,他们自然就懂得取舍了。
    这也是宋金刚没有分兵去攻打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州县,而是率领大军急速南下。朝关中星夜进发的原因,只要逼得李唐迁都。占据关中长安,不仅那些仍然打着李唐旗号的州县会改换门庭,那些名门大族也就自自然然地投怀送抱而来了。
    最初,事情的确在向着宋金刚预想的那般发展,当宋金刚在度索原大败裴寂统率的唐军之后,在那段时间内,不时有并州当地地豪强子弟进出定杨军的军营,一车一车的粮食作为礼物送到了军营之中,那几日,在睡梦之中。宋金刚都是露出笑脸的。
    然而,自从李世民取代了裴寂统帅地位置,率领关中的唐军乘着黄河结冰渡过黄河,在柏壁扎下大营之后,战争地天平就慢慢向李唐那方倾斜了。
    在双方对峙的时候,定杨军向唐军发起的攻势一一受挫,而唐军却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掉了定杨军生存的空间。
    由于李世民的到来,那些当地豪族对定杨军的态度顿时又为之一变。他们该而支持起唐军来。
    在唐军坚壁清野的战术下,定杨军无法在当地就食,所有的后勤全部依赖于身后的晋阳,晋阳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库房内存储着大量地粮草。由于李元吉不战而逃。晋阳落入刘武周之手,那些粮草也被刘武周所获取。再加上,定杨军和盘踞在苇泽关的夏军达成了同盟协议,夏军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定杨军提供粮草,总的说来,定杨军并不缺乏粮食。
    然而,晋阳不缺乏粮食,并不代表前方的宋金刚大营不缺乏粮食,要想把粮草从晋阳运送到前线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李世民在柏壁和定杨军对峙的时候,也不是一味地死守不出,他也派遣了一些部队去进攻那些被定杨军掌握的城池,由于在那些城池内有着不少同情和支持李唐地百姓和官员,因此,唐军基本上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这些城池。
    行军总管刘弘基率领精兵两千沿隰州(治隰川,今山西隰县奔浩州(治隰城,今山西汾阳),威胁宋金刚粮道。
    另外,李唐平阳公主李秀宁率领从苇泽关退下来的唐军不时袭扰定杨军地后方粮道,消耗定杨军的兵力,由于并州豪族大多站在李唐这一方,百姓也多为唐军眼线,使得定杨军根本就抓不住李秀宁军的行踪,只能被动挨打。
    为了夺回浩州,重新保障粮道的安全,刘武周派麾下大将张万岁多次向浩州发起攻击,然而,却屡次被刘弘基和唐王朝真乡公李仲文击退,始终无法夺下浩州。
    真实的历史上,在四月十四日,由于军中粮食吃完,粮道被断,宋金刚只好率领大军向北撤退,想要退守晋阳,只要能够保存兵力,能够得到晋阳地粮草供给,宋金刚有信心击败李世民。
    既然李世民可以将本方拖垮,那么,退守晋阳地他也有信心能将唐军拖垮。
    不过,由于高畅的出现,历史无疑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改变,此时,宋金刚在考虑该如何摆脱目前地困局,暂时还没有往北撤退的打算。
    是的,他现在在营帐中来回走动,就是在思索这个问题。
    军中的确缺粮,不过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当然,若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也无须深思熟虑了,军中一旦缺粮,士卒也只能四散而去。
    宋金刚有一个计划,既然刘武周无能,无法攻取浩州,保障己方的粮道,那么,他只能自己动手了,他准备让寻相率领本部人马北上,协助张万岁进攻浩州,拔下李世民安排在自己后方的这颗钉子。
    只不过,由于唐军耳目众多,就算是在自己的大营之中,也有唐军的细作和眼线,若是让李世民知晓寻相部北上,本方军力空虚,恐怕唐军会乘机打什么主意,或许会出营来与本方会战吧?
    若真是如此,何不如这般?
    可是,若这个计划失败,唐军不中计,那么,自己也不得不往北退兵了!
    究竟如何决断,这是一个难题啊!
    不知不觉间,宋金刚的步子走得更加急了!
    第四集 第一百一十六章
     更新时间:2008…12…2 15:04:12 本章字数:4321
    五凤三年,三月七日。
    尉迟恭率三千精锐在野战中击败唐王朝新乡令张元忠部,唐军伤亡数百,余众数千人皆成为了夏军的俘虏,当日下午,尉迟恭率部进驻新乡,新乡城的城头打上了夏军的旗号。
    第二日,临清关唐军守将李道宗得到了新乡失守的消息。
    新乡乃是临清关的后勤基地,临清关守军的粮草器械供应皆来自新乡,新乡一失,临清关也就失去了险关的价值,夏军无须进攻临清关,唐军一旦粮尽,只能四散而去。
    李道宗当机立断,就在得知新乡失守的当天,他率领数百精骑为一路,星夜离开了临清关,从新乡北面绕过新乡城,往修武而去。
    主将离开了临清关,余下的唐军众将士自然也失去了斗志,他们将关城焚烧一空,借用征召而来的船舶沿永济渠往西而去,途中,遇见夏军阻击,夏军以沉船,树木堵塞河道,唐军不得不丢弃船只上岸,夏军精骑冲阵,唐军抵挡不住,不得不打白旗投降。
    待临清关的关城火势熄灭之后,夏军大部队从汲郡途径临清关进入河内。
    李道宗原本想凭借修武的城池,抵御夏军的进攻,然而,夏军的援军源源不断地从临清关进入河内,唐军势弱,李道宗不得不率领修武的守军撤离修武,临走之时,将修武的库藏洗劫一空,只留了一座空城给尉迟恭。
    李道宗退守河内郡城,尉迟恭率精骑急进,随后,大军进一步推进,李道宗不得已再次后退,率河内军民出郡城。退守济源。
    这时,山西长平的唐军已经翻越太行,沿陉道进入河内,李道宗得到援军支持。这才不再后退,决定死守济源。只要济源掌握在手中,有了这个立足点,唐军就可以通过太行陉道源源不断地进入河内,关东攻略也就不至于全盘失败。
    不过,李道宗退守济源之后,夏军并未从河内出兵,大举进攻济源,尉迟恭只是派了一只偏师在济水扎营,主力部队则南下,直奔河阳而去。
    当初。李密在汲郡败亡,王伯当为了给李密报仇,拒绝了唐王朝的拉拢,而是将河阳交给了东都的王世充,率领本部人马投靠了王世充,王世充让其仍然驻守在河阳,后来。李神通率唐军进攻河阳,王世充派段达率领援军渡过黄河。前来救援王伯当,两军合力,多次击退唐军的进攻。
    见无法攻下河阳,李神通留下一部人马驻守河内,自己则率领主力东进。后来在和夏军的交锋之中被高畅击败。成为了高畅的阶下囚,现在仍然被关押在平原。
    唐军退却之后。郑军也未向河内发起进攻,段达返回了东都,留下部将罗晓率领两千郑军协助王伯当驻守河阳。
    当尉迟恭率领夏军进逼河阳时,驻守河阳地郑军共有五千余人,其中罗晓部有两千,王伯当部三千。
    当初,李密率部离开河内,进攻汲郡,留下了五千瓦岗军由王伯当统率驻守河阳,王伯当投靠王世充之后,多次和唐军交锋,到现在只剩下了三千来人,王伯当也不是没有填充兵力的念头,只是,东都方面,只给了他三千人的限额,粮草器械等后勤物资也只有三千人的份,使得他无法扩充实力,从某方面来说,王世充对他这个瓦岗降将并不怎么信任,同样作为瓦岗降将,单雄信则受到了王世充地看重。
    王世充之所以不放心王伯当,除了因为王伯当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靠自己,还因为当初段达协助王伯当击退唐军地进攻之后,王世充准备让段达留守河阳,而让王伯当率领本部人马渡过黄河,另行安排,结果,王伯当并没有听从王世充的命令,而是玩了一个花招,说是因为和单雄信誓不两立,绝不站在同一个屋檐之下,因此不愿前来东都朝见。
    当时,王伯当部只有三千来人,但是都是百战的老兵,实力不容小觑,权衡厉害之后,王世充没有命令段达对王伯当下手,而是让段达返回了东都,留下部将罗晓协助王伯当驻守河阳,一方面行监视的任务。
    去年,王世充和高畅结盟,率部进攻李唐的关东之地,也曾命令王伯当和罗晓率部从河阳出击,夺取河内。
    结果唐军在济水扎下营寨,郑军无法渡过济水,只能无功而返,退守河阳。
    由于王世充的主力大军也被唐军击败,无法前进,他也无法怪罪王伯当,只好温言勉励,让他继续驻守河阳,使得河内的唐军无法从盟津过河,威胁东都。
    后来,郑夏交恶,夏王高畅的王驾出现在了济阴郡,看样子,夏军的主力将从济阴出发,进攻陈留,封丘,浚仪,进而进逼荥阳,威胁东都。
    为了抵御夏军的进攻,王世充将主力调到了东面,在荥阳集结,想要将夏军拦截在荥阳以东,为此,王世充在东面构筑了一条防线,以白马为首,然后,从北向南,封丘,浚仪,陈留为点,在这些城池驻扎重兵,自己则率领主力驻守荥阳,不管哪座城池受到敌军主力地攻击,他都能够及时率军救援。
    将兵力分散开来,分别驻守几个城池,无疑不是什么高明的招数,只是,若是集重兵于荥阳,放弃封丘,浚仪,陈留等外围城市,那么,白马也只能放弃了。
    王世充原本也准备这样做的,但是左右谋臣劝阻了他。
    在这些谋臣看来,高畅虽然出现在了济阴,声势浩大,说是要西取洛阳,然而,这也可能是高畅玩的一个花招啊!
    高畅的主力大军若是要出现在济阴,那么,其主力就要从济北郡渡过黄河。经济北郡,东平郡进入济阴,沿途道路难行,物资和人力的耗费极其巨大。说实话,这并不是一条上好的行军路线。
    因此。高畅有可能是虚张声势,故意将王驾摆放在济阴,让本方认为他地主力会从东面而来,为了防止被敌军主力各个击破,本方不得不收缩防线,放弃封丘,陈留,浚仪等外围城池,集重兵于荥阳,由于封丘等城池的放弃。驻守在白马渡口地郑军得不到后方地支持,也只好放弃渡口,撤回军队,而实际上,夏贼等待的正是这个机会,也许夏贼的主力根本就未曾从济北郡过河,而是埋伏在黎阳。隐藏了起来,当本方中计。放弃白马之后,敌军就从白马过河,从白马过河,夏军不需长途跋涉,若是荥阳展开会战。本方也无法以逸待劳啊!那时。双方也就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本方一点便宜也占不到了。
    对于谋臣们的建议。王世充深以为然,所以他采取了分兵地战术,把部队分别布置在了白马,封丘,浚仪,陈留等城池,自己则率领主力留守荥阳,密切注意前方地战况。
    率军驻守封丘地乃是裴元庆,驻守浚仪地则是陈智略,驻守陈留的乃张童儿,裴元庆,陈智略,张童儿都是旧隋将领,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曾经在瓦岗军中效力,裴仁基,裴元庆父子投靠瓦岗的时间稍微长一些,陈智略和张童儿则是旧隋骁果军的将领,从江都随宇文化及北上,宇文化及在童山一战中被李密击败,陈智略和张童儿只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