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隋末逐鹿记-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低,铺在大地上,从高处望下,就像一面巨大的绿色织锦。
    十来匹颜色不一的马儿从山峦的矮松林钻了出来,出现在山峦上,李靖身下的坐骑是一匹杂色的小公马,他抬起手,身后的那十几名骑士与他一般勒住了马缰,停下了奔驰,战马打着响鼻,在山岗上慢慢踱着步子,马身上,满是湿润的汗珠,看来,李靖和他的手下很是赶了一阵的急路。
    这处山峦地处河间郡长芦境内,在山峦下方,乃是由刚刚驾崩不久,被关中李唐称为炀帝的杨广遣派劳役挖掘的运河之一段,永济渠。
    高畅率领数万大军北征幽州,由于罗艺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使他无法以战养战,大军所有的给养全赖后方供应。
    最初,由于欠缺战船,高畅率领的大军乃是从陆路进发,走的是从河间郡往郡的驰道,这一路的驰道已经数年之久没人养护了,高畅的大军一路行来分外辛苦,若是大军的后勤供应也经过驰道,那么,一路上需要的时日绝不会少,粮食在路上的消耗自然增加了许多,而且,这样做将要征召大量的民夫,这对后方的民生经济一定造成重大的伤害,所以,高畅和留守后方的徐胜治决定,大军的后勤供给就不从陆路经过,而是选择了水路,利用船只装载通过永济渠向郡运送。
    这样,长芦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从清河,平原,信都等地征集来的粮食由船只装载通过永济渠源源不断地运来长芦,再从长芦向北行去,转送到蓟县城下的高畅军大营。
    李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长芦驻军的统领。
    当初,李靖和黄晟率领五千人马雪夜疾行深泽,一举扫荡了魏刀儿集团,将魏刀儿斩首后,他由中郎将升为了鹰扬将军。
    那时,博陵郡的大部分城池和天下的大多数郡县一样,仍然打着隋王朝的旗帜。
    由于驰道荒废,流贼四起,这些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已然中断,朝廷的政令也无法听从,城池的军政大权大多由官吏和当地的豪族共同管理,他们募集乡兵,征收赋税,用来保境安民,这个保境安民的意思很简单,无论是贼军还是官兵,都会被他们拒之门外,若是遇到强大的势力过境,则派出使者和那些人相商,用一部分粮食和物资劳军,将其礼送出境,若是遇见小股流贼,那将拿起刀枪,将其追杀出去。
    其实,这些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和高畅,瓦岗军,李唐等反贼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他们没有擅自称王而已!
    但是,由于他们名义上仍然打着隋王朝的旗帜,按照当初高畅和李靖的协定,李靖不会领军和官兵交战,所以,占领深泽之后,李靖就主动放弃了军权,将领军统领一职让给了葛舟行,神官一职仍然由黄晟担任,他则率领亲卫离开深泽,回到河间,听从高畅的分派。
    本来,这次率领大军征伐幽州,高畅想把他也带去,但是,他拒绝了高畅的命令,在李靖看来,幽州罗艺虽然拥兵自重,却没有像刘武周之类的家伙自称天子,公开叛隋,所以,他不想和其交战。
    高畅并没有强行命令他跟随,既然李靖不愿和幽州军交战,他就把李靖放到了长芦这里,让他率领五百人镇守长芦,负责看守这个后勤基地。
    对于这个命令,李靖倒没有什么抵触情绪,他默默地接受了,来到长芦。
    这便是他之所以出现在这处山峦的缘由。
    李靖跳下战马,牵着马儿,走到一块状似磨盘的大石旁,那块大石上,长满了青苔,大石的下面是一片低缓的山坡,微风拂来,草丛微微起伏。
    在山坡的下面,是一片乱石嶙峋的河滩,河滩下,永济渠澄明的河水像一条玉带一般缓缓朝远方流去,消失在一处山坡之后。
    李靖下达了原地休息的命令,在他身后,那些骑兵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席地而坐,他们拿出干粮和水袋,一边进食,一边小声地交谈着什么,战马则缓缓散了开去,一边踱着步子,一边低着头,寻找着美味的青草。
    李靖没有进食的打算,他站在大青石旁,眯着眼睛眺望着坡下的河水,正午的阳光当头照下,河面漾着嶙峋的波光。
    这一段的河岸都是低矮的山峦和丘陵,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美景却不能使李靖的心情好上一点。
    自从前几日得到杨广在江都被佞臣宇文化及所杀的消息后,李靖的心情就没有好过,乱七八糟的,就像杂草丛生的荒野一样。
    然而,他的心情虽然难受,却又没有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而他原以为自己会如此!
    一些失落!一点悲哀,一丝茫然!
    这就是他此时的心情!
    看来,自己并不是自己当初所想的那样忠贞啊!皇上驾崩了,眼看大隋就要灭亡了,真正的忠臣此刻应该以身殉国才是啊!然而,自己做不到!是的!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一个武将,用自己的宝剑勒自己的脖子,那是最耻辱的死法啊!
    李靖微微裂开嘴角,苦笑一声,他望着奔流的河水,却像在望着一个未知的远方。
    此时,他想起了当初和高畅之间的约定。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一年过去,自己也将恢复自由之身,然而,到那个时候,大隋也应该覆灭了吧?
    李渊那个老贼肯定会逼迫关中的杨让位,至于仍然打着大隋旗号的东都,就算不被瓦岗军攻下,恐怕也支持不了多久吧?
    那时,自己该何去何从呢?
    就这样匿于乡野,做一个山野村夫,躬耕于荒野,这样以来,一身的本领也就荒废了,堂堂的将门世家,却沦落到那样的下场!如此,对得起李家的列祖列宗吗?
    自己已经四十好几了!正是武将的黄金年龄,自己甘心胸中的一腔热血就此变冷吗?
    不!
    李靖心中发出了一声咆哮,他知道自己心中并不甘心!
    在长芦的这段日子,没有硝烟,没有征战,简直把他憋坏了,他总觉得自己身上了少了一些什么?他渴望着骑上战马,率领大军征战沙场!
    这还是在军营之中,只是身处后方而已,他就已经觉得日子难熬了,要是他真的解甲归田,那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闻不到马粪的味道,铁锈的气息,浓烈的血腥;听不到嘹亮的军号声,沉闷的鼓声,苍凉的牛角声,壮烈的喊杀声;看不到万马的奔腾,如林的旌旗,惨烈的搏杀。
    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望着奔腾的河水,李靖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一年期满,到时自己该何去何从?
    其实,他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只是,现在的他不愿承认而已!
    是的!最好的去路就是留下来,继续留在高畅军中,帮助高畅成为天下之主,一方面满足自己征战沙场的意愿,一方面建功立业,不辱祖上的声名。
    毕竟,现在有资格夺取天下的不过区区几人,关中李唐,夏国高畅,瓦岗李密!
    李密,一忘恩负义的小人,脑生反骨,不屑投之;李渊,与自己有隙,当初,自己从太原逃出,准备向朝廷密告他谋反,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若是投到他帐下,多半会被他借故杀掉!
    所以,现在的他唯一能投靠的对象只有高畅一人了!
    既然大隋的灭亡已成必然,自己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李靖再次苦笑一声,决定不再对此多想,到时候自己究竟该怎么做?到时再说吧?自己先做好现在的事情再说。
    长芦的驻军虽然有五百人,其中大多数为新兵,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只是作为民兵做过简单的军事训练,真正经历过沙场鏖战的只有一百来人,其中有五十名骑兵,这只军队并不负责押送粮草,他们只需要守住长芦这个后勤中转点,所以,这样的兵力配置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样的一个任务对李靖来说,完全是大材小用,然而,他却对此毫不懈怠,不但每天按照训练条例操练士兵,而且,派出斥候沿着长芦周边侦察,防止敌军靠近,像今日这样自己亲率骑兵出来巡逻这样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情。
    小心无大错!
    为人如此!统军作战更要如此!
    事实证明,李靖这样做并不多余,过了一阵,当他们离开这处山峦后,就遇见了李靖派出的前哨,当时,那前哨正向他打马狂奔而来,在他身后,乃是一处谷道,在那里,漾起了大量的烟尘,尘嚣直上!
    第三集 第九十七章 西进的变民军
     更新时间:2008…9…4 15:08:17 本章字数:6403
    身杏黄道装的于弄仁高坐在战马上,眼望着前方的那带着一溜尘烟消失在山脚,他心有不甘地放下了高举着的马鞭,终究是没有下达追击的命令,若是他知晓前方那十余骑中有长芦守将李靖的身影,日后恐怕会后悔今日的举动。
    “真人,为何不让儿郎追击?”
    在于弄仁身侧,满脸虬髯的公顺神情不满地问道。
    于弄仁回身望了公顺一眼,笑容像花儿一样在他脸上绽放开来,他小声地回答道。
    “大帅,对方马快,见了我军军容,胆战心惊,早早就逃了开去,追之无益!反正我军已然靠近长芦,就算让贼军得到消息又有何妨?贼军只有区区五百人,大半老弱病残,我方五千浩荡之师,以十当一,长芦弹丸小城,指日可下!”
    这次率军奇袭长芦,截断高畅北征大军赖以生存的水上运输通道,乃是于弄仁从王薄那里讨来的号令,这原本和他当初领得的任务无关。
    于弄仁本来的任务很简单,他作为宇文世家的使者和王薄取得联系,用大量的金银珠宝以及某些空头支票哄得王薄出兵攻击高畅,他根本无须亲自上战场,只需要履行监军职责,看王薄有否出工不出力的举动。
    这个任务他非常顺利地就完成了,原本他以为自己要费一番唇舌才能哄得王薄出兵。对付高畅这个庞然大物,然而,事情地进展比他的想象要简单了许多,可以说,王薄和他是一拍即合,两人稍一接触,王薄就全盘接受了宇文家的条件,一点也没有讨价还价。就决定了出兵。
    之所以如此顺利,有两个原因。
    第一:盘踞在渤海,北海,齐郡,邹平等郡的王薄,杜彦冰。王润,孙宝雅,公顺等变民军的生存空间已然越来越窄,东面是大海,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铤而走险,向西发展,去摸高畅的虎须。
    变民军只懂得破坏,不晓得建设。他们席卷之处,就像蝗灾一样。寸草不生,田里的庄稼被抢光。房子则被烧光,那些失去了家园地人若想活下去,只有拿起武器,跟随这些劫掠自己的人去劫掠别的无辜百姓,过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日子,从一个谨小慎微的怯懦之辈变成什么事情都敢做的野兽。
    当王薄等变民军在各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地时候,高畅占据的平原。清河,信都。河间等地却在大量收拢流民,给他们分派土地,种子,房屋,耕牛,虽然,赋税沉重,勉强却也能活下去,那种生活与在王薄等变民军的地盘内求生的日子一比,无疑是天堂。
    北海,渤海,邹平,齐郡等地百姓知晓了这个消息,就像溺水之人瞧见一块船板一样,仿佛瞧见了生的希望,于是,大量的百姓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拖儿带女,爬山涉水,朝西进发,在这些流民中四处传播着一个消息,说是西面有天上的神君降世,他是特地前来拯救世人,让世人免于战乱之苦。
    最初,王薄等人对领地内百姓的流失并不以为然,后来,才发现事情不对劲,那时,却已经晚了,他们领地内的百姓除了少部分躲在官兵控制地大城内,已然逃匿一空。
    没人耕种田地,庄稼就没有收成,他们就没有东西可抢,军中若是没粮,好不容易聚起来的部队一朝即可消散,像王薄这样地头领自然不愿如此!
    要想继续掌握军队,利用军队为自己谋富贵,该怎么办?
    只能去抢!
    北海,渤海等郡民户已然逃亡一空,成为了贫瘠之地,抢无可抢,而西面的平原等高畅地领地却极其富庶,不仅粮食充足,且有大量的商贾云集,正是一块大肥肉。
    不过,高畅这人威名显赫,只要他在领地内一天,王薄等人就不敢动手,毕竟,像魏刀儿,宋金刚,窦建德等雄才大略之徒皆不是他的对手,杨义臣,杨善会,王琮等能征善战的隋官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如今,高畅麾下兵多将广,粮食充足,王薄等人若非实在是走投无路,是不敢向西一步的。
    幸好,高畅率领大军北征幽州,离开了河间郡,在王薄看来,高畅率领大军北征之后,平原,清河,河间,信都等地就成为了一块没有防护的肥肉,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当然,尽管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