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甲申天变-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说道,说的对了,我让人给你起间草棚。”
    魏无牙腾的站起身子,矫健敏捷和他虚弱年迈的身子极不相符,仿佛一瞬间年轻了二十岁。
    老东西的心跳加速,脸色泛着病态的潮红。
    魏无牙整个人立刻亢奋起来,并非是为了那间可以躲避风寒的茅草屋。在这个群雄并起的大乱之世,属于自己的那段传奇也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努力做出镇定从容的姿态,想从屁股后面抽出那柄根本就用不着的折扇挥舞几下,以增添几分胸有成竹的架势,或许是因为太心切的缘故,折扇都拿反了:“李兄弟,我说的不择手段其实就要这样……”
    ……
    在老路家里蹭了饭,趁着用罢晚饭的时光,路涧凑过来从腰里摸出个大烟锅,发狠一样在李四的烟袋子里挖满烟叶,使劲的抽起来,屋子里两杆烟枪同时发威,顿时烟气缭绕呛人的很。
    或许是因为李四喜好吸烟的缘故,这少年也开始尝试着接触烟草,并且抽的极凶,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这几天甚至不避讳他老子,在老路面前明目张胆的大抽特抽。
    三杆烟枪把整个屋子弄的乌烟瘴气。
    路大嫂和蛾子忙碌着熨烫衣物,烧红的铁烙铁蘸在潮湿的衣服上,再给屋子里添一层腾腾的水汽。
    或许是因为热气的缘故,蛾子这丫头脸色通红:“这衫子可是四叔进宫要穿的,定要熨的平平整整,省得让人家笑话咱们乡下人……”
    “你个女娃子知道个啥?”对于女儿的无知,路丙寅感觉很无奈:“你四叔进到宫里肯定是要换上朝廷规制的衣服。你知道啥是朝廷礼仪不?什么样的官职穿什么样的衣服,一丁点也不能有差错的。你当你四叔是走亲戚?这是要给太子去做老师的,以后你四叔就是咱大明朝的国师呢……”
    “那……那四叔在进宫之前穿啥?难道穿现在这件子破夹袄?”蛾子涨的小脸蛋儿通红,和自己的老子顶嘴:“可不能让京城的人小瞧了四叔……”
    “屁话,穿好衣服就不小瞧了?人家看重的是你四叔的本事,不是看他穿啥衣裳……”老路已经懒得和没见过世面的女儿争辩,深深呼出胸中烟气,意味深长的对李四说道:“我知道兄弟你是有大本事的,可进宫也是大事。太子就是未来的万岁……反正我想说啥兄弟你也明白,我就不多废话了。”
    太子?万岁?
    太子朱慈烺注定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历史已经注定他没有机会执掌大明江山了。
    “哈哈,不过是进宫几个时辰而已,后天我就回来了呢,”李四爽朗的大笑着:“没你们说的这么严重,日子该咋过还咋过……”
    正文 第三十五章 皇帝家也不富裕呀
     更新时间:2009…9…18 9:36:23 本章字数:2939
    来到京师的李四根本就没有时间做更加充足的准备,就被迎接的杨廷麟来去内都知监领取新的官衣。
    进宫嘛,总不能穿着路大嫂做的蓝布夹袄去见太子吧。
    看着都知监的小太监随手丢出的一套半新不旧的应该搬出内宫成婚的,可是他的皇帝老爹根本就没有钱,也不可能给即将结婚的儿子盖一座太子府邸,于是就动员太子他妈,也就是大明朝的皇后想办法。
    太子大婚可是大事情。没有一座像样地宫殿是不成地。可是皇帝都没有银子。皇后更拿不出钱来。身为母亲地皇后只好搬出懿安宫。把自己地住所给太子结婚用。
    虽说太子大婚之后要搬出内宫。可也要先把结婚地排场撑起来不是。
    布置装饰懿安宫地事情是由杨廷麟来做地。可是苦等了四个多月也没有拿到一文钱地资金。所以太子大婚地事情一直在拖延着。而杨廷麟也就成了地地道道地闲官。
    正因为闲地事情没有事情做。杨廷麟才被派去潮河所。于是才有了潮河兵败之后认识李四地种种桩桩……
    从规模上来看太子居住地钟粹宫不小。就是有些古旧。正殿前地廊柱上漆皮都在大块剥落。给人地最初印象就是一座曾经香火鼎盛地古庙。
    进到钟粹宫正殿。就见到了崇祯一家人。
    李四也没有想到崇祯夫妇都在钟粹宫。
    虽然没有见过崇祯皇帝,但是光看那三十多男子身上的盘龙窄袖袍和双肩处织绣的两条金龙,就知道眼前这个身材消瘦面色晦暗的男人就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崇祯。
    崇祯身边的那个女人脸色苍白,显得更加苍老。九龙四凤冠、金云龙纹衣这样最高规格的女装说明她就是大明的皇后,太子的母亲——周皇后。
    面对盛装而出的大明帝后,杨廷麟只是行了个简单的浅礼,然后示意李四赶紧见礼。
    李四实在想不到崇祯夫妇会在这里迎接自己,不过是太子的军训教官罢了,值得摆出这么大的排场?
    和正襟危坐的崇祯不同,周皇后则显得随和许多,虚扶了一把要下跪行大礼的李四,笑呵呵的说道:“这就是阵斩满酋皇太极的壮士李四,太子快过来见个师礼……”
    一直站在崇祯身后的太子朱慈烺很顺从的过来,规规矩矩个李四行个师礼。在这个空当,崇祯夫妇也站起身子,象征性的给李四一个师礼。
    想象中应该是给皇帝一家人下跪磕头的,实在没有想到事情整个反了过来,这样李四都有了匪夷所思的感觉。
    在一旁的杨廷麟反而显出一副很正常的模样,偷偷给李四个眼色,示意这位受宠若惊的英雄坦然淡定即可。
    所谓的三拜九叩是满清鼓捣出来的奴化礼仪,在满清以外的朝代,除非是在祭祀祈天等特别重要的场合,见到皇帝也就是行普通礼节而已。尤其是在大明后期,朝臣甚至连跪礼都免了。
    于此相反的是,如李四这样的太子师,皇帝一家人在初见的时候反而要隆重的多。
    这是一没有奴才也没有主子的王朝!我做你们家的家庭教师,就要享受为师者应有的尊重,皇帝家也不能例外。
    一直都没有说话的崇祯终于开口:“关于酬李卿之功,朕亦思虑月余之久,仔细想来还是授以校典之职。太子乃国之未来,李卿应知朕之苦心……”
    对于太子的几位老师,崇祯还真的下了大心思,都是千挑万选的一时俊杰。尤其是在个人人品方面,几位太子师几乎无可挑剔。
    由此可见崇祯对太子的期望之深。
    “今日首课,李卿开始吧。”
    按照当时的惯例,新老师的第一堂课家长是要旁听的。一来是检验老师的能力,再就是表示对老师的尊重。
    对于今天的这一堂课,李四早有准备,面对同样盛装的太子朱慈烺,李四很快就适应了为人师者的新身份。
    “无论是局部的征战还是两国相争,胜负取决的先决条件为何?”
    要想打胜仗,最先需要的是什么?
    “圣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逆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逆,顾……”太子朱慈烺规规矩矩的做出回答。
    这样的回答让李四立刻抓狂,好好的一个孩子都学傻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这样的圣人理论完全就是唬人的鬼扯把戏。
    不利用险要的地形简直就是白痴,威慑天下不用武力难道用圣人文章?
    你对李闯宣讲圣人的那一套有用?对满清讲述多助寡助的道理他就老实了?
    别的不说,大明朝比满清要得道的多了吧?怎么也不见天下顺之?
    岂有文章兴社稷?从来武力定乾坤,这本是李四准备好的核心思想。
    只是没有想到太子被孔孟忽悠的太深,而旁边的皇帝夫妇好似也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李四当然不会傻到把孔老二贬到一钱不值的地步,只能一步一步深入浅出的讲述战争的本质。
    “战争,也就是打仗,最根本的是什么?”不容太子用他那套圣人理论回答,李四立刻就大声说道:“战争的本质就是双方综合实力的比拼,简单的来说,打仗打的就是钱粮。”
    “李校典,你怎么不讲六韬三略孙子兵法?”这个新老师的课程太过匪夷所思,周皇后忍不住很不礼貌的打断了李四。
    在很多人心中,这些东西才是兵家的根本。
    “无论六韬三略还是孙子兵法都是战略性的东西,本不适合武人。应该让朝中阁臣去学习。”李四这么说可算是相当的尖酸刻薄,几乎等于指着朝中那些重臣的鼻子大骂他们屁也不懂。
    明朝中晚期已经形成内阁负责制,阁臣的决策权甚至超越了皇帝。
    大权在手的阁臣根本就不懂如何运用战略性手腕,更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敛财,二是党争。
    阁臣根本就不允许武人做战略布局和行动,而武将也只能被阁臣的指挥棒牵制鼻子走。若是能出一大批高瞻远瞩的阁臣也就罢了,偏偏那些阁臣至少有九成是在瞎指挥,或者借着这个指挥权去打击武人。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之后,虽然被崇祯碎杀,可是袁崇焕对待武人的手段却流传下来,一度发扬光大。仿佛不把武人唬的服服帖帖就不算是个合格的阁臣一样。
    作者有话说:作者本人不是袁粉,也不是袁黑,无意在本书中讨论袁崇焕的是非功过。但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确实有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就算是毛文龙有一百个该死的理由,也应该有朝廷审理定罪之后再杀。何况毛文龙的罪行根本就不当杀。
    另:懿安宫本是前朝皇后也就是崇祯他嫂子的住所。后来朝廷财政紧张,就把坤宁宫分割成好几个“小宫殿”分住,而前朝的皇后就把自己的住所让出来给现在的皇后用……史实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正文 第三十六章 钱都去哪了?(求票)
     更新时间:2009…9…18 9:36:25 本章字数:2584
    一直在旁听的崇祯似乎从李四的话里话外听出了什么,眉梢微微一挑,终于没有说话,面色如死水一般的继续旁听。
    既然战略性的东西都是阁臣制定,那么作为武人的人物就去执行这个战略,也就是说思考如何打仗。
    李四尽量让自己的理论更加贴近实际,好让十几岁的太子能够明白:“作为一个放眼战场全局的指挥,首先要保证足够并且到位的粮秣银钱,也就是后勤必须要得到保障……”
    “说的好,”崇祯皇帝终于开口大赞一声。
    对于这一点,崇祯的体会比谁都深刻。
    上一次满洲人借道蒙古南下,而大明边防军根本就没有抵抗。外敌入侵官军束手,面对这样空前绝后的笑话崇祯皇帝立刻暴跳如雷,下旨严办边防领军人物。
    但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敌人入侵的领军大将比崇祯皇帝还要理直气壮,连自辩都省了,直接上奏章请饷,并且索要朝廷拖欠的往年军饷。
    没有军饷怎么打仗?在去年的军饷还拖欠的情况下,我能保证边防军没有一哄而散已经很对得起大明了,皇帝你还想治我的罪?
    偏偏这种匪夷所思的论调还得到很多朝臣的支持,于是大家开始乱哄哄的讨论筹饷的问题,而满洲人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对于后勤,李四也只是理论上的重视,而崇祯却有刻骨铭心的亲身体验。
    可是哪里还有钱?哪里还有粮?
    “圣上。朝臣们不同意再加税。这是他们上地条陈。”老太监王承恩挑帘子进来。递给崇祯一个折子。
    崇祯素来勤政。批阅奏章从来部分昼夜。只要是有重要地事情。即使是在皇后地床上也会立刻爬起来办公。反正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念”
    “自太祖皇帝扫荡鞑元。我朝奉轻徭行薄役……今天下大灾。人竞相食……田赋再赠。与桀纣之暴何?顷加赋至一石零二厘。市井小民生之何如?此不为逼民为贼乎?……”
    朝廷是不能一再加赋地。现在地赋税已经很重了。皇帝你再加赋就是逼着老百姓去造反……等等等等。反正是漂亮话都让朝臣们说尽了。而崇祯还被安上个暴君地头衔。
    有明一朝。尤其是明地中晚期。清流言官屁地事情不干。就是会故作惊人之语。大骂皇帝曾经就很流行。毕竟这样可以落下清官地名声。皇帝还不能因为这个处罚你。否则皇帝就是暴君。
    “够了,”崇祯很没有风度的拍案而起,厉声道:“不加赋如何有粮饷剿贼?加赋又是逼民为贼?怎么这些个臣子总是有理?怎么我就总是桀纣之君?太祖之年,八万万五千万田地就成鼎盛国力,现如今田地翻倍,田赋减少四成,怎么还是这般光景?”
    朱元璋的时候,田地比现在几乎要少一半,就有进大漠追杀蒙元的实力。现在田地多了反而更加穷了,穷的皇帝连给儿子讨老婆的钱都拿不出来,穷的前线上兵丁坐等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