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传奇-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隋文帝废太子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勾通往来。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可见地位也不一般。凌烟阁因功臣图形于其中而有名,它是功臣的画像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曾为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徵等二十四人图形,表彰其政绩以及辅弼之功。这就是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大明宫是唐朝初期新建的一处宫殿区。贞观八年(634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为备太上皇“清暑”,由百官献赀助役,开始营建。“太宗贞观八年七月,上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但是,宫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在大安宫了。大明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
    大明宫在唐朝三大内中规模最大,建筑布局以丹风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和玄武门为南北轴线,官厅、别殿、亭阁与楼观等四五十所分布于东西两侧。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高大雄伟的含元殿为主体,面朝宽阔的丹凤门广场,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举行。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朝廷各重要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其左右,为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紫宸殿是紧连后宫的便殿,官员召入此殿朝见亦称“入阁”,在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兴庆宫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与兄弟五人在隆庆坊的藩第。开元三年(715)始建,因位于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之南,故称‘南内‘。开元十四年(726)又合并周围的邸宅,重加扩建,开元十六年唐玄宗移至兴庆宫听政,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宫邸,但唐玄宗在晚年时又搬回了大明宫。
第八章 入宫
    唐玄宗此时正在大明宫的后宫,自从李林甫病重后,他就从兴庆宫搬回了大明宫,或许他认为杨国忠的能力不如李林甫,很多事需要他来亲自决断,但突来的病势却阻断了这一打算。
    李月随太监穿过宫城,见一路之上,无数禁军来回巡逻,戒备极为森严,他们已经接受了五次盘查,唐代的禁军是在府兵之外的另一军事组织。在群雄割据局面结束后,唐高祖把太原从兵遣送还乡,其中有三万人愿留宿卫。唐高祖以渭北白渠之下七县绝户膏腴之地分给他们作永业田,并给予他们以“元从禁军”的称号。其后元从禁军年老,即以其子弟接替入伍,当时又称之为父子军。太宗时设置了左右屯营,又取高户的壮健青年充兵,号为飞骑。再在其中选择善骑射者为百骑。高宗时,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扩大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扩大千骑为万骑。此时,左右万骑营仍与左右飞骑兼隶左右羽林军,玄宗时,以左右万骑营改置左右龙武军。这样就形成了北门四军,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李月的三哥和四哥皆不属于禁军系统,而是属于保卫长安的府兵系统,平时驻扎在皇城之内。但李月的表兄,大舅秦邯的次子和三子均在羽林军中任职。
    太监带着李月从侧门进入后宫,搜身以后,他就把李月交给接引宫人,叮嘱几句后自去缴旨去了。李月随那接引宫人一路前行,只觉宫内虽房间众多,结构复杂,但普遍阴气沉沉,让人压抑,所见宫女也是人人脸上毫无表情,李月心中不禁暗暗摇头,久居这种环境,怎会不生病。虽然也张灯结彩迎接新年,但和民间的新年相比气氛却差得太多,那就是没有生气和喜气。
    到了最后一道宫殿门前,这里站立着数百名高大的羽林军侍卫,二步即一岗,人人手执长槊,腰挎长刀。李月敏锐地发现在黑暗之处,还按一定规律潜伏着不少武林高手,均是护卫皇帝的暗哨。这时一名当值校尉上前,仔细盘问后,命人仔细搜查李月全身连同随身物品,李月只带一药囊,里面放有几个瓷瓶。
    李月终于进了殿门,他从入宫城到现在路上时间竟用去一个时辰。大殿内很空旷,立着一百多名太监、宫女以及带刀侍卫,气氛紧张而压抑,巨大的纱缦从高处垂下,在纱上零星缀着的一些彩结才提示人们今天是大年三十,李月随一名太监走上大殿,见迎面走来两名高大的太监,拖着一名极为年青的宫女出来,看服饰应属于最普通的一般侍从宫女,这宫女脸色惨白,紧闭着双眼,一颗泪珠从她的眼角慢慢流下(事后李月才知道,这宫女只是不小心摔了一只茶杯,被唐玄宗隐约听见,此时暴怒中的他不问缘由,立即喝令杖毙)。这时,那名太监让李月在此等候,自己上殿对另一名太监低语几句,那太监点头,掀开隔缦,到内殿去了。不一会儿,那名太监出来,低声让李月随他进去。在进内殿之前,李月又接受了一次搜查,方才最后进了唐玄宗的寝殿,寝殿内没有了侍卫,立着十几名嫔妃,还有一些伺候的宫女和太监,李月不敢细看,只略略一瞥,见最里面有一张极大的床榻,上面躺着一人,因被挡住看不清相貌,估计就是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了,高力士立在床榻一侧,低着头。在床榻跪坐着一妃子,体态微胖,但却肤若凝脂,白似霜雪,不用说,这就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杨玉环了。
    李月上前依晚辈之礼参拜,此时他尚是白身,还没有资格行朝礼,但他是李隆基侄孙,这里又是内殿,所以行的是家礼。躺在床榻之上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阵痛刚刚过去,现在只觉疲惫不堪,正闭目享受着爱妃的轻揉,高力士上前在他耳边轻轻说道:“皇上,李月来了。”李隆基微微睁开眼,见面前半跪着一名白衣年青人,他缓缓说道:“平身!”又对杨贵妃说道:“爱妃扶我坐起来!”高力士忙上前和杨贵妃一起,慢慢将李隆基扶坐起来,靠在软垫之上。
    李隆基喘了几口气后,方平静下来,他看了看李月,笑着说道:“你是朕大哥的孙子,也是朕的侄孙,在这里我们是一家人,不用紧张,你站起来抬头让朕看看。”
    李月依言站起,李隆基看后眼睛一亮,不由赞道:“好一个英武的少年郎,长得真象朕的大哥,也象朕年青的时候。”转头对高力士说道:“你说得果然不错!”
    高力士忙低头回到:“奴才不敢妄言。”
    李月听到皇帝的赞许,脸微微一红,却被那杨贵妃看见,吃吃地笑起来,对李隆基说道:“皇上,这少年郎果然可爱!”见爱妃笑颜如花,李隆基龙颜大悦,对李月说道:“孩子,听说你为太后祁福特地出家为道士十五年,也难为你了!你可有什么要求,朕一定答应你。”
    “孙儿没什么要求,如果一定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希望三爷爷赶紧康复起来。”李隆基见李月说得自然真诚,他心里有点感动,对杨贵妃说道:“朕大哥真有福气,生了这么好的一个孙子,你看看朕的那几个孽子,唉!”
    “皇上不必叹气,其实皇上的几个儿子都很孝顺,尤其是琮儿,听说他在府内专设一坛,为皇上乞福。”
    李隆基点点头道:“朕也知道,这点孝心他们还是有的。”
    他又对李月说道:“听说你给高公公治过病,朕也是身体不适,请你来看看。”
    李月微微一笑说道:“三爷爷的双脚是不是也和耳一样,透明如玉。”
    李隆基闻言大惊,这时他的脚又开始剧痛起来,他猛然躺下,闭上眼,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李月见状,从瓶中取出一丸李瑶特制的镇痛药丸,递给高力士说道:“服此药丸可镇痛。”高力士接过犹豫一下对下面的太监说道:“速去叫太医来试药!”这时,李隆基微微睁开眼睛说道:“不用了,快给朕服下。”高力士还是从药上掰下一小块,自己服下,待无异状后,才给李隆基服下。很快,李隆基感觉到疼痛慢慢消失了,他不由大喜过望,仿佛快溺水的人抓住了一块救命木板。这种阵痛刚开始时,每三天一次,每次持续一个时辰,近十天来,竟是每天都有了,从昨天开始,这种阵痛再没有规律,随时可能发作,每次都让他痛不欲生,在病痛的折磨之下,李隆基竟有了轻生的念头,而李月给他服的药瞬间便止住了疼痛,怎能不让他欣喜若狂。
    他一下子坐起来,有点失态地抓住李月的手问道:“告诉朕,朕的病有治吗?”李月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治表容易,断根却难。”
    这时,几名御医在刚才高力士的召唤下匆匆赶来,为首的就是太医令钱正源,今天轮他当值。
第九章 论毒
    李隆基突觉自己失态,忙重新坐回龙榻,心里盘算着如何开口问李月多要一些止痛之药。李月跪下对李隆基说道:“三爷爷,孙儿从小离家为道,不识朝庭礼仪,若有不当之处,还请三爷爷恕罪。”
    李隆基点点头答应道:“朕就特准你以后在朝堂外用家礼面朕。”
    “多谢皇上!”
    这时,太医钱正源上前跪下,“臣等来迟!死罪!”
    李隆基哼了一声道:“你等来或不来,都是一样。”
    钱正源吓得浑身发抖:“臣等这几日广阅医书,定会为皇上找出病因。”
    “等你们找出病因,恐怕朕早就去见先王了!”李隆基冷冷地说道。
    “臣等无能,请皇上治罪!”
    这时李月上前说道:“此并非病,非太医所能知,请皇上莫怪他们。”
    “那朕得的是什么?”
    “是毒!”
    “毒?”李隆基勃然大怒,“谁敢下毒于朕!”
    钱正源忙说道:“陛下,臣等认为不是毒!确为一种慢性病。”
    虽然李月出言帮他,但涉及专业,他却不肯让步,同时钱正源也有点瞧不起李月,年纪轻轻,懂什么?旁边的几名太医也点头表示同意钱正源的看法。
    李隆基犹豫了一下,对钱正源说道:“朕病痛多日,你们开的止痛药却毫无作用,而月儿的止痛药却一丸见效,你让朕如何信你不信他,而且刚才他也说中了朕的病状。”
    钱正源诧异,李月笑吟吟递给他一丸刚才给李隆基止痛的丹药,钱正源接过,仔细看了半天,又放点进口里尝尝,眉头紧锁。他又把药丸传与其他太医,众人辨后,均摇头表示不知。钱正源无奈只得向李隆基叩首道:“臣等愚昧,只知道这里面有丹参、川弓、木鳖子、白花蛇舌草四味药,还有一味药实在尝不出,不知是何种药物。”李隆基看了看李月,示意他说出来。
    李月淡淡一笑说道:“还有一味药即是主药,此药是我师姐从西域胡人处偶然得来,听说是从一种果实中提炼而成,我大唐疆域内并无此果,此药有强烈的麻醉、镇痛之功效,我师姐一共也只制成十粒,可见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等虽为国手,也未必尽知天下之毒。”
    说完把瓷瓶一并递给李隆基道:“去皇上的毒需要三次治疗,其中一共会再痛五次,这瓶中还有九粒,天下只有这九粒了,望皇上慎用!”
    “朕派人去西域问胡商多购一些就是了。”
    “非也,此药虽麻醉、镇痛有奇效,但副作用也大,久食会使人上瘾,普天之下只有我师姐才能去除它的毒性,只是我师姐已于前年仙逝,所以我说天下只有这九粒。”
    “月儿把如此贵重的药全给了朕,朕该怎样赏赐你呢?”李隆基听说此救命药如此珍贵,早就把它死死攥住,又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打算重赏李月。
    “如果皇上有心,就把刚才的那个宫女赦免了吧!我看病之时,忌讳杀生。”李月淡淡地说道。
    李隆基有点诧异,他在病痛中下令杖毙那宫女,现在早就忘了。高力士在他耳边低语几句,他才明白。
    “好!既然月儿有这个忌讳,那名宫女朕就赐给你了。现在朕意已定,就请月儿替朕医治!”
    钱正源还想说什么,但又不敢,只得跪在一旁,脸上阴晴不定。李月见状,知道他心中不服,便对李隆基说道:“皇上可容我细细道来?”
    “准!”
    李月看了看钱正源,笑了笑慢慢说道:“天下之毒,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九种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何为九毒,乃断肠草、鸩、番木鳖、鹤顶红、砒石、金刚石、夹竹桃、乌头及见血封喉。其中金刚石、夹竹桃、乌头为慢性毒药,其余均为烈性之毒,另外在这九毒之外,还有一些动物性毒药,如苗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